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正向力,安慰被疫情所困的世局! 從心理學角度, 剖析BTS受歡迎的理由、引領粉絲文化的A.R.M.Y.心理、成員各自的人生觀、戀愛觀、性格等, 解讀韓國社會內在結構性壓迫、不平等、偏見, 融解被壓抑的心靈…… 在現代人心中,比起「我果然很棒!」的自信感,好奇「別人怎麼看我?」的自尊心更强烈,所以害怕直接面對自我,因爲在無意識當中討厭自己。這是因爲在競爭激烈的今日生活中,自我的心靈被束縛,於是產生「與其這樣,寧可比別人更優秀」的欲望,那是因爲自我的欲望和現實中的自我之間存在極大差距之故。 對於我們來說,真正需要的是「瞭解自我」,因爲只有瞭解自己,才能產生愛自己所需的力量,才能擺脫擔心別人不認可自我的心態。 ‧網路世代現象研究,在疫情下,看BTS如何用歌曲安慰人心。
理解,是最有效的解憂藥。 每一次傾訴,都讓生命的韌度再增強一點點。 旅居印尼多年的作家杜昭瑩以真摯懇切的筆觸,翔實抒寫24位勇敢在異鄉扎根綻放的華族女子,她們的生命故事: 她或是祖輩移居印尼數十載,生於斯長於斯的異鄉華族白茉莉; 或是與異國男兒聯姻卻攜手築巢印尼的勇敢三色堇;或是隻身赴異鄉打拚,掌管數千人工廠的木蘭花:或是認定了愛情遠嫁他鄉,卻墜入家族、婚姻、文化衝擊等苦情夢魘的蒲公英;或是反過來,嫁給台灣郎的印華女兒,同樣面臨刻板偏見折磨的堅毅蝴蝶蘭;或是陪同丈夫到印尼開疆闢土的家庭主婦,在絕境中變身為女強人的向日葵! 這些緣自不同原因落腳在印尼的華族女子,看似柔弱卻強韌異常,飄散他方毫無懼色。每一個她,都獨一無二,每一個背後的生命故事,都獨樹一幟。 在溫暖廣闊的南洋之島,一次又一次的傾聽與對話,她們仔仔細細地說出,「榮華富貴」的背後曾經的山阻水窮;以為搆不上邊的幸福,以為永遠無法和解的人事,原來只需要一個轉念,前方盡是福田。人生的每一個變化球,她們伸出手,牢牢接住。 本書特色 印尼版的移居秘境之「華族女人好吃驚」: 她們,24個因為不同原因移居印尼的華族女子,每一個人,都是一朵無可取代的南國花蕊,有人明亮亮光燦燦向陽開放,有人蜷曲暗處卻又奮力尋求生機,每一次的訪談,我都彷彿聽見一朵花開的聲音,字字句句充滿愛與勇氣。 我想記錄下來,說給更多人聽。
老與病,人生習題的最終場 考驗社會文明的重要課題 當今社會最棘手的課題──老與病 迎接二度嬰孩時代的來臨,暢談對醫療和養生之謎。 ‧為什麼會衰老?人的生命極限是多少年? ‧有哪些與延長生命有關的基因和技術? ‧為什麼養生學保健品熱度蔓延? ‧當職場緣斷開、退休之後,如何連結自己與社會? ‧當面對老年的孤單、疾病、經濟三件事時,如何自主和自理,保持自尊? 本書從基本問題入手,剖析「生命線的延長」所帶來的一系列現實層面上的改變: → 我們要開始學會面對更長的後半段,學會如何做一個七十歲之後的老人,如何自處如何處理他人認知。 → 更需要儘早獲得疾病、藥物、治療及養生的更多知識。 → 需面對隨著老齡社會的生產力階段性萎縮的現實。 揭開衰老、長壽、老年、永生的真實面貌。 跳脫怕老恐懼,讓生命更加從容。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許皓宜 作家 ──推薦
兩千三百多年來最難修的一門課 快樂──愉悅學校X逆境哲學 為了成功,我們正在毀掉自己 只有理解快樂比任何學問都難 人生,才能回到愉悅的起點 陳文茜:「過了五十五之後,我開始練習和死亡對話。當我開始面對真正的『一無所有』,我學會了對生命更多的寬容。」 恐懼老死、害怕遺忘是人之常情,陳文茜卻說「我不想念我自己」,過去已經浪費太多時間悲傷,是時候從廢墟中站起來,接受必要的殘缺,自在學習「快樂課」了。穿越古希臘哲人的愉悅學校,一窺伊比鳩魯的快樂清單,退出「高速運轉」的場景,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或者,一顆巧克力!)。鼓勵年輕人出國壯遊,敲叩不同的歷史之門,去理解世界有殘忍的殺戮,同時也能看見瑰麗的風華。最終的核心課題是理解死亡——「死亡,不是悲傷的事」,而一個人最好的年華是,當你體悟死亡的智慧時。 ★陳文茜的快樂存摺七點建議: 一、你必得練習和死亡對話,正如和日月星辰對話;你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死亡之近。 二、記得人生兩條路,一條用來惜福,一條用來遺憾。 三、許多事情只是一段路而已,不要把悔恨弄的比經過還長。 四、若想要保住某件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太在意結果,過於執著反而容易毀滅。 五、寬容生命曾經對你的冒犯。 六、訓練你的眼睛只對美好的事物睜開,只是向最美的生命記憶深處回眸。 七、度不過傷痛的過去,那麼把燈關上,你會發現連背影都不會存在,何況過去。
多少年來,我一直想要以小孩為主題,寫出他們和我之間那些富含詩意又略帶哲思的歡樂時光。 《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是寫給書中的孩子們長大一點以後看的。 《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又是寫給其他我所認識、不認識的孩子和大人看的,因為或許我們總是可能從書中某個孩子的身上找到「對照」──相似之處是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癖性」,相異之處是每個人的「癖性」其實又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我們用什麼觀點、角度來看待、對待孩子(大人也是),承認每個孩子所擁有的獨特性(癖性)或許是第一要緊的事。那些能夠接受自己也有幾分癖性,同時又以為這樣那樣的癖性無傷大雅的大人,當然就更能夠寬容孩子們看似驚世駭俗的小小癖性。而孩子們自己對此卻常常毫不察覺,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是活在一個「真人」的世界──即使偶爾作假也都很真。 《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是我所認識的十二個孩子的生活故事。 我最近幾年常常想起小時候的事,不是特別多,但是一旦想到了,越想下去就越多。我一度以為自己對於童年的記憶很少很少,所以總以為當時其實並沒有多少事發生。不過我錯了。當我和你們在一起,當我看見你們以現在進行式展開童年之旅,當我親身參與了你們的煩惱和快樂,我就明白了那正是我的童年的寫照。在你的、奐萱的、奐婷的、堯堯的、純平的和小豆的身上,我重新遇見了自己的童年。有時候我甚至這樣想,四十歲以後是我的第二次童年期。我真是幸運。 為此,我要謝謝你們。
第一輯以文學類為主,評介書籍包括「哈利波特」系列、安徒生童話、飯島愛的《柏拉圖式性愛》、高行健的《靈山》、李敖的《上山‧上山‧愛》、村上春樹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和《約束的場所》、七等生的《思慕微微》,以及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哈金的創作。第二輯以社會科學、傳記類為主,評介書籍包括:《張榮發回憶錄》、《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文茜小妹大》、《中國「六四」真相》,以及《台灣論》、《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華爾街世紀》、《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等。第三輯為「台灣雜誌發展小史」,概論台灣自二○至九○年代各類雜誌的出版背景及其時代意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