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一如繪有大地與海洋的 pharos 布,我們如何打造知識編織它?地球已被人類大幅改造,如果無法寄望回到伊甸園,那我們是否可以透過幾百年發展出來的觀察技能,更深入認識我們的環境,也包括我們自己?《生物地理學》解釋了亙古以來,板塊、洋流、氣候、島嶼與地形如何影響物種分布。但是,近百年來,在世界貿易加速之下,形成了更加難以想像的物種分布重新洗牌。然而,不是所有移動到新棲地的物種都會成為危害在地族群的《入侵物種》。入侵物種不僅侵擾了在地環境,更可能促成自然災害發生,例如:夏威夷、加州大《火》就與入侵的禾草息息相關。人類活動一直深深參與地球變遷,人口規模(《人口學》)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衝擊,也對人類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巨型都市(《都市計劃》)是地球上對環境干擾最大的人為設施,我們人類如何規劃這個不斷向外蔓延的空間呢?當人類衝突逐漸升高,釀成戰爭(《冷戰》),核武發展如何影響我們的環境?系列總引言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各冊引言生物地理學 游旨价,《橫斷臺灣》作者入侵物種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火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人口學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都市計劃 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冷戰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特色〕◉為什麼世界上野火四起?入侵物種有可能排除嗎?為什麼島嶼是解開生命演化秘密的鑰匙?◉精選六大主題,連結時事背後的科學知識◉破解政客聳動的語言,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拋開破壞環境的罪惡感,重新認識人類和環境的互動◉黃金陣容導讀推薦,每本主題皆針對「為什麼討論XXX對台灣很重要」撰文*****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21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生在台灣,我們天生就具備島嶼視野。儘管生物地理學在台灣尚未廣為人知,但我始終堅信,生物地理學是每個台灣人必修的一門生物與地理通識課。台灣為何孕育出如此高比例的特有物種?南島語族又為何揚帆出海、探尋太平洋深處的未知陸地?這些問題都蘊含著生物地理學的智慧。甚至不同族群如何遷徙至台灣、在資源競爭與人口變遷中演進,最終形成今日多元社會?從本書開始,你或許將展開一段意想不到的學思之旅:從生物的地理分布出發,話題可以延伸到地緣政治、野生動物保育及人口經濟等各種預期之外的領域。跟隨本書作者的指引,一同探訪生物地理學裡的宏觀台灣!——游旨价,《橫斷臺灣》作者*台灣人民與媒體對外來物種入侵議題的關切已有大幅提升,然而有關外來入侵種的中文科普書籍仍相當稀少,即使有,大多數的書籍著重於物種的簡易鑑識圖冊、特定物種的防治作業、以及針對一般普羅大眾的宣導教育。然而有關這個議題的科學背景,政策依據,以及管理實務的難題,卻甚少有中文書籍能提供淺顯易懂與結構清晰的資訊。這本書正好填補了這個需求。——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透過《火》這本精要的科普書,讀者可以瞭解火對於生態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火促進文明發展。最後討論火在氣候變遷情境下的變化,尤其是火災頻率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適合需要從自然與社會複雜議題中抽絲剝繭的讀者,提供對火各方面的深入認識。——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當代台灣社會所面臨最巨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少子高齡化,除此之外,人口學的思維,也就是關注年齡、世代、生育與死亡等變數的影響,也在許多公共政策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另外,舉凡健保與年金的規劃、疫苗風險的評估、教育政策的規劃,勞動力市場政策乃至於都市計劃與住宅政策,無一不需要建立在對人口現象的掌握上。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公共政策的形成早已無法透過上而下單向的灌輸,也必須仰賴公眾對相關人口問題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人口學知識的傳播更為迫切。從這角度來看,提升社會整體對人口現象的認識是一個日益迫切的課題,這本小冊子提供非常好的起點。——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在推動都市更新過程中的一個議題就是,「一坪換一坪」的口號深植房屋所有者的心,使得市區建築重建更新難上加難。要杜絕這樣的負面結果,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居住這個問題。房屋究竟該被視為一個商品,還是居民基本生存權的確保?又或者,讓大家由單一房舍的私空間照顧,擴大到整個鄰里及都市公共空間品質的探討。而達成此理想的第一步,就需要對都市計劃及其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行思考與理解,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貢獻。——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冷戰導致了四個分裂國家:中國、韓國、越南以及德國。但,唯獨台灣,在國際與國內社會上皆展現其特殊性。不論台美關係、白色恐怖或國家認同,現代台灣的形塑很大程度就是全球冷戰的遺緒。透過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理解冷戰的基本輪廓,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在思考台灣的過去與未來時,進一步探索台灣在世界歷史浪潮中的座標位置。——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生物地理學》曾有生物學家說:「生物地理學曾經只是最聰明的人獨享的知性美饌,但如今,它不該繼續在公眾間默默無名,而是該與文學和歷史並列,成為真正開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生物地理學,將生命的奧秘放在明確的地理脈絡審視,結合巨觀和微觀的尺度變化,綜觀數十億年的地球深歷史,晚近結合統計和數學模式的突破,致力展現生命多樣性背後的機制。● 你可曾想過希臘神話裡,為何島嶼會出現獨眼巨人?● 為何島嶼會有大到不會飛的鳥?● 為何越往熱帶,物種種類越豐富繁複,而越往高緯度,物種體積越來越大?● 特有種為何只出現在一地? 哪裡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哪裡又能找到當今最稀有、最奇特、最獨特的生命形式?除了具備全球視野,生物地理學更在「島嶼」找到新的知識入口,生物地理學是「島人」一如你我必修的一堂兼具生物和地理視野的通識課。《入侵物種》只有入侵物種會造成負面影響嗎?不,原生種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白蟻。入侵物種是如何煉成的?本書透過「引入」「建立族群」「擴散」三階段,完整呈現入侵物種成為「造成不良影響」入侵物種的條件。那什麼又是不良影響呢?其實這是一個從人類為中心的角度做出的評斷,可以從農業發展的利益出發,也可能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進行評量。本書囊括各式案例,呈現造成不良影響的生態互動。入侵物種造成的衝擊,遠比我們想像的可能還要劇烈。例如:根系較淺的草種入侵後,大雨來襲時,河岸土壤流失嚴重,大幅改變地貌。但是,入侵物種的防治常常不是簡單的效益分析就能解決,而是眾多價值觀、資源分配的複雜選擇,甚至衝突。特別是,有時候入侵物種碰巧對該地的瀕危物種有利,例如:入侵米草和加州長嘴秧雞。或者,入侵種在自己的原生地已經瀕危。從氣候急遽變遷的角度來看,物種分佈也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又該如何認定入侵物種呢?「入侵物種」是一個相對晚近的研究概念,卻因為這個概念能夠讓人類更加了解生態系的運作,故而充滿吸引力,但也對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構成相當挑戰。如何因應入侵物種,有賴對該物種的科學認識,各式風險評估和成本計算,最後形成國家層級的管理策略和方法,甚至需要進行國際合作。《火》早在有人類集居或人類出現之前,火就是一種改變地球的力量。歷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火,通常發生在城市地區,例如:1666年倫敦大火、1788年日本的京都大火、1871年芝加哥大火。但事實上,野火時常發生。隨著人類家園入侵荒野,發生在林野-城市交界處的野火,造成重大人財損失,不論是夏威夷、加州、韓國、日本,各地的野火持續成為注目焦點。自然界,規律的野火燒毀大型植株,卻燒不掉禾草的根系,於是造就「稀樹莽原」這樣的地景;除了演化出相對應的地景,火的行為,也參與植物性狀的演進,例如:為了適應早期地球環境時常爆發野火的環境,植物發展出無性生殖,又或者,需要遇火受熱,才會釋放出種子的特性。更進一步,火災的不同範式也可能造就火的生物多樣性。透過遺留在生物的痕跡,以及更進步的衛星攝影,科學界針對野火的行為展開許多觀察和對策。野火是在如何的條件之下發生的?為何入侵物種會增加野火發生的機率?地形與野火的蔓延有什麼關係?氣候、天氣和野火的頻率有什麼關聯?一味排除野火是最明智的作為嗎?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和地點滅火,才能避免人員死傷?野火肆虐之後,生態環境產生了哪些改變?野火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在防治層面上,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甚至牽連到國安議題和國際政治。一如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偷盜火種,將文明帶給了人類。但火不易受控,且破壞力強大,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與「火」相處。《人口學》有句話說「人口就是命運」,真是這樣嗎?如果地球、海洋和天空有其自然法則,那麼人口的成長、繁衍和變遷,是否也有其生死法則?科學革命時代以來,隨著統計方法的成熟,人口學家的工具箱裡,有越來越多壓箱寶,能夠解釋人口轉型,也能夠預測人口變化,推測人口動態;能夠跳脫個案,看見更寬廣的格局,提供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科學根據。人口學的核心是以人口改變的驅動力(亦即死亡、出生和遷徙)為主軸,探討人口如何在這些因素的交織下發生改變。城鄉移動、移民政策、少子化、高齡化、性別關係、健保制度等等,都是人口學的研究課題,但這些課題極仰賴其他社會科學進一步提供解釋,所以人口學是真正跨學科的學問。不僅跨越社會科學領域,人口學的核心深處更企圖找出能解釋人類生命週期的數學法則,是一個能與數學、演化生物學及遺傳學共享研究成果的學科。《都市計劃》根據調查,直到2030年,人類將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人為設施。久遠以來,人類精心安排自身的聚居空間,在其中打造群體的認同感,也試圖解決群體之間的衝突。不僅如此,城市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每一項基礎建設、每一次土地使用的選擇,都在重新書寫人與自然的關係。隨著城市生活越來越複雜,都市計劃更成為一門專業。本書由小空間尺度到大空間尺度,包括街道和建築物、郊區、市中心區乃至於大都市與都會生活圈;在談到空間的性質時,也從歐基里德幾何式的空間,進展到1990 年代興起的空間關係性(relational)觀點;也帶出規劃實務者對於區域中的都市與都市之間、都市與鄉村關係的想像與佈局,以及這些布局對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作者指出都市計劃面臨的新挑戰:● 我們如何透過交通問題,解決城市中心和邊緣城鎮的連結?● 城市中心如何面對衰敗,迎接都市更新的挑戰?● 規劃者和政治家,如何安排城市裡的自然元素?又如何解決極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冷戰》冷戰起自歐洲。接著,在亞洲,冷戰轉為熱戰,先是韓戰,後有越戰。世界上所有的矛盾和衝突,因為冷戰而被放大。從朝鮮半島、經過台灣海峽,擴及東南亞,中東和中美洲,幾乎每個角落都被捲入冷戰。絕對毀滅的核武,既升高對峙的局面,也維持著恐怖平衡。某地的衝突,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一連串介入,拉緊開戰的弓弦。冷戰的「結束」是否亦為一種美國中心的說法?因為蘇聯解體意味著美國得以證明其「優越」的體制最後「贏得」冷戰。但是,冷戰真的結束了嗎?冷戰隨著兩越統一、柏林圍牆倒塌以及蘇聯解體看似已經結束,冷戰對於許多國家而言,也許只是變成歷史課本上的名詞、旅遊的名勝景點、或是電影小說內的歷史背景。但對於身處東亞的我們而言,台灣海峽與韓半島日益緊張局勢說明了冷戰的幽魂依然在東亞徘徊著。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游旨价(《橫斷臺灣》作者)*****曾有生物學家說:「生物地理學曾經只是最聰明的人獨享的知性美饌,但如今,它不該繼續在公眾間默默無名,而是該與文學和歷史並列,成為真正開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生物地理學,將生命的奧秘放在明確的地理脈絡審視,結合巨觀和微觀的尺度變化,綜觀數十億年的地球深歷史,晚近結合統計和數學模式的突破,致力展現生命多樣性背後的機制。● 你可曾想過希臘神話裡,為何島嶼會出現獨眼巨人?● 為何島嶼會有大到不會飛的鳥?● 為何越往熱帶,物種種類越豐富繁複,而越往高緯度,物種體積越來越大?● 特有種為何只出現在一地? 哪裡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哪裡又能找到當今最稀有、最奇特、最獨特的生命形式?除了具備全球視野,生物地理學更在「島嶼」找到新的知識入口,生物地理學是「島人」一如你我必修的一堂兼具生物和地理視野的通識課。生在台灣,我們天生就具備島嶼視野。儘管生物地理學在台灣尚未廣為人知,但我始終堅信,生物地理學是每個台灣人必修的一門生物與地理通識課。台灣為何孕育出如此高比例的特有物種?南島語族又為何揚帆出海、探尋太平洋深處的未知陸地?這些問題都蘊含著生物地理學的智慧。甚至不同族群如何遷徙至台灣、在資源競爭與人口變遷中演進,最終形成今日多元社會?從本書開始,你或許將展開一段意想不到的學思之旅:從生物的地理分布出發,話題可以延伸到地緣政治、野生動物保育及人口經濟等各種預期之外的領域。跟隨本書作者的指引,一同探訪生物地理學裡的宏觀台灣!——游旨价,《橫斷臺灣》作者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審定、引言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只有入侵物種會造成負面影響嗎?不,原生種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白蟻。入侵物種是如何煉成的?本書透過「引入」「建立族群」「擴散」三階段,完整呈現入侵物種成為「造成不良影響」入侵物種的條件。那什麼又是不良影響呢?其實這是一個從人類為中心的角度做出的評斷,可以從農業發展的利益出發,也可能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進行評量。本書囊括各式案例,呈現造成不良影響的生態互動。入侵物種造成的衝擊,遠比我們想像的可能還要劇烈。例如:根系較淺的草種入侵後,大雨來襲時,河岸土壤流失嚴重,大幅改變地貌。但是,入侵物種的防治常常不是簡單的效益分析就能解決,而是眾多價值觀、資源分配的複雜選擇,甚至衝突。特別是,有時候入侵物種碰巧對該地的瀕危物種有利,例如:入侵米草和加州長嘴秧雞。或者,入侵種在自己的原生地已經瀕危。從氣候急遽變遷的角度來看,物種分佈也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又該如何認定入侵物種呢?「入侵物種」是一個相對晚近的研究概念,卻因為這個概念能夠讓人類更加了解生態系的運作,故而充滿吸引力,但也對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構成相當挑戰。如何因應入侵物種,有賴對該物種的科學認識,各式風險評估和成本計算,最後形成國家層級的管理策略和方法,甚至需要進行國際合作。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台灣人民與媒體對外來物種入侵議題的關切已有大幅提升,然而有關外來入侵種的中文科普書籍仍相當稀少,即使有,大多數的書籍著重於物種的簡易鑑識圖冊、特定物種的防治作業、以及針對一般普羅大眾的宣導教育。然而有關這個議題的科學背景,政策依據,以及管理實務的難題,卻甚少有中文書籍能提供淺顯易懂與結構清晰的資訊。這本書正好填補了這個需求。——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早在有人類集居或人類出現之前,火就是一種改變地球的力量。歷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火,通常發生在城市地區,例如:1666年倫敦大火、1788年日本的京都大火、1871年芝加哥大火。但事實上,野火時常發生。隨著人類家園入侵荒野,發生在林野-城市交界處的野火,造成重大人財損失,不論是夏威夷、加州、韓國、日本,各地的野火持續成為注目焦點。自然界,規律的野火燒毀大型植株,卻燒不掉禾草的根系,於是造就「稀樹莽原」這樣的地景;除了演化出相對應的地景,火的行為,也參與植物性狀的演進,例如:為了適應早期地球環境時常爆發野火的環境,植物發展出無性生殖,又或者,需要遇火受熱,才會釋放出種子的特性。更進一步,火災的不同範式也可能造就火的生物多樣性。透過遺留在生物的痕跡,以及更進步的衛星攝影,科學界針對野火的行為展開許多觀察和對策。野火是在如何的條件之下發生的?為何入侵物種會增加野火發生的機率?地形與野火的蔓延有什麼關係?氣候、天氣和野火的頻率有什麼關聯?一味排除野火是最明智的作為嗎?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和地點滅火,才能避免人員死傷?野火肆虐之後,生態環境產生了哪些改變?野火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在防治層面上,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甚至牽連到國安議題和國際政治。一如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偷盜火種,將文明帶給了人類。但火不易受控,且破壞力強大,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與「火」相處。*****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透過《火》這本精要的科普書,讀者可以瞭解火對於生態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火促進文明發展。最後討論火在氣候變遷情境下的變化,尤其是火災頻率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適合需要從自然與社會複雜議題中抽絲剝繭的讀者,提供對火各方面的深入認識。——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有句話說「人口就是命運」,真是這樣嗎?如果地球、海洋和天空有其自然法則,那麼人口的成長、繁衍和變遷,是否也有其生死法則?科學革命時代以來,隨著統計方法的成熟,人口學家的工具箱裡,有越來越多壓箱寶,能夠解釋人口轉型,也能夠預測人口變化,推測人口動態;能夠跳脫個案,看見更寬廣的格局,提供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科學根據。人口學的核心是以人口改變的驅動力(亦即死亡、出生和遷徙)為主軸,探討人口如何在這些因素的交織下發生改變。城鄉移動、移民政策、少子化、高齡化、性別關係、健保制度等等,都是人口學的研究課題,但這些課題極仰賴其他社會科學進一步提供解釋,所以人口學是真正跨學科的學問。不僅跨越社會科學領域,人口學的核心深處更企圖找出能解釋人類生命週期的數學法則,是一個能與數學、演化生物學及遺傳學共享研究成果的學科。***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當代台灣社會所面臨最巨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少子高齡化,除此之外,人口學的思維,也就是關注年齡、世代、生育與死亡等變數的影響,也在許多公共政策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另外,舉凡健保與年金的規劃、疫苗風險的評估、教育政策的規劃,勞動力市場政策乃至於都市計劃與住宅政策,無一不需要建立在對人口現象的掌握上。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公共政策的形成早已無法透過上而下單向的灌輸,也必須仰賴公眾對相關人口問題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人口學知識的傳播更為迫切。從這角度來看,提升社會整體對人口現象的認識是一個日益迫切的課題,這本小冊子提供非常好的起點。——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根據調查,直到2030年,人類將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人為設施。久遠以來,人類精心安排自身的聚居空間,在其中打造群體的認同感,也試圖解決群體之間的衝突。不僅如此,城市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每一項基礎建設、每一次土地使用的選擇,都在重新書寫人與自然的關係。隨著城市生活越來越複雜,都市計劃更成為一門專業。本書由小空間尺度到大空間尺度,包括街道和建築物、郊區、市中心區乃至於大都市與都會生活圈;在談到空間的性質時,也從歐基里德幾何式的空間,進展到1990 年代興起的空間關係性(relational)觀點;也帶出規劃實務者對於區域中的都市與都市之間、都市與鄉村關係的想像與佈局,以及這些布局對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作者指出都市計劃面臨的新挑戰:● 我們如何透過交通問題,解決城市中心和邊緣城鎮的連結?● 城市中心如何面對衰敗,迎接都市更新的挑戰?● 規劃者和政治家,如何安排城市裡的自然元素?又如何解決極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灣在推動都市更新過程中的一個議題就是,「一坪換一坪」的口號深植房屋所有者的心,使得市區建築重建更新難上加難。要杜絕這樣的負面結果,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居住這個問題。房屋究竟該被視為一個商品,還是居民基本生存權的確保?又或者,讓大家由單一房舍的私空間照顧,擴大到整個鄰里及都市公共空間品質的探討。而達成此理想的第一步,就需要對都市計劃及其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行思考與理解,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貢獻。——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冷戰起自歐洲。接著,在亞洲,冷戰轉為熱戰,先是韓戰,後有越戰。世界上所有的矛盾和衝突,因為冷戰而被放大。從朝鮮半島、經過台灣海峽,擴及東南亞,中東和中美洲,幾乎每個角落都被捲入冷戰。絕對毀滅的核武,既升高對峙的局面,也維持著恐怖平衡。某地的衝突,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一連串介入,拉緊開戰的弓弦。冷戰的「結束」是否亦為一種美國中心的說法?因為蘇聯解體意味著美國得以證明其「優越」的體制最後「贏得」冷戰。但是,冷戰真的結束了嗎?冷戰隨著兩越統一、柏林圍牆倒塌以及蘇聯解體看似已經結束,冷戰對於許多國家而言,也許只是變成歷史課本上的名詞、旅遊的名勝景點、或是電影小說內的歷史背景。但對於身處東亞的我們而言,台灣海峽與韓半島日益緊張局勢說明了冷戰的幽魂依然在東亞徘徊著。***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冷戰導致了四個分裂國家:中國、韓國、越南以及德國。但,唯獨台灣,在國際與國內社會上皆展現其特殊性。不論台美關係、白色恐怖或國家認同,現代台灣的形塑很大程度就是全球冷戰的遺緒。透過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理解冷戰的基本輪廓,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在思考台灣的過去與未來時,進一步探索台灣在世界歷史浪潮中的座標位置。——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早在有人類集居或人類出現之前,火就是一種改變地球的力量。歷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火,通常發生在城市地區,例如:1666年倫敦大火、1788年日本的京都大火、1871年芝加哥大火。但事實上,野火時常發生。隨著人類家園入侵荒野,發生在林野-城市交界處的野火,造成重大人財損失,不論是夏威夷、加州、韓國、日本,各地的野火持續成為注目焦點。自然界,規律的野火燒毀大型植株,卻燒不掉禾草的根系,於是造就「稀樹莽原」這樣的地景;除了演化出相對應的地景,火的行為,也參與植物性狀的演進,例如:為了適應早期地球環境時常爆發野火的環境,植物發展出無性生殖,又或者,需要遇火受熱,才會釋放出種子的特性。更進一步,火災的不同範式也可能造就火的生物多樣性。透過遺留在生物的痕跡,以及更進步的衛星攝影,科學界針對野火的行為展開許多觀察和對策。野火是在如何的條件之下發生的?為何入侵物種會增加野火發生的機率?地形與野火的蔓延有什麼關係?氣候、天氣和野火的頻率有什麼關聯?一味排除野火是最明智的作為嗎?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和地點滅火,才能避免人員死傷?野火肆虐之後,生態環境產生了哪些改變?野火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在防治層面上,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甚至牽連到國安議題和國際政治。一如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偷盜火種,將文明帶給了人類。但火不易受控,且破壞力強大,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與「火」相處。*****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透過《火》這本精要的科普書,讀者可以瞭解火對於生態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火促進文明發展。最後討論火在氣候變遷情境下的變化,尤其是火災頻率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適合需要從自然與社會複雜議題中抽絲剝繭的讀者,提供對火各方面的深入認識。——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審定、引言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只有入侵物種會造成負面影響嗎?不,原生種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白蟻。入侵物種是如何煉成的?本書透過「引入」「建立族群」「擴散」三階段,完整呈現入侵物種成為「造成不良影響」入侵物種的條件。那什麼又是不良影響呢?其實這是一個從人類為中心的角度做出的評斷,可以從農業發展的利益出發,也可能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進行評量。本書囊括各式案例,呈現造成不良影響的生態互動。入侵物種造成的衝擊,遠比我們想像的可能還要劇烈。例如:根系較淺的草種入侵後,大雨來襲時,河岸土壤流失嚴重,大幅改變地貌。但是,入侵物種的防治常常不是簡單的效益分析就能解決,而是眾多價值觀、資源分配的複雜選擇,甚至衝突。特別是,有時候入侵物種碰巧對該地的瀕危物種有利,例如:入侵米草和加州長嘴秧雞。或者,入侵種在自己的原生地已經瀕危。從氣候急遽變遷的角度來看,物種分佈也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又該如何認定入侵物種呢?「入侵物種」是一個相對晚近的研究概念,卻因為這個概念能夠讓人類更加了解生態系的運作,故而充滿吸引力,但也對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構成相當挑戰。如何因應入侵物種,有賴對該物種的科學認識,各式風險評估和成本計算,最後形成國家層級的管理策略和方法,甚至需要進行國際合作。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台灣人民與媒體對外來物種入侵議題的關切已有大幅提升,然而有關外來入侵種的中文科普書籍仍相當稀少,即使有,大多數的書籍著重於物種的簡易鑑識圖冊、特定物種的防治作業、以及針對一般普羅大眾的宣導教育。然而有關這個議題的科學背景,政策依據,以及管理實務的難題,卻甚少有中文書籍能提供淺顯易懂與結構清晰的資訊。這本書正好填補了這個需求。——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游旨价(《橫斷臺灣》作者)*****曾有生物學家說:「生物地理學曾經只是最聰明的人獨享的知性美饌,但如今,它不該繼續在公眾間默默無名,而是該與文學和歷史並列,成為真正開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生物地理學,將生命的奧秘放在明確的地理脈絡審視,結合巨觀和微觀的尺度變化,綜觀數十億年的地球深歷史,晚近結合統計和數學模式的突破,致力展現生命多樣性背後的機制。● 你可曾想過希臘神話裡,為何島嶼會出現獨眼巨人?● 為何島嶼會有大到不會飛的鳥?● 為何越往熱帶,物種種類越豐富繁複,而越往高緯度,物種體積越來越大?● 特有種為何只出現在一地? 哪裡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哪裡又能找到當今最稀有、最奇特、最獨特的生命形式?除了具備全球視野,生物地理學更在「島嶼」找到新的知識入口,生物地理學是「島人」一如你我必修的一堂兼具生物和地理視野的通識課。生在台灣,我們天生就具備島嶼視野。儘管生物地理學在台灣尚未廣為人知,但我始終堅信,生物地理學是每個台灣人必修的一門生物與地理通識課。台灣為何孕育出如此高比例的特有物種?南島語族又為何揚帆出海、探尋太平洋深處的未知陸地?這些問題都蘊含著生物地理學的智慧。甚至不同族群如何遷徙至台灣、在資源競爭與人口變遷中演進,最終形成今日多元社會?從本書開始,你或許將展開一段意想不到的學思之旅:從生物的地理分布出發,話題可以延伸到地緣政治、野生動物保育及人口經濟等各種預期之外的領域。跟隨本書作者的指引,一同探訪生物地理學裡的宏觀台灣!——游旨价,《橫斷臺灣》作者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冷戰起自歐洲。接著,在亞洲,冷戰轉為熱戰,先是韓戰,後有越戰。世界上所有的矛盾和衝突,因為冷戰而被放大。從朝鮮半島、經過台灣海峽,擴及東南亞,中東和中美洲,幾乎每個角落都被捲入冷戰。絕對毀滅的核武,既升高對峙的局面,也維持著恐怖平衡。某地的衝突,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一連串介入,拉緊開戰的弓弦。冷戰的「結束」是否亦為一種美國中心的說法?因為蘇聯解體意味著美國得以證明其「優越」的體制最後「贏得」冷戰。但是,冷戰真的結束了嗎?冷戰隨著兩越統一、柏林圍牆倒塌以及蘇聯解體看似已經結束,冷戰對於許多國家而言,也許只是變成歷史課本上的名詞、旅遊的名勝景點、或是電影小說內的歷史背景。但對於身處東亞的我們而言,台灣海峽與韓半島日益緊張局勢說明了冷戰的幽魂依然在東亞徘徊著。***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冷戰導致了四個分裂國家:中國、韓國、越南以及德國。但,唯獨台灣,在國際與國內社會上皆展現其特殊性。不論台美關係、白色恐怖或國家認同,現代台灣的形塑很大程度就是全球冷戰的遺緒。透過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理解冷戰的基本輪廓,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在思考台灣的過去與未來時,進一步探索台灣在世界歷史浪潮中的座標位置。——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根據調查,直到2030年,人類將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人為設施。久遠以來,人類精心安排自身的聚居空間,在其中打造群體的認同感,也試圖解決群體之間的衝突。不僅如此,城市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每一項基礎建設、每一次土地使用的選擇,都在重新書寫人與自然的關係。隨著城市生活越來越複雜,都市計劃更成為一門專業。本書由小空間尺度到大空間尺度,包括街道和建築物、郊區、市中心區乃至於大都市與都會生活圈;在談到空間的性質時,也從歐基里德幾何式的空間,進展到1990 年代興起的空間關係性(relational)觀點;也帶出規劃實務者對於區域中的都市與都市之間、都市與鄉村關係的想像與佈局,以及這些布局對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作者指出都市計劃面臨的新挑戰:● 我們如何透過交通問題,解決城市中心和邊緣城鎮的連結?● 城市中心如何面對衰敗,迎接都市更新的挑戰?● 規劃者和政治家,如何安排城市裡的自然元素?又如何解決極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灣在推動都市更新過程中的一個議題就是,「一坪換一坪」的口號深植房屋所有者的心,使得市區建築重建更新難上加難。要杜絕這樣的負面結果,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居住這個問題。房屋究竟該被視為一個商品,還是居民基本生存權的確保?又或者,讓大家由單一房舍的私空間照顧,擴大到整個鄰里及都市公共空間品質的探討。而達成此理想的第一步,就需要對都市計劃及其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行思考與理解,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貢獻。——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有句話說「人口就是命運」,真是這樣嗎?如果地球、海洋和天空有其自然法則,那麼人口的成長、繁衍和變遷,是否也有其生死法則?科學革命時代以來,隨著統計方法的成熟,人口學家的工具箱裡,有越來越多壓箱寶,能夠解釋人口轉型,也能夠預測人口變化,推測人口動態;能夠跳脫個案,看見更寬廣的格局,提供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科學根據。人口學的核心是以人口改變的驅動力(亦即死亡、出生和遷徙)為主軸,探討人口如何在這些因素的交織下發生改變。城鄉移動、移民政策、少子化、高齡化、性別關係、健保制度等等,都是人口學的研究課題,但這些課題極仰賴其他社會科學進一步提供解釋,所以人口學是真正跨學科的學問。不僅跨越社會科學領域,人口學的核心深處更企圖找出能解釋人類生命週期的數學法則,是一個能與數學、演化生物學及遺傳學共享研究成果的學科。***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當代台灣社會所面臨最巨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少子高齡化,除此之外,人口學的思維,也就是關注年齡、世代、生育與死亡等變數的影響,也在許多公共政策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另外,舉凡健保與年金的規劃、疫苗風險的評估、教育政策的規劃,勞動力市場政策乃至於都市計劃與住宅政策,無一不需要建立在對人口現象的掌握上。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公共政策的形成早已無法透過上而下單向的灌輸,也必須仰賴公眾對相關人口問題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人口學知識的傳播更為迫切。從這角度來看,提升社會整體對人口現象的認識是一個日益迫切的課題,這本小冊子提供非常好的起點。——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台灣為何一度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醫學研究中心?2023年國際行為與社會科學史學會凱隆書獎(Cheiron Book Prize)決選二次大戰後,和平降臨,隨著「世界公民」理念的興起,「如何衡量人類集體的心理健康?」這個世界衛生組織的願景,伴隨科學與技術的創新、人員組織的新設計、各式資金的啟用,以及理論層次上的反省,逐漸落實成形。在這個跨國、跨專業的全球冷戰網絡裡,台灣人林宗義醫師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他是誰?為何有能力擔任主持精神醫學計畫的大任?冷戰的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此全球計畫的進展?專家(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流行病學家……)如何協商出全球普世性的標準,同時又能涵納多元文化價值?什麼樣的組織設計,才能有利各國合作?成就了什麼,又失落了什麼?這段歷史又如何引領出當今精神醫學、全球公衛的樣態?作者身體力行,進行地理大尺度的跨國檔案追尋,從檔案文獻、會議紀錄、醫學論著及口訪資料,一步步拼湊出這段歷史的軌跡。前半部從世界衛生組織出發,後半部從台灣角度重新出發,「雙向書寫」世界衛生組織運行的面貌,描繪「中心」與「地方」的互動,期許台灣成為一種方法學。
◉台灣為何一度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醫學研究中心?2023年國際行為與社會科學史學會凱隆書獎(Cheiron Book Prize)決選同時去殖民化,卻又援引殖民時期的資料;想要平等合作,卻又不免依循相同訓練背景,產生同質化研究方法;想要超越國家,卻又不免抱持民族國家的夢景。二次大戰後,和平降臨,隨著「世界公民」理念的興起,「如何衡量人類集體的心理健康?」這個世界衛生組織的願景,隨著科學與技術的創新、人員組織的新設計、各式資金的啟用,以及理論層次上的反省,逐漸落實成形。在這個跨國、跨專業的全球冷戰網絡裡,台灣人林宗義醫師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他是誰?為何有能力擔任主持精神醫學計畫的大任?冷戰的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此全球計畫的進展?專家(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流行病學家…)如何協商出全球普世性的標準,同時又能涵納多元文化價值?什麼樣的組織設計,才能有利各國合作?成就了什麼,又失落了什麼?這段歷史又如何引領出當今精神醫學、全球公衛的樣態?作者身體力行,進行地理大尺度的跨國檔案追尋,從檔案文獻、會議紀錄、醫學論著及口訪資料,一步步拼湊出這段歷史的軌跡。前半部從世界衛生組織出發,後半部從台灣角度重新出發,「雙向書寫」世界衛生組織運行的面貌,描繪「中心」與「地方」的互動,期許台灣成為一種方法學。
性別觀點是為了超越性別,看見人類社會更豐富的可能性馬雅研究、性別研究專家、歐巴馬任命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揭露我們思考的盲點——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專文導讀・審訂——我們經常透過考古學研究,建構「人類的史前史」,再以此證明自古以來人類具有如何的天性,例如將挖掘出來豐乳肥臀的小雕像直接當成「女神崇拜」或「母權社會」的證據。帶著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成見,不加思索地,頻頻在考古現場現場尋找「何為男性」「何為女性」活動的證明,殊不知將人群分成「不是男性,就是女性」的二元區分,本身就是一種僵固的思考模式,只要堅持帶著這種思考的模式,就幾乎能找到相對應的證據,達到自我證成。以上的偏見,在一九六〇、七〇年代性別觀點的介入之後,有了全新的見解。作者是馬雅研究的專家,參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在本書,她綜合考古學發人深省的前沿研究,重新打開原先蓋棺論定的結論,展示考古學如何在性別觀點的帶領下,以更科學、更有邏輯的解釋,推論出更動態、更細緻辯證的考古研究成果。舉例來說,■ 墓葬的華麗與否,和男女之別無關,可能跟墓主的年齡更加相關。■ 女性並不總是比男性處於較低的社會位置,例如:紡織並不只是家務事,而是家族晉身顯赫地位的管道;廚房也並不總是與外界隔絕的空間,舉辦饗宴、提供餐飲是一個家族拉攏政治同盟的聯誼活動。■ 同一社會階層的男性和女性,可能比女性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 在不同的身體觀之下,「非異性戀的性行為」可能也具有生育的功能。■ 如果連自然界的性染色體都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不是「非XX即XY」,又如何能斷定一座小雕像的性別?本書跳脫考古學只是為了替器物分類和鑑定的學問,而是從人類經驗的多樣化,來思考證據背後的社會生活。不再只是像標本蒐集癖一樣分類文物,而是能有正確想像過去的能力。性別考古學不只是敲醒我們對性別的誤判、對證據的視而不見,更是帶領我們看見性別以外的可能性,那些關於社會差異和權力運作的事。☆作者將於2024年11月受邀來台,將舉辦講座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大力推薦 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是否接受中醫的治療,曾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與爭議。當魯迅聽說孫拒服中藥後,激動不已地說:「他的決定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他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絕對不應該服用中藥,因為中藥是現代性的死敵。半世紀後,當《紐約時報》記者伴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在同一個醫院裡親身經歷針灸療效後,他所寫的報導卻引發了全球性的「針灸熱」,讓世人以為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現代性。 中醫的華麗轉身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的三年,西醫和中醫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歷史鬥爭,中醫幾乎要被消滅。弔詭的是,西醫非但沒有成功把中醫打入歷史灰燼裡,還激發中醫界團結起來,追求「科學化」。過去,史學界並不認真看待中醫的「科學化」,要不是以為科學化後的中醫,不再是真中醫,要不就以爲一切都是政治力的干預,結果錯失這一段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 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大力推薦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 《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 《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有興趣者,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大力推薦 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是否接受中醫的治療,曾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與爭議。當魯迅聽說孫拒服中藥後,激動不已地說:「他的決定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他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絕對不應該服用中藥,因為中藥是現代性的死敵。半世紀後,當《紐約時報》記者伴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在同一個醫院裡親身經歷針灸療效後,他所寫的報導卻引發了全球性的「針灸熱」,讓世人以為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現代性。 中醫的華麗轉身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的三年,西醫和中醫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歷史鬥爭,中醫幾乎要被消滅。弔詭的是,西醫非但沒有成功把中醫打入歷史灰燼裡,還激發中醫界團結起來,追求「科學化」。過去,史學界並不認真看待中醫的「科學化」,要不是以為科學化後的中醫,不再是真中醫,要不就以爲一切都是政治力的干預,結果錯失這一段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 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大力推薦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 《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 《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有興趣者,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法蘭西學術院「羅森獎」(Léon-de-Rosen) 從鳥類的視角去看待病毒,究竟會看到什麼? 在何種情況下,公衛、環保與軍事防衛可能是利益一致的? 1957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2003年SARS危機,直到2019年Covid-19,伴隨養殖產業的密集發展,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且很可能仍然是)下一波人畜共通傳染病「震央」。面對中國的資訊不透明,處於震央邊沿的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如何因為地緣政治的條件,發展出不同的預備技術?當公共衛生危機出現,除了把動物及養殖者當成不得不的犧牲,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想像與做法? 作者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這三個哨站進行為期或長或短的多點民族誌調查,走訪病毒實驗室、醫院、家畜試驗所、養殖場、賞鳥者的社群,觀察這三個華人社會應對禽流感威脅的各種預備工作,包括突發疫情的監測、病毒變異的模擬、病毒資料的儲存與疫苗和藥物的儲備等。 本書特別跟隨三地的微生物學者與賞鳥者,對照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指出一個弔詭的現象:當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因當前家養方式的突變而變得極為不穩定,卻反而發展出一些更接近狩獵採集社會的實作。 為什麼說更接近狩獵採集社會的實作呢?監測大流行病的哨兵與獵人其實有類似之處。獵人在抓到獵物之前,為了不被獵物發現或者誤導,必須透過獵物的視角觀察。而哨兵的技術出現在各個層次,環境哨站、哨兵雞、哨細胞在不同的尺度上,偵測各種曖昧的有毒訊息。當這些哨兵偵測到大流行病爆發的跡象,如何不漏接訊號,又不至於反應過度? 除了預備技術,作者還提出模擬與儲備。 在模擬技術方面,作者提到,禽流感的模擬演練除了可用以保護族群的安全,也可以納入動物或病毒的觀點,與狩獵社會的薩滿儀式相比較。薩滿透過模仿動物的動作,想像獵人與動物的不確定遭遇,病毒學者與鳥類觀察者則藉由病毒和鳥類的視角,搬演(從而避免)人類自己可能有的致命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與物種的滅絕。 在儲備技術方面,作者認為,人畜共通病毒不只是必須盡力對抗的敵人,還是一種信號,揭示在人類漫長的蓄(畜)積歷史中,與其他動物原本便內含張力的贈禮關係出現了危險的失衡。當病毒信號被轉化為可以儲存、甚至積累的病毒銀行、疫苗或抗病毒藥,它們就變成可以生產價值的抗疫利器,暫時穩定(但並非解決)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不平等關係。而疫苗的儲備與歷史時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台灣,發展疫苗既是冷戰時期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預備中國潛在的生化入侵,但同時也是一種外交策略,目的在於和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交易。 本書透過人類學對牧養社會與狩獵社會的討論,開展一連串的視野轉換,以批判的眼光分辨大流行病預警工作裡經常混雜不同的語言,如為了維護多數、優勢者或者人類的安全而犧牲少數、弱勢者以及動物的維安話語。 面對將會一再侵襲人類社會的病毒,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生命形式的察覺能力,以及人類社會與動物一同生活的多樣經驗,發揮其他想像和實作的可能,警覺可能發生的改變。 好評推薦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李柏翰(台大公衛學院) 張君玫(東吳社會系) 彭保羅(中研院社會所) 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系) 法國人類學家Philippe Descola 《末日松茸》Anna Tsing 人畜共通傳染病並不是新鮮事,問題在於新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越來越頻繁。這是人類傷害大自然所帶來的苦果。1940年至2004年間,335種新興傳染病當中,202種是人畜共通傳染病,145種的病原體來自野生動物。也就是說,病原體越來越接近我們,它們的傳播也越廣、越快。我們只能監測野生動物染病的狀況,來評估傳染病流行的風險。以南來北往的候鳥來說,這些候鳥就像是「禽流感的哨兵」,我們只能從牠們,檢測看不見的病原體,做為大流行的警訊。弄成這樣,是因為我們傷害野生動物;能保護我們的,卻又還是野生動物。--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禽流感的哨兵》是一本讀起來很燒腦但引人入勝的書。作者反覆比較不同觀點下「人類—動物—微生物(甚至非生命體)」間的跨物種關係(interspecies relationship),梳理社會科學領域中這些觀點的系譜考察。凱克更進一步討論當下最熱門的「同一世界、同一健康」(One World, One Health)口號之限制,無論是否完全認同他使用拼裝體理論來詮釋「本身也是拼裝體」的全球衛生,這本書肯定是當前與未來思考並回應全球衛生危機的重要文本。--李柏翰,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凱克帶來了一種敏銳的民族誌洞察力,直接承繼自法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作者提供了一只珍貴的概念工具箱,讓我們可以分析這些生態、畜牧養殖與公共衛生之間的互動。他的作品尤其要我們對養殖業者與「病毒獵人」(病毒學家)受到的污名化敬謝不敏,以更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與有生萬物之間的關聯。另外,如中文譯本的副標題所示,本書的背景設定在中國的邊界地帶: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作者已經察覺到疫病流行危機之中的各種地緣政治意涵,特別是關於香港的民主運動,以及台灣抵抗北京的壓力,而他的這些直覺在Covid-19的事件中得到了證實。--彭保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亞洲社會回應禽流感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嗎?凱克透過多點田野、專家訪談及與各種文獻建構出三套應對方式。這與地緣政治有什麼關聯?從鳥類的視角去看待病毒,究竟會看到什麼?在何種情況下,公衛、環保與軍事防衛可能是利益一致的?總之,這是一本有趣的跨物種人類學專書。--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系 作者巧妙結合了科學與建制人類學的視野、對現代生物權力作為的描述,以及對人類和非人類岌岌可危的關係所做的細緻分析。本書展現出萬物共享的價值如何衍生自彼此之間相互的脆弱性,對重新制定不同生命形式共存的政治規則具有重要的貢獻。——菲利普‧德斯寇拉,人類學家,法蘭西公學院 一本美妙的書,充滿洞察的火花,令人讀來興味盎然。弗雷德里克‧凱克把微生物學家比做獵人,嘗試將各種存有論和特定的科學實作配成對,豐富的比較使得這樣的實驗頗為成功。我覺得這本書很能幫助思考。——安清,人類學家,《末日松茸》作者 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來的正是時候。本書啟發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物種和動物的關係,以及處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技術。— Justin Lau, LSE Review of Books 本書傳達的訊息既及時又能流傳久遠。鳥類與微生物就像預兆,見證了更高層次的真理。我們最好是留心這些預兆。— Priscilla Wald, Public Books 本書是大流行病期間的及時良伴,尤其當大流行病來得猝不及防……推薦各領域研究生和專業人士閱讀。— T. P. Gariepy, Choice 本書對華人世界提供了一個全球的視角。也許本書較少涉及區域研究者關注的議題,但卻對當代醫療人類學,尤其是關於生物、生命科學、環境史有興趣者,卻是非常適合……本書理論精深,又具民族誌的抱負,提出的問題令人深思。它積極展示人類對其他物種的依賴,從而去除人類中心主義。— John P. DiMoia, Asian Ethnology 本書是一部關於東亞禽流感預防的精彩而及時之作。作者採取獨特的取徑探討全球衛生,具有豐富的理論見解與新穎的方法。 — Stephen Molldrem, New Genetics and Society 弗雷德里克‧凱克的研究很具啟發性,在新冠疫情的劇痛之中,本書再及時不過。……本書迫使我們反省創造出當前危機的不均衡。 — Thomas Abraham,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本書是一部極具創造力的非正統著作,謹慎而忠實地將跨學科的概念融入文本,提供讀者豐富的訊息。……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讀物,當前為了處理人類、動物和新興病原體之間的糾葛,開展出各種大異其趣又充滿緊張的管理計畫,本書為此理出了頭緒並提供我們思考的方向。 — Martha Lincoln, China Perspectives 本書帶我們旅行到台灣、新加坡與香港。本書最具原創性的地方在於,作者深知自己在進行調查時,必須用類似於人們應對大流行病情境的做法:採取一種追蹤、監測的技藝,對誘餌保持警覺,把握有機會的線索,埋伏伺機。這是一種狩獵採集者的技藝⋯⋯尤其是一種想像的技藝。 — Vinciane Despret,科學哲學家,列日大學
法蘭西學術院「羅森獎」(Léon-de-Rosen) 從鳥類的視角去看待病毒,究竟會看到什麼? 在何種情況下,公衛、環保與軍事防衛可能是利益一致的? 1957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2003年SARS危機,直到2019年Covid-19,伴隨養殖產業的密集發展,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且很可能仍然是)下一波人畜共通傳染病「震央」。面對中國的資訊不透明,處於震央邊沿的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如何因為地緣政治的條件,發展出不同的預備技術?當公共衛生危機出現,除了把動物及養殖者當成不得不的犧牲,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想像與做法? 作者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這三個哨站進行為期或長或短的多點民族誌調查,走訪病毒實驗室、醫院、家畜試驗所、養殖場、賞鳥者的社群,觀察這三個華人社會應對禽流感威脅的各種預備工作,包括突發疫情的監測、病毒變異的模擬、病毒資料的儲存與疫苗和藥物的儲備等。 本書特別跟隨三地的微生物學者與賞鳥者,對照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指出一個弔詭的現象:當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因當前家養方式的突變而變得極為不穩定,卻反而發展出一些更接近狩獵採集社會的實作。 為什麼說更接近狩獵採集社會的實作呢?監測大流行病的哨兵與獵人其實有類似之處。獵人在抓到獵物之前,為了不被獵物發現或者誤導,必須透過獵物的視角觀察。而哨兵的技術出現在各個層次,環境哨站、哨兵雞、哨細胞在不同的尺度上,偵測各種曖昧的有毒訊息。當這些哨兵偵測到大流行病爆發的跡象,如何不漏接訊號,又不至於反應過度? 除了預備技術,作者還提出模擬與儲備。 在模擬技術方面,作者提到,禽流感的模擬演練除了可用以保護族群的安全,也可以納入動物或病毒的觀點,與狩獵社會的薩滿儀式相比較。薩滿透過模仿動物的動作,想像獵人與動物的不確定遭遇,病毒學者與鳥類觀察者則藉由病毒和鳥類的視角,搬演(從而避免)人類自己可能有的致命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與物種的滅絕。 在儲備技術方面,作者認為,人畜共通病毒不只是必須盡力對抗的敵人,還是一種信號,揭示在人類漫長的蓄(畜)積歷史中,與其他動物原本便內含張力的贈禮關係出現了危險的失衡。當病毒信號被轉化為可以儲存、甚至積累的病毒銀行、疫苗或抗病毒藥,它們就變成可以生產價值的抗疫利器,暫時穩定(但並非解決)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不平等關係。而疫苗的儲備與歷史時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台灣,發展疫苗既是冷戰時期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預備中國潛在的生化入侵,但同時也是一種外交策略,目的在於和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交易。 本書透過人類學對牧養社會與狩獵社會的討論,開展一連串的視野轉換,以批判的眼光分辨大流行病預警工作裡經常混雜不同的語言,如為了維護多數、優勢者或者人類的安全而犧牲少數、弱勢者以及動物的維安話語。 面對將會一再侵襲人類社會的病毒,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生命形式的察覺能力,以及人類社會與動物一同生活的多樣經驗,發揮其他想像和實作的可能,警覺可能發生的改變。 好評推薦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李柏翰(台大公衛學院) 張君玫(東吳社會系) 彭保羅(中研院社會所) 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系) 法國人類學家Philippe Descola 《末日松茸》Anna Tsing 人畜共通傳染病並不是新鮮事,問題在於新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越來越頻繁。這是人類傷害大自然所帶來的苦果。1940年至2004年間,335種新興傳染病當中,202種是人畜共通傳染病,145種的病原體來自野生動物。也就是說,病原體越來越接近我們,它們的傳播也越廣、越快。我們只能監測野生動物染病的狀況,來評估傳染病流行的風險。以南來北往的候鳥來說,這些候鳥就像是「禽流感的哨兵」,我們只能從牠們,檢測看不見的病原體,做為大流行的警訊。弄成這樣,是因為我們傷害野生動物;能保護我們的,卻又還是野生動物。--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禽流感的哨兵》是一本讀起來很燒腦但引人入勝的書。作者反覆比較不同觀點下「人類—動物—微生物(甚至非生命體)」間的跨物種關係(interspecies relationship),梳理社會科學領域中這些觀點的系譜考察。凱克更進一步討論當下最熱門的「同一世界、同一健康」(One World, One Health)口號之限制,無論是否完全認同他使用拼裝體理論來詮釋「本身也是拼裝體」的全球衛生,這本書肯定是當前與未來思考並回應全球衛生危機的重要文本。--李柏翰,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凱克帶來了一種敏銳的民族誌洞察力,直接承繼自法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作者提供了一只珍貴的概念工具箱,讓我們可以分析這些生態、畜牧養殖與公共衛生之間的互動。他的作品尤其要我們對養殖業者與「病毒獵人」(病毒學家)受到的污名化敬謝不敏,以更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與有生萬物之間的關聯。另外,如中文譯本的副標題所示,本書的背景設定在中國的邊界地帶: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作者已經察覺到疫病流行危機之中的各種地緣政治意涵,特別是關於香港的民主運動,以及台灣抵抗北京的壓力,而他的這些直覺在Covid-19的事件中得到了證實。--彭保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亞洲社會回應禽流感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嗎?凱克透過多點田野、專家訪談及與各種文獻建構出三套應對方式。這與地緣政治有什麼關聯?從鳥類的視角去看待病毒,究竟會看到什麼?在何種情況下,公衛、環保與軍事防衛可能是利益一致的?總之,這是一本有趣的跨物種人類學專書。--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系 作者巧妙結合了科學與建制人類學的視野、對現代生物權力作為的描述,以及對人類和非人類岌岌可危的關係所做的細緻分析。本書展現出萬物共享的價值如何衍生自彼此之間相互的脆弱性,對重新制定不同生命形式共存的政治規則具有重要的貢獻。——菲利普‧德斯寇拉,人類學家,法蘭西公學院 一本美妙的書,充滿洞察的火花,令人讀來興味盎然。弗雷德里克‧凱克把微生物學家比做獵人,嘗試將各種存有論和特定的科學實作配成對,豐富的比較使得這樣的實驗頗為成功。我覺得這本書很能幫助思考。——安清,人類學家,《末日松茸》作者 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來的正是時候。本書啟發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物種和動物的關係,以及處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技術。— Justin Lau, LSE Review of Books 本書傳達的訊息既及時又能流傳久遠。鳥類與微生物就像預兆,見證了更高層次的真理。我們最好是留心這些預兆。— Priscilla Wald, Public Books 本書是大流行病期間的及時良伴,尤其當大流行病來得猝不及防……推薦各領域研究生和專業人士閱讀。— T. P. Gariepy, Choice 本書對華人世界提供了一個全球的視角。也許本書較少涉及區域研究者關注的議題,但卻對當代醫療人類學,尤其是關於生物、生命科學、環境史有興趣者,卻是非常適合……本書理論精深,又具民族誌的抱負,提出的問題令人深思。它積極展示人類對其他物種的依賴,從而去除人類中心主義。— John P. DiMoia, Asian Ethnology 本書是一部關於東亞禽流感預防的精彩而及時之作。作者採取獨特的取徑探討全球衛生,具有豐富的理論見解與新穎的方法。 — Stephen Molldrem, New Genetics and Society 弗雷德里克‧凱克的研究很具啟發性,在新冠疫情的劇痛之中,本書再及時不過。……本書迫使我們反省創造出當前危機的不均衡。 — Thomas Abraham,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本書是一部極具創造力的非正統著作,謹慎而忠實地將跨學科的概念融入文本,提供讀者豐富的訊息。……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讀物,當前為了處理人類、動物和新興病原體之間的糾葛,開展出各種大異其趣又充滿緊張的管理計畫,本書為此理出了頭緒並提供我們思考的方向。 — Martha Lincoln, China Perspectives 本書帶我們旅行到台灣、新加坡與香港。本書最具原創性的地方在於,作者深知自己在進行調查時,必須用類似於人們應對大流行病情境的做法:採取一種追蹤、監測的技藝,對誘餌保持警覺,把握有機會的線索,埋伏伺機。這是一種狩獵採集者的技藝⋯⋯尤其是一種想像的技藝。 — Vinciane Despret,科學哲學家,列日大學
石頭沒有生命,但會生長,他們說了什麼? 包容悲傷和形成岩石都需要時間, 記憶和地層都是層層堆疊,間或被不連續面中斷。 結合個人記憶、地質學、人類學、歷史學、遊記、親身訪談, 這是一本既私人又公眾的悼亡書。 --榮獲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 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 走過格陵蘭、冰島、蘇格蘭諸離島等地,作者透過六種岩礦(大理石、砂岩、片麻岩、磁鐵礦、鯨脂石、鐵),呈現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的歷史,提出具批判性的自然史。大理石與城市紋理,砂岩和巨石陣,片麻岩和神聖崇拜,磁鐵礦和火山災難,鯨脂石和捕鯨業,鐵和伊努特人,岩層與故事會隱沒,但「岩脈的露頭」和證據會幫助我們尋找消失的曾經。 身為人類學家,每一則紀事都親臨現場,不論觀察、訪談或與當地人實際相處,除此之外,還運用地質學、古生物學、歷史文獻和遊記挖掘歷史縱深。六種岩石、六個故事,在看似世界盡頭的北極圈周邊發生,但端視你從哪裡觀看,反而那有可能才是世界中心,例如:冷戰時,北極圈是各國勢力交鋒的熱區。作者還引領我們探尋幾個主題,像是人類的信仰、走入當代時間的原住民、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的探險、捕鯨業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等。每次消失和每段遺落都形成了我們的此時此刻。 不論是因為瘋狂捕鯨時代而誕生的人造石「鯨脂石」,或者西方白人覬覦伊努特人秘密隱藏的「隕石」,或者納粹集中營為軍事產業「雲母片」而強迫人們勞動……岩石看似堅硬,但岩石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不同角度和版本的故事,頓時把我們從堅硬的基礎拋向各種可能的詮釋。岩石看似無生命,但它的形成和運用,卻與人類的存在樣態息息相關。
石頭沒有生命,但會生長,他們說了什麼? 包容悲傷和形成岩石都需要時間, 記憶和地層都是層層堆疊,間或被不連續面中斷。 結合個人記憶、地質學、人類學、歷史學、遊記、親身訪談, 這是一本既私人又公眾的悼亡書。 --榮獲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 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 走過格陵蘭、冰島、蘇格蘭諸離島等地,作者透過六種岩礦(大理石、砂岩、片麻岩、磁鐵礦、鯨脂石、鐵),呈現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的歷史,提出具批判性的自然史。大理石與城市紋理,砂岩和巨石陣,片麻岩和神聖崇拜,磁鐵礦和火山災難,鯨脂石和捕鯨業,鐵和伊努特人,岩層與故事會隱沒,但「岩脈的露頭」和證據會幫助我們尋找消失的曾經。 身為人類學家,每一則紀事都親臨現場,不論觀察、訪談或與當地人實際相處,除此之外,還運用地質學、古生物學、歷史文獻和遊記挖掘歷史縱深。六種岩石、六個故事,在看似世界盡頭的北極圈周邊發生,但端視你從哪裡觀看,反而那有可能才是世界中心,例如:冷戰時,北極圈是各國勢力交鋒的熱區。作者還引領我們探尋幾個主題,像是人類的信仰、走入當代時間的原住民、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的探險、捕鯨業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等。每次消失和每段遺落都形成了我們的此時此刻。 不論是因為瘋狂捕鯨時代而誕生的人造石「鯨脂石」,或者西方白人覬覦伊努特人秘密隱藏的「隕石」,或者納粹集中營為軍事產業「雲母片」而強迫人們勞動……岩石看似堅硬,但岩石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不同角度和版本的故事,頓時把我們從堅硬的基礎拋向各種可能的詮釋。岩石看似無生命,但它的形成和運用,卻與人類的存在樣態息息相關。
美國出版商協會PROSE獎「法律和犯罪學」決選 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為了二十一世紀而生的「AI機器人新律」 人類如何在AI時代,避免失去自身利益? ● 無人機因為打擊精準,運用在戰場上比較人道? ● 醫療AI因為被輸入大量資料,比醫師的診斷還可靠? ●當AI客服已經可以發出「嗯」「啊」幾可亂真的回應, 可以解決最單純的餐廳訂位服務, 為什麼會有倫理的問題? 如果我們對AI的想像力只及於將AI自動化當作降低人力成本、替代人類勞動力的方法,我們不只被毫無創意的「成本病」綁架,還失去與AI一起邁向理想社會的契機。是時候該討論如何更積極介入由AI打造的新社會了,而不只是讓演算法黑箱作業。也不能只是批評演算法,而是要在政策、立法和倫理議題上,有具體的原則和作法,建立課責制度,當AI產品違反社會秩序時,我們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追究責任。 作者巴斯夸利不只在學術領域卓然有成,更在政府部門擔任諮詢委員,提供建議供現下邁向AI社會的指引。於書中,他先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再提出「機器人新律」,作為我們與AI互動的準則。 第一、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 第二、機器人系統與AI不應該假冒人性。 第三、機器人系統與AI不得強化零和軍備競賽。 第四、機器人系統與AI必須隨時標示其創造者、控制者及擁有者的身分。 作者從健康照護、教育學習、新聞輿論、法律判決、信用評價、軍事國防等方面,示範如何將這四個原則應用在這些領域。這四個原則背後所揭示的是AI與人類社會的理想關係,不僅能揭露不遵守將帶來的惡果,更能使我們在確認大方向之後,維持人類的尊嚴,保衛我們的民主成果。
美國出版商協會PROSE獎「法律和犯罪學」決選 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為了二十一世紀而生的「AI機器人新律」 人類如何在AI時代,避免失去自身利益? ● 無人機因為打擊精準,運用在戰場上比較人道? ● 醫療AI因為被輸入大量資料,比醫師的診斷還可靠? ●當AI客服已經可以發出「嗯」「啊」幾可亂真的回應, 可以解決最單純的餐廳訂位服務, 為什麼會有倫理的問題? 如果我們對AI的想像力只及於將AI自動化當作降低人力成本、替代人類勞動力的方法,我們不只被毫無創意的「成本病」綁架,還失去與AI一起邁向理想社會的契機。是時候該討論如何更積極介入由AI打造的新社會了,而不只是讓演算法黑箱作業。也不能只是批評演算法,而是要在政策、立法和倫理議題上,有具體的原則和作法,建立課責制度,當AI產品違反社會秩序時,我們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追究責任。 作者巴斯夸利不只在學術領域卓然有成,更在政府部門擔任諮詢委員,提供建議供現下邁向AI社會的指引。於書中,他先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再提出「機器人新律」,作為我們與AI互動的準則。 第一、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 第二、機器人系統與AI不應該假冒人性。 第三、機器人系統與AI不得強化零和軍備競賽。 第四、機器人系統與AI必須隨時標示其創造者、控制者及擁有者的身分。 作者從健康照護、教育學習、新聞輿論、法律判決、信用評價、軍事國防等方面,示範如何將這四個原則應用在這些領域。這四個原則背後所揭示的是AI與人類社會的理想關係,不僅能揭露不遵守將帶來的惡果,更能使我們在確認大方向之後,維持人類的尊嚴,保衛我們的民主成果。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文化人類學的誕生 戰爭時,這群人類學家加入戰情局,破解敵人的文化密碼, 承平時,加入「科學vs.文化」的論戰,挑戰大眾的敏感神經。 Anisfield-Wolf 書獎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 二戰爆發時,一群人類學家紛紛加入美國戰情局。戰情局的主要任務是對抗假訊息、製作影片和文宣提升士氣,其中有一個人還透過報章、電影和小說,破解敵人(日本)的文化密碼,寫成《菊花與劍》,她就是潘乃德(Ruth Benedict)。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潘乃德並不是獨自一人。 從這群影響後世甚鉅的人類學家,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祖師爺——鮑亞士(Franz Boas)。 二十世紀初,種族主義瀰漫,當權者常常借用時興的種族科學理論(例如:顱型長短),對非我族類(例如:原住民、黑人、移民)歧視排外。 二〇年代美國盛行的種族主義,連德國納粹都從中汲取相對應的概念來對待猶太人,甚至覺得美國的種族認定標準太過苛刻(一滴血原則)。鮑亞士一反當時美國蔚為風潮的種族優越論,也抨擊受美國優生學添柴火的納粹種族政策,他認為應該採用更為科學的方法才能下結論。他的路數是強調「出田野」,到當地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他認為各個種族內部其實本身就存在許多巨大差異,如何可能將某個種族標籤化?如何可能斷言某個種族比較落伍,或天生野蠻? 他的結論是,這一切都是我們用自己打磨過的眼鏡評價異族,事實應該是,每個族群擁有不同的——文化。他用「文化」這個概念分析不同的人群,文化沒有高下之分,文化是相對的。他開創了文化人類學這門躋身科學殿堂的新學科。 在文化人類學這門知識的奠基者裡,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米德(Margaret Mead)。她相繼前往薩摩亞和新幾內亞進行田野,在原住民身上想要探究「性」這件事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她《薩摩亞人的成年》《新幾內亞人的成長》成為暢銷書,替性別解放運動提供思想的彈藥。 不過,米德的研究興趣並不只是客觀學術上的追尋,而是和她個人如狂風暴雨般的多角情感關係有那麼一層關聯,這增添她的研究動機和信念,最後更解放了她自己。 不只米德有切身的困頓,身為非洲裔、寫過《他們眼望上蒼》的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以及身為原住民的德洛莉亞(Ella Cara Deloria),也為他們自己社群的困難處境做出貢獻。 在鮑亞士的鼓勵下,賀絲頓前往美國南方進行黑人民俗的採集,她還在中美洲海地(非洲奴隸最早到達美洲的地區)一探咒術和「殭屍」是如何煉成的。德洛莉亞在鮑亞士的資助下,前往原住民保留區採集編纂原住民的語言辭典,因為複雜的社會關係和社群經驗就收折在文法形式裡。對他們來說,他們不只是搶救某一族群即將消逝的文化,而是記錄活著的人正身處的豐富文化。 這群人類學家各有各的關心主題,但在知識史上,他們參與公共事務,加入言論激戰,掃除以「科學」為名的偏見,共同關心「生而為人」是如何的一種狀態?引領我們去思考該如何理解人性,更重要的是熱愛人類,而不是急著評判人類。 (編輯補充:鮑亞士開創的研究取徑,也透過他的學生迪克森〔Roland Burrage Dixon〕傳承給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進而成為理解台灣原住民的知識實踐和政治治理。另外,「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此語出鮑亞士學生克魯伯〔Alfred L. Kroeber〕。)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文化人類學的誕生 戰爭時,這群人類學家加入戰情局,破解敵人的文化密碼, 承平時,加入社會文化的論戰,改寫大眾對人性的看法。 Anisfield-Wolf 書獎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 二戰爆發時,一群人類學家紛紛加入美國戰情局。戰情局的主要任務是對抗假訊息、製作影片和文宣提升士氣,其中有一個人還透過報章、電影和小說,破解敵人(日本)的文化密碼,寫成《菊花與劍》,她就是潘乃德(Ruth Benedict)。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潘乃德並不是獨自一人。 從這群影響後世甚鉅的人類學家,可以追溯到他們的老師——鮑亞士(Franz Boas)。 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鼎盛,當權者常常借用時興的人體測量學(例如:顱型長短),將旗下的原住民分類管理,也會依據種族理論,據此主張移民沖淡了美國社會的優越性,對移民抱持排外歧視的態度。 二〇年代美國瀰漫著種族主義,連德國納粹都從中汲取相對應的概念來對待猶太人,甚至有時候覺得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太過不人道。鮑亞士一反當時美國蔚為風潮的種族優越論,他認為應該採用更為科學的方法才能下結論。他的路數是強調「出田野」,到當地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他認為各個種族內部其實本身就存在許多巨大差異,如何可能將某個種族標籤化?如何可能斷言某個種族比較落伍,或天生野蠻? 他的結論是,這一切都是我們用自己打磨過的眼鏡評價異族,事實應該是,每個族群擁有不同的——文化。他用「文化」這個概念分析不同的人群,文化沒有高下之分,文化是相對的。他成為文化人類學這門新學科的開創者。 在文化人類學這門知識的奠基者裡,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相繼前往薩摩亞和新幾內亞進行田野,在原住民身上想要探究「性」這件事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她《薩摩亞人的成年》《新幾內亞人的成長》成為暢銷書,替性別解放運動提供思想的彈藥。 不過,米德的研究興趣並不只是客觀學術上的追尋,而是和她個人如狂風暴雨般的多角情感關係有那麼一層關聯,而這更增添她的研究動機和信念,也解放了她自己。 不只米德有切身的困頓,身為非洲裔的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以及身為原住民的德洛莉亞(Ella Cara Deloria),也為他們自己社群的困難處境做出貢獻。 在鮑亞士的鼓勵下,賀絲頓前往美國南方進行黑人民俗的採集,她還在中美洲海地(非洲奴隸最早到達美洲的地區)一探咒術和「殭屍」是如何煉成的。德洛莉亞在鮑亞士的資助下,前往原住民保留區採集編纂原住民的語言辭典,因為複雜的社會關係和社群經驗就收折在文法形式裡。對他們來說,他們不只是搶救某一族群即將消逝的文化而已,而是記錄活著的人正身處的豐富文化。 這群人類學家各有各的關心主題,但在知識史的光譜上,他們參與公共事務,共同關心,「身而為人」是如何的一種狀態?我們該如何理解人性? (編輯補充:鮑亞士開創的研究取徑,也透過他的學生迪克森〔Roland Burrage Dixon〕傳承給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進而成為理解台灣原住民的知識實踐和政治治理。另外,「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此語出鮑亞士學生克魯伯〔Alfred L. Kroeber〕。) 審定 呂欣怡,台大人類系
疫苗開放給人民自己去選擇, 一切就沒事了嗎? 《醫學的張力》X《照護的邏輯》,面對複雜難料的醫學,我們相互守候 ★ ★ ★ 《醫學的張力》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 ◉「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 ◉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 ◉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我們常把「科學的問題就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掛嘴邊,但是,醫學這門特別的知識,它的「科學面」,因為身心互動的隱晦難解,有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僅古代如此,就連醫學發達的當代也依舊被深深困擾著,這就是作者所指的「醫學的破洞」。 這個破洞讓疫苗不完美,讓療效不確定,讓許多爭議發生。面對這樣難以脫身的困境,我們個人該如何面對?一個民主的社會又該如何一同思考對話呢? 當疫苗的不良反應持續發生,科學檢視無法證明有因果關聯,群體大尺度的人口流行統計學又無法排除可能的因果關聯,我們該如何拿捏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福祉之間的權重? 就算遵從醫學的黃金定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也無法保證這就是好科學,因為有實驗組,就有安慰劑組,誰會願意被分到安慰劑組呢?過去曾有病患權益運動挑戰了這樣的金科玉律,結果產生了更好的醫學、更好的醫生和更有力量的病人。 本書從八個案例討論醫學的複雜性,層層剝除我們的迷障,釐清不同層次的知識特性,幫助我們理性思考利弊得失,長遠來說,群體的利益最終很可能反過來也保護了個體健康。討論健康議題等於在討論政治,裡面充斥著各式價值觀,無論如何,科學不完美,但很可能還是我們的最佳選項。 *原書名為《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新版內容經過重新編修、收錄新譯序,並增加各界推薦理由 《照護的邏輯》 入圍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協會(BSA)「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書卷獎 與疾病共處,是我們逃不了的命運, 但「什麼是好的照護?」 我們以為,醫護人員給予病人越多的資訊、越詳盡的解釋、越透明的知情同意,醫病關係就越順暢,病人越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過著更理想的生活,但實情比這個還複雜。 過去,我們共同抵抗醫療霸權,擘畫出更多病人的主動性,但「選擇的邏輯」並沒有打造出對病人最適合的照護情境。在「選擇的邏輯」下,病人表達了意願,做出了選擇之後,一切就要自行負責,無論疾病多麼不可預期,日常多麼出乎意料,一旦事情出了差錯,病患只能抱持悔恨和罪惡感。 透過荷蘭某家醫院的民族誌田野觀察,作者以糖尿病患為研究對象,結合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面向,提煉出「照護的邏輯」。照護不只是「溫柔的愛」,在這邏輯之下,「行動」先於「判斷」,「實作」先於「事實」,沒有什麼事情是被保證的,沒有什麼決定是做了就能心想事成的。病患、醫護人員、技術、儀器等各項元素在日常中不斷協調、不斷修補(doctoring),我們得持續堅定地做些嘗試。生活(名詞)的好壞不是重點,要點是如何「過生活」(動詞)。 照護的邏輯講求「關注」,在病患做了選擇之後,仍不斷地給予關注,才能彌補選擇之後,病患被施予的「忽略」。照護的邏輯期望病人主動積極,醫護人員實踐醫療專業更多的可能性。不過,不要超過極限,因為我們終究得(學會)放手,面對死亡。 作者長期蹲點荷蘭地區醫院,用人類學之眼,加上哲學思辨,凝視現代人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以此為觀察焦點,提出「照護的邏輯」之下的病患該如何自處,外人又該如何協助讓他們與疾病共存。這本書描繪一個理想的照護體系,適合醫護人員、政策制定者和社會科學愛好者作為思想的種子。
★從大英博物館的誕生看全球史 ★收藏博物學家的博物學家,如何串接起東西方的採集網絡? ★藏珍閣裡的物件排列和分類,如何反映宇宙秩序? ★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如何體現公民與國家的新關係? ★如何從轉型正義的新視角,看待這位奴隸主? 《衛報》《倫敦時報》《紐約時報》《紐約書評》選書 英國科學史學會Hughes Prize 美國十八世紀研究學會Louis Gottschalk Prize和 Annibel Jenkins Biography Prize 美國歷史學會Leo Gershoy Award 當今的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人類過去的寶藏,但是在它誕生的時刻,卻是探索新世界的前沿基地。它的奠基者漢斯・史隆,為博物館的庫房藏量和定位,立下了第一個里程碑。他過世後,後人根據他的遺囑,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為什麼史隆願意不計一切代價,致力收得全世界各處的物件?自然史的採集,不只是為了個人求知的熱忱,更是承自「藏珍閤」的傳統,透過物件的排列和分類,博物學家不僅揭示了可資利用的經濟資源,還意圖展現神的秩序,文明與野蠻的分野,迷信到理性的進程。 但是,要網羅什麼樣的物件,才能展現世界運行的奧秘?什麼樣的事物才算「珍奇」?「一根珊瑚掌」「一顆結石」「一段牛脊椎,上面被一支橡樹枝貫穿」,這些奇特的物品如何被歸類?又如何視覺化這些物件,讓知識交流更精確? 故事裡,史隆並不是唯一的智者,若沒有非洲奴隸提供的採集技能和植物知識,史隆便無法從距離歐洲千里之遙的牙買加,深度探取美洲的物件,奠定跨洋尺度的多樣性;若沒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員的協助,或者從「福爾摩沙」來到倫敦的騙子的誆言,或者全球各地各有所圖的採集者所上繳的標本,史隆便無法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將物件集中到帝國中心。他親自做採集(collecting),但更多時候,他是收集博物學家的博物學家(the collector of collectors)。 現代世界從採集(to collect)開展。光是將成千上萬個物件加以分類、條列,編纂成目錄(to catalogue),本身就是通往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能夠完成一份目錄清單,證明了具備堅強的軍事力量、充沛的商業活力,以及文化實力。強國才能對外徵集,進而編寫目錄清單、打開藏珍閣供人參觀,展現萬物的法則。 這本書首次運用史隆的標本與物件、還有他的「物種目錄」所寫成。史隆的遺願是維持收藏的完整性,結果卻被現代學科專業化的趨勢所沖散,變成植物標本歸於自然史博物館、書信手稿歸於大英圖書館、其他物件與圖冊歸於大英博物館。作者試圖將完整的史隆拼回來,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帝國的歷史。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 ◉「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 ◉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 ◉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我們常把「科學的問題就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掛嘴邊,但是,醫學這門特別的知識,它的「科學面」,因為身心互動的隱晦難解,有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僅古代如此,就連醫學發達的當代也依舊被深深困擾著,這就是作者所指的「醫學的破洞」。 這個破洞讓疫苗不完美,讓療效不確定,讓許多爭議發生。面對這樣難以脫身的困境,我們個人該如何面對?一個民主的社會又該如何一同思考對話呢? 當疫苗的不良反應持續發生,科學檢視無法證明有因果關聯,群體大尺度的人口流行統計學又無法排除可能的因果關聯,我們該如何拿捏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福祉之間的權重? 就算遵從醫學的黃金定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也無法保證這就是好科學,因為有實驗組,就有安慰劑組,誰會願意被分到安慰劑組呢?過去曾有病患權益運動挑戰了這樣的金科玉律,結果產生了更好的醫學、更好的醫生和更有力量的病人。 本書從八個案例討論醫學的複雜性,層層剝除我們的迷障,釐清不同層次的知識特性,幫助我們理性思考利弊得失,長遠來說,群體的利益最終很可能反過來也保護了個體健康。討論健康議題等於在討論政治,裡面充斥著各式價值觀,無論如何,科學不完美,但很可能還是我們的最佳選項。 *原書名為《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新版內容經過重新編修、收錄新譯序,並增加各界推薦理由
人,在科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21世紀的科學,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下判斷;而這才是科學對這個社會的指引。 《科學革命》 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也並非一項純粹追求真理的事業;不過它仍是人類關於自然世界最可靠的知識。 1939年,法國哲學與歷史學家夸黑提出「科學革命」一詞,並盛讚其為自希臘時代以來,「人類心靈所達到,或說所遭逢過最深遠的革命。」幾年後,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說,科學革命的「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它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顯得只不過是歷史的插曲……(科學革命是)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 「科學革命」的概念我們都很熟悉,不過究竟什麼才是科學?什麼才是科學史討論的對象?十七世紀種種「新」觀點、「新」方法,真的與之前的歷史無關?歷史究竟是連續、還是斷裂的?本書作者謝平開宗明義,介紹十七世紀西歐重要的科學成就,再發揮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專長,分析並探討「科學事實」如何在複雜的社會過程中取得正當性,以及如何從科學、宗教以及國家力量的複雜關係,來理解十七世紀追求科學知識的動機與條件。 本書從啟蒙時代講起,第一章處理了一般談論科學革命時會提及的標準議題,包括當時對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的挑戰、以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取代地球中心論,以及利用機械比喻自然的說法。第二章把討論焦點轉向那個時代的人是如何更積極、更務實地「製造」知識這回事。第三章將自然知識所服務的一系列目的,置於十七世紀具體的歷史時空之中。自然知識並不只是信念,某個程度它也是資源。 謝平將科學革命置於社會脈絡中解讀,累積十餘年有關「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集合各家說法,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 謝平的論述可靠、細緻、清楚。他不是反對科學,也不是貶低科學的價值,而是要揭露由人類努力打造出來的科學,內涵多麼豐富。──《科學》雜誌 我們或許可以把《科學革命》看成謝平對當代科學史學術寫作的反省,更是普及科學史學術研究成果的嘗試。──陳恒安,本書導讀 《重力的幽靈》 越多不正確的結果公諸於世越好,只要它們展現出向更好的理解與更好的判斷,緩步前進的過程。 自從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重力波」的概念,「如何偵測到遙遠宇宙傳來的訊息」成了天文物理學家近百年來念茲在茲的努力方向;而誰能先「看到」重力波,也成了科學界,甚或背後支援的國家機構,競逐資金、技術、學術地位的角力場。2017年,LIGO研究團隊中的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使得「重力波」,這個愛因斯坦最後的預言,成為該年度最夯的物理詞彙。 柯林斯為英國著名的STS(科技與社會研究)及社會學學者,他以重力波實驗室為田野地,從1972年開始對其研究社群進行超過四十年的近身觀察、研究,本書即是他多年田野成果,除了點出這群科學家究竟在努力些什麼、努力的意義為何;也以「科學社會學家」身分對所謂「科學研究」提出觀察與思考。 全書圍繞著2007年著名的「秋分事件」展開,柯林斯以故事性的方式描寫重力波偵測團隊的研究過程、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的掙扎和內心戲,與各小組之間的牽制。同時以淺白方式穿插介紹重力波、重力波偵測、科學研究中的「盲植」概念,以及面對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科學家如何以有限的經驗做出最佳的判斷。 不同於其他天文學觀測,重力波的偵測沒有圖像,只有數字。如何從一堆各種雜訊和意外事件的數字中,提取出重力波信號,需要非常多的統計與詮釋,不同的重力波偵測社群不僅對統計工具有所爭議,他們對於統計結果的主觀假設,也有可能影響研究的結果。這種科學並非是像相對論、量子力學的「精確科學」,而是更偏向氣象學、暖化趨勢這種「不精確的科學」;雖不精確,卻更與一般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更適合進行社會學式的分析,並更有機會從中「發現」科學本質的價值。 科學的社會研究歷經三個階段的轉變。「第一波」將科學視為知識生產的卓越形式,而科學的社會研究就是找出社會能如何夠最適當地培育它。「第二波」使用了各種懷疑論工具,闡明先前位居主導地位的科學模式是錯誤的,那些佐證它的諸多科學成果案例都過於簡化。當涉及知識的形成,科學並沒有明顯的特殊保證。第三波科學的社會研究認可這一點,但認為現代社會進行決策仍須以技術作為基礎。因此,「第三波」旨在尋找建立科學導向思考之價值的另一種方式。 關於自然世界的知識,科學仍舊是我們所擁有最好的工具,科學程序仍是形成技術知識,最有價值的模型,只是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看待專業。 科學家可能把事情弄錯,科學也一定會繼續向前行。在21世紀的科學,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一個具有誠信的專家,當他們有所不知時,如何下判斷;這也是科學對社會的指引。 柯林斯在《重力的幽靈》中透過他對重力波偵測社群的參與及理解,確認了科學本身的價值,也呼應了他近年來常強調STS的「第三波」取向與「專業」(expertise)概念的重要性。——傅大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