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已爭辯了很多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而你難得來鄉間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領略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吳晟〈我不和你談論〉吳晟本名吳勝雄,1944年出生於彰化溪州,熱愛土地與家鄉,有「田埂上的詩人」之稱。吳晟一直堅持新詩的創作,他承認這是需要「堅強的創作信念和熱情」。從創作歷程上看,他十六歲(1959)開始寫詩,已逾60餘年。同期間散文創作不輟,可謂左手寫詩,右手寫文之最佳文學典範。本書收錄21篇位知名作家學者及資深記者對吳晟採訪與對談的文字記錄,從文學創作、家庭生活及關心的土地生態、社會正義等各個面向侃侃而談,閱讀本書是全面瞭解吳晟的最佳途徑。本書特色1.多位知名作家學者及資深記者的對談採訪集結,透過這些文字紀錄,一窺詩人吳晟除了詩及散文作品之外的不同面貌。2.時間跨度長達40餘年的21篇採訪文,循著時間軌跡,除了探詢吳晟的文學創作,並涉及其家庭生活與時時關心的土地生態、社會正義等多個面向,同時看見吳晟的堅持與轉變。
一首詩的完成及完成之後,每每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與情節。——吳晟吳晟本名吳勝雄,1944年出生於彰化溪州,熱愛土地與家鄉,有「田埂上的詩人」之稱。吳晟的創作涵蓋新詩與散文,但一直堅持新詩的創作,他承認這是需要「堅強的創作信念和熱情」。從創作歷程上看,他十六歲(1959)開始寫詩,已逾60餘年。同期間散文創作不綴,可謂左手寫詩,右手寫文之最佳文學典範。對於創作,吳晟自我要求寫臺灣人、敘臺灣事、繪臺灣景、抒臺灣情,除了考慮普遍性,更要求藝術性,深信詩人最榮耀的桂冠,是文本完美藝術的呈現。他曾說:「詩的含蓄性、隱喻性,固然超越了事件本身,而有更開闊的想像意義,若不做某種程度的解說,讀者往往難以察覺寓意。」為了能引起更多讀者共鳴,擴大影響力,在一九八○年代,他的創作改以散文體,並且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將一些新詩透過散文加以對話,形成新詩、散文雙重奏的文學新景觀。本書收錄吳晟15個詩文雙重奏的主題,15首新詩及20篇散文,緊扣吳晟最關心的土地與家鄉,農田與家人等。從詩文雙重奏的對照,更能顯現吳晟之全面思想。本書特色1.吳晟詩、文雙重奏,首曲由一九七二年的〈店仔頭〉起音,可歸納出:新詩、散文雙重奏絕不是詩文本的翻譯,也不是答案的揭曉。吳晟透過互文詮釋,提供新詩的創作背景,陳述更複雜的意義。2.透過15個主題的詩文雙重奏,可看出在主題意識上,詩文互文詮釋激盪出相當深刻的訊息,有助於詩作意境的探索。3.詩文雙重奏是吳晟獨有的文學景觀,也是臺灣現代文學的特殊風景。《憂患歲月》一書收錄將吳晟詩、文雙重奏十五個案例,新詩十五首,散文二十篇,重新配文,透過圖、文映襯,希望能對吳晟的憂患歲月,有更深入的了解。
日治時 和仔先是咱的日頭光 為台灣的散赤人拚三頓 毋驚山崩 地裂 惡勢力 日本人 毋準番薯園 見著 日頭光 番薯注定過著奴隸的日子? 短短的五十年日頭光 關入苦牢 台灣變甲烏趖趖 狗去豬來的日子 阮嘛閣繼續寫著苦情詩 毋知欲苦到當時 才會出頭天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 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 最近,康原把他所寫的台語詩作加以收集,輯成《番薯園的日頭光》一書,準備付梓。從內容看來,詩非常可觀,因為書寫的內容包括了賴和、林亨泰這些詩哲,以及他的朋友杜正勝、陳恆嘉、許蒼澤、林明德這些當代人物的若干故事。當中,以賴和這部分的書寫份量最大也最重要,幾乎能夠構成賴和的一部小傳記。裡面有一些賴和的重要事蹟,應該是一般的人所未曾知悉的,因此,使得他的這本書變得有價值起來。 ─宋澤萊 本詩集書寫賴和一生的〈番薯園的日頭光〉,即是以台語、生活等「平民元素」錘鍊的長詩,在大敘述的結構中,隱藏著閃閃爍爍的小敘述,它透過康式的文學反芻、評論,變成了一首屬於庶民的國民的詩歌。其他,如寫楊逵的〈玫瑰花〉、寫詩人林亨泰的〈詩哲的面腔〉等等篇章,都有精闢的生活拆解與理念簡化、陳述,這也是康式創作精神的一種巧妙實踐。 台語來自民間,必須在民間扎根、落地開花。今天,不管腐儒怎麼說、怎麼看?看在台語文推展運動百廢待舉、渾沌初開的份上,我要鼓勵、肯定行動詩人康原,由於他個人的用心書寫、努力推廣,凡他走過的路,詩歌滿街巷,台語文學散葉開枝,繁花盛開。 ─林沈默 本書特色 康原第一本台語詩集,其中書寫賴和的敘事詩,長達千字,可稱為了解賴和不可不知的重要作品。
完整收錄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頭、溪州、田尾七鄉鎮,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以第一手調查紀錄及歷史照片,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縣是臺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曲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系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由於曲館是先民利用農閒學習曲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台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台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彰化曲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曲館、406個武館的歷史發展、師承派別、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彰化曲館與武館Ⅳ【南彰化濱海篇】》,完整收錄南彰化濱海七大鄉鎮: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頭、溪州、田尾等,共計191座曲館與武館,分別討論其歷史淵源和師承派別,更訪談現存之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本書特色: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完整收錄田中、北斗、員林、埔心、永靖、社頭、二水七鄉鎮,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以第一手調查紀錄及歷史照片,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縣是臺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曲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系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由於曲館是先民利用農閒學習曲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臺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臺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彰化曲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曲館、406個武館的歷史發展、師承派別、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彰化曲館與武館Ⅴ【南彰化臨山篇】》,完整收錄南彰化臨山七大鄉鎮:田中、北斗、員林、埔心、永靖、社頭、二水等,共計191座曲館與武館,分別討論其歷史淵源和師承派別,更訪談現存之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本書特色: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完整收錄彰化縣兩大鄉鎮:彰化市、鹿港鎮之曲館與武館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市不只是彰化縣的縣治,在曲館興盛時期,更是全臺灣的曲藝重鎮。目前所知,彰化市共有四十二個曲館,是彰化縣二十六鄉鎮市中數量最多的,其中除了歌仔班、大鼓陣各一館,其餘多為北管系統。由於彰化市境內涵蓋於彰化媽祖的信仰圈,故曲館、武館的成立,幾乎都與媽祖有關。目前所知,彰化市共有十七個武館,包括振興社六館,是傳承西螺振興社後,在彰化的大本營。截至目前彰化市有十館武館仍持續活動,武風頗盛。鹿港鎮位於彰化縣西北部,西濱臺灣海峽,地當彰化隆起海岸平原西北。目前所知,鹿港鎮有十九個曲館,其中南管有八個,北管有十一個。鹿港鎮的武館至少曾有十二個,村民練拳、舞獅或舞龍,主要是為了「迎鬧熱」而組成,有的庄頭則未必有正式的武館。獅陣共有八館,大多已解散,迄今只有福崙社區和海埔國小二地的獅陣仍在活動,而龍陣也只剩下昭安厝的龍陣還在活動。本書特色: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完整收錄伸港、線西、和美、福興、秀水等五鄉鎮,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縣是臺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曲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系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由於曲館是先民利用農閒學習曲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台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台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彰化曲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曲館、406個武館的歷史發展、師承派別、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彰化曲館與武館Ⅱ【北彰化濱海篇】》,完整收錄北彰化濱海五大鄉鎮:伸港、線西、和美、福興、秀水等,共計128座曲館與武館,分別討論其歷史淵源和師承派別,更訪談現存之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本書特色: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完整收錄花壇、大村、芬園、埔鹽、溪湖等五鄉鎮,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縣是臺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曲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系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由於曲館是先民利用農閒學習曲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台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台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彰化曲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曲館、406個武館的歷史發展、師承派別、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彰化曲館與武館Ⅲ【北彰化臨山篇】》,完整收錄北彰化臨山五大鄉鎮:花壇、大村、芬園、埔鹽、溪湖等,共計128座曲館與武館,分別討論其歷史淵源和師承派別,更訪談現存之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本書特色: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綜觀臺灣大小書院兩百餘處,雖俱有書院之名,究其性質卻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高等教育的正規書院與基礎教育的非正規書院二大類型。正規書院均為官方所建,設備完善,師資優良。生童的入學資格須經考試,有「文堪造就者」的限制。非正規書院係以收容貧困學童為主,入學資格無嚴格限制,而學業內容也僅限於初級的啟蒙教育。彰化縣最具規模的官建書院白沙書院,正式創建乾隆十年(1745),於日治時期拆毀。而現存的書院則有鹿港文開書院、和美道東書院及員林興賢書院。清代以科舉取士,書院教育為推動科舉考試的主力,十年寒窗,期待的是金榜題名。而附屬書院、文昌祠以及各地書房,雖有祠次之別,其以科舉題名為目標,則無二致。本書不僅詳述彰化書院之體制、講席、授課內容、課卷,更進一步分析科舉制度,說明秀才考試、鄉試、會試、殿試及朝考等相關科舉考試制度,以及秀才、舉人、貢士、會元、進士、狀元等頭銜是分別經過哪些科舉考試而得之。此書是透徹了解清代複雜的科舉制度及書院體制的最佳入門書籍。本書特色詳細介紹彰化書院以及清代科舉考試制度,凡是對科舉考試或書院體制有興趣者,此書是搞懂複雜科舉制度及書院體制的絕佳入門書。
清雍正(1723)元年,正式立縣,雍正四年創建孔廟,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三百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底蘊多樣。舊、新文學引領風騷,獨步全台。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文學概括古典與現代文學,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到現代,作家大概有一○○人之譜。而本書選列近代較具知名度的文學作家,包括賴和、林亨泰、錦連、曹開、施文炳、吳晟、林武憲、康原、蕭蕭、愚溪、宋澤萊、李昂與石德華等十三人,文類涵蓋漢詩、新詩、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與報導文學。每位作家的書寫次序,由小傳、訪談、印象、創作事紀、研究資料,以至作家生平,循序漸進,知感並重,配合圖像,以跡近作家的內心世界。本書特色完整收錄彰化文學作者傳記、口訪、生平、創作事紀的書籍。
小弟住在彰化縣 芳苑鄉內新生村再得做人真平凡 教育程度並無高不過記性還甭醜 先輩若講給我知我就記在腦海內 必要時陣超出來芳苑鄉內的代誌 收集資料編歌詩這有歷史的意義 聽完大家便知機……──陳再得〈沙山追想曲〉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歌仔仙」陳再得(1929~2005),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一生喜好編創閩南語歌仔,現存作品二十六首,凡六萬餘言,內容包羅萬象。透過陳再得的歌仔,可看到全台地名由來以及芳苑鄰近的寺廟沿革、神明傳說,發現當地特產「七耳蚵」的神奇來歷,以及「二林蔗農事件」和「二林奇案」。陳再得的歌仔都是以寫實的筆觸表達對台灣社會現實生活的直接關懷,其中不乏對社會動向的即時反應(如編寫〈台灣集集大地動〉)。這些被陳再得取材並運用的傳說,正是深入探究彰化地方傳說多元面貌的寶貴線索。本書特色完整收錄陳再得的台灣歌仔。陳再得對台灣歷史及地名探源之深入,值得研究與重視。
她曾經錦帆來去、萬商雲集,傳承閩南民間工藝之菁華,孕育出一群群聲名遠播的「鹿港師傅」。今日的鹿港縱然繁華稍歇,卻見新一代大師輩出,再創藝術巔峰。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台灣和大陸之間貿易往來頻繁,泉州、福州、潮州等地的民俗藝師,紛紛帶著一身技藝來到繁華之都鹿港定居。這一群工藝精湛的匠師,不但使閩南的民俗藝術得以在鹿港生根,更型塑出屬於鹿港工藝的獨特風格。鹿港工藝家數量之多,幾占全台的十分之一,創作品質更是居於全台之冠,舉凡木雕、錫器、繡工、燈飾等工藝無不精良。外地藝匠一聽到是從鹿港來的師傅,莫不豎起大拇指稱讚不已。走到鹿港古城,就彷彿走進台灣民俗藝術的展覽場。今日的鹿港雖然不再繁華如昔,卻留下「寺廟、古蹟、手工藝」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培育出新一代工藝大師。一門雕藝李秉圭、彩繪燈籠大師吳敦厚、台灣雕藝之家施至輝、台灣陶藝鹿港燒施性輝、國家工藝大師施鎮洋、立體繡的奧秘許陳春、木雕新境黃媽慶、錫藝四代多風華陳萬能,每一位工藝大師的創作歷程,都在台灣藝術史上刻下了一道道珍貴的印記。本書特色採訪報導鹿港工藝八位名家,豐富的創作經歷與精彩的藝術作品一一呈現。
解嚴前,「台灣」是個禁忌。解嚴後,本土意識高漲,族群尋根,「台灣」面貌,逐漸清晰。康原書寫彰化歷史與人文,則是透過歷史考據、耆老訪談、田野調查,一步步建構出豐富的彰化人文地圖。康原(1947~),本名康丁源,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村人,自一九七○年代開始文學創作,以抒情散文為主;一九八○年代以後,受鄉土文學論戰的啟發,寫作方向回到土地與人民,有自覺的從事鄉土歷史及文化的追尋與回溯,步上報導文學之路。三十年來,康原以報導文學、台語歌謠創作、人物傳記、田野調查等各種不同形式、角度,持續書寫彰化地區文學歷史、鄉土民俗。透過這些作品,康原所形塑建構的彰化,不僅是眼前當下所見地理空間上的彰化風貌,更是歷史縱深架構的人文彰化,是庶民精神的彰顯,也是文學精神的傳承。本書特色研究康原鄉土文學的入門磚。
達文西曾說:「人類的第一件繪畫作品是陽光把人的影子投射在牆上。」而人類的第二件繪畫,是把那被陽光照射的人及其影子畫下來。人的影子是有生命的造形,有影子即有光線。繪畫藝術所有種種,全係光之所賜。直到今日人們還是沿循第二件繪畫的原理,並依戀第一件繪畫。──施並錫施並錫教授於書中對台灣水彩畫的發展,有極為翔實的敘述。藉由探討同屬田園風情畫派、畫面都充滿陽光、都以大自然為表現主題的水彩畫家們──二十世紀日本畫家不破章(1901 ~ 1978)以及不破章與張煥彩、施南生及沈國仁等本地畫家的水彩繪畫藝術,試圖建構出畫家心中獨鍾的「光之鄉」──台灣彰化。被稱為「田園水彩畫家」的張煥彩老師,作品完全反應居家生活,不管是起伏山巒、屋舍穀倉、山寺廟宇、菜園風光都是入畫的題材,都以具象的自然形態來呈現。在他的畫筆下,台灣人的樸素自然、克勤克儉的平實精神及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完全展現無遺。本書更收錄美術系教授王哲雄、謝東山、李欽賢;知名藝評家花亦芬、康原等人,論施並錫其人其畫,試圖建構施並錫愛鄉、愛土地以及關懷人權的強烈意識,並宣揚「美的意識」。
性情純真浪漫、喜愛創想的愚溪先生,總能悠遊運用自然外放與內蘊含藏的力量,將豐實的生命哲思,化作一道道美麗的文字光譜,呈現在世人的眼前。民國九十年,愚溪用清新哲練的文字運筆,湛深的觀照思維,在《愚溪詩集I》中,為你我傳唱感悟有情的生命之歌。豐沛的創作底蘊,一本本用純心與真情抒繪著宇宙智理與美善的新詩集,似一首無有休止的航行奏鳴曲,為新世紀的人心帶來喜悅純淨的美麗音聲。此年冬,一個美麗的因緣巧合,讓詩人開始在腦海中,構畫出一幅幅蘊含宇宙天地奧妙的東方靈思作品:《109.5°微塵經卷.光明紫玉冊》,短短兩年,這部開啟東方哲思巨擘,已然完成,共涵蓋了11個方位(東、南、西、北、中、上、下、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共計111首長卷軸詩作。作者善於把微密靈犀的觀照與雋永的智慧,凝聚而為精緻又獨特的文字意象,書寫智慧而喜悅的宇宙密因,印證人生美麗聖嚴的長卷詩篇,充滿了無限神奇典麗卻寧靜深刻的妙想空間,如蝶般美麗的詩文與絕妙靈明的禪學哲思的結合,令人在深邃而又豐沛的長卷詩文中,悄悄探尋著心靈亙古香潔的生命原鄉。愚溪至今共計出版詩集、小說五十三本;製作音樂專輯超過八十張;其創作所展演的音樂約七千多分鐘;多媒體劇本計二十本;策劃演出劇目場次達一百三十多場;獲國內外獎項四十餘座。本書特色愚溪首部新詩選集
作者善於以簡樸誠摯的文字意象,刻劃出充滿童趣卻寓意深遠的人生哲理,更似為讀者紀錄了一條通往永恆真理的喜悅之路。作者早期創作了六部小說:民國83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紫金寶衣》以簡樸誠摯的文學意象,睿智感性的雋語,敘寫生命豐厚的美感與哲情;84年,愚溪以十二萬言字的長篇小說《袍修羅蘭》與讀者見面,這是一個敘說追求生命頂峰境地的動人故事,深刻描繪躍動於人類精神領域的七大因子,傳達「真理與美同在」的人生真諦。此部小說並於隔年獲得金鼎獎的肯定。之后,作者又於短時間內完成以戲劇舞台型式書寫的長篇小說《阿蜜利多》,將回憶與夢境,融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交錯;以及用超現實筆調,探討人類的「心靈網路」與生命「化炭成晶」的十七萬言的長篇小說《蕊香漩澓》。小說戲劇《17.23七夜待》則延續了華文小說體說唱藝術風格,開啟二種文學型式並用的方式,透由散文式抒情小品與對白式戲劇型態的反覆迴旋,將日與夜的交替、人類與自然的對比,使人生萬象夢幻虛實表露無遺。《天行露》則是由六篇短篇小說而成,以一則古老東方的傳說,探討「夜天行露」、「七日來復」的實相奧秘,詮釋良知的真義。民國95年,愚溪最新第五部長篇巨幅小說,長達60萬字,首創詩.小說卷的嶄新手法,蔚成一種新小說的凝練文類,以微密深刻的抽絲剝繭,解碼著人在時空流轉之旅中,如何回溯生命的母體原鄉──即伊的光明蕊香。整部小說共128章回,故事橫跨亙古以來探索不斷的,「從何而來、為何而來」的生命課題,充滿著歌劇魅力的詩之語言,是作者歷時九年的經典之作,脫稿於2006年夏天,共計12本的新文學鉅作。在此選輯中,特別為讀者挑選此部巨作中的兩大系列:「妙鎖鋒利」與「夢藏e戀」,在作者巧心妙思的規劃下,以拈花般的物語,透由夢境與現實、精神界與物質領域交錯的創作手法,為人們訴說了宇宙至尊偉大的清淨本體,傳達出人心對真善美永恆的嚮往與追求。本書特色愚溪首部小說選集
「陳肇興是何方神聖?《陶村詩稿》又是什麼無字天書?」看到本書的標題,可能會有不少人這麼問著,其實,陳肇興不是中國遙遠年代唐宋元明清的人物,他也不是出生於千里之外的中國大江南北,他是台灣詩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清代彰化縣城人,生於一八三一年,卒於一八六六年左右;字伯康,號陶村,一八五九年鄉試中舉,當過白沙書院山長(約等於今大學校長),著有《陶村詩稿》八卷。陳肇興詩作的寫實色彩十分濃厚,乃有「詩史」之美譽;尤其是末兩卷是詩人在戴潮春事變(台灣史上歷時最久的民變,又稱「萬生反」)中的親身經歷,他以一介文人而馳逐於腥風血雨的戰場,甚至還去暗殺戴潮春!不管是個人的苦難或是親眼目睹人民在戰亂中的慘況,他都在千生萬死之際而逐一筆錄成詩,頗似唐代安史之亂期間產生的杜甫詩作,於是陳肇興也有「小杜甫」之稱。從日治時期的洪棄生、賴和到戰後的洪醒夫、林雙不等人所代表的彰化文學之寫實傳統,整個脈絡可以上推至陳肇興。日治時期的賴和以其文學活動而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而陳肇興這一顆清領時期中部地區最耀眼的明星,若視之為「彰化文學的第一座豐碑」,其實也可當之無愧。本書特色台灣首部對陳肇興有深入探討之著作。
被媒體盛讚展出價值足以與故宮並列的「台灣玻璃館」,也是新聞局極力推廣至海外的展覽館。台灣玻璃館展示著台灣精細高超、令人驚嘆的玻璃工藝創作,並將玻璃器具結合實用價值,使原本遙不可及的玻璃藝術品,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讓參觀者深深感到玻璃工藝的魅力。台灣玻璃館的創辦人林肇睢先生,帶領著「台明將企業」,十年來身處在世界經濟風暴的危機之下,面對國際同業的激烈競爭,靠著根留台灣、永續發展的企業信念,成功整合台灣中部的玻璃業者。這樣產業群聚的策略不但使台明將成為國際大廠IKEA玻璃類家具的最大合作廠商,台灣的玻璃家具王國也從此誕生。本書介紹台灣玻璃產業的傳奇,收錄多位國內作家與學者以「台灣玻璃館」與「台明將企業」為研究對象所撰寫的文章。是了解台灣玻璃產業發展歷程的重要記錄。
漢學衰微久矣!有或興之,輒或阻之,使無人焉,不畏艱難,而勤率之,將終於凘滅矣。今日者,殘燈如豆,曙光一線,存亡繼絕,不可謂非諸君子之力,亦不可謂非吾員林之幸。──黃溥造彰化縣儒學建立於雍正四年(1726),為推展地方教育的前哨站,而「興賢書院」草創於嘉慶十二年(1807),到光緒廿一年(1895)割讓為止,共八十八年。隨著彰化科舉士人的增加,地方書院亦發揮實際的教育作用。「興賢吟社」於大正十三年(1924)創立於興賢書院,最主要的創立者是黃溥造,努力延續書院傳播漢文化的功能,並擔負起文化抗日的責任。「興賢吟社」歷經了日治時期、戰後時期、九二一震後重建等種種難關,始終屹立不搖,它集合了所有人的力量,更代表台灣一個很重要的精神象徵。本書收錄了許多「興賢書院與吟社」相關的歷史背景和重要詩人傳略,也完整收錄「興賢書院、吟社」年表,是了解彰化儒學、書院發展的重要書籍。
翁鬧(1910~1940),號杜夫,彰化社頭人。台中師範學校演習科畢業,曾任教於員林國小、田中國小,並於《福爾摩沙》發表處女作,展開文學創作之旅。一九三四年至東京留學,積極參與當地文學活動,發表多篇詩及小說於《台灣文藝》、《台灣新民報》及《台灣新文學》。翁鬧的創作體裁包括:新詩、隨筆、中短小說、中譯英文詩、感想與評論等,大都在東京的留學歲月,一九三五年發表四篇小說:〈音樂鐘〉、〈憨伯仔〉、〈殘雪〉與〈羅漢腳〉;一九三六年,發表〈可憐的阿蕊婆〉,一九三七年,發表〈天亮前的戀愛故事〉;一九三九年,發表中篇小說〈有港口的街市〉之後,客死異鄉。幾年之間,展現小說創作的天份與驚人的質量。翁鬧是台灣新文學的異端,他的行事風格與藝術手法與當時的作家截然不同,翁鬧寫作小說,並非全為了忠實呈現客觀的外在世界,他從事的是內省的思考與探索,他所重視和追求的理想境地是藝術手法的提升。換言之,翁鬧的小說世界就是他的內心世界。文學以外的現實世界,對他而言,彷彿是不存在的。面對這位傳奇人物,他的朋友劉捷說是「幻影之人」、楊逸舟則嘆為「夭折的俊才」。見不到鷗鳥飛翔 只見無涯沙漠孤伶的異鄉人 在狂風中獨自躑躅──〈在異鄉〉
林亨泰,筆名亨人、桓太,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日據時代台中州北斗街,小時候接受日本教育,早年以日文寫作,台北光復後改習中文,是國內極少數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於一九四八年加入「銀鈴會」,一九五五年加入「現代派」,一九六四年發起《笠》詩刊並擔任首任主編。林亨泰的創作過程,以沿襲日本現代詩輸入西歐現代詩潮前後順序而展開著有詩集《靈魂的產生》(日文詩集,中文《靈魂的啼聲》)、《長的咽喉》、《林亨泰詩集》、《爪痕集》、《跨不過的歷史》,詩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教育論著《JS布魯那的教育理論》,譯有法國馬洛所著的《保羅.梵樂希的方法序說》,創作量並不大,但他的作品及評論影響台灣現代詩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林亨泰由「銀鈴會」到「現代派」再到「笠詩社」的衍變,可見其「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的詩路歷程,是台灣現代詩史的典型縮影。林亨泰是一位充滿神秘魅力的人物,在學識和創作方面皆有與眾不同的特性,是詩藝的探索家,不斷的往詩的處女地探索,向著沒有價值的地方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林亨泰在〈笠下影:林亨泰〉即中寫到:「我寧願盡力去探求還沒有被那些『懂得價值的人』的足跡所踐踏過的地方,縱然那是有著猙獰的容貌而不能稱為風景,或者不過是醜陋的一角而不足以稱為風景,可是,我以為只有在這裡才體會得到人類居住的環境底真正的嚴謹性。」以綠色畫上陸界的臺灣,啊,美麗島住下了六十年後第一次離開了妳從雲上俯看,更能證明臺灣,啊,妳是美麗的以白浪鑲嵌岸邊的臺灣,啊,美麗島離開了一陣子後又回到了妳身邊從機場走出,竟然發現臺灣,啊,妳是髒亂的──〈台灣〉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一隻螞蟻一直輕輕叩著糖罐:喂,喂不讓我進去你是醒不了的夢!喂,喂不讓我進去你是醒不了的夢!那樣的回聲一直輕輕叩著糖罐──蕭蕭〈緣無緣〉標舉當今台灣詩壇的重要詩人,蕭蕭的地位毋庸置疑。從一九七○年代的「龍族詩社」起,到一九八○年代的「詩人季刊」,乃至一九九○年代的「臺灣詩學季刊」,三十餘年來,他融編、寫、評、教,等多重專長於一身,不論是在質與量的表現,始終都維持著水準以上的演出。從一九六三年初識現代詩,到二○○五年為止,四十二年間蕭蕭共出版了《舉目》、《悲涼》、《毫末天地》、《緣無緣》、《雲邊書》、《皈依風皈依松》、《凝神》等七本單行本詩集,平均六年得一集詩,以數量而言可以說略少了些,但如果加上大量的詩評、詩刊、詩選之編輯寫作、詩社之參與,以及現代詩之教學、推廣、研究,則蕭蕭對現代詩的付出之勤、用力之深,在台灣詩壇上實在少有匹敵。
尚未知覺之前已重疊浮起的無形總比有形更富有內容的比靠近 還靠近一點吧比深入 還深入一點吧因為我才成為可能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所以是成為我的緣故──林亨泰〈人的存在〉此詩集包括三個部分,即:〈人的存在〉、〈生命之詩〉以及〈《愛彌兒》讀後〉。而最特別之處,在於收錄林亨泰一九九五大病之後的作品。〈人的存在〉與〈生命之詩〉呈現出一種走過生死邊界之後的透明,詩作沒有刻意的形式雕琢,也沒有震耳的抗議與吶喊,唯有對生命的真摯記錄;〈《愛彌兒》讀後〉則是詩人以自己的方式向思想家盧梭致敬,他將盧梭的「文意」以「詩意」的方式重現,既是為了要對盧梭思想進行正確的解讀,同時也是對詩創作的可能性所展開的另一次探索。其中,除了〈人的存在〉直接由中文寫成之外,其餘兩部分都是日文的創作,由女兒林巾力中譯。本書特色:林亨泰首部日文詩集中譯本
陸地和海洋互相擁抱的地方,是各式各樣的旅客歇泊的地方,在那裡自然應該有它自己跟別人不同的生活?態。看到夜霧中如幻影般漂浮的桅桿時,人們正在為明天而夢呢?還是被悔恨擾亂著心神呢?在那裡旅遊、佇立碼頭上的我,想為這座港口寫些什麼。──翁鬧《有港口的街市》原刊載於《台灣新民報》,當時藏身於神戶的翁鬧,感嘆被時代、環境潮流撥弄,意將此作「獻給失去父親的孩子、跟小孩離別的父親以及不幸的兄弟。」黃得時指出盧溝橋事變後,台灣文學運動進入空白時代,而《有港口的街市》則讓暫時萎縮的文學熱情再度昂揚。由此可見此作的歷史價值及重要性。本書收錄《有港口的街市》日文原作,與杉森藍所譯的中文讀本,特別安排中日文對照。另收錄杉森藍的翁鬧生平研究及導讀,是目前最完整的珍貴紀錄。本書特色翁鬧長篇小說《有港口的街市》首次面市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洪棄生(1866~1928),享年六十三歲,臺灣彰化鹿港人,為清末至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大家。詩作有《謔蹻集》、《披晞集》、《寄鶴齋詩選》、《八州詩草》等,題材包括香奩體詩、詠物、遊仙詩、諷諭詩,共2053首。其中以諷諭詩為大宗,多歌詠清末至日治初期時事。而評述歷代詩人詩作的文學批評則收錄於《寄鶴齋詩話》。《台灣古典詩家洪棄生》不僅論述洪棄生的生平及交遊,更論述所有詩作,以專章討論各種題材詩作之技巧風格,闡揚其詩藝,總論其成就與地位。本書特色第一本評論洪棄生所有詩作及生平交遊之書籍。
擁有「台灣童謠園丁」、「童謠囝仔王」之稱的施福珍,創作台灣囝仔歌謠四百多首,其中〈點仔膠〉、〈羞羞羞〉、〈大箍呆〉、〈點仔點叮噹〉、〈秀才騎馬弄弄來〉等歌謠成為民間傳唱多時的曲目,深植人心。施福珍的台灣囝仔歌不僅能娛樂兒童、充實知識、陶冶孩子的性情,它也是最佳的鄉土教材,讓兒童在囝仔歌中認識鄉土、學習諺語。從施福珍的歌謠創作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台灣語言的精確掌握,與他對台灣文化及語言的熱愛。《台灣童謠園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共收錄施福珍囝仔歌60首(含詞譜)以及許常惠、向陽、簡上仁、魏水明、何如雲等人對施福珍創作台灣囝仔歌的分析評論,可謂市面上最全面之施福珍囝仔歌研究。本書特色:本書整合了台灣童謠園丁──施福珍的創作評論輯,可謂市面上最全面之施福珍囝仔歌研究。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台灣海峽伸出大肚和濁水兩條水臂,兩個掌心相對撫著八卦山脈,圈起一圈無可替代的等腰三角形,這西海岸綿延的海岸線上最亮耀的一塊三角形,像極了縣治裡那著名的大佛,更像一顆天造地設飽滿肥厚的粽子。──黃肇陽〈海風下的如粽之縣〉攤開台灣地圖,彰化縣在行政區上的位置,西濱台灣海峽,東倚八卦台地,南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以大肚溪與台中縣為鄰。地理形狀像一等腰三角形,在台灣本島各縣中面積最小,但是平原比率卻是最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書以彰化縣地質、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天然災害等六大特色著墨,勾勒出彰化縣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鹿港古城向來讀書風氣盛,處處臥虎藏龍,連市井小民亦能詩書。俗諺說:「殘垣敗壁內多俊秀,販夫走卒亦解詩書。」施文炳十五歲,即入「鹿港四傑」許志呈門下習讀漢學並學詩,廿九歲,首次參加參加鹿港聯吟大會比賽,詩作〈尋梅〉即得第一名。施文炳不僅漢詩出色,他的詩文書畫民俗兼備,可謂現代台灣的「末代傳統文人」。他的生活重心一直在鹿港,是位入世的「鹿港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