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到底是在幹什麼,總是被拿來罵人? 「自由主義」對民主政治有益無害? 「社會主義」還有市場嗎? 「共產主義」已經走不下去了嗎? 「法西斯主義」會不會捲土重來? 「多元文化主義」是不可挑戰的政治正確嗎? 《20世紀的主義們》套書,包含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這六種形塑20世紀、且至今仍深刻影響世界的意識形態,透過專家撰寫簡明扼要的介紹,釐清其發展脈絡與當代的變貌,讓讀者得以掌握各主義的核心價值。 這六種主義的共同特色是:一個詞彙包含不同的意思,學者、記者、政治人物都可以用它來表示不同的現象。也就是這樣的多義模糊、交雜混用,這些主義們至今依然以各種變形出現,或仍被奉為終極價值而捍衛、或成為指責政治對手的字眼;而它們也彼此穿透交織,形成當今的國際政治樣貌,它們的提問,也是21世紀的我們要面對的處境,並藉由前人的遺緒試著提出解方。 *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邀請重量級學者,以簡短的篇幅(八萬字上下)闡述這些「主義」在悠長歷史中的發展、變化及其內涵。作為入門短論,作者們多回到其政治社會脈絡中爬梳核心意義,也點出關鍵人物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但其內容不僅是一般大眾的入門書,甚至也是專門研究者手邊常備書籍。
2019年香港掀起反修例、爭自主的驚滔駭浪,因不願在白色恐怖下噤聲過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的張燦輝教授選擇流亡英國。近兩年(2023-2024)來台在清華大學客座,再一次面對學生談論哲學與人生,並受邀到多個學術單位演講、座談。藉這些場合,張教授重整他近年關注的議題──作為數十年哲學人的自我身分定位、哲學教育、家與流亡意義、雨傘運動以及烏托邦和希望概念等等。這本書即是集結這段期間所思所想,也得以窺見一生以哲學為職志者,如何將傳承自西方的思想材料轉化為對「此在」的生命及生活場域的回應。
2019年香港掀起反修例、爭自主的驚滔駭浪,因不願在白色恐怖下噤聲過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的張燦輝教授選擇流亡英國。近兩年(2023-2024)來台在清華大學客座,再一次面對學生談論哲學與人生,並受邀到多個學術單位演講、座談。藉這些場合,張教授重整他近年關注的議題──作為數十年哲學人的自我身分定位、哲學教育、家與流亡意義、雨傘運動以及烏托邦和希望概念等等。這本書即是集結這段期間所思所想,也得以窺見一生以哲學為職志者,如何將傳承自西方的思想材料轉化為對「此在」的生命及生活場域的回應。
這是一本關於日本「狂飆年代」的故事。 這段「狂飆」何以失敗? 失敗後,這場運動又在日本公民社會留下了什麼遺產? 這樣的遺產又給了經歷過太陽花運動的台灣以及反送中運動的香港什麼啟示? 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即所謂的「新左運動」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本書從六○年代「探尋生活方式」的思想軌跡出發,試圖探索「公民力量」的泉源究竟是什麼。 台灣太陽花運動蜂起以後,日本的台灣研究學界開始重新關注社會運動的力量,曾經特地邀請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的吳介民和林宗弘,前往發表與太陽花運動及中國因素相關的論文。日本的台灣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曾說,太陽花運動是一場很「幸運」的運動。究竟,在這些曾經經歷安保鬥爭年代的學者眼中,太陽花何以「幸運」?而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波學生運動又何以「不幸」?現今日本社會是如何被建構而成?那個「六○年代」的記憶,又在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了什麼?對台灣而言,日本這場「不幸」的學生運動,以及日本現今普遍去政治化的消費社會,對台灣而言不僅是運動當下的參考,更是運動未來的警惕。 *** 本書中文版第一次出版是在台灣社會經歷了太陽花洗禮之後的2018年,一年後香港便爆發了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最高達到兩百萬人上街頭爭取民主的反送中運動。雖然民主派在2019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大獲全勝,但隨即而來的COVID-19疫情使得上街變得困難,港版國安法的通過更形同一道緊箍咒,導致許多參與運動的人士不是被捕入獄就是被迫逃亡海外,中共當局更是直接沒收2020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到了2024年3月23日,針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正式刊憲生效。往後港府與中央除了可以援引《國安法》規範的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將人入罪之外,更可以利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所規定的「叛國、叛亂,煽動叛亂、竊取國家機密,間諜行為、破壞活動及境外干預」等罪名處以最高終身監禁的處罰。 本書的第二次出版既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未來。 在台灣以民主程序重新選出新任總統的2024年,有必要回顧十年前太陽花運動如何以違法的佔領行動迫使國會擱置飽受爭議的服貿協議,也有必要回顧同一年稍晚的「用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為何會失敗,以及五年前以FULL GEAR在街頭、在校園和香港警察對抗的反送中運動為何會失敗。一個試圖改變政治運作的社會運動失敗了,但做運動的人還活著,那麼他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呢?或許日本在狂飆的1960、1970年代所走過的軌跡,能夠給後代的我們作為參考。
這是一本關於日本「狂飆年代」的故事。 這段「狂飆」何以失敗? 失敗後,這場運動又在日本公民社會留下了什麼遺產? 這樣的遺產又給了經歷過太陽花運動的台灣以及反送中運動的香港什麼啟示? 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即所謂的「新左運動」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本書從六○年代「探尋生活方式」的思想軌跡出發,試圖探索「公民力量」的泉源究竟是什麼。 台灣太陽花運動蜂起以後,日本的台灣研究學界開始重新關注社會運動的力量,曾經特地邀請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的吳介民和林宗弘,前往發表與太陽花運動及中國因素相關的論文。日本的台灣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曾說,太陽花運動是一場很「幸運」的運動。究竟,在這些曾經經歷安保鬥爭年代的學者眼中,太陽花何以「幸運」?而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波學生運動又何以「不幸」?現今日本社會是如何被建構而成?那個「六○年代」的記憶,又在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了什麼?對台灣而言,日本這場「不幸」的學生運動,以及日本現今普遍去政治化的消費社會,對台灣而言不僅是運動當下的參考,更是運動未來的警惕。 *** 本書中文版第一次出版是在台灣社會經歷了太陽花洗禮之後的2018年,一年後香港便爆發了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最高達到兩百萬人上街頭爭取民主的反送中運動。雖然民主派在2019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大獲全勝,但隨即而來的COVID-19疫情使得上街變得困難,港版國安法的通過更形同一道緊箍咒,導致許多參與運動的人士不是被捕入獄就是被迫逃亡海外,中共當局更是直接沒收2020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到了2024年3月23日,針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正式刊憲生效。往後港府與中央除了可以援引《國安法》規範的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將人入罪之外,更可以利用《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所規定的「叛國、叛亂,煽動叛亂、竊取國家機密,間諜行為、破壞活動及境外干預」等罪名處以最高終身監禁的處罰。 本書的第二次出版既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未來。 在台灣以民主程序重新選出新任總統的2024年,有必要回顧十年前太陽花運動如何以違法的佔領行動迫使國會擱置飽受爭議的服貿協議,也有必要回顧同一年稍晚的「用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為何會失敗,以及五年前以FULL GEAR在街頭、在校園和香港警察對抗的反送中運動為何會失敗。一個試圖改變政治運作的社會運動失敗了,但做運動的人還活著,那麼他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呢?或許日本在狂飆的1960、1970年代所走過的軌跡,能夠給後代的我們作為參考。
香港如何從爭取民主的反送中運動快速進入白色恐怖時期? 反送中運動之後的「香港人」都去了哪裡?都做了什麼? 台灣人/社會如何看待香港的反送中運動? 台灣的民主運動和香港的民主運動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曾經團結港台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為什麼現在台灣卻瀰漫了「疑港論」? 從反送中運動猛然爆發到國安法的全面鎮壓,香港的高度自治已經不復存,而台灣也出現了唇亡齒寒的迫切感。香港國安法體制是用來清算過往民主運動的參與者與組織,以便將這個全球城市納入內地的維穩控制,一旦反抗勢力被徹底剪除,統治者就可以遂行其意志。 然而,被壓迫者儘管沒有空間能公開表達異議,他們仍是善用各種統治者看不見的死角,進行地下化、未明言的抵抗。反送中運動規模龐大,影響深遠,跨越了前線/後勤、線上/街頭、香港/海外等不同的空間場所,無論是就持續的時間、參與者的廣度與深度或是區域與全球性的後果而言,都舉世罕見。 本書意在於記錄與分析香港鉅變下不同人士的實際感受,包括前線抗爭者、律師、家長、基督教徒、海外移民與留港台灣學生。他們的公開行動有可能是街頭抗議、法律協助、海外遊說,在其日常生活領域,他們也經歷了遷移與否的內心掙扎、宗教信仰的內省叩問、政治認同的移轉等。隨著運動的興起與衰退,本書所關切的主角們也經歷了不同的情感狀態,從激昂的憤慨到無能為力的愧疚感到面臨司法程序的恐懼等。這些同時發生在公共領域與私生活的變動,都值得不同學門領域研究者共同關注。
香港如何從爭取民主的反送中運動快速進入白色恐怖時期? 反送中運動之後的「香港人」都去了哪裡?都做了什麼? 台灣人/社會如何看待香港的反送中運動? 台灣的民主運動和香港的民主運動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曾經團結港台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為什麼現在台灣卻瀰漫了「疑港論」? 從反送中運動猛然爆發到國安法的全面鎮壓,香港的高度自治已經不復存,而台灣也出現了唇亡齒寒的迫切感。香港國安法體制是用來清算過往民主運動的參與者與組織,以便將這個全球城市納入內地的維穩控制,一旦反抗勢力被徹底剪除,統治者就可以遂行其意志。 然而,被壓迫者儘管沒有空間能公開表達異議,他們仍是善用各種統治者看不見的死角,進行地下化、未明言的抵抗。反送中運動規模龐大,影響深遠,跨越了前線/後勤、線上/街頭、香港/海外等不同的空間場所,無論是就持續的時間、參與者的廣度與深度或是區域與全球性的後果而言,都舉世罕見。 本書意在於記錄與分析香港鉅變下不同人士的實際感受,包括前線抗爭者、律師、家長、基督教徒、海外移民與留港台灣學生。他們的公開行動有可能是街頭抗議、法律協助、海外遊說,在其日常生活領域,他們也經歷了遷移與否的內心掙扎、宗教信仰的內省叩問、政治認同的移轉等。隨著運動的興起與衰退,本書所關切的主角們也經歷了不同的情感狀態,從激昂的憤慨到無能為力的愧疚感到面臨司法程序的恐懼等。這些同時發生在公共領域與私生活的變動,都值得不同學門領域研究者共同關注。
很多人認為美中關係惡化代表「新冷戰」的來臨,而這個新冷戰是源自兩國在意識形態的差異。 然而這樣的差異並沒有妨礙兩國在1990年代與2000年代的經濟整合與地緣政治合作。本書作者孔誥烽主張,美中關係產生改變是因為美中企業的合作關係改變了。隨著中國的經濟成長在2010年之後趨緩,由國家在背後支持的中國企業愈發積極地在國內及全球市場進行擴張。中國企業這麼做的結果導致美國企業利益受損,於是美國企業不再像先前那樣熱切地在華盛頓幫中國說好話。在此同時,中國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向外輸出,也引發了美中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孔誥烽認為,上述成因所造成的變動,一如二十世紀初各大強權之間所進行的帝國爭霸戰。 孔誥烽在中文版序言指出:「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我們很容易產生幻覺,彷彿世界只由強權主宰,只有大國政治才重要。這種幻覺,令我們誤以為小國只有任由大國擺佈的宿命,只能選擇向霸道強權求饒,或乞求正義強權保護,此外別無其他。但只要認真回顧歷史,我們便能發現,大國鬥爭的混亂時期,往往是小國發揮主體性與判斷力,穩住自己的生存與繁榮,甚至以小勝大,左右大國鬥爭走向的時機。」
這是一本解嚴前後出生的青年世代所共同撰述的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作者們成長的年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年代,民主對他們而言,就如同陽光、空氣、水、網路一般自然。 但民主並非不會出現逆行,此刻台灣的民主正面臨許多危險與威脅,不論是來自鄰國的敵意,或是台灣內部日趨嚴重的意識形態對立。於是民主化的下一階段,深化民主,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地方政治正是實踐「深化民主」最重要的場域。 地方政治可不是只有黑金、買票、派系、綁樁,這些只不過是政治活動的最表層顯現出來的皮毛,如果想要深入地方的肌理,理解地方如何形成?政治如何運作?不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本書透過十篇文章梳理不同地方,例如中台灣、離島、東部;不同族群,例如平地原住民選舉;不同切角,例如企業如何影響地方政治等等。最後對主流的理論解釋架構提出疑惑。 我們以這樣的集體行動,試圖理解並描繪當代台灣的地方政治是什麼模樣。
這是一本解嚴前後出生的青年世代所共同撰述的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作者們成長的年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年代,民主對他們而言,就如同陽光、空氣、水、網路一般自然。 但民主並非不會出現逆行,此刻台灣的民主正面臨許多危險與威脅,不論是來自鄰國的敵意,或是台灣內部日趨嚴重的意識形態對立。於是民主化的下一階段,深化民主,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地方政治正是實踐「深化民主」最重要的場域。 地方政治可不是只有黑金、買票、派系、綁樁,這些只不過是政治活動的最表層顯現出來的皮毛,如果想要深入地方的肌理,理解地方如何形成?政治如何運作?不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本書透過十篇文章梳理不同地方,例如中台灣、離島、東部;不同族群,例如平地原住民選舉;不同切角,例如企業如何影響地方政治等等。最後對主流的理論解釋架構提出疑惑。 我們以這樣的集體行動,試圖理解並描繪當代台灣的地方政治是什麼模樣。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張燦輝,在中大求學、教書、生活三十餘年,2019年後,退休的逍遙生活不僅不可得,還因文賈禍,遠走他鄉。此生無法再進入母校半步的感懷,遂集結過去多年在中大拍攝的照片,回顧中大的美好時光,並走筆思考當下的問題──中文大學的立校精神、大學的獨立精神與學術自由、在暴政恐怖橫行下知識人如何自處、中文大學雕像傳遞的價值等等。 這本書不僅呈現山城大學昔日的靜謐優美與濃厚的人文關懷,也有張教授對2019年風起雲湧活動的觀察紀錄;不只是曾經身為香港中文大學師生者留念的圖文輯,種種彷若昨日的事件,也可供思考大學價值與精神的讀者參考。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張燦輝,在中大求學、教書、生活三十餘年,2019年後,退休的逍遙生活不僅不可得,還因文賈禍,遠走他鄉。此生無法再進入母校半步的感懷,遂集結過去多年在中大拍攝的照片,回顧中大的美好時光,並走筆思考當下的問題──中文大學的立校精神、大學的獨立精神與學術自由、在暴政恐怖橫行下知識人如何自處、中文大學雕像傳遞的價值等等。 這本書不僅呈現山城大學昔日的靜謐優美與濃厚的人文關懷,也有張教授對2019年風起雲湧活動的觀察紀錄;不只是曾經身為香港中文大學師生者留念的圖文輯,種種彷若昨日的事件,也可供思考大學價值與精神的讀者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多種不同挑戰以及劇烈的結構變化,如今,黨國體制面對社會穩定和政權存續之間存在的張力。一方面,國家應對社會使用強勢策略或許可以維繫政治權力的壟斷,但另一方面,國家唯有採取更加包容的相處模式,治理品質和政權正當性才得以強化。 本書關注國家—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採用一種全新的演化架構,探索在中國的若干治理領域當中,國家如何與非國家的行動者產生互動和關聯。多位作者使用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發現在不同領域當中國家和社會的互動關係隨著時間而改變,某些領域建構了建設性的互動關係,但某些領域呈現持續衝突。此一演化途徑提供了更為細微的觀察,讓我們得以窺見黨國體制如何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變化,時而行使強制力量,時而採取彈性的對策或政策調整。 推薦人語 2012年習近平首次上任國家主席時,全球對中國崛起的正面印象高於負面評價,威權韌性成為時髦的概念。然而,現實證明威權演化不見得朝著自由化發展。十年之後重新回顧中國的變化,可以發現與改革開放相反,中國在國際形象與國內治理出現「雙重逆轉」:在國際方面變得日益孤立,在內政方面變得日益高壓。 在這樣的局勢變化下,學者進入中國田野調查或收集數據的困難增加、與中國學者合作時對雙方的政治風險升高,使得中國研究的前景晦暗不明。全球的中國研究者被迫在方法上採用創新手段,例如運用互聯網觀察中國民意動向。不過這絕非中國研究的終結,對全球與臺灣來說,中國的戰略影響力是無可替代的,在香港抗爭、俄烏戰爭後,臺灣意外變成國際學術社群關注的焦點,與中國在語言、文化的親近性,更讓臺灣有技術優勢,可以提供海外中國研究社群豐富的資訊。我們期待,在中國「雙重逆轉」的變局中出版的《威權演化論》,將有助於台灣觀點的中國研究繼往開來。——林宗弘,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多種不同挑戰以及劇烈的結構變化,如今,黨國體制面對社會穩定和政權存續之間存在的張力。一方面,國家應對社會使用強勢策略或許可以維繫政治權力的壟斷,但另一方面,國家唯有採取更加包容的相處模式,治理品質和政權正當性才得以強化。 本書關注國家—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採用一種全新的演化架構,探索在中國的若干治理領域當中,國家如何與非國家的行動者產生互動和關聯。多位作者使用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發現在不同領域當中國家和社會的互動關係隨著時間而改變,某些領域建構了建設性的互動關係,但某些領域呈現持續衝突。此一演化途徑提供了更為細微的觀察,讓我們得以窺見黨國體制如何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變化,時而行使強制力量,時而採取彈性的對策或政策調整。 推薦人語 2012年習近平首次上任國家主席時,全球對中國崛起的正面印象高於負面評價,威權韌性成為時髦的概念。然而,現實證明威權演化不見得朝著自由化發展。十年之後重新回顧中國的變化,可以發現與改革開放相反,中國在國際形象與國內治理出現「雙重逆轉」:在國際方面變得日益孤立,在內政方面變得日益高壓。 在這樣的局勢變化下,學者進入中國田野調查或收集數據的困難增加、與中國學者合作時對雙方的政治風險升高,使得中國研究的前景晦暗不明。全球的中國研究者被迫在方法上採用創新手段,例如運用互聯網觀察中國民意動向。不過這絕非中國研究的終結,對全球與臺灣來說,中國的戰略影響力是無可替代的,在香港抗爭、俄烏戰爭後,臺灣意外變成國際學術社群關注的焦點,與中國在語言、文化的親近性,更讓臺灣有技術優勢,可以提供海外中國研究社群豐富的資訊。我們期待,在中國「雙重逆轉」的變局中出版的《威權演化論》,將有助於台灣觀點的中國研究繼往開來。——林宗弘,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主權就沒有民主」,這是香港人在近年抗爭中得來的血淚教訓。 回首前路,香港民主派前輩卻一直行走在「民主回歸祖國」的顛倒夢想之上。 香港民主運動從一開始,就基於一九六、七○年代的社運思潮,一直奉「民主回歸」為主流論述。即使不斷遭受中國共產黨的背信、甚至目睹北京政權的殘酷鎮壓,直到二○一九年的反送中起義爆發前,民主回歸世代始終迴避一國兩制日益崩壞的真相。 探討香港民主運動前輩們的執迷不悔,就必須爬梳他們世代成長的歷史。民主回歸世代在爭取民主、打造公民社會的路途上,為何執著與「文化中國」和「現實中國」建立情感的連結,無法看見腳下已然成形的國族共同體? 獨力開拓了香港國族史寫作的醫生學者徐承恩,繼《香港,鬱躁的家邦》書寫香港共同體有異於中國的綿遠過去,新書《未盡的快樂時代》則將焦點放在香港一段令人困惑的近代史,對民主回歸世代的功過作出了率直的診斷與公允的評價。 得獎與推薦記錄 這是一冊具有深度歷史社會學視野的戰後史著作,以鮮明的理論意識組織全書敘事,同時反映了徐承恩長年積累的香港史功力和中大社會學碩士的背景訓練。……這本書是「洪水之後」的書寫書寫,它在浩劫之後,驚魂甫定之時,思索這場悲劇的起因。換句話說,這是一本關於失敗的反省之作。……徐承恩這冊書不是對這段歷史的蓋棺定論,而是歷史反省的開端,而且是一個勇敢的,甚至是挑釁的開端。挑釁的勇氣是必要的,因為此刻的香港──包括本土與海外香港──需要經歷一次由全體香港人參與的「史家的論爭」,不是為了操控、擁有這段歷史,而是為了理解,為了前進。──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個世紀前,大德國種族-國族主義將種族、文化與國家等同,視一切德裔足跡所到之地為德國神聖領土,連鎖引發慘絕人寰的侵略、大戰與種族清洗。今天,大中華種族-國族主義為印太地區帶來不安與衝突的陰霾。徐承恩的新作,勾畫了過去香港部份華裔精英怎樣被大中華種族主義召喚與利用,成為極權葬送自由的共犯,當中的慘烈教訓,臺灣讀者必須銘記。──孔誥烽,《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 一國兩制已經徹底坍塌。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一開始怎麽會有人相信中共會履行一國兩制的承諾?徐承恩的新書《未竟的快樂時代》爬梳香港民主運動的世代史,為我們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從「文化中國」到「民主回歸」,本書仔細地描述與批判近代香港社會一系列離地的「中國幻想」。同時,此世代史精彩地解釋一種曾被徹底排斥的概念——香港獨立——如何逐步變成了唯一出路。誰想了解香港民主自治運動的歷史與將來,都應該仔細研究這部新書。──凱大熊(Kevin Carrico),澳洲蒙納士大學中國研究系系主任 2015年時,香港本土思潮在大學校園裡興起,自此以後,幾乎每間大學的學生會均由本土派學生執掌,當中轉變之大、兩方怨懟之深,使不少學運份子與傳統泛民決裂。當年固然有種種分歧,但正如徐承恩《未竟的快樂時代》末章所論,在赤色陰霾下,民族、自決、民主等光譜不同位置的抗爭者終於放下昔日成見、合而為一。本書重提舊事,並非出於派系私怨之緣由,而是為了讓後來的抗爭者緊記「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格言,為自由到來的那天做好準備。──羅子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第51屆外務副會長
「沒有主權就沒有民主」,這是香港人在近年抗爭中得來的血淚教訓。 回首前路,香港民主派前輩卻一直行走在「民主回歸祖國」的顛倒夢想之上。 香港民主運動從一開始,就基於一九六、七○年代的社運思潮,一直奉「民主回歸」為主流論述。即使不斷遭受中國共產黨的背信、甚至目睹北京政權的殘酷鎮壓,直到二○一九年的反送中起義爆發前,民主回歸世代始終迴避一國兩制日益崩壞的真相。 探討香港民主運動前輩們的執迷不悔,就必須爬梳他們世代成長的歷史。民主回歸世代在爭取民主、打造公民社會的路途上,為何執著與「文化中國」和「現實中國」建立情感的連結,無法看見腳下已然成形的國族共同體? 獨力開拓了香港國族史寫作的醫生學者徐承恩,繼《香港,鬱躁的家邦》書寫香港共同體有異於中國的綿遠過去,新書《未盡的快樂時代》則將焦點放在香港一段令人困惑的近代史,對民主回歸世代的功過作出了率直的診斷與公允的評價。 得獎與推薦記錄 這是一冊具有深度歷史社會學視野的戰後史著作,以鮮明的理論意識組織全書敘事,同時反映了徐承恩長年積累的香港史功力和中大社會學碩士的背景訓練。……這本書是「洪水之後」的書寫書寫,它在浩劫之後,驚魂甫定之時,思索這場悲劇的起因。換句話說,這是一本關於失敗的反省之作。……徐承恩這冊書不是對這段歷史的蓋棺定論,而是歷史反省的開端,而且是一個勇敢的,甚至是挑釁的開端。挑釁的勇氣是必要的,因為此刻的香港──包括本土與海外香港──需要經歷一次由全體香港人參與的「史家的論爭」,不是為了操控、擁有這段歷史,而是為了理解,為了前進。──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個世紀前,大德國種族-國族主義將種族、文化與國家等同,視一切德裔足跡所到之地為德國神聖領土,連鎖引發慘絕人寰的侵略、大戰與種族清洗。今天,大中華種族-國族主義為印太地區帶來不安與衝突的陰霾。徐承恩的新作,勾畫了過去香港部份華裔精英怎樣被大中華種族主義召喚與利用,成為極權葬送自由的共犯,當中的慘烈教訓,臺灣讀者必須銘記。──孔誥烽,《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 一國兩制已經徹底坍塌。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一開始怎麽會有人相信中共會履行一國兩制的承諾?徐承恩的新書《未竟的快樂時代》爬梳香港民主運動的世代史,為我們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從「文化中國」到「民主回歸」,本書仔細地描述與批判近代香港社會一系列離地的「中國幻想」。同時,此世代史精彩地解釋一種曾被徹底排斥的概念——香港獨立——如何逐步變成了唯一出路。誰想了解香港民主自治運動的歷史與將來,都應該仔細研究這部新書。──凱大熊(Kevin Carrico),澳洲蒙納士大學中國研究系系主任 2015年時,香港本土思潮在大學校園裡興起,自此以後,幾乎每間大學的學生會均由本土派學生執掌,當中轉變之大、兩方怨懟之深,使不少學運份子與傳統泛民決裂。當年固然有種種分歧,但正如徐承恩《未竟的快樂時代》末章所論,在赤色陰霾下,民族、自決、民主等光譜不同位置的抗爭者終於放下昔日成見、合而為一。本書重提舊事,並非出於派系私怨之緣由,而是為了讓後來的抗爭者緊記「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格言,為自由到來的那天做好準備。──羅子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第51屆外務副會長
本書集結了來自香港、台灣與印太地區的精銳研究者, 聚焦於中國如何對其周邊施加影響力以及周邊地區如何給予反作用力, 兩者之間你來我往的拉鋸戰。 香港與台灣兩地由於擔憂失去本土認同,正在對中國進行越來越強力的公民反抗。然而本書要說的是,面對中國影響力進行反抗,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了,只是反抗的動機與強度會隨著個別地區與個別國家而有所不同,因為在不同的社會中,中國的影響力與反作用力的形式也各自不同。本書並提供了一個中心-邊陲的分析架構,用以比較中國在其管轄權之外的地區,作用在經濟、軍事、外交到統戰方面的影響力機制有何不同。
本書集結了來自香港、台灣與印太地區的精銳研究者, 聚焦於中國如何對其周邊施加影響力以及周邊地區如何給予反作用力, 兩者之間你來我往的拉鋸戰。 香港與台灣兩地由於擔憂失去本土認同,正在對中國進行越來越強力的公民反抗。然而本書要說的是,面對中國影響力進行反抗,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了,只是反抗的動機與強度會隨著個別地區與個別國家而有所不同,因為在不同的社會中,中國的影響力與反作用力的形式也各自不同。本書並提供了一個中心-邊陲的分析架構,用以比較中國在其管轄權之外的地區,作用在經濟、軍事、外交到統戰方面的影響力機制有何不同。
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來自2020年8月在香港出版的文集。一年前反送中運動還如火如荼,然而進入2020年之後,由於港版國安法的實施,運動人士、政治人物、媒體記者、知識分子紛紛遭到逮捕。 曾經在中文大學教授西方哲學的張燦輝,眼見百萬港人走出來爭取普選、反對逃犯條例,結果遭到執政者的無情打壓與拘捕,迫使爭取自由的人竟致失去自由。這時二十世紀人類所經歷的大規模戰爭、人性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磨難、人的存在價值遭到徹底質疑,人到底要怎樣才能獲得自由、一個社會要怎樣才能依法而治,這些困惑紛至沓來,逼得他必須持續寫作才能保持個人的理性。 這樣的一本書在上市三個月之後售罄。出版社說,老師,香港的局勢這麼壞,我們不敢再印了。然後,這本書就此在香港絕版。如果沒有台灣,如果沒有台灣自由的出版環境,這本書就會在地球上絕版。
數十年來,香港在大國的權力競逐之間始終保有著一種岌岌可危的自由。本書提供了一個及時且深入的敘述,說明香港如何從一個偏遠的漁村一路發展到九七之後的現狀。作者針對大量的經濟數據、政治事件、行為者與理念予以精細地分析,讓讀者得以了解香港在2019年爆發大規模抗爭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成因,在此同時,又要明白這些抗爭必須放在全球金融體系與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脈絡中予以看待。在討論到香港未來,作者認為2019-2020年的抵抗與壓迫不會是香港的終結,而是一個與全球震盪進行長期對抗的開始。
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來自2020年8月在香港出版的文集。一年前反送中運動還如火如荼,然而進入2020年之後,由於港版國安法的實施,運動人士、政治人物、媒體記者、知識分子紛紛遭到逮捕。 曾經在中文大學教授西方哲學的張燦輝,眼見百萬港人走出來爭取普選、反對逃犯條例,結果遭到執政者的無情打壓與拘捕,迫使爭取自由的人竟致失去自由。這時二十世紀人類所經歷的大規模戰爭、人性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磨難、人的存在價值遭到徹底質疑,人到底要怎樣才能獲得自由、一個社會要怎樣才能依法而治,這些困惑紛至沓來,逼得他必須持續寫作才能保持個人的理性。 這樣的一本書在上市三個月之後售罄。出版社說,老師,香港的局勢這麼壞,我們不敢再印了。然後,這本書就此在香港絕版。如果沒有台灣,如果沒有台灣自由的出版環境,這本書就會在地球上絕版。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此乃舉世公認的事實,但是「全球化」的歷程之漫長、後果之深遠,內涵之複雜,世人卻往往不察。多元文化主義伴隨著全球的殖民、商業與戰爭而來,可說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在面對的重大議題。「新移民」帶著自身的語言、文化與價值觀而來,一個社會如何面對種種挑戰,就是文化多元主義所要探討的問題。本書的問題意識放在英國社會,作者時而參照法、德、荷、美的狀況與政策,細緻處理人權、階級、民主政治、種族主義、女性主義、跨文化主義等相關議題,也就近年來廣受討論的「種族融合」、「社群凝聚力」、「整合」等政策訴求,釐清其概念,關注其限制,觀察不同國家的差異,對於同樣面對「多元文化」情境的社會,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參照。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以歐美各國的實例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相關議題,也思考全球化對各個國家社會帶來的衝擊,以及可能的回應之道。是了解當代多元文化主義/國際局勢的入門書。
社會主義已經過時了嗎?它和共產主義有甚麼差別? 一如自由主義的狀況,社會主義也有多樣的面貌,但都有共同的價值觀與核心目標:批判資本主義;對人類抱持樂觀的看法;相信社會有可能建立於平等主義、社會團結和合作之上。 本書探討了社會主義從法國大革命到今天的歷史演變、它與共產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關係、在歷史上及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表現形式,並以瑞典社會民主主義和古巴共產主義的案例研究,提供社會主義價值觀實踐的例子。並述及20世紀中期「新左派」的興起──包括女權主義、綠色運動,以及激進的反資本主義和氣候正義運動興起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在全球面臨嚴峻考驗的今天,社會主義依然可能提供解方。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簡要的介紹社會主義的源起、型態,以及在各地的實踐,並回應當今世界的挑戰,是了解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史的入門書。
無論多麼惡名昭彰,共產主義仍然是20世紀偉大的政治運動──在巔峰時期,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共產政權統治!但共產主義已經消亡了嗎?它是人類的遺產還是夢魘?共產主義還有前途嗎?本書介紹了共產主義的想法從何而來,為什麼吸引人。從馬克思的理論原型到列寧、毛澤東、史達林主義的理論與革命實踐,也簡述共產政權特有的政治、經濟體制與社會結構,它在國際上的分合,以及最終突然的崩潰。《共產主義》對於理解20世紀歷史與當代的政治樣態,提供了重要的視角;而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強力挑戰,仍值得當今讀者思考與回應。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簡明地介紹共產主義的思想源起,共產政權的型態,其在20世紀的發展實踐與最後的崩潰。是了解共產主義/政治思想史/20世紀歷史的入門書。
自由主義是最核心、最普遍,也是最複雜的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之一;相關研究汗牛充棟,而從中又轉化出社會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政治自由主義、左派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讓人眼花撩亂之餘,也不禁要問:這些名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牛津大學榮譽教授麥可.弗里登,以畢生鑽研自由主義的功力,梳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和理論發展,言簡意賅地直指核心:他從七個概念作為自由主義的核心──自由、理性、個體性、進步、社會性、公共利益以及有限且可問責的權力──以巧妙的比喻闡述側重不同的概念如何造就分殊、甚至矛盾的種種「自由主義」。本書堪稱自由主義指南,讓讀者在面對意義紛亂的當代自由主義之時,更能明察秋毫。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精簡扼要的介紹自由主義的歷史與其主要概念,辨析其混淆的意義,是了解自由主義哲學/政治思想史的精彩入門書。
在當前的政治和媒體語彙中,民粹主義是經常出現的字眼。 什麼是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和民主是什麼關係? 本書將民粹主義描述為一種意識形態,它把社會分為「人民」與「腐敗菁英」兩個對立的陣營,並將人民主權置於一切之上。書中描述當代的民粹主義運動──歐洲右翼政黨、拉丁美洲的左翼總統和美國的茶黨運動,並舉阿根廷的胡安.裴隆、委內瑞拉的查維茲、法國的讓-馬里.勒朋、以及澳洲的寶琳.韓森等深具魅力的民粹主義領袖,來說明這種意識形態的實際力量。儘管民粹主義最終是民主的一部分,但民粹主義力量對民主政治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不同國家的政治趨勢也是21世紀國際政治關注的焦點。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剖析20世紀以來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民粹現象,釐清民粹主義的意義,及其對民主的挑戰。是了解民粹主義/當代國際政治的入門書。
什麼是法西斯主義?為什麼它可以在20世紀捲起狂潮? 它是建立社會秩序抑或是宣揚暴力?與極權主義、共產主義又有什麼關聯? 本書揭示了此一重要現象的根源:從幾個代表事件解析法西斯主義的特質,追溯19世紀後期的知識、政治和社會危機,如何成為一戰後法西斯運動發展的沃土。除了述及最具代表性的法西斯政權──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和納粹德國,也著墨其他地區的擴展,並分析種族主義與文化中的法西斯主義,以及21世紀以來極右翼的進展。極右翼是否就是法西斯?或許關鍵不在定義,而是如何在全球化的困局中抵抗朝向法西斯的傾斜,這也是重新理解法西斯主義的意義。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本書特色 從歷史事件切入探討法西斯主義形成的背景及其性質,而其與民族(種族)主義的密切連結,也成為當代關切的重點。是了解法西斯主義/20世紀政治與歷史的入門書。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此乃舉世公認的事實,但是「全球化」的歷程之漫長、後果之深遠,內涵之複雜,世人卻往往不察。多元文化主義伴隨著全球的殖民、商業與戰爭而來,可說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在面對的重大議題。「新移民」帶著自身的語言、文化與價值觀而來,一個社會如何面對種種挑戰,就是文化多元主義所要探討的問題。本書的問題意識放在英國社會,作者時而參照法、德、荷、美的狀況與政策,細緻處理人權、階級、民主政治、種族主義、女性主義、跨文化主義等相關議題,也就近年來廣受討論的「種族融合」、「社群凝聚力」、「整合」等政策訴求,釐清其概念,關注其限制,觀察不同國家的差異,對於同樣面對「多元文化」情境的社會,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參照。 本書特色 以歐美各國的實例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相關議題,也思考全球化對各個國家社會帶來的衝擊,以及可能的回應之道。是了解當代多元文化主義/國際局勢的入門書。
社會主義已經過時了嗎?它和共產主義有甚麼差別? 一如自由主義的狀況,社會主義也有多樣的面貌,但都有共同的價值觀與核心目標:批判資本主義;對人類抱持樂觀的看法;相信社會有可能建立於平等主義、社會團結和合作之上。 本書探討了社會主義從法國大革命到今天的歷史演變、它與共產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關係、在歷史上及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表現形式,並以瑞典社會民主主義和古巴共產主義的案例研究,提供社會主義價值觀實踐的例子。並述及20世紀中期「新左派」的興起──包括女權主義、綠色運動,以及激進的反資本主義和氣候正義運動興起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在全球面臨嚴峻考驗的今天,社會主義依然可能提供解方。 本書特色 簡要的介紹社會主義的源起、型態,以及在各地的實踐,並回應當今世界的挑戰,是了解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史的入門書。 名人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唐光華(樂觀書院青少年哲學教師) 張鐵志(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老師) 葉浩(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錢永祥(《思想》雜誌總編輯)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