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西藏佛教小乘、大乘與金剛乘的三乘觀點,綜合敍述佛教的「道次第」。佛教三乘,通常被認為是佛教史的演變,而此處的三乘則是修行者對佛教修法的態度,因為三乘的根本共通點是了悟自己當前的處境。為了證得這一點,主要方法是禪修,而《佛教的本質》這本書可作為佛教禪修的手冊。   查列仁波切先從小乘的四聖諦開始入手,並將開闊的菩薩道與轉化的密續乘結合在一起。最後幾章則是介紹大手印超越的見解,以摒棄一切二元思惟模式的執著,直接現證本心的本然自由。   本書明確定義「慈悲」、「空性」與「佛性」等基本佛法概念,並且解答常見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佛法教導「無我」?大乘與小乘的差異是甚麼?佛教的教法是悲觀厭世?佛教提倡消極的人際社交?為什麼說「輪迴即涅槃」?多生累劫才能獲得證悟,還是可以在剎那達成證悟?   本書特色   《佛教的本質:佛教哲學與大手印導引》自出版以來,已成為全面講解西藏佛教修行次第的經典作品。   在西方深具影響力的三位修行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索甲仁波切、堪布卡塔仁波切撰寫序言推薦,本書更是西方修行者、禪修教師最常引述的參考書籍之一。
根據宗喀巴大師在本書中的研究,「密集金剛五次第論」(原名《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是無上密法的根本,為龍樹菩薩所傳(或譯為「猛龍菩薩」)密乘次第。而父續密集修法中,圓滿次第以專住「伊」「旺」二字(樂空無別、空、悲二諦無別),並以三遠離三摩地、二諦三摩地為具體修法內容。 在本書中,宗喀巴大師決擇「三遠離三摩地」的步驟,修「身遠離」(五蘊、四界、六處)、「語遠離」(風咒、金剛念誦、咒根本)、「心遠離」(明相、增相、得相三明相,八十種本性),並以無差別之金剛念誦最殊勝,為入手處。   本書特色   西藏密宗佛教無上密法的核心論典,奠定西藏黃教的實修基石,深刻改變西藏佛教的發展面貌,本書也是佛法修學體系完備的作品之一。 本書根據法尊法師1952年於北京菩提學會翻譯的手抄原本,重新電腦排版校正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