本書共收錄了七篇文章。第一篇先剖析臺灣長老教會的政治神學基礎,從長老教會所公告的政治性「宣言」與「牧函」,整理出長老教會政治關懷之演變。第二篇從理論面、實踐面來探討何謂「創新喪禮」,並從儀式功能之角度思考追思三禮的意義與貢獻。第三篇以淡水區每年六月二日的「馬偕日」為例,爬梳出區公所與地方教會團體的互動脈絡。第四篇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一領一‧新倍加」運動為例,了解「宗教組織變革」的意義與其必要性,藉由訪談實際推動者、教會人士與教會學者,檢視從五〇年代開始長老教會所提出的宣教策略並提出建議。第五篇是探討家庭宗教教育的的基本原則與核心概念,重新勾勒臺灣的家庭宗教教育之可行輪廓。第六篇以真理大學聖經課程為例,詳述基督教大學如何完善聖經課程教學方法與模式。第七篇系統性介紹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的沿革、現狀與課程等,而後討論長老教會的高齡教育策略,未來教會如何以此機制配合政府的「長照2.0」政策,讓福音的傳遞無遠弗屆。
19世紀的中西文化教育交流,是包括「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在內的一種雙向文化交流活動。晚清來華蘇格蘭新教傳教士理雅各在中國傳教、辦學、辦刊的同時,又通過系統英譯中國儒家「十三經」為《中國經典》,以及擔任牛津大學首任漢學教授(1877-1897年),成為近代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巨擘,尤其是在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教育經典西傳的歷程中樹起了一座空前絕後的歷史豐碑。 作為一個以傳播西方基督教為使命的傳教士,理雅各何以執著地進行中國文化教育西傳活動?陳谷鋆通過理雅各的譯書、撰著、書信、講課筆記等第一手史料,在本書中將理雅各中國文化教育西傳事功及其深層次原因進行整體性的探尋,將其置於近代中國文化教育交流的大背景之中,嘗試剖析理雅各的儒學觀、儒學教育觀,並探究理雅各的漢學教育特點,歸納出理雅各對儒家經典的觀點看法。
伊斯蘭在香港早已扎根多年,卻始終鮮有針對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研究作品。本書透過「實地考察」和「口述歷史訪問」,對兩大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展開「在地化」的過程及其演變的研究。作者一方面從微觀角度深入探討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在香港的發展:包括先輩的背景、在港定居的過程、宗教生活、子女教育、社會組織的建立與財務管理、宗教信仰的傳承等,並描述伊斯蘭社群在香港奮鬥的歷程,瞭解他們在融入主流社會生活的同時,如何緊隨香港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而邁步向前,並同時努力嘗試在高度世俗化和商業化的香港社會中,保存伊斯蘭的傳統信仰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亦從宏觀的角度討論華人穆斯林社群與其他族裔、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穆斯林的關係,以及在香港的政治角色。
長生不老、畫符、齋醮、大睡八百年、修仙、煉丹、出陽神、天師道、敦煌藏經洞、西王母……,說到道教,你還會想到什麼呢?道教的範疇極廣,在歷史上包括正一派住觀道士、正一派火居道士、全真教出家傳統、地方法師傳統、扶乩傳統為中心的道壇、養生居士團體、修練的隱士傳統等差異極大的不同範疇。其中道觀道士與火居道士是道教的教職人員與儀式專家,也是道教的核心人士,但是道教也存在於宮廷文化、士人傳統以及平民百姓的日用之中,貫穿社會各階層;凌越亙古千年。道教是建立在古代中國宗教、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宗教傳統,古代宗教與巫祝傳統、神仙信仰、道家學說、陰陽五行思想、讖緯學說等都是道教的泉源。中國士人一方面實踐儒家理想的經世之道,心靈卻寄託於超俗的道教生活。隱逸自然的生命情趣、道教的價值與理想,才是士人內心的嚮往,是一種內在的文化空間,讓心靈能夠自由徜徉。古代許多的士人或有道齋、道室的生活空間,也持齋奉戒、閱讀道經、習持科儀、修煉丹藥等,體現一種道教的生活情懷,著述常常與個人的道教志趣融合,結合道術、神仙,充滿著道教的超俗想像,從修仙、煉丹到禮懺、齋醮,蘊涵豐富的道教內容。這不但是私領域的追求,更是心靈與生命的最終關懷。本書由專家寫下10篇生動的道教故事,從包羅萬象的主題探索道教的神祕世界!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粒子來。」──約翰福音12:24《一粒麥子》原書寫於一九九八年,是孫保羅為了紀念妻子陳玉真逝世週年,而根據多年在美國傳講聖經的內容所寫的靈修文集。那年他已經年高七十九,居然以那雙強韌之手,僅僅在三個月的期間就完成了書稿,而且自己安排抄稿、校稿、刊印等細節。以「一粒麥子」為書名,乃是因為孫保羅將陳玉真的一生比成聖經裡所標榜的一粒「落地」的麥子。其實,孫保羅的一生也如同「一粒麥子」,他走過白色恐怖十年的囚刑生活,曾經三次撕破聖經,但後來奇跡似地完全變了一個人──尤其在晚年,他奉獻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傳講聖經,並盡力幫助年輕人解決信仰上的問題。本書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整理父親孫保羅《一粒麥子》原書及父親生前親自增補與修訂的內容,並由孫教授寫下精彩的註解。從中目睹孫保羅有如一粒「落地」的麥子般,竭力實踐一個真正基督徒不能止於當初的「重生」,更應當不斷努力往前走去、不斷改進自己。
與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跨時空對談探索禪宗教義之奧妙《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說,弟子法海記錄的一部經典,是中國佛學論著中,唯一被稱為「經」的著作。主要內容為慧能一生之事跡與教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核心思想對後來禪學之發展影響深遠。本書以「曹溪禪唱──《六祖壇經》」為名,除了在文中使用「註解」作為解說輔助外,又舉用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中有關《六祖壇經》的論述,作為「延伸討論」;並在各品後加以「論議」,說理論證;最後提出「問題深究」,帶出禪宗教義之精要。
保羅這名字,原來只住在聖經裡是一位使徒的名字但因為世人景仰前賢,歷世歷代取名保羅的,很可能已夠組成一個國了然而眾保羅中,只有聖經中的第一位保羅強調了自己手寫的字他說:「請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多麼大啊!」碰巧的是,二十世紀有位華人孫保羅唯獨這人不單繼承了保羅的名字和敦學也寫出了原保羅清晰且秀逸的筆力──張曉風(作家、教授)掃羅被基督呼召,改名保羅,為祂見證,結果餘生被關,甚至處死。孫保羅在被關長達十年之後,被基督感召,也從此改名,為祂見證,貢獻他的餘生。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如何在今天重新認識二千年前的保羅。──李弘祺(清華大學榮休講座教授;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孫保羅(裕光)先生在白色恐怖時期曾行過死蔭的幽谷,靠著信仰而通過熬煉與網羅,達到靈性的豐富之地、佳美之處。「草必枯乾,花必凋謝」,但荊棘的冠冕正是生命的華冠,《孫保羅書法》一書所呈現的使徒生命,就是最好的見證。──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本書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親自整理父親孫保羅的書法、書信、日記、手跡及照片,並以親切的口吻寫下精彩的文字及註解。孫保羅在艱難的日子裡發揮基督信仰,把渴慕神的心,用傳統的書法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書除了見證他在歷經「白色恐怖」後破繭重生的使徒歲月,更是上個世紀獨特的歷史記錄。
**98篇散文,以文學形式融合靈修經驗,涵蓋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歷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蘊藏由音樂性格表達的赤子天真之心,可為現代身心靈教育的開路與借鑑。**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童元方─感動推薦!-------------------------------------出生於上海,童年經歷過中日戰爭,青春年少時又逢中國大陸清算教會的狂潮;輾轉赴港澳、菲律賓,及法國深造後,來到臺灣。他是人稱「陸爸」的陸達誠神父。一個念哲學、教哲學的耶穌會教士,創辦台灣第一所宗教學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卻又「誤闖」非專長的文學領域,推動耕莘寫作會文藝活動四十年,與朱天文、朱天心、三毛、陳銘磻、徐訏等文學名家都有交誼,以一方文學花園栽培眾多文壇新秀。本書收入作者2004~2018年發表過的98篇散文,共分五輯:社論、書序、隨筆、思辨、追憶,涉及: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歷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作者是天主教神父,故其生活有特殊向度,許多經歷較為稀有,貫串一切者為靈修經驗,即以個人與神交往的經驗配合其一切人間活動及交往。靈修為靈與靈相通的捷徑,故可四通八達,建立宇宙思維,且易引發共鳴,如音樂之無阻無礙,本書可為現代身心靈生命教育的開路及借鑑。他以文學形式傳遞信仰經驗,跨越空間藩籬,牧養海內外華人天主教會的龐大羊群──
以當代新臺灣文化視野,提出全新的詮釋理論及各類本土文化意識的多元創新主題。本書針對臺灣本土宗教以及從戒嚴時期到解嚴後的新佛教文化、新臺灣人意識與新客家人族群認同意識、武士道文化等主題,深入反思與探索,書末並收錄作者的佛教史治學歷程,以供讀者參考。
爬梳史料,以清儒姚瑩、梁廷枏、魏源為例,看19世紀中葉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傳統儒教菁英的思維中,「教化」是國家與儒者的當然責任,不過19世紀初,卻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主張包容非儒教的族群。道光帝便曾親筆寫下「護國清真」的匾額,並下令重修河南的清真寺;而1840年代的戰爭以後,這樣的「包容」仍然遍及於基督宗教,更有一些儒者系統地解釋了「包容」異教的必要性。相較於16-17世紀的明國和日本,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在16-17世紀,江南的明儒和佛教徒因強烈的危機意識,銳意排斥基督宗教,不惜以武力相抗;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更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禁絕以十萬計的基督徒,徹底「鎖國」、「禁教」。在本書中,我們則會看到19世紀中葉,曾接觸許多歐洲國家的官員姚瑩(1785-1853),承認其他宗教也可能是「天道」的一種,主張包容不同的宗教風俗;痛恨「異端」的魏源(1794-1857),也認為世界各族「秉氣」各異,不能以一教統覆天下;為了維持國際貿易而提議接納基督教的梁廷枏(1796-1861),則深信只要儒教與基督宗教充分交流,外國的異教徒終必師從周、孔。這些儒者並非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或官員管治的立場面對基督宗教,而是在「經世」的終極目的下,消化新知,考量現實,不斷修正他們的世界觀,維繫帝國的繁榮穩定。對他們而言,理解基督宗教的過程就是世界觀、新資訊與現實考慮三者互動的結果。
歷經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與皇民化運動,「傳道報國」一詞於1937年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皇國臣民」的國民認同達到高峰,基督徒的信仰實踐與政教關係觀念也正發生改變! 日治末期可謂一段「傳道報國」的時代,戰爭前後基督徒的信仰認同並未改變,始終自勉傳道以報天國,未曾被國家神道動搖。然而,政治認同卻因應時局游移流動,且常有在臺、日、中、外之間猶豫掙扎的經驗。基督徒認為傳道報效國家是其社會責任,與日本政府、日本基督教合作,係出於護衛臺灣利益、關懷鄉土安危的初衷。殖民地的苦難,亦為信仰「再宣認」的歷程。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身分認同,誠然是各個時代都必須回顧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吳文星專序推薦:「本書相當實證且客觀地究明日治末期殖民地臺灣的基督徒在艱苦的時局和處境下,透過信仰進行反省,從國族發現矛盾,於是找到對斯土斯民的認同。可說頗有助於適切釐清特殊時期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地基督徒認同之疑義。……是一本開拓新史料、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可讀性之佳作。」 3.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專序推薦:「本文從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皇民化運動談起,到皇民奉公運動及「傳道報國」思想的浮現,一直到終戰的困窘局面,輔以日本神學觀點的影響、主日學教育的案例分析,以及世代交替間的思維轉換,呈現出帶有複雜色度及層次感(nuance)的歷史研究,值得讚賞。」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唐〕玄覺禪師 沒有人能絕對掌握絕對真理,也沒有一個宗教能壟斷絕對真理;因為人,只是人,不是神! 宗教多元主義相信,每個宗教都有其價值與意義,但由於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亦有其局限與缺憾。宗教並不等於真理自身,承認各個宗教的差異與價值,倡導對話,是我們追尋宇宙終極真理的不二法門。 本書論證「宗教多元主義」(religious pluralism)在21世紀實為文明人面對宗教衝突的出路,各宗教間的對話(interreligious dialogue)和合作,是現代人理當追求的大方向。作者不只是基督教神學博士與牧師,同時本身亦學禪,因此本書透過基督教的神學角度來談論宗教多元主義,強調宗教間共融與會通之可能性,並以佛教思想為例,從而佐證作者的論點。 本書特色 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名列《哈芬登郵報》「十五名最激勵人心的LGBT宗教領袖」之一的歐陽文風,最新宗教多元論述!
是誰向來世預支罪孽? 又是誰在萬世輪迴裡浮沉? 未來世界中,一場複製人與機器人的探索自我旅程即將展開! § 關於你、我、機器人、複製人等意識存在的主體問題,即將在未來世界真相大白? 你在荒蕪的星球遊走。替人們帶路的報酬勉強支撐你的生活,還有身旁那貪吃的小狗。「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城區買棟房子的。」你總是這麼對那呆呆的傢伙說。雖然這美夢就像沼澤區的螢光一樣虛幻,可日子也只能這樣過了。直到某個充滿星星的夜晚,一個機器人帶著奇妙的問題找上你...... 妳在台灣。剛經過的學測和推甄讓妳著實折騰了一番,所幸一切塵埃落定。學校因此開了另外的課程給妳們。多點機會接觸不同的東西總是好的,妳這麼想著,但…...「嘿,同學,該妳了。」什麼,點到妳了嗎?妳抬頭一看,講課者的目光飄向妳右前方三格。喔,好險,不是妳。可接下來的問題仍然吸引了妳的注意,「妳可以嘗試回答一下,為什麼妳的意識是出現在目前這個妳,而不是遙遠時空的另一個個體呢?」對啊,為什麼妳是妳呢,這類的問題總是很有趣。只是,當世界的訊息隨著大考解除封印,排山倒海而來,妳還剩下多少時間能在這裡流連...... 而當時刻到來,當妳、你的旅程相會,當陰謀蠢動,當台灣困愁,交織的因緣會譜出什麼獨特的答案,你們的道路又將如何改變,這與那無神的宗教又有何關聯?留心了,諸位,這可能不是你以為的那種尋常故事。只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是什麼?」 本書特色 ★ 哲學 × 佛學 × 科學,物理心智 vs. 輪迴轉世,全新台灣本土科幻小說! ★ 全程以第二人稱敘事,不是「我」,不是「他」,不是小明和小華。這是屬於「你」的無量劫!
「寫作會雖然不傳教,但是在寫作會四十年的生活中,我無時無刻都感受到天主的愛。」──陸達誠 1935年出生於上海董家渡的天主教家庭,陸達誠的童年在中日戰爭中度過,青春正盛時,又逢1955年中共清算教會的狂潮,遂轉往港澳,再赴菲律賓與法國深造,最終落腳台灣,創辦輔大宗教學系,並推動耕莘青年寫作會務四十年,與三毛、朱西甯、朱天文、司馬中原、王文興、李家同、琦君、張拓蕪、徐訏、楊昌年、陳銘磻、葉紅、馬叔禮、白靈、夏婉雲、許榮哲、李儀婷等名作家交誼匪淺,並栽培眾多青年創作者。他,是每個人口中的「陸爸」;而每個寫作的朋友,都是他真心愛護的「寶貝」。 一位大時代下的耶穌會士,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宗教學系,推動耕莘寫作會文藝活動四十年,本書由陸達誠神父親自口述,見證台灣近半世紀文壇發展。 本書特色 §一部長達五十年的時光之書見證台灣半世紀文壇發展§ 「耕莘五十」,沒有人能夠完整記錄這半世紀來的點點滴滴,本系列文叢收錄歷年寫作會作家之詩作、小說、散文、綜合文集,盡可能從多樣的角度呈現此中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