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漢初歷史的武林外傳.聽一首亦今亦古的慷慨悲歌一部秦漢更替歷史的通俗說史大書。作者筆下的歷史比起小說更精彩!更傳神!再現了舊貴族如何被流氓摧毀,流氓又如何向新貴族演化的戲劇性歷程。
有人說,她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堪稱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黃金時代,被譽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有人說,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皇帝極端變態,宦官專權,廠衛橫行,土地兼并劇烈;也有人說,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難捉摸的王朝,治亂興亡沒個準。這就是明朝──一個飽受爭議的封建王朝!但所有史家都有一個共識:明朝的皇帝個性極強。在君主專制制度高度成熟的大明王朝,君主的意志和作為,往往可以對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對於明朝皇帝群體的深入關注,對於讀懂三百年明史而言至關重要。作者積三年之功,挖掘大量文獻資料,將研究心得融為一體,完成此書。這本書,描繪了明朝皇帝的眾生相,以回憶錄的形式,客觀敘述了明朝十六位帝王的傳奇人生;這本書,刻畫了明朝皇帝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帶著讀者身臨其境,近距離觸摸明朝三百年風雲詭譎的宏大歷史畫卷。對於明史的敘述而言,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海洋文化吸取、轉承與發展系列叢書」的成果展現。全書分兩輯:輯一是歷史敘述。包括一至五章。分析1924到1934年間,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的淵源與背景,以及臺灣農民運動由盛而衰的原因。輯二是資料編譯。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臺灣農民運動所有目前能找到的中、日文檔案資料,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日本法政大學收藏的農民運動總部、支部及活躍人物留下來的文物、信件、宣傳印刷品;就中又分成《臺灣農民組合本部存留檔案》以及《日農總本部國際部資料》兩部。第二類是臺灣人本位的言論機關《臺灣民報》,堪稱為研究臺灣農民組合運動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第三類是日本殖民政府官方資料,包括《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以及總督府喉舌《臺灣日日新報》。第四類是學者經過研究分析整理出來的第一手資料,譬如,農民運動史研究會編的《日本農民運動史》(東京:東洋經濟進步社,1961),山邊健太郎編的《臺灣》第一卷,現代史資料21(東京:□□□書房,1971)。此外,本書也參考了少許第二手資料。這些資料經過作者的選編譯注,將是未來研究臺灣農民運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北京圖書訂貨會媒體推薦「2012最值得期待的十本好書」之一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在功名和自由之間的掙扎與抗爭真正的知識分子,是知識的探索者、承載者、傳播者、運用者和捍衛者。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們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而且,他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竟然成了此後中國知識分子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本書將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座標點,敘述了此後兩千年間,知識分子們如何淪亡。其中:主流知識分子們在統治者軟硬兼施的政策下,從特立獨行的士,到「只有韜略、沒有立場」的策士、再到「專為帝王服務」的謀士、最後到「完全按奴才標準設計」的進士,一步步地蛻變;學術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從獨創到「為帝王謀」、從儒學到理學、從「格物」到「致良知」、從經世致用到考據,慢慢黯淡下去;在「功名,還是自由」的選擇中,知識分子們步步後退:莊子根本不出仕、嚴子陵堅決當隱士、陶淵明迷途知返、李白左右搖擺、蘇軾終身不離官場、柳永在風月場中自我麻醉、唐寅只能寫一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詩文;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和肉體殺戮,更是觸目驚心。最後,在西方列強到來之際,知識分子與國家一同淪亡。
之所以寫作這本書稿,在於數年前,作者無意間看見《喬家大院》這齣電視劇,內心大受震撼。他自幼熟讀中國歷史,卻不知喬致庸之名,於是決定撰寫此書,補足這段歷史的空白。本書內容為簡述中國歷史上五十二名富豪的發跡故事,上起春秋末葉的范蠡,下迄清代晚年的胡雪巖,希望為讀者管窺中國歷史的某個面向,而且是非常重要但卻長期遭到忽視的面向。本書的宗旨,並非歌頌這些往昔的富豪,而是希望帶來多元的價值,這些富豪的樓起樓塌,當可為後世者帶來啟發或警惕,或找到致富之道。華人世界的教育,總尊崇命運乖舛、漂泊流離的寒士,強調「文窮而後工」,但這些價值卻與當今社會「權力至上」、「金錢至上」的主流價值大相逕庭;兩種價值南轅北轍,因此產生了諸多「只能做不能說」的「潛規則」。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倡、標榜儒商,許多企業家也以儒商自居,嘗試調和兩種價值的摩擦、齟齬。只是,在此言明,儒的定義並非僅是高學歷,或外表看似溫文儒雅,而是具備民胞物與、義利並重的襟懷,致力於濟弱扶傾、仗義疏財,否則在學歷泡沫化的今日,街頭、巷尾都有儒商,完全扭曲了儒商的原意。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推翻帝制,創立共和,堪稱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民國初期的十年(1911-1921),正是中國處於激變的時期。新舊制度變換,新舊思想衝撞,各種政治勢力交替,內憂外患,國民彷徨,許多影響中國發展的事物和思想由此發端。危機與希望僅一線之隔。《紐約時報》將目光緊緊追隨著這個老舊帝國,用第三方立場客觀記錄了她告別帝制走向共和的艱難轉身,當時留下許多相關的報導和評論。其中有對歷史的還原,也有對百年後中國的預言。創立民國的十年,是艱苦卓絕的十年,也是容易被人遺忘的十年。適逢開創共和百年之際,我們追根溯源,從《紐約時報》上述時段涉華報導、評論中挑選出二百餘篇,劃分為「民國初創」、「捍衛憲政」、「維護國權」、「西風東漸」、「文化覺醒」、「實業興起」、「民生世相」七部分,作為觀察民國初年政治、社會的標本,供讀者研究。
古今為民請命的清官,以及暴虐專制的昏君,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毛澤東的「古為今用」。──毛澤東好讀歷史,凡製造重大冤獄,皆先以歷史做文章。本書既然述評京劇《海瑞罷官》冤案來龍去脈的歷史,就有必要以較多的篇幅詳述中國歷史上極罕見的清官、「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海瑞一生,以及和他有關的人和事。同時,作者也痛感,中國歷史幾千年,沒有法律的約束,只有「自律」,因而才出了一個海瑞,也才更應研究他,頌揚他。瞭解海瑞,才知毛澤東他們為何製造京劇《海瑞罷官》冤案。另外,明朝是中國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前承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後啟滿人統治的清朝。明朝的帝王、后妃、宮女、太監、神仙、道士、官場、衙門、抗倭、文檔、民俗等等,都有它的特色和典故,為了協助讀者瞭解海瑞所處的時代,本書也作了較詳盡的論述。本書另一個重點,便是詳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開鑼戲」:批判京劇《海瑞罷官》的詳細經過,並涉及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產生原因、性質、在「文革」恐怖中人民的心理狀態、「文革」給中華民族造成的精神、文化損失等等。讀者會感到古今為民請命的清官,以及暴虐專制的昏君,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
歷史事件,必然是以「人」為主導的人、事、時、地、物間的交互關係。人主導了歷史事件,思想主導了人類,而思想依據語言來組織與傳遞。那麼,通過語言的多元面向去研究人物的行為決策,將是理解歷史事件有效而可行的方法。本書即基於這項理由,希望藉著《話術面面觀》作為研究歷史人物的切入點。根據行為學家的統計,人與人之間,面對面談話,雙方所得到的信息,竟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得自於非口頭語言的部分;諸如表情、舉止、情境、工具等,反而佔有較高的傳信功能。語言具有多元面向,《話術面面觀》一書,將語言信息概分為:口頭語言、情緒語言、情境語言、肢體語言;它既是信息、符號、工具,又是武器、技巧,所以它可以和生活、戰爭、政治、外交、商業、教育、宗教等任何人類的活動相結合。掌握多元面向的語言信息,就掌握了知識與力量,同時也掌握了致勝的契機。《話術面面觀》提供80則實例,藉以解說歷史人物運用語言信息的技巧。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傑出君主,無論在戲劇、小說中,他的傳奇一直讓人津津樂道。但除去劇作家、小說家的想像後,真實的康熙究竟是什麼樣貌?本書作者身為著名的歷史學家,使用通俗的語言,寫真實而有趣的歷史故事,深入淺出,如同寫真一樣忠實地顯現康熙的方方面面,讀來不但是種愉快的精神享受,也增長了正確的歷史知識。《康熙寫真》是由五十個子題組合而成,作者想從五十個不同的方向來介紹康熙皇帝的出身、家庭、心靈、感情、才能、學養、道德、生活、事功、貢獻等等問題,希望描繪出一個真實的又活生生的康熙,讓大家了解他是一個自然體的人、生活中的人、家庭裡的人,他也是有七情六慾的,絕不是官書中所塑造的是一位高不可攀的聖主形象。本書是康熙皇帝的一種另類傳記,也是康熙所處時代的部分史實縮影。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大眾所熟悉的一個皇帝,也是在民間被誤傳誤解最多的一個皇帝。實際上他的一生,勤政愛民,關心民間疾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要讓老百姓吃飽穿暖;整飭官場,痛懲貪官,皇親貪污也殺頭,防止產生官逼民反;喜愛吟詩書畫,充實政餘生活,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文武全才、多才多藝的皇帝。本書參考清代官私書檔及前賢時彥的著作,以真實的史料為本,就個人生平、治國理政、事功成就、歷史功罪等各方面,剖析了一個個對乾隆的誤解,對流傳在民間的各式無稽之談給予正面回答。乾隆時代是清代歷史上的重要時代,也是中國帝制史上的重要時代,我們認識了乾隆的一生活動與政績,對於了解盛清時期的社會面貌、帝制後期的中國歷史特點,以及圍繞在乾隆四周的許多問題,都是極有助益的。
在帝制中國的舊傳統社會裡,一直有著男尊女卑的觀念。一般家庭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出頭是會引起非議的。國家的領導階層如果出現了女元首,更是被視為反常,「牝雞司晨」就是指女人當權所作的譏諷成語。慈禧太后在她七十四虛歲的生命中,經歷了晚清最重要的咸豐、同治、光緒三朝,而且當過三度垂簾、兩次訓政的女主,立過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三個皇帝,處理過很多對外戰爭、對內動亂以及皇室宮廷的鬥爭大事。大家對她的負面評論自屬難免。加上她專斷的行事作風,錯誤的治國政策,給國家民族帶來不少災難,世人對她評價惡劣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慈禧一生算得上多彩多姿,作為一個自然人,她的遭遇是可悲的,十足不幸的女性,但作為一個政治人,她的機敏、睿智、決斷、陰險等特點卻又表現突出,與梟雄無異。過去一百年間,無論是在臺灣海峽兩岸,或是世界上華人聚居與外國人對慈禧有興趣的地方;無論是在專家學者的論著中,或是學校教科書、歷史小說、電影、戲劇以及電視連續劇等媒界作品中,慈禧幾乎都已被定型化、妖魔化。本書作者想依據史料,為慈禧作一番比較客觀、比較真實的勾勒描繪,還她一個原始的面目。
一部文化反思的奇譎之作作者稟屈原《天問》的探索精神、仿但丁《神曲》的博大體系、揚王充《論衡》的真知卓識、揮莊周《莊子》的如椽巨筆,穿越時空,以頗具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借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二位被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歷史人物之口,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系統的批判。全書處處閃爍著思想的火花。其中一些立論,已經不僅僅是給人耳目一新,而是發人深省、讓人頓悟!它徹底地、系統地顛覆了中國傳統社會兩千多年來受儒學統治下的歷史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該書不僅採用了「穿越時空的對話」新方式,而且文章集描寫、敘事、抒情、議論於一體,熔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爐,如果歸類,實在不好說是文學、史學還是哲學。作者以為,治學,除了嚴謹,就是勇敢,敢想敢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創新。個體生命是這樣,學術生命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