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氣的禪修指引!再來人揭示修行中的真實挑戰與突破秘訣,教你從腹式呼吸、磕大頭到雙盤坐禪,提供消業解脫與修到四禪的完整路徑,是一部無可替代的禪修實踐寶典!本書用直白而深刻的對話形式,涵蓋修行路上的每一步:從戒行、消業、滅文字妄想到克服幻境,從身體與心理變化,詳細剖析修行中的問題與對治法。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正在尋求突破的實修者,《坐禪(1)》與《坐禪之問答錄》這兩本書,都能成為你可靠的指導,幫助你一步步踏入禪定,邁向四禪之境。
不必擔心艱澀的佛學名詞,TaiGuangLin禪師這本書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從宇宙起源、修行法門的演變,到修行障礙的克服與筋脈的打通,帶您深入了解宇宙與身體的緊密聯繫。TaiGuangLin禪師並提供從零基礎到進入禪定的實用指南,鉅細靡遺地解說現代人修行的方法,更進一步揭露了神通背後的原理及出現的條件與時機。
TaiGuangLin禪師以傳法人自居,說明傳法人做的事情大可以分四個部分:第一,佛法的現代化演繹。「現代化」這個詞適用於任何時代,就是用當時流行的語言來傳播佛法。第二,推進佛法的本土化進程。佛法要長久地流傳下去,就要和當地的文化融合到一起,逐漸演化成本土化的宗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三,佛法的發揚光大。這裡有兩件事,一件是在原地弘揚佛法,讓更多人接觸佛法、信仰佛法、修習佛法。還有一件事是向外推廣。這是傳法者所能做的第三件事—佛法的發揚光大。第四,提出適合那個時代人根器的某種修行方法。在十年前的書裡講過修行方法的演化過程。每隔一段時間,眾生的根器會跌落一個層次,這時候就會出現新的傳法者,提出一種新的、適合當時代人根器的修法。這是傳法者所能做的第四件事—根據當時求法眾生的根器,提出相應的修行方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總共有一卷,佛經題目,由劉宋禪師畺良耶舍翻譯。為淨土三經中之一經。《開元釋教錄》載劉宋曇摩蜜多的另一譯本已佚。 淨土法門的修持,即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本經以觀想為主,故俗稱「十六觀經」。佛因韋提希遭惡子之難,愁憂憔悴,至心懇禱,教觀清淨業處。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說淨業三福,為往生的正因。又以異方便說十六妙觀,使其觀想成就,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蒙佛授記,淨除無量劫業障生死之罪,臨終決定往生;又說九品往生之因,使行者期修上品,有所依據,心安理得。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玄奘三藏譯為《說無垢稱經》。現存三譯,以鳩摩羅什三藏所傳之本,流通最廣。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上,梵文本提到的其中一個經題,就稱作《消除種種兩重對立》。 「維摩詰」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詞,而後玄奘意譯為「無垢稱」。維摩是清淨、無垢,詰是名聲、名望,合起來就是「淨名」、「無垢稱」。
李叔同是關注世事,卻又遠離世事的人,他在繁華之外看繁華。所以,他多關注於人自我的精神世界。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弘一大師李叔同,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力量。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所謂看破紅塵,對有些人來說只不過是不入紅塵而已。我們大多數人對紅塵都是很留戀的,即使會有很多傷痛、痠楚、不盡如人意,然而,我們熱愛著俗世的生活。愛是最大的智慧。因為有愛,我們可以從他們豐富淵博的人生閱歷,和清新平實的話語中,捕捉到智慧之光,探求人生真諦。
「入中論」之組織,依於「華嚴經.十地品」。龍樹菩薩著有「十住毗婆沙論」以釋經,此土所譯,只有前二地之文。空宗著述,多釋般若深見,釋般若廣行甚少。龍樹菩薩所造,只有「集經論」、「法界讚」、「寶鬘論」,指示修行次第,不但談空。本論於空宗正見,及修行次第,甚深廣大二種教門,均有解釋。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每一地中,敘菩薩修行成就之功德已,復配以初發心修行法,指學者以修行次第。二空之理,則在般若度中廣釋。云何學「中論」?學般若者,應具清淨信心,則雖聞四句一偈,亦有無量功德,故應先培信心。生信之法,常觀三界輪迴流轉不息,無纖毫之樂可以貪著。次觀眾生,若知求出離,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無上佛果亦終有成就之一日。若醉生夢死,作生死業,則一期報盡,隨業受生,或往人天,或墮惡趣,自無主宰。應及此未至臨命終時,自有智慧、能力、自在,將此生死大事,作一解決。勿待臨時,手忙足亂,一墮三塗,欲求正法,不可得矣。次當思惟有暇圓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五濁惡世聞大乘法,尤為希有。「般若經」云:學般若者,從生至生,受用無盡。生生得生有大般若之處,得遇善知識為說般若法門,具足一切學般若之增上緣,自然喜近善士,樂聞正法,樂修菩薩行。
作者長期關心華嚴經教及其行法之研究,故撰寫此書諸篇,其中首先是關於華嚴祖師之研究,例如法藏、澄觀、李通玄。此外,也有真言宗、密宗的華嚴經法之研究,例如不空三藏對於普賢菩薩行法的詮釋、五臺山法脈《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之華嚴經教與密教的交涉、《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讚顯密疏釋之研究。此外,也有涉及到當代的跨界應用的議題,例如華嚴經教的佛畫、禪唱、生態哲學。本書以十篇文章闡釋華嚴經教,也涉及佛教密宗的修行與法義,例如第一篇是〈李通玄、法藏關於《華嚴經》彌勒法門的詮釋〉,本文闡釋《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第五十一參的彌勒菩薩法門,釐清彌勒菩薩所證「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境界,綜合運用各種文獻,並進行哲學詮釋,進而對《華嚴經》中的彌勒菩薩修行法門進行義理與行法的詮釋。謹將此書迴向給讀者們心開意解,福慧圓成。學術論述對於賢宗而言也是產生自生命體驗,並非只是戲論空談。
金剛經者。如來實相真空之至妙心法也。脫昏迷之滯情。解顛倒之纏縛。掃跡蕩空。絕相超宗。無不以斯金剛妙智。般若真慧。而會歸於摩訶衍。故佛祖迭承。即以此為心印之密旨。如弘忍五祖之囑持誦斯經。能見心明性。六祖慧能之聞無住生心。豁然有省。自古迄今。信奉受持此經。或妙悟心源。或靈跡昭彰。得獲種種勝益者。不知凡幾。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四十二章經》相傳是佛教傳至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編集而成。此經來歷,據說是因為漢明帝夜夢金人,大臣告知金人是西方名為佛的神,於是明帝遣使求訪西域,使者於大月支遇沙門攝摩騰得佛經四十二章,譯寫此經後返還洛陽。此經說明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其內容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佈施、持戒、禪定、般若,得證四沙門果。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是佛教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寺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禪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鉤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為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是佛教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寺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禪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鉤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為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入地眼全書》係北宋靜道和尚著。此書從「龍、穴、砂、水、向」五大方面論述風水的玄妙,特別提出了五十字訣。即︰「龍要起伏屈曲活動為主;砂要纏護抱穴朝案分明;穴要氣脈窩藏穴暈為的;水要逆朝橫收平淨為佳;向要淨陰淨陽依水所立。」此書理透法巧、言簡意賅,係中國古代堪輿著作中里程碑似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
金剛經者。如來實相真空之至妙心法也。脫昏迷之滯情。解顛倒之纏縛。掃跡蕩空。絕相超宗。無不以斯金剛妙智。般若真慧。而會歸於摩訶衍。故佛祖迭承。即以此為心印之密旨。如弘忍五祖之囑持誦斯經。能見心明性。六祖慧能之聞無住生心。豁然有省。自古迄今。信奉受持此經。或妙悟心源。或靈跡昭彰。得獲種種勝益者。不知凡幾。
你是否曾對《金剛經》、《心經》感到既熟悉又困惑?那些深奧的字句,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告別碎片式學習!TaiGuangLin禪師首次公開佛法「宇宙級框架」!這本書,將徹底顛覆你對佛法、對世界的既有認知!本書不是一般的佛經字面解讀,TaiGuangLin禪師將帶你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看透這兩部曠世經典。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寒山子,不知何許人。居天台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閭丘胤宦丹丘,臨行,遇豐干師,言從天台來。閭丘問彼地有何賢堪師,師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在國清寺庫院廚中著火。」閭丘到官三日,親往寺中。見二人,便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饒舌。阿彌不識,禮我何為?」即走出寺,歸寒巖。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合。嘗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餘首。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阿底峽(982年—1054年),又譯為阿提沙、阿帝夏,原名月藏,法號燃燈吉祥智,尊稱為阿底峽尊者,生於東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傳佛教僧團,開創噶當派,重申戒律,並重新闡明了佛教根本教義,是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最大的印度高僧。
寒山子,不知何許人。居天台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閭丘胤宦丹丘,臨行,遇豐干師,言從天台來。閭丘問彼地有何賢堪師,師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在國清寺庫院廚中著火。」閭丘到官三日,親往寺中。見二人,便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饒舌。阿彌不識,禮我何為?」即走出寺,歸寒巖。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合。嘗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餘首。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