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伴侶隨時會離去? 為什麼我們恐懼更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在失去所愛之後,哀傷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停止? △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童年的依附關係找到解答。△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鉅著──依戀理論創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焦慮與哀傷原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 從「依附」、「分離焦慮」到「失落」,人生中的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在這三個狀態間輪迴,而「父母」就是我們所認識的第一個人際關係。 然而,當我們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連結,我們將在往後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上跌跌撞撞──焦慮與憂慮伴隨著我們,阻擋在親密關係之間、隔絕了我們與他人有更深入的連結。 《依戀理論三部曲》不僅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研究理論。最終,我們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源自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套書共有: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 《依戀理論三部曲2:分離焦慮》 《依戀理論三部曲3:失落》 本書特色 1.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人際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連結、焦慮於他人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2. 認識母嬰依附關係,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對母親角色的依附,就能更明白母嬰之間的關係與連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愈來愈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3. 從「依附關係」到當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依戀理論三部曲》除了已經備受重視的「依附」與「分離焦慮」,最後一部所探討的「失落」,更在近幾年當中,得到愈來愈多關注。 過去,我們經常忽略喪親與失去摯愛對年幼孩子的影響。甚至以為孩子還小,認為這樣的失落,應該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就應該回歸正常。然而,鮑比的研究發現,不論成人或兒童,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健康的關懷,將會影響他往後的心理健康狀態。《依戀理論三部曲》所探討的親密關係,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於母嬰、人際、兩性關係的概念,同時也開啟了心理學界對於哀悼反應的重視,並在近年來成為了哀悼治療與喪親治療的關鍵研究。 4. 專業人士審定,提供最貼近作者原意的經典作品 《依戀理論三部曲》由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英國愛丁堡大諮商與心理治療博士──翁士恆老師審定,校正書中所運用的專業術語、翻譯、資訊,提供最貼近作者原意的經典作品,是值得讀者珍藏的經典心理學書籍。不論專業人士抑或一般大眾,都能在書中獲得啟發,促進整體社會的心理健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心理學概念‧實踐版別再說什麼童年定終生!擺脫束縛你的執念、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你也可以從童年缺憾中找回完整的自我★國際溝通分析教師及督導、瑞典心理學家 歐嘉瑞(Thomas Ohlsson).推薦★諮商心理師、溝通分析預備教師和督導 黃珮瑛.專文推薦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就算再痛苦,我也要不斷努力。」→執念:要努力「我覺得好孤單,但又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執念:不要親密「為什麼我這麼用功,每到重要考試時卻總是出錯。」→執念:不要成功「當主管有一點點負面的回饋,我就覺得自己好糟、什麼都做不好。」→執念:要完美你是不是常常有這些想法?是不是覺得明明已經很累,卻又無法真正放鬆,只能不斷消耗自己的能量?這些從兒童時期獲得的「禁止訊息」(不要重要、不要親密、不要成功、不要做自己、不要做小孩⋯⋯)一再限制了我們的人生,最終成為我們腦中的那份「執念」──要努力、要堅強、要完美、要討好……。於是,我們不敢開口爭取、不敢展現自己、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最終,彷彿被命運的枷鎖禁錮,造就了痛苦的人生。改寫你的人生腳本、轉化你心中的執念,就從這本書開始。國際溝通分析師——周司麗,透過一個又一個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案例,幫助我們覺察自童年時期,被父母、被環境所禁錮的痛苦枷鎖,並提出許多解方,放下那些限制你的「執念」,你也可以重新建立贏家的人生腳本。【本書特點】1. 21個「看見執念限制」案例.已經當上主管的小林,卻還是不敢為自己部門爭取權利、總是對其他部門妥協退讓→小林的執念「要討好」。.孩子出生後,小容不但要工作、照顧孩子、照顧寵物,還要擔任家庭成員的溝通橋梁,明明已經很累了,為什麼還是要求自己努力再努力→小容的執念「要努力」.經常備受主管稱讚的小豐,只因為主管對報告的小小建議,就讓他覺得自己糟糕透頂→小豐的執念「要完美」2. 14個「找回內在力量」練習.學會用正向語言,取代腦中的負面聲音。.學會傾聽自己的真實想法,取代自動化贊同的習慣。.學會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學會接受他人給予的讚美與肯定。.學會找回自己的存在力、行動力、思考力、認同力、精熟力、吸引力。3. 26個「真實改變案例」學員分享.學員Karina:「透過練習,我學會停止連鎖思考、先積極行動,原先閒置許久的計畫,反而一瞬間就完成了。」.學員棠棠:「我原本很害怕表達不同意見,透過練習,我終於學會不要因為害怕被討厭而放棄自己的聲音和思考。」.學員Henry. W:「以前的我不太能享受成功的感覺,透過練習,我想更自在、大方的接受他人讚美。」【專業人士推薦】「周老師用親切又流暢的文字,說明人生就是童年寫成的一場戲劇,每個人無意識的按照老劇本演著自己的一生。最特別的部分是,每個段落都搭配一個相關的案例,在其中周老師娓娓道來生命如何卡住了,也一點一點抽絲剝繭,闡述這『卡住』的人生腳本能如何解套,迎來愈來愈完整的人生。」──諮商心理師、溝通分析預備教師和督導 黃珮瑛「對任何人來說,閱讀本書肯定沒錯。不僅如此,它可能是你開始反思個人生活以來最明智的舉動。作者以一種非常直接和實用的方式為你提供了心理學知識,你可以立即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應用。本書所基於的溝通分析理論,特別是腳本理論已經幫助全世界數百萬人改善了生活。同樣,它也可以充實你的生活。我強烈推薦本書。」──國際溝通分析教師及督導、瑞典心理學家 歐嘉瑞(Thomas Ohlsson)「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將溝通分析理論呈現給大家,不僅可以讓心理諮商與治療的專業人員對該理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應用,也可以幫助一般人了解自己在生活中反覆出現的各種模式,從而發生改變。書中運用了豐富的中國案例,閱讀起來感覺親切生動。這是一本有學術內涵又有科普價值的好書,值得擁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侯志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心理學概念‧實踐版別再說什麼童年定終生!擺脫束縛你的執念、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你也可以從童年缺憾中找回完整的自我★國際溝通分析教師及督導、瑞典心理學家 歐嘉瑞(Thomas Ohlsson).推薦★諮商心理師、溝通分析預備教師和督導 黃珮瑛.專文推薦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就算再痛苦,我也要不斷努力。」→執念:要努力「我覺得好孤單,但又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執念:不要親密「為什麼我這麼用功,每到重要考試時卻總是出錯。」→執念:不要成功「當主管有一點點負面的回饋,我就覺得自己好糟、什麼都做不好。」→執念:要完美你是不是常常有這些想法?是不是覺得明明已經很累,卻又無法真正放鬆,只能不斷消耗自己的能量?這些從兒童時期獲得的「禁止訊息」(不要重要、不要親密、不要成功、不要做自己、不要做小孩⋯⋯)一再限制了我們的人生,最終成為我們腦中的那份「執念」──要努力、要堅強、要完美、要討好……。於是,我們不敢開口爭取、不敢展現自己、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最終,彷彿被命運的枷鎖禁錮,造就了痛苦的人生。改寫你的人生腳本、轉化你心中的執念,就從這本書開始。國際溝通分析師——周司麗,透過一個又一個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案例,幫助我們覺察自童年時期,被父母、被環境所禁錮的痛苦枷鎖,並提出許多解方,放下那些限制你的「執念」,你也可以重新建立贏家的人生腳本。【本書特點】1. 21個「看見執念限制」案例.已經當上主管的小林,卻還是不敢為自己部門爭取權利、總是對其他部門妥協退讓→小林的執念「要討好」。.孩子出生後,小容不但要工作、照顧孩子、照顧寵物,還要擔任家庭成員的溝通橋梁,明明已經很累了,為什麼還是要求自己努力再努力→小容的執念「要努力」.經常備受主管稱讚的小豐,只因為主管對報告的小小建議,就讓他覺得自己糟糕透頂→小豐的執念「要完美」2. 14個「找回內在力量」練習.學會用正向語言,取代腦中的負面聲音。.學會傾聽自己的真實想法,取代自動化贊同的習慣。.學會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學會接受他人給予的讚美與肯定。.學會找回自己的存在力、行動力、思考力、認同力、精熟力、吸引力。3. 26個「真實改變案例」學員分享.學員Karina:「透過練習,我學會停止連鎖思考、先積極行動,原先閒置許久的計畫,反而一瞬間就完成了。」.學員棠棠:「我原本很害怕表達不同意見,透過練習,我終於學會不要因為害怕被討厭而放棄自己的聲音和思考。」.學員Henry. W:「以前的我不太能享受成功的感覺,透過練習,我想更自在、大方的接受他人讚美。」【專業人士推薦】「周老師用親切又流暢的文字,說明人生就是童年寫成的一場戲劇,每個人無意識的按照老劇本演著自己的一生。最特別的部分是,每個段落都搭配一個相關的案例,在其中周老師娓娓道來生命如何卡住了,也一點一點抽絲剝繭,闡述這『卡住』的人生腳本能如何解套,迎來愈來愈完整的人生。」──諮商心理師、溝通分析預備教師和督導 黃珮瑛「對任何人來說,閱讀本書肯定沒錯。不僅如此,它可能是你開始反思個人生活以來最明智的舉動。作者以一種非常直接和實用的方式為你提供了心理學知識,你可以立即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應用。本書所基於的溝通分析理論,特別是腳本理論已經幫助全世界數百萬人改善了生活。同樣,它也可以充實你的生活。我強烈推薦本書。」──國際溝通分析教師及督導、瑞典心理學家 歐嘉瑞(Thomas Ohlsson)「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將溝通分析理論呈現給大家,不僅可以讓心理諮商與治療的專業人員對該理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應用,也可以幫助一般人了解自己在生活中反覆出現的各種模式,從而發生改變。書中運用了豐富的中國案例,閱讀起來感覺親切生動。這是一本有學術內涵又有科普價值的好書,值得擁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侯志瑾
「個體心理學之父」經典‧成長必讀「勇氣」之書 \隨書贈「阿德勒的成長經典名言」拉頁/ 克服內在自卑,讓孩子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難 ‧為什麼長子、長女總是會忌妒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 ‧為什麼原本名列前茅的孩子,上了國中成績卻一落千丈? ‧為什麼孩子踏入學校,卻是一連串問題行為的開端? 因為他們都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 因為他們被內在的自卑感控制,無法從正確的道路獲取優越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追求優越感,然而內心也都蘊藏著自卑感。 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若沒有將追求優越感導向有益的方向、若沒有適切的撫慰孩子的自卑感、若沒有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孩子終將踏上錯誤的人生道路──說謊、懶惰、嫉妒……種種偏差行為逐漸顯現;退縮、愚笨、無法解決困難……孩子將無法學會自己克服人生面臨的困難。 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核心: ‧建立孩子的「勇氣」,才是面對世界最重要的成長基本。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才是給予心理上的安全感。 ‧將孩子視為「統一而獨立的個體」,才能理解孩子所出現的問題行為。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看見教育與教養的誤區。當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最終他才能懂得如何適應整個社會群體、適應身旁的環境,而成為對社會有所助益的人。 本書特色 1.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概念,每一位成人都應該好好閱讀的一本書。 2. 從書中看見孩子的人格發展歷程,學會給孩子更適切的教養與教育。 3. 隨書贈「阿德勒經典成長名言」,隨時給予家長、教師、所有成人勇氣與提醒。 溫柔推薦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個體心理學之父」經典‧成長必讀「勇氣」之書 \隨書贈「阿德勒的成長經典名言」拉頁/ 克服內在自卑,讓孩子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難 ‧為什麼長子、長女總是會忌妒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 ‧為什麼原本名列前茅的孩子,上了國中成績卻一落千丈? ‧為什麼孩子踏入學校,卻是一連串問題行為的開端? 因為他們都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 因為他們被內在的自卑感控制,無法從正確的道路獲取優越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追求優越感,然而內心也都蘊藏著自卑感。 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若沒有將追求優越感導向有益的方向、若沒有適切的撫慰孩子的自卑感、若沒有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孩子終將踏上錯誤的人生道路──說謊、懶惰、嫉妒……種種偏差行為逐漸顯現;退縮、愚笨、無法解決困難……孩子將無法學會自己克服人生面臨的困難。 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核心: ‧建立孩子的「勇氣」,才是面對世界最重要的成長基本。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才是給予心理上的安全感。 ‧將孩子視為「統一而獨立的個體」,才能理解孩子所出現的問題行為。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看見教育與教養的誤區。當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最終他才能懂得如何適應整個社會群體、適應身旁的環境,而成為對社會有所助益的人。 本書特色 1.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概念,每一位成人都應該好好閱讀的一本書。 2. 從書中看見孩子的人格發展歷程,學會給孩子更適切的教養與教育。 3. 隨書贈「阿德勒經典成長名言」,隨時給予家長、教師、所有成人勇氣與提醒。 溫柔推薦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輕蔑的玩笑、嫌棄的抱怨、不被愛的感受…… 當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受傷的不是身體,而是最深的內在,因為…… ◆孩子是吸收父母的話語長大的◆ 40個練習28個案例 ▶修復你的童年內傷 擺脫「童年內傷」帶來的痛苦循環 \《假性孤兒》作者推薦閱讀/ 「其他人根本就不想跟你說話,你這麼無聊。」 「你這麼笨!做什麼都不會成功的!」 「你長得又不好看,誰會想要跟你在一起。」 「你跟本就不應該出生。」 這些內在批判就像利刃,它控制著我們的思想、控制著我們的行為,也控制了我們的人生…… 在面對人生的每一件決定時,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內在批判」。它隱藏在你的內心、不斷否定你做的每一個行動與決定。我們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是自己做不到,但其實這些「批評」來自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傷害的話語」。透過40個「自我重建」練習,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人生不必重複童年的痛苦感受。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童年的傷痕在作祟。 學會看見童年的內在傷痕、學會擺脫無所不在的羞愧與內疚感。
輕蔑的玩笑、嫌棄的抱怨、不被愛的感受…… 當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受傷的不是身體,而是最深的內在,因為…… ◆孩子是吸收父母的話語長大的◆ 40個練習28個案例 ▶修復你的童年內傷 擺脫「童年內傷」帶來的痛苦循環 \《假性孤兒》作者推薦閱讀/ 「其他人根本就不想跟你說話,你這麼無聊。」 「你這麼笨!做什麼都不會成功的!」 「你長得又不好看,誰會想要跟你在一起。」 「你跟本就不應該出生。」 這些內在批判就像利刃,它控制著我們的思想、控制著我們的行為,也控制了我們的人生…… 在面對人生的每一件決定時,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內在批判」。它隱藏在你的內心、不斷否定你做的每一個行動與決定。我們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是自己做不到,但其實這些「批評」來自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傷害的話語」。透過40個「自我重建」練習,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人生不必重複童年的痛苦感受。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童年的傷痕在作祟。 學會看見童年的內在傷痕、學會擺脫無所不在的羞愧與內疚感。
療癒你的童年創傷,不再複製原生家庭的魔咒。 別讓看不見的傷口綁架你一輩子! 原以為脫離了童年、擁有了新生, 為什麼在面對孩子時,彷彿時間被倒轉, 童年的傷痛在孩子身上重播…… 體罰、情緒勒索、言語暴力、父母離婚、長期忽視、家暴、有藥物酒癮問題…… 「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不會!」 「這有什麼好哭的!真沒用!」 「再吵!再吵就不要你了!」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你是否曾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是否曾在脫口而出後,卻又悔恨交加? 我們不想複製父母的教養模式,卻又常常發現,童年的陰霾如影隨形。 童年的傷痛不曾離去,它隱藏在最深的內心、伺機而動。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學會當父母,卻在學習的過程中,被痛苦的回憶牽絆、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上一代的教養模式。 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留佩萱,在書中提供11個童年療癒練習。讓我們深刻理解教養潛在問題、撫慰內在小孩,學會用更恰當的言行對待我們的孩子。 本書特色 1. 11個療癒練習,看見童年創傷就是改變的開始。 童年創傷不容易察覺,你或許會認為「創傷」這個詞太過嚴重,我的童年並沒有「創傷」。但是,就如同作者提到的:「創傷不只有看起來嚴重的身體傷害,許多我們不曾注意過的內在傷口,像是:父母控制慾太強、忽視、言語暴力、情緒勒索……都可能讓孩子的童年受傷。」 跟著留佩萱心理諮商師,一步一步完成11個療癒練習,看見並理解自己的童年傷口,開始清創你的隱性傷痛。 2. 揭開原生家庭帶來的「隱形傷害」,給孩子更好的童年環境。 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打罵教育、嘲笑、諷刺、忽視、威脅……我們誤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只是陷入了舊時代教養的惡性循環。作者藉由許多嚴謹的研究資料,讓家長看見這些「隱性傷害」帶來的影響有多大。藉由書中的11個練習,讓家長擺脫自己的童年陰影,並且學會用更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提供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讓童年不再傷人。 3. 真實面對童年創傷,才能及時避免並處理。 家暴、性侵、離婚……我們都害怕與他人討論這些嚴重的傷害,但是沉默只會傷孩子更深。本書強調整體社會必須嚴肅看待這些童年問題,並且提出家長可以做的因應方式,藉由更清楚的資訊交流,才能及時避免並處理這些傷痛。 專文推薦 吳麗芬(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 療癒推薦 林秋芬(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
▲影響你一生命運的心理學經典▲ 學會與內在「父母自我」和解, 擺脫「輸家腳本」、找回自主的人生道路 「每個人生來便是『王子』, 然而養育的過程,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 而腳本分析,是為了讓青蛙變回王子。」 ──艾瑞克‧伯恩(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心理學創始人) ★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創始者經典作品 ★深深影響「家族系統排列」心理學理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了解PAC自我狀態、看見童年與內在自我,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走向 「你會上哪一所大學?」 「你會生幾個孩子?」 「你會在什麼時候死去?」 「你會是『贏家』還是『輸家』?」 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已刻在我們的命運之上, 而寫下這個命運的人,正是「年幼時期的我們」。 ◆童年時期就注定了自己未來人生的道路◆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寫下自己的人生計畫──「努力工作直到死去」、「當個乖乖牌」、「什麼事都做不好,總是笨手笨腳」……父母的教導、教誨,甚至辱罵,不斷影響我們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無論多麼後悔,我們依舊被隱藏在深處的自我驅使、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模式。而最終,我們成為了充滿悲劇性的「青蛙」,而不是有著幸福人生的「王子」或「公主」。 ◆擺脫「輸家腳本」,找回人生控制權◆ 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心理學大師艾瑞克‧伯恩帶領我們看見自己的人生腳本──看見父母養育的影響、看見歷代親屬的腳本關聯、看見內心深處不斷誘惑我們做出錯誤決定的聲音……唯有學會與「父母自我」和解,才能跳脫「悲劇性」的人生結局。 本書特色 1. 找回「我好,你也好」的正向心理地位 悲劇性的人生通常有著「壞」的心理地位,不論是:「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或是「我不好-你也不好」。這些心理地位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憂鬱、不滿、傲慢、奴性、憤世嫉俗……讓我們感到痛苦與怨恨。找回「我好,你也好」的健康心理地位,跳脫「人生腳本」與「心理遊戲」的控制。 2. 想要改變命運的你,必讀經典心理學作品 深深的覺察、與內在自我和解,你也能改變注定悲傷的結局。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創始人艾瑞克‧伯恩,在書中帶我們一步一步深刻剖析自己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的龐大影響,從認識自己開始,解開童年枷鎖、學會擁有更自主的人生道路。 3. 專業人士審定,最權威的內容、最專業的翻譯 本書由長期研究溝通分析心理學的周司麗老師翻譯,並且由溝通分析預備教師與督導黃珮瑛老師審定,提供讀者最具權威的心理學經典,讓翻譯貼近中文讀者的同時,也能清楚表達原文的含意,並從中了解溝通分析與腳本分析的重要性。
▲影響你一生命運的心理學經典▲ 學會與內在「父母自我」和解, 擺脫「輸家腳本」、找回自主的人生道路 「每個人生來便是『王子』, 然而養育的過程,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 而腳本分析,是為了讓青蛙變回王子。」 ──艾瑞克‧伯恩(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心理學創始人) ★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創始者經典作品 ★深深影響「家族系統排列」心理學理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了解PAC自我狀態、看見童年與內在自我,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走向 「你會上哪一所大學?」 「你會生幾個孩子?」 「你會在什麼時候死去?」 「你會是『贏家』還是『輸家』?」 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已刻在我們的命運之上, 而寫下這個命運的人,正是「年幼時期的我們」。 ◆童年時期就注定了自己未來人生的道路◆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寫下自己的人生計畫──「努力工作直到死去」、「當個乖乖牌」、「什麼事都做不好,總是笨手笨腳」……父母的教導、教誨,甚至辱罵,不斷影響我們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無論多麼後悔,我們依舊被隱藏在深處的自我驅使、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模式。而最終,我們成為了充滿悲劇性的「青蛙」,而不是有著幸福人生的「王子」或「公主」。 ◆擺脫「輸家腳本」,找回人生控制權◆ 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心理學大師艾瑞克‧伯恩帶領我們看見自己的人生腳本──看見父母養育的影響、看見歷代親屬的腳本關聯、看見內心深處不斷誘惑我們做出錯誤決定的聲音……唯有學會與「父母自我」和解,才能跳脫「悲劇性」的人生結局。 本書特色 1. 找回「我好,你也好」的正向心理地位 悲劇性的人生通常有著「壞」的心理地位,不論是:「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或是「我不好-你也不好」。這些心理地位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憂鬱、不滿、傲慢、奴性、憤世嫉俗……讓我們感到痛苦與怨恨。找回「我好,你也好」的健康心理地位,跳脫「人生腳本」與「心理遊戲」的控制。 2. 想要改變命運的你,必讀經典心理學作品 深深的覺察、與內在自我和解,你也能改變注定悲傷的結局。溝通分析、腳本分析創始人艾瑞克‧伯恩,在書中帶我們一步一步深刻剖析自己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的龐大影響,從認識自己開始,解開童年枷鎖、學會擁有更自主的人生道路。 3. 專業人士審定,最權威的內容、最專業的翻譯 本書由長期研究溝通分析心理學的周司麗老師翻譯,並且由溝通分析預備教師與督導黃珮瑛老師審定,提供讀者最具權威的心理學經典,讓翻譯貼近中文讀者的同時,也能清楚表達原文的含意,並從中了解溝通分析與腳本分析的重要性。
「溝通分析心理學」創始人經典作品 生活中的每一個溝通,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心理遊戲 解開溝通、對話中隱藏的心理學密碼,擺脫他人遊戲的控制與操縱 ★全球銷售「超過五百萬冊」 ★連續兩年上榜《紐約時報》暢銷書 ★深深影響「家族系統排列」心理學理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要不是因為你……」 「看你害我做了什麼事……」 「都是你逼我的……」 從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到職場生活, 我們的每一個互動、每一段溝通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 這些心理遊戲可能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 為了隱藏我們的真實恐懼、 為了避免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為了獲得更多的安撫與關懷…… 我們受到兒時父母訓誡的聲音操控、 被隱藏在內心的兒童自我所引誘, 疲憊的夫妻相處、混亂的兩性關係、虛假的友誼、無法脫離的焦慮與憂鬱…… 我們被隱藏的心理遊戲掌控,想要逃離卻又不斷的落入輪迴當中。 然而,只有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結局。 拆解日常溝通模式,解開生活中的隱藏訊息、人際溝通間的心理遊戲 解析你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 從模糊、容易誤解的「交錯溝通」,轉化為一致且有效的「對應式溝通」 我們的每一段溝通,都是三個自我型態的交互作用: ►「父母自我狀態」:腦海中的父母形象,代表命令、控制、批評、撫育、關愛。 ►「成人自我狀態」:代表組織、客觀、理性。 ►「兒童自我狀態」:我們早年固著的兒童形象,代表自然、快樂、衝動。 當我們用對應的自我狀態溝通才能順暢無礙。然而,如果是交錯的溝通狀態,便會產生衝突與誤解: 案例1:「也許,我們應該找出你最近開始酗酒的原因。」 →「的確應該談談,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總是批評我,跟我爸一樣!」(「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案例2:「你知道我的襯衫袖扣在哪裡嗎?」 →「袖扣在桌子上。」(「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什麼事情都要怪我。」(「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溝通分析創始者」艾瑞克‧伯恩的經典作品《人間遊戲》,以幽默輕鬆的方式解開社會上的每一段隱藏式溝通,用簡單的案例告訴我們日常中的溝通問題,從清楚的舉例解析並了解溝通中暗藏的心理遊戲。 解開你遭遇的各種「心理遊戲」,拒絕成為他人遊戲中的「既定角色」。 【本書特色】 1. 解開你的溝通死結,與他人有更親密、流暢的溝通 《人間遊戲》清楚的提出不同領域中的「心理遊戲」以及其潛藏的「隱藏溝通訊息」。當我們理解了自己的溝通誤區,便能有意識的認知到當下的自我狀態,並且選擇用更適合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建立更親密、順暢的溝通模式。 2. 每一段教育、教養過程,都在學習該怎麼玩心理遊戲 我們所受的教育、禮儀、應對……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加入符合我們社會階層的「心理遊戲」,甚至要如何「玩」心理遊戲,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獲益(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作者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清楚條列了許多人生中的心理遊戲,讓我們清楚看見這些溝通模式下的隱藏訊息,跳脫父母與社會所建立的人生框架。 3. 跳脫無意識心理遊戲,改寫你的人生腳本 一個人喜歡玩的心理遊戲,將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伯恩不斷強調,每一個心理遊戲都在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對於未來的規劃與決定。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遊戲,你將可以跳脫遊戲的限制、用理性、客觀的方式面對人生的軌跡與進程。
「溝通分析心理學」創始人經典作品 生活中的每一個溝通,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心理遊戲 解開溝通、對話中隱藏的心理學密碼,擺脫他人遊戲的控制與操縱 ★全球銷售「超過五百萬冊」 ★連續兩年上榜《紐約時報》暢銷書 ★深深影響「家族系統排列」心理學理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要不是因為你……」 「看你害我做了什麼事……」 「都是你逼我的……」 從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到職場生活, 我們的每一個互動、每一段溝通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 這些心理遊戲可能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 為了隱藏我們的真實恐懼、 為了避免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為了獲得更多的安撫與關懷…… 我們受到兒時父母訓誡的聲音操控、 被隱藏在內心的兒童自我所引誘, 疲憊的夫妻相處、混亂的兩性關係、虛假的友誼、無法脫離的焦慮與憂鬱…… 我們被隱藏的心理遊戲掌控,想要逃離卻又不斷的落入輪迴當中。 然而,只有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結局。 拆解日常溝通模式,解開生活中的隱藏訊息、人際溝通間的心理遊戲 解析你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 從模糊、容易誤解的「交錯溝通」,轉化為一致且有效的「對應式溝通」 我們的每一段溝通,都是三個自我型態的交互作用: ►「父母自我狀態」:腦海中的父母形象,代表命令、控制、批評、撫育、關愛。 ►「成人自我狀態」:代表組織、客觀、理性。 ►「兒童自我狀態」:我們早年固著的兒童形象,代表自然、快樂、衝動。 當我們用對應的自我狀態溝通才能順暢無礙。然而,如果是交錯的溝通狀態,便會產生衝突與誤解: 案例1:「也許,我們應該找出你最近開始酗酒的原因。」 →「的確應該談談,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總是批評我,跟我爸一樣!」(「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案例2:「你知道我的襯衫袖扣在哪裡嗎?」 →「袖扣在桌子上。」(「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什麼事情都要怪我。」(「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溝通分析創始者」艾瑞克‧伯恩的經典作品《人間遊戲》,以幽默輕鬆的方式解開社會上的每一段隱藏式溝通,用簡單的案例告訴我們日常中的溝通問題,從清楚的舉例解析並了解溝通中暗藏的心理遊戲。 解開你遭遇的各種「心理遊戲」,拒絕成為他人遊戲中的「既定角色」。 【本書特色】 1. 解開你的溝通死結,與他人有更親密、流暢的溝通 《人間遊戲》清楚的提出不同領域中的「心理遊戲」以及其潛藏的「隱藏溝通訊息」。當我們理解了自己的溝通誤區,便能有意識的認知到當下的自我狀態,並且選擇用更適合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建立更親密、順暢的溝通模式。 2. 每一段教育、教養過程,都在學習該怎麼玩心理遊戲 我們所受的教育、禮儀、應對……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加入符合我們社會階層的「心理遊戲」,甚至要如何「玩」心理遊戲,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獲益(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作者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清楚條列了許多人生中的心理遊戲,讓我們清楚看見這些溝通模式下的隱藏訊息,跳脫父母與社會所建立的人生框架。 3. 跳脫無意識心理遊戲,改寫你的人生腳本 一個人喜歡玩的心理遊戲,將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伯恩不斷強調,每一個心理遊戲都在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對於未來的規劃與決定。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遊戲,你將可以跳脫遊戲的限制、用理性、客觀的方式面對人生的軌跡與進程。
「哀傷失落理論」經典──依戀理論最終回 當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從兒童期失落經歷,看見成年焦慮與憂鬱原型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當代最知名、運用領域最廣的心理學概念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劃時代心理學經典,探索喪親悲痛與母嬰依附關係的聯結 ◎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迫自己獨立、不願意依靠他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勉強自己照顧他人,即使早已筋疲力盡? ◎為什麼遭逢失落時,我們總是無法自主的先責怪自己? ▲回頭看看童年時期的失落經驗,或許你就能解開這些關係死結▲ 「我會一遍又一遍的強調悲傷的綿延性、從失落中恢復的困難程度,以及失落通常所導致的人格功能不良結果。只有嚴肅面對這樣的事實,才有可能緩解個體的痛苦。」──約翰‧鮑比 【從童年失落研究,探索成年後的不安全感與心理疾病來源】 我們總是以為兒童的悲傷是短暫的,認為失去父母的悲痛是一時的,但事實上,孩子的哀傷是長期、難以消除的。他們用哀傷、哭泣、憤怒……來面對這樣的失落,卻被成人所忽略與否定,甚至誤以孩子「難以管教」。而最終,他們隱藏了自己的悲傷、深深的壓抑自己的失落反應,但是就算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恢復,我們依然可以在孩子的某些細微動作中看見悲傷依舊留存、他對母親角色的渴望依然存在。 失落的悲傷是持續且強烈的,若孩子無法重新擁有健康的哀悼過程,便會在往後影響他的心理健康,以及與他人重新建立情感聯結。 【解開你的焦慮型依附,迎向健康的人際關係與身心狀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從最開始與依附對象的緊密聯結,再到與依附對象分離時的焦慮,最後看見當孩子失去依附對象時,他所展現的行為反應以及對後續心理健康的嚴重影響。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最終,我們從童年的經歷看見自己為何陷入焦慮的泥沼、無法脫離。因為無論是與依附對象分離、失去依附對象,抑或是遭受被拋棄的威脅經歷……最終,我們都將面臨童年時期所形成的不安全依附影響。 【本書重點】 1. 近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失去摯愛個體是所有人類經歷的痛苦中,最強烈的一種,然而大多數社會,卻忽略了喪親所造成長久、強烈的哀痛,認為這樣的失落,應該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就應該回歸正常。然而,鮑比的研究發現,不論成人或兒童,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健康的關懷。本書提供的許多哀悼研究與觀察,開啟了心理學界對於哀悼反應的重視,並在近年來成為了哀悼治療與喪親治療的關鍵研究。 2. 深刻探究「喪親哀傷反應」,提供成人與兒童健康的哀悼過程 「喪親」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避免的課題,然而,我們的社會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完成喪親哀悼。本書提供了許多案例與研究,帶領我們深刻探究童年喪親的心理與行為反應,讓我們看見許多人「強迫性照顧他人」、「堅持情感上獨立」、「焦慮與憂鬱」……其實都是沒有經歷「健康哀悼」所產生的病理性問題。作者呈現出的完整研究讓我們重新反思整體社會是否提供喪親者足夠的支持,提供成人或兒童健康的哀悼過程。 3. 從與母親分離的「失落」,理解我們情感發展的基礎 「失落」的基礎在於「依附」與「分離」,而與母親的分離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對於情感的發展的基礎──相信自己可以永遠愛一個人、也相信會被這個人永遠的愛著。這樣的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一生中所遇到的每一段情感聯結,影響我們是否有穩定而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若與母親分離的失落過程中擁有健康的哀悼過程,才能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獲得健康而穩定的聯結。
「哀傷失落理論」經典──依戀理論最終回 當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從兒童期失落經歷,看見成年焦慮與憂鬱原型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當代最知名、運用領域最廣的心理學概念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劃時代心理學經典,探索喪親悲痛與母嬰依附關係的聯結 ◎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迫自己獨立、不願意依靠他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勉強自己照顧他人,即使早已筋疲力盡? ◎為什麼遭逢失落時,我們總是無法自主的先責怪自己? ▲回頭看看童年時期的失落經驗,或許你就能解開這些關係死結▲ 「我會一遍又一遍的強調悲傷的綿延性、從失落中恢復的困難程度,以及失落通常所導致的人格功能不良結果。只有嚴肅面對這樣的事實,才有可能緩解個體的痛苦。」──約翰‧鮑比 【從童年失落研究,探索成年後的不安全感與心理疾病來源】 我們總是以為兒童的悲傷是短暫的,認為失去父母的悲痛是一時的,但事實上,孩子的哀傷是長期、難以消除的。他們用哀傷、哭泣、憤怒……來面對這樣的失落,卻被成人所忽略與否定,甚至誤以孩子「難以管教」。而最終,他們隱藏了自己的悲傷、深深的壓抑自己的失落反應,但是就算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恢復,我們依然可以在孩子的某些細微動作中看見悲傷依舊留存、他對母親角色的渴望依然存在。 失落的悲傷是持續且強烈的,若孩子無法重新擁有健康的哀悼過程,便會在往後影響他的心理健康,以及與他人重新建立情感聯結。 【解開你的焦慮型依附,迎向健康的人際關係與身心狀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從最開始與依附對象的緊密聯結,再到與依附對象分離時的焦慮,最後看見當孩子失去依附對象時,他所展現的行為反應以及對後續心理健康的嚴重影響。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最終,我們從童年的經歷看見自己為何陷入焦慮的泥沼、無法脫離。因為無論是與依附對象分離、失去依附對象,抑或是遭受被拋棄的威脅經歷……最終,我們都將面臨童年時期所形成的不安全依附影響。 【本書重點】 1. 近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失去摯愛個體是所有人類經歷的痛苦中,最強烈的一種,然而大多數社會,卻忽略了喪親所造成長久、強烈的哀痛,認為這樣的失落,應該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就應該回歸正常。然而,鮑比的研究發現,不論成人或兒童,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健康的關懷。本書提供的許多哀悼研究與觀察,開啟了心理學界對於哀悼反應的重視,並在近年來成為了哀悼治療與喪親治療的關鍵研究。 2. 深刻探究「喪親哀傷反應」,提供成人與兒童健康的哀悼過程 「喪親」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避免的課題,然而,我們的社會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完成喪親哀悼。本書提供了許多案例與研究,帶領我們深刻探究童年喪親的心理與行為反應,讓我們看見許多人「強迫性照顧他人」、「堅持情感上獨立」、「焦慮與憂鬱」……其實都是沒有經歷「健康哀悼」所產生的病理性問題。作者呈現出的完整研究讓我們重新反思整體社會是否提供喪親者足夠的支持,提供成人或兒童健康的哀悼過程。 3. 從與母親分離的「失落」,理解我們情感發展的基礎 「失落」的基礎在於「依附」與「分離」,而與母親的分離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對於情感的發展的基礎──相信自己可以永遠愛一個人、也相信會被這個人永遠的愛著。這樣的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一生中所遇到的每一段情感聯結,影響我們是否有穩定而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若與母親分離的失落過程中擁有健康的哀悼過程,才能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獲得健康而穩定的聯結。
從達爾文「演化論」理解「母嬰依附關係」 運用「依戀理論」探究幼兒無可避免的「分離焦慮」 看見「童年分離」如何影響成年「焦慮」與「憂鬱」狀態 ★依附理論創始經典作品,母嬰關係心理學經典 ★奠定近代「人格心理學」基礎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依附關係理解幼兒分離焦慮、看見成人人際關係焦慮的源頭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失去親密的另一半? ◎為什麼我們似乎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入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我們經常焦慮不安於朋友、情人、家人的短暫忽視? ▲或許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就是解開你生命難題的解答▲ 「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孩子不得不離開家庭,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由陌生的人照顧之後,他會更容易表現出擔心和害怕,唯恐會再次被帶走。」──約翰‧鮑比 【從幼兒分離焦慮,看見成人焦慮與哀傷的原型】 無論何時,正與母親角色建立依附關係的幼兒,在無預期且不情願的情況下與母親分離後,都會表現出憂慮,尤其是被帶到陌生環境、交給陌生人照顧時,這種憂慮就變得特別強烈。最初,他會強烈抗議,嘗試他能採取的各種方式,希望能喚回母親。隨後,他似乎開始對「喚回母親」感到絕望,但是他仍然沉浸在思念母親的境況中,並且會對她是否回來非常警覺。再之後,他看起來似乎不再對母親感興趣,而且在情感上開始與母親分離…… 這些童年時期與母親分離的經驗,不斷的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以及與他人的人際交流,幼兒期經歷分離的不安全感、無法獲得依附對象的恐懼與焦慮、無法得到依附對象支持……都會影響我們的內在狀態:焦慮、憂慮、不安全感、恐懼……這些童年時期的經歷,都會一再的影響我們成年後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當我們無法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最終,我們將無法與他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運用領域最廣的理論,最終,我們從童年的經歷看見成年後的自己為何陷入焦慮的泥沼且無法脫離。因為無論是與依附對象分離、失去依附對象,抑或是遭受被拋棄的威脅經歷……這些經歷將會轉動我們的發展路徑,偏離了最佳成長範圍內的那條人生道路。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連。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連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對母親角色的依附關係,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從達爾文「演化論」理解「母嬰依附關係」 運用「依戀理論」探究幼兒無可避免的「分離焦慮」 看見「童年分離」如何影響成年「焦慮」與「憂鬱」狀態 ★依附理論創始經典作品,母嬰關係心理學經典 ★奠定近代「人格心理學」基礎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依附關係理解幼兒分離焦慮、看見成人人際關係焦慮的源頭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失去親密的另一半? ◎為什麼我們似乎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入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我們經常焦慮不安於朋友、情人、家人的短暫忽視? ▲或許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就是解開你生命難題的解答▲ 「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孩子不得不離開家庭,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由陌生的人照顧之後,他會更容易表現出擔心和害怕,唯恐會再次被帶走。」──約翰‧鮑比 【從幼兒分離焦慮,看見成人焦慮與哀傷的原型】 無論何時,正與母親角色建立依附關係的幼兒,在無預期且不情願的情況下與母親分離後,都會表現出憂慮,尤其是被帶到陌生環境、交給陌生人照顧時,這種憂慮就變得特別強烈。最初,他會強烈抗議,嘗試他能採取的各種方式,希望能喚回母親。隨後,他似乎開始對「喚回母親」感到絕望,但是他仍然沉浸在思念母親的境況中,並且會對她是否回來非常警覺。再之後,他看起來似乎不再對母親感興趣,而且在情感上開始與母親分離…… 這些童年時期與母親分離的經驗,不斷的影響我們的人格發展以及與他人的人際交流,幼兒期經歷分離的不安全感、無法獲得依附對象的恐懼與焦慮、無法得到依附對象支持……都會影響我們的內在狀態:焦慮、憂慮、不安全感、恐懼……這些童年時期的經歷,都會一再的影響我們成年後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當我們無法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最終,我們將無法與他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運用領域最廣的理論,最終,我們從童年的經歷看見成年後的自己為何陷入焦慮的泥沼且無法脫離。因為無論是與依附對象分離、失去依附對象,抑或是遭受被拋棄的威脅經歷……這些經歷將會轉動我們的發展路徑,偏離了最佳成長範圍內的那條人生道路。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連。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連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對母親角色的依附關係,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依戀理論創始 解開你的不安全感源頭、迎向健康的人際聯結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當孩子離開母親,被送往一個陌生環境時,我們可以預期到孩子表現出的三個行為階段:抗議、絕望、疏離。當孩子經歷了幾次失去母親角色的經驗後,他所體驗到的不安全感,會讓他漸漸的不再依附任何人。」──約翰・鮑比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會自然而然的對母親有著強烈依附傾向,這是必經的生理現象,一旦失去了母親角色,孩子的悲傷與痛苦,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心理狀態。他們對於母親的離開感到焦慮,從一開始不斷的用哭泣、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抗議,並且時時刻刻關注母親回來的訊號;接著,孩子變得退縮、失去活力,感到深深的絕望;最後,當孩子無法再次忍受分離經驗,他不再讓自己依附任何人,轉而將注意力轉向物體(糖、玩具)。 童年時期的一切經歷建構了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能夠有勇氣探索新事物而不陷入失去照顧者的焦慮,這樣的聯結與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智與興趣的重要基礎。然而,忽略幼兒時期的心理安全時,多數人卻要在成年時期,付出更多代價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著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還有孩子失去與母親聯結時是如何絕望與悲傷。最終,我們或許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自於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都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聯。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的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聯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如何依附母親角色,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依戀理論創始 解開你的不安全感源頭、迎向健康的人際聯結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當孩子離開母親,被送往一個陌生環境時,我們可以預期到孩子表現出的三個行為階段:抗議、絕望、疏離。當孩子經歷了幾次失去母親角色的經驗後,他所體驗到的不安全感,會讓他漸漸的不再依附任何人。」──約翰・鮑比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會自然而然的對母親有著強烈依附傾向,這是必經的生理現象,一旦失去了母親角色,孩子的悲傷與痛苦,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心理狀態。他們對於母親的離開感到焦慮,從一開始不斷的用哭泣、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抗議,並且時時刻刻關注母親回來的訊號;接著,孩子變得退縮、失去活力,感到深深的絕望;最後,當孩子無法再次忍受分離經驗,他不再讓自己依附任何人,轉而將注意力轉向物體(糖、玩具)。 童年時期的一切經歷建構了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能夠有勇氣探索新事物而不陷入失去照顧者的焦慮,這樣的聯結與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智與興趣的重要基礎。然而,忽略幼兒時期的心理安全時,多數人卻要在成年時期,付出更多代價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著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還有孩子失去與母親聯結時是如何絕望與悲傷。最終,我們或許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自於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都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聯。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的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聯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如何依附母親角色,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