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如意、不公義、不融合的世界裏,上帝究竟在哪裏?為何上帝總是叫我們遭遇苦難、分離和不義? 近幾年,香港社會充斥著各種焦慮和不安情緒,面對新常態,有些人選擇留下,有些人選擇遠走他鄉。無論如何,離開和分離,已成為我們的日常,而當下大家感受到的,就是分離之痛。 分離,是否只是共融的「相反面」,沒有正面意義?本書從十架象徵神學出發,指出分離乃達至真正共融的必經之途,正因上帝總是以「反面」的象徵,顯明和成就祂的旨意——這本就是祂奧妙而弔詭的行事方式! 作者在本書不是試圖建構一套「流散神學」,而是盼望先回到關乎上帝本性的神學起點,就如道成肉身、一位兩性、屬性相通、基督的虛己等奧妙教理,以表明上帝在反面裏成就正面的這種弔詭性。之後再從十架象徵神學入手,指出反面的出現不應只是叫人墮入絕望的幽谷,同時亦是叫人放下自我中心的契機,催使人轉而尋求那位道成肉身、取了人性並為我們身懸十架的主。更重要的是,我們可透過十架象徵神學更深領會上帝的心意——祂雖讓我們迭遭患難分離、不公不義,但亦因此叫我們參與在基督的受苦和十架的患難之中,並一起投進「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這神聖共融的懷抱。 「只有通過苦難,我們才可以真正認識上帝;通過受苦來讓人認識上帝,也是上帝的選擇——用受苦來啟示祂自己。上帝在受苦中被認識,意味著先是基督的受苦,然後基督徒也必跟隨著受苦,這個認識是非一般的,也是人的理性難以想像的⋯⋯而我們當下所遭遇的一切,正是叫我們可以參與在基督的受苦之中,與基督的受苦共融:他經驗了與父的分離,我們豈非也有時感到上帝離開我們,不與我們同在嗎?」——本書作者
在新常態下,教會見到信徒流失,舊模式不再有效,都覺得是時候要更新轉化。其實很多教會經歷了這兩年疫情的洗禮,無形中已經由關心教會內部事務和自己的會友,變成關心社區,關注教會外面街坊的需要,由內向型的教會轉化到面向社區,重拾宣教使命,有人稱這現象為「使命轉移」。 所謂「使命空間」,就是從轉化教會室內空間開始的使命實踐,將教會的空間推到外面,進入社區、職場、家庭,甚至進到社交平台、虛擬空間等,將基督教文化和影響力,擴展到不同空間領域,實踐神的使命。 「香港寸金尺土,教會擁有的空間是寶貴資源。Ben這本書介紹教會如何改造空間,適合教會長執領袖閱讀和討論,從而帶動信徒實踐大使命。」——陳家華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院長 「Ben的理念就是當教會重拾宣教使命,將教會和社區結連,閒置的空間便能夠轉化,被主大大使用。Ben的空間概念為小弟的機構幸福實驗室,在近年共享發展上,帶來不少啟發。這本書肯定值得推薦。」——柯廣輝律師 CITYLAB創辦人 「Ben是一個有使命感及充滿熱誠的設計師,2002年神呼召Ben和我成立了設計公司,開始時Ben已經推動教會善用空間。近年Ben在神裏面有新的領受,要轉化教會成為『使命空間』去回應當代社會的需要。這本書結合了神給他的恩賜及多年實踐的經驗寫成,包含學術研究及神學反思。我極力推薦給各位弟兄姊妹,細味研讀定能造福教會,在這世代為神所用。」——凌正年先生 THEO TEXTURE董事 「每個時代教會回應神的使命都有處境性的變化,保羅提醒教會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旨意(羅12:2),實在有著重要的提醒。轉型並不是轉變方向目標,而是使教會回復『宣教』的重要使命,更創新而落地傳承使命。若你期望成為一間社區榮神益人的教會,突破限制,我推薦Ben這本書,可讀性高,在神學的觀點基礎上能實踐理論,落實使命。」——潘國賢牧師 宣道會利福堂主任牧師
在過去一段日子,整個世界經受了一場由瘋狂傳播的疫病帶來的巨大痛苦,各地民眾陷入一片恐慌。回望過去二千年大流行病的歷史,現今的疫情並不是前所未有的,大概也不會在未來絕迹。面對疫情的災難,教會可如何回應? 從教會歷史看,「毀滅人的瘟疫」(詩九十一3)並不罕見,而每次都是對上帝子民的信仰考驗。本書先從聖經的觀點出發,探討大流行病的屬靈含義,繼而走進教會歷史的場景,即從公元二世紀的安東尼瘟疫,到後來的居普良瘟疫、查士丁尼瘟疫、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縷述不同教會先賢面對疫情的態度和得失,以及思考基督教信仰在其中的意義。 本書談及的不僅是大流行病,也涉及戰亂和饑荒等重大災變,置身其中的人,同樣需要面對上述的信仰挑戰。在現今疫情橫行、戰亂頻仍的時代,我們是否已準備好面對挑戰? 「在疫情廣泛影響社會的危機時代,正是我們重新思考信仰和使命的契機,尤其是怎樣對這受傷的世界施予憐憫和關懷之事。此刻,改變已經開始,前路將會不同,對這個世界來說是這樣,對你我來說也是這樣。故此,請憑著上帝賦予你的力量,向這個充滿災難傷痛的世界,見證福音的大能,勇敢踏出行動的一步。」——本書作者
《使徒信經》對現世的人究竟有何意義?它如何可以通過現代人科學理性思维的批判?它所盛載的基督信仰,是否可以回應現代人經驗中的體會和感受,成為現代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本書以《使徒信經》的信條為題,分成17章。《使徒信經》是基督教的信仰綱要,源自基督使徒的教訓。每一信條都代表上帝的啟示和祂的作為,《使徒信經》所盛載的,是令人驚心動魄的恩典和真理! 「深思的操練是為了更深認識上帝,明白祂對人極深的恩情,以喚出我們感恩的回應。內藏感恩的深思會導向生命的默想,讓信仰透入生命,轉化自己的世界觀、價值及為人之道,讓信仰變得立體,超越純思考。細讀余長老這本《如此我信》,我就看到思考與默想這兩面。在這科學主導知識的世代,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備受質疑。余長老以一個在科學界有成就的人,力求以淺白的解說釋除這些質疑。他那淺白、具現代氣息的解說,將傳統信仰演繹為生命之道,對一般信徒相信有不少裨益。教牧們不妨以之作為一份牧養的教材。」——余達心牧師
繼《刻在心上的那句話:詩篇靈修練字40天》後,本系列第二冊的經文選自「耶穌恩言」,就是耶穌在福音書中給我們的安慰、勸勉與應許。自信主以來,對我們靈命影響至深的,莫過於耶穌的話語,而所選定的經文,都是我們心有感觸的,有些更是生命曾深深經歷的。盼望這一系列的靈修分享及練字本,能讓你重拾對神話語的渴慕,並享受箇中的甘甜。願主賜福及更新你的生命!——何志滌、羅乃萱
很多人這樣形容播道會同福堂:「啊,在中央圖書館對面嘛」、「人數相當多」、「何志滌牧師創堂那間」,以至「聽說有些『靈恩』」等等,或許這些都沒有錯。這次,已從主任牧師崗位退下來的何牧師親自執筆,向你述說同福堂的故事。 本書叫「從靈飛越」,因為同福堂的發展離不開聖靈的作為。何牧師在書中述說同福堂創堂的經過、他對靈恩的看法、購堂過程的神蹟奇事,到上帝怎樣藉祈禱復興弟兄姊妹、復興教會,讓同福堂成為一間佈道的堂會。 書中感人的情節洋溢著溫情,處處看到上帝的大能,激勵我們只要全然依靠祂,祂必引領我們走得更有力量,走得更遠。
抄寫式生命讀經,重拾對神話語的渴慕。 40天默想詩篇,一起靈修、祈禱、練字、操練! 「還記得那天,我們決意在靈修後抄聖經,因為在這個『鍵盤打字』的年代,用手寫字好像『失傳』了。就是這樣,從十年前開始,一年讀經計劃就用了一個小本子來抄下那些讓我們心被感觸,被上主的話提醒,甚至有如當頭棒喝的經文。記下來的好處是印象深刻,更可以不時翻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資訊氾濫,讀到大量資訊的世代,每天清晨可以安靜下來,專心讀經抄經,成了我倆的習慣(意思是不讀不看就會覺得好像缺了點甚麼似的)。抄寫的好處是讓人能牢記深思。這些年,更讓我們深深經歷,『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這句話的真實。多少次經歷人生的高低起伏,是上主的話讓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讓低垂的頭再抬起,讓疲累的手得著力量⋯⋯深深盼望這一系列的詩篇靈修分享及練字本,能讓你重拾對神話語的渴慕,並享受箇中的甘甜。願主賜福及更新你的生命!」——何志滌、何羅乃萱
召命,不只關乎神呼召我們做一些事情,又或者從事某些職業崗位,召命關乎我們整個生命…… 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由從醫轉而投身聖經研究及教學工作,多年來一直參與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下稱 HKPES)的服事,切實體會到職場信徒的掙扎和難處,這些年來他都默默地在這信仰羣體中耕耘生命,幫助信徒整合生活與信仰,明辨人生的召命,而楊醫的一生,也正好向我們示範了如何以整個生命回應上主的呼召。 參與 HKPES 服事期間,楊醫常以查經及默想經文的方式,與職場信徒交流對話,並將創造神學及召命觀引入討論,從而讓各人更透徹地認識乃至擁抱日光之下的今生,領略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呼召。本書乃楊醫關於職場與信仰的整合之思想結晶,當中除了他主領研經小組、工作坊及退修營時的講話內容,更包括他與信徒之間的信仰答問,如今有系統地整理成書,希望把楊醫的精湛教導及其日積月累的信仰省思承傳下去,幫助讀者重尋上主在自己身上的召命美意,享受祂所賜的工作為禮物,藉以豐富生命。 「召命,不只關乎神呼召我們做一些事情,又或者從事某些職業崗位⋯⋯其實,召命關乎我們整個生命,涵蓋生活上所有層面,包括我們與神的關係、人生際遇、福與禍、家庭、職業工作、健康、壽命、財富、前途、疾病、苦難,我們整個人的生命都被神呼召,我們亦是以整個生命來回應神的召命。」——楊錫鏘牧師
人最首要對神的事奉就是順服。 當生命遇見真理、人又願意順服時, 生命便能夠更新改變! 這是一個關乎職場倫理、順服呼召和忠心事主的生命見證,娓娓道來作者跟隨基督三十年的門徒經歷,縷述他如何按著上帝恩典,逐步領悟祂在其生命中的引領,從銀行家走向牧會之路,努力活出「順命」的人生: 順命1.0之職場篇 順服救恩呼召,展開十五年職場門徒的操練,見證在職場也可以活出信仰。 順命2.0之呼召篇 順服呼召踏出安舒區,告別職場,一步一步跟隨主的引領。 順命3.0之牧會篇 順服牧會的呼召歷練十五年,接受帶領教會的挑戰,生命得雕琢陶造。 推薦書評 「楊牧師選了三十段經文,配合三十個主題,作為全書的內容支柱⋯⋯讓你看見神的話語如何塑造他的生命:他在家庭、職場、教會及社會中,都見證了三一神的信實、恩典、慈愛、與大能。我深信這本書會啟發每一位信徒全心全意的跟從基督,榮耀三一神。」——蔡元雲醫生 突破匯動青年會長 「楊柏滿牧師在《順命3.0》中不單是講述基督徒如何在職場見證主、牧者如何察驗神的旨意,在教會不同的處境下領導教會成長;他同時講述的是他活生生的見證:順命跟從主的人如何因此經歷神在他自己生命中奇妙的作為——困難的處境看見出路、軟弱的我竟可剛強完成託付!」——蕭壽華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榮譽顧問牧師 「這是一本關乎職場倫理、生命順服和忠心事主的書⋯⋯真誠地與讀者分享一個以神為中心的門徒經歷。書中所言是真實的。書中所反映的人,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一致的。那從楊牧師身上流露的這份真誠和執著,是我們作門徒必須具備的氣質。」——曹偉彤院長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基督信仰很重要的觀念之一是『信徒皆祭司』,就是說不以職業來分屬靈或屬世,關鍵的是人的心態和對神呼召的回應⋯⋯本書既可幫助每一位在職場的信徒具體落實聖經的教導,同時也激勵每一位牧者一生『向著標竿直跑』,無悔進入全時間事奉,直到榮休的一天。」——何志滌牧師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創堂牧師 「順命,從來不容易⋯⋯在分享之中,深深感受到他說的寫的『順命』,不是單在文字上而是在生命中『活』出來的⋯⋯本書涉獵的課題甚廣,如怎樣面對職場中的政治角力,活出僕人領袖的角色,服事中的信心考驗,教會復興等等課題,有很多都是剖心置腹的分享,輔以提綱挈領的屬靈引導,對初踏職場至考慮全職服事的朋友,都很貼心實用。」——何羅乃萱師母 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 「這本書看到柏滿的人生相當精彩⋯⋯每個人的人生總面對不同的境遇,在末世會有更多的挑戰,如何在VUCA(動蕩、不確定、複雜、模糊)的世代得到平安喜樂,柏滿的書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忠於召命、謙卑順服、表裏合一』。書中每一章亦附上默想應用,讓讀者可以聯繫自己的境況,並與神更加親近。」——梁錦松先生 南豐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真正的耶穌門徒,應是一班尋根究柢、面向世界、全然委身於信仰的「激進」門徒。 真正的耶穌門徒,不應是一班假借宗教生活作為精神寄託的人,而應是一班為了見證上帝國度願意至死忠心的激進分子。 這是一本可作初信栽培用的小書,呼籲我們必須重視與耶穌基督的生命連結,並領受差遣,進入世界,服事各色各樣活在苦難中的人,從而經歷生命的成長,由愛,到死,到生,到命,到工,到程,成為一班愛死生命工程的耶穌門徒! 名人推薦 「初信栽培的書籍還可以有甚麼新意?新一代香港青少年人該怎樣在此時此地體驗福音?『激進』是惟一的出路!馬保羅筆下的『愛、死、生、命、工、程』是引發核爆的信仰闡釋:叫人脫離宗教形式的桎梏,進入苦罪的人間,藉著聖靈為基督傾盡激情。謹大力推薦此書,皆因我認識文質彬彬的作者是活生生的激進門徒,今日及明日的教會與社會所需的正是這樣的人。」——陳恩明 基督教豐盛生命堂顧問牧師 「雖說本書是基督徒生命成長指南,但細讀更像牧者向後輩的叮嚀。因為貫穿本書的除了作者的牧養故事,更多是他靈程的坦露,甚至包括他患驚恐症的過程。由此讀者能窺見,一個破碎生命,如何被上帝的愛和恩典拯救;而在聖靈引導下,此生命更突破修身的層面,展現於教會羣體和家國天下。為此,我誠摯向所有渴想成為主門徒的信徒和牧者推薦此書。」——王少勇 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主任牧師
信耶穌,可得著永遠的生命? 永刑是懲罰到永遠,還是灰飛煙滅? 既然上帝如此慈愛,祂最終會拯救所有人? 不少人相信,「死亡」是人永不能逾越的鴻溝。不少基督徒也相信,人的永恆歸宿是由他死亡時的狀態決定——義者得永生、不義者滅亡!人死後只有等待終極審判的來臨…… 若說今生只是一趟短暫的旅程,那麼死後來生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終局?基督徒關於死後來生的思考,對今生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本書以一連串的答問形式,層層探究「生死攸關」的三十個課題,以精簡的篇幅幫助我們破除對天堂地獄、永生永死,以至因信稱義等重要教義的重重誤解,行文間穿梭於各個神學傳統,孜孜探求上主給予世人更寬闊之盼望的各種可能。
我們每天上班,營營役役,究竟為的是甚麼?規劃人生下半場,難道只是為了「準備退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職場生涯的第二程,可如何走下去? 本書關乎人生下半場要思考的六個重要問題: 1. 此刻的你,快樂嗎? 2. 窮是甚麼,富是甚麼? 3. 退休是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4. 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嗎? 5. 你找到自己的生命祭壇嗎? 6. 今生之後,又如何呢? 本書由作者的個人經歷與思考論述交織而成,演示成就、意義和傳承的人生變奏,闡明人生規劃的觀念與工具,引領我們重新調整面對生命的態度。作者認為,任何轉變的成功關鍵,端在乎有否一個順利的過渡;規劃人生下半場,就是積極尋找自己的「生命主場」,不斷尋找更好的時機,好好過這一生。 (本書初版名為《殺死你的不是轉變:人生下半場要思考的6個問題》)
你有無試過…… 好努力讀經,但俾教會前輩話你自高自大? 明明係講員解錯經,但又俾人話你唔尊重講員? 諗住好好服事青少年,卻俾執事話你教壞細路? 我哋試過,真係堅試過唔少添…… 或者,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這本小書,是用漫畫去刻劃、去反映教會的光怪陸離,只希望有人願意去看,願意去聽,願意去思考,甚至去回應,否則,教會有咩前景?
本書記錄了作者的一段「反直覺」信仰旅程,可當中卻經歷到上帝的引導,從一個金錢的奴隸,到學習成為金錢的管家,嘗試遵循聖經對金錢、財富的教導,抗逆社會主流的拜金文化,與缺乏安全感共舞——就是由金錢物質所築起的安全感,一步步走上信心之旅,經驗上帝奇妙的作為。本書更附有小組學習指南,幫助讀者反思和討論,適合個人及小組研讀。 名人推薦 「容易閱讀,馬上被吸引了。我真是坐在椅子上一次讀完,覺得內容簡短又精彩萬分,令人手不釋卷。……相信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學習信心的功課,以及成為管家教導事工的一本好教材。」——溫英幹教授《享受財務自由的12堂必修課》作者,台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 「這本書為那些追求「成功」的年輕人,比如我,勾畫了一個藍圖。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這本書都將成為你的智慧寶庫。對所有尋求「真理」的人來說,這書也是一本絕佳的讀物。」——李治廷 演員/歌手 「從金錢開始談起,但更多的是講述上帝如何觸摸立仁的心。盼望所有讀到這書的人,內心同樣會被上帝觸動。」——廖宜建 滙豐銀行(中國)行長兼行政總裁 「透過認真踐行信仰,活出召命,在他身上流露基督的香氣。感恩他願意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文字見證上帝在他生命中不一樣的作為。」——雷裕武 資深金融工作者,理財作家 「慷慨給予並不是一個計劃項目,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立仁正是以這種方式生活。與此同時,他的坦誠令人耳目一新……」——施力高( John Snelgrove )博士 香港葡萄藤教會創會牧師 「如果你願意在錢財方面成為上帝的忠心好管家,這本書就是為你預備的,我向你強烈推薦這本書!」——蘇祖耀博士,香港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董事
檢視考古資料和古代文獻 重尋歷史耶穌的真正身分 歷史中的耶穌究竟是誰? 耶穌只是一位宣揚犬儒哲理的猶太人? 死海古卷可怎樣幫助我們更了解耶穌的教導? 彌賽亞?上帝的兒子? 本書是解開耶穌身分之謎的一部歷史背景研究著作,作者不單從聖經角度出發,也透過考古學研究和對古文獻如死海古卷的解讀,重構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和教導的一些片段,豐富我們對耶穌的了解。 「本書集合有關歷史耶穌(historical Jesus)之研究的幾個重要層面的資料:物質文化的具體文物、過去一世紀發現的文本,以及關乎耶穌生死和復活的最具權威記述。本書的目的是要展現如何透過整全地檢視上述資料,了解基督運動的奠基者……」——本書作者艾文思
靈修是甚麼?讀經和祈禱又是甚麼?或多或少,我們都知道;或對或錯,我們都知道。不過,我們愈來愈少去深究靈修讀經祈禱是甚麼。 本書的寫作目的,不旨在教人如何靈修讀經祈禱,而是回到根本去認清和明悟這種種「屬靈活動」的本相,並呼籲信徒要走出操之於我或自我同化的歧路,繼而步向和投入真正的信仰生活。
耶穌是否只是睡了,假裝死去?「空墳墓」的解釋,可能是婦女去錯了墳墓?耶穌是否只是受傷昏迷、幾天後甦醒,門徒便以為祂真的復活了? 以上種種懷疑和猜想,確實對基督信仰造成一定的衝擊。既然耶穌的死、埋葬與復活對信徒來說是如斯重要,那麼我們又怎能將「耶穌謎團」簡單地擱置一旁? 本書兩位作者是新約研究的著名學者,他們分別從考古學、文化研究、聖經研究等進路,全面審視耶穌受死、埋葬與復活的相關證據,同時指出為何某些假說和見解缺乏歷史可信性,且進一步認定新約福音書是翔實並可信的歷史見證,最終幫助讀者揭開耶穌最後日子的真貌。 耶穌的受死、埋葬和復活不是純粹的神學概念,而是實在的事件,這些事件喚醒人們的信心,也引發後來的神學探索。 「檢視猶太人的殯葬方式、晚古時期的歷史文獻,以及考古資料,將能給予我們充分的理由,叫我們認定新約福音書是翔實並可信的歷史見證。福音書對耶穌被埋葬的描述是一個歷史記錄,而不是一個傳說甚或一個騙局。」——本書作者艾文思(Craig A. Evans) 「筆者相信,空墳墓和遇見復活的耶穌會被作為歷史資料牢牢地確立下來。這是對復活故事的惟一可能解釋,也是對猶太教信仰中的諸種蛻變可以迅速發展開來的惟一可能解釋。」——本書作者賴特(N. T. Wright)
事奉中,到底誰是主角?是我們,還是上帝? 我們今天的事奉如此艱難,是否正因為事奉者也抱著「任意而行」的心態行事? 士師記時代是一個眾人都「任意而行」的時代,以色列民經常掉進高山與幽谷、拯救與沉淪的惡性循環之中,可從中我們又看到上帝的作為,怎樣透過充滿人性軟弱的子民及領袖而彰顯出來。 回到今天的處境,當我們默想士師記,事奉者、包括神重用的領袖,又可以得著甚麼提醒?本書將帶領事奉者學習更深順服上帝,並鼓勵所有事奉者、所有上帝的工人,不但"Start Well",也"Finish Well"! 「一個事奉者,必須明白並接納人性的軟弱和限制,事奉的生命才能長久。人實在太容易被所喟成功沖昏頭腦,因此事奉者要常常自省,謹慎自守。」——本書作者
本書作者牧會多年,他開宗明義指出,今日香港大部份堂會的本質確是有限公司。堂會公司化體制大大削弱了信徒群體的有動力,也扭曲了原本應充滿活力的教會觀、事奉觀,令堂會牧者和領袖們被堂會營運和人事管理問題弄至疲於奔命。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分享過去在牧養工作上的反省與體會,從而刺激更多牧者、領袖及弟兄姊妹關注有關堂會體制的問題,和促進教會觀的革新。 作者深信,當更多堂會牧者和領袖明白堂會的本質和限制,又明白堂會這間公司應以服事那一體的、聖潔的、大公的和使徒性的教會為目標,並努力追求建立活潑而緊密的肢體生活,和同心合一為基督作見證時,我們便能穿梭於堂會這間有限公司和教會這基督身體之間,活出一份源於基督自由。
「信耶穌,得永生」?一個有「基督精神」而沒有「口裏承認,心裏相信」的人,上帝會接納他嗎?那些自私自利、甚至踐踏公義但信了耶穌的人,反倒可以得救?上帝對未信者冷酷無情?還是祂有為世人提供「其他得救途徑」? 面對著「上帝普愛世人」與「信者得救」兩者之間的張力,歷代神學家沒有停止過叩問未聞福音者何去何從的問題。他們不以「奧祕」/「 不可知」為由,就輕言放棄探索三一上帝的心意,反倒嘗試提出各種建基於聖經和教會傳統的拯救理論,孜孜探求上帝給予世人更寬闊之盼望的各種可能。 本書除了關注未聞、未信福音者的下場,還更希望藉此讓鼓勵基督徒重新思考「得救」和「傳福音」究竟意味著甚麼,以致真箇活出作主門徒的生命。
這一代人的身分認同,是哪一代人的身分認同?中國乎?本土兮? 生於香港,民族認同跟本土意識總是如此糾結,無論是大中華膠還是本土派,無論是回歸還是切割,當危城塌下,當十架被拆,我們心中又向哪方傾斜? 作者於香港土生土長,以研究中國及香港教會史為志業,既心懷八九六四的痛,又親受九二八催淚彈的洗禮,他寄語讀者,無論我們是誰,向誰認同,抑或屬哪個世代、盛載著怎樣的歷史記憶,我們都是強權下的倖存者。 身為倖存者,就要守護信念,拒絕遺忘,不被分化,不再消沉;身為基督的門徒,要守護的,更不僅是外在的十字架,而是這個記號所承載的精神與尊嚴。 每個基督徒都在背負十字架,此時此地,身分認同也是一個沉重的十架。當危城塌下,當十架被拆,我們是否準備好擔起這個身分認同的十字架?
地獄的刑罰是甚麼一回事?「不義者」的最終結局就是落入永恆的地獄之火? 難道上帝活像嗜血的怪物,極端殘忍,為了滿足自己的公義而懲罰罪人,直到永永遠遠? 若聖經所說的永刑,並不是指刑期上的永沒盡頭,那永刑究竟又是甚麼意思呢?永恆刑罰可以是永遠毀滅之意嗎? 不少現代人對地獄之說十分反感,因為凡不願不相意相信基督福音的人,最終都會下地獄受永刑,那裏有不止息的火燒蟲咬。永恆地獄及殘忍刑罰之說,給世人和基督徒帶來不少困擾,上帝活像嗜血的怪物,極端殘忍、為了滿足自己的公義而懲罰罪人,直到永永遠遠。 本書所要探討的課題,是「不義者」究竟要受到怎樣的刑罰,當中特別聚焦於地獄及其刑罰是否長存這具爭議性的議題。本書嘗試探問:聖經所說的永刑,真的是指刑期沒有盡頭麼?不然,那永刑又會是甚麼意思呢?故此,本書旨不在否定地獄的教義,而是希望幫助讀者破解對地獄之火的重重誤解。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和內心活動的科學,於當中涉及成長、意識、知覺、學習、行動、認知、動機、情緒等各個層面的研究。信仰涉及內心的活動,也關乎行為與表現,其所衍生出來的諸種現象,甚至可反過來影響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因此,信仰與心理學其實是息息相關的,從心理學來看信仰,更能進一步闡明那些看不見的靈性事物。 本書作者陳天祥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榮休副教授,多年來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其主要的教研範疇為知覺心理學,並一直致力於闡釋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作者在本書中一方面探索人如何知覺、認識及經歷看不見的上帝,另方面亦嘗試釐清人對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的種種誤解。
或許,大部分基督徒會認為聖經是「從天掉下來」的,而聖經既是上帝「逐卷逐字」所默示的,人便只是被動的接收者而已。支持這種默示觀的人,或許又會認為聖經無誤論是必然的邏輯結論。 可是,若果從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正典形成的過程,會否給我們帶來新的視野?本書正正從歷史的進路出發,帶領我們溯源教會頭四百年的發展軌跡,探究古代的實際處境,給我們拼湊出豐富多姿的新約正典的成形歷程,更重要的是,作者藉此指出了我們今天談論「聖經」時的思考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