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牛的故鄉梅多瑪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為了追尋牧場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將她那一對美麗的角向天空展開像一雙翅膀… ★第一本從牛的視角寫作的動物小說,以獨創的牛族寓言帶來希望和療癒★對生靈萬物充滿愛、關懷、尊重和共情,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最佳讀本 小母牛瑪那,擁有一對向著天空生長的漂亮長角。她和爺爺媽媽與家人,還有一群會跳舞的羊兒,快樂生活在這個被稱為「家」的地方——貝克牧場。 她和家人們都聽過一個美麗的傳說——所有生命都來自牛的故鄉「梅多瑪」,在那裡,所有的牛都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一場突如而至的災難使貝克牧場遭逢巨變,瑪那和兩個牛姊妹被帶到新的牧場,一切,都和她以為的不一樣了: #在貝克牧場,瑪那有親愛的兄弟姊妹;新牧場只有一大群母牛,每一隻小母牛都叫「艾芙」?#曾經自由奔跑的草場、抓癢用小球粒皮樹都不見了;新牧場到處都是放射狀的電線,螫到就疼!#一天,一支冰冷的器具進入瑪那和「艾芙」們的身體,接著,她們竟然都懷孕了… 十個月後,瑪那第一次生下寶寶。她舔舐新生的女兒、用氣味給她取了獨一無二的名字「艾姆」。但是,和所有在新牧場中出生的小牛犢一樣,人類立刻把「艾姆」帶走了——瑪那不明白,當自己生下小牛、成了以奶水哺育萬物的奶牛以後,為什麼必須和親愛的家人、稚嫩的女兒分開?她聽說過: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美麗的斐勒麥梅多瑪,每個生命都有共同的名字,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 為了尋找艾姆,為了弄清所有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奮力將她那雙美麗大角向天空展開,像在飛翔一樣… 她能與女兒和散失的家人團聚,回到她思念的梅多瑪嗎? 暖心推薦 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李後璁|自然引路人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尼尼為 |詩人、作家(依姓氏筆畫序) 各界好評 「人類的飲食習慣決定這個世界的面貌。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與富含寓意的故事讓我們窺見農場動物的生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食物鏈的學理,我們都知道。但人類的生活,建基於太多生物之上,早已遠遠超出食物鏈。曾經看過被眷養在柵欄裡的乳牛們,牠們有著腫脹的乳房,擠出來的奶和被剝奪的親子權劃上等號。那一雙雙透徹晶亮且極富靈性的眸子,怎麼願意過著失卻自由、違反動物本性的生活?在食物鏈之外,人類要得太多,多到讓其他物種承受如果加諸在人類身上必定難以消受的痛苦。《瑪那》是難得一見的以動物為主角的台灣創作小說,讓我們卸下高高在上的人類視角,願人類對待萬物時,像理解那些角色鮮明、具備七情六慾、各有名字的乳牛們,有更多一點柔軟。」——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作者透過獨到的見識與解讀,揉合了理性的現實與感性的情感,完成了這本小說。…[本書]如魔法般讓牛飛行,帶領讀者探究奶牛的內心世界。…我鼓勵讀者更積極的探索陌生的領域,親自體驗與經歷,才是最獨家也無可取代的資產。畢竟,探究魔法的過程,才是最有趣的。」——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瑪那》一書充滿視覺畫面、聲響音樂及嗅、味、觸覺的田野詩情和心靈感受。例如,牛群、羊群的從屬關係;牛羊靠嗅覺命名和人類靠視覺命名的趣味;牛群們搶食香乾草的集體經驗和個人偏好;瑪那的長角帶來的特殊待遇和孤單心理;牛隻耳朵拉成一條橫線、後攏或尾巴擺動、翹起的肢體情感;母牛生產舔遍牛犢、記得味道和愛的深刻記憶和無奈遺忘;在自然牧場有兄弟姊妹及家人和集約牧場只有母牛的怪現象;兩者草場的活動空間,籬笆柵欄,主人態度的不同和摩擦抓癢用小球粒皮樹的缺乏;牛族傳說的各種想像及解讀……;高潮迭起、章章精彩。對我而言,這是一本老少咸宜的自然小說,床頭故事書。」——林碧玉|讀者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牛的故鄉梅多瑪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為了追尋牧場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將她那一對美麗的角向天空展開像一雙翅膀… ★第一本從牛的視角寫作的動物小說,以獨創的牛族寓言帶來希望和療癒★對生靈萬物充滿愛、關懷、尊重和共情,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最佳讀本 小母牛瑪那,擁有一對向著天空生長的漂亮長角。她和爺爺媽媽與家人,還有一群會跳舞的羊兒,快樂生活在這個被稱為「家」的地方——貝克牧場。 她和家人們都聽過一個美麗的傳說——所有生命都來自牛的故鄉「梅多瑪」,在那裡,所有的牛都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一場突如而至的災難使貝克牧場遭逢巨變,瑪那和兩個牛姊妹被帶到新的牧場,一切,都和她以為的不一樣了: #在貝克牧場,瑪那有親愛的兄弟姊妹;新牧場只有一大群母牛,每一隻小母牛都叫「艾芙」?#曾經自由奔跑的草場、抓癢用小球粒皮樹都不見了;新牧場到處都是放射狀的電線,螫到就疼!#一天,一支冰冷的器具進入瑪那和「艾芙」們的身體,接著,她們竟然都懷孕了… 十個月後,瑪那第一次生下寶寶。她舔舐新生的女兒、用氣味給她取了獨一無二的名字「艾姆」。但是,和所有在新牧場中出生的小牛犢一樣,人類立刻把「艾姆」帶走了——瑪那不明白,當自己生下小牛、成了以奶水哺育萬物的奶牛以後,為什麼必須和親愛的家人、稚嫩的女兒分開?她聽說過: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沒有天與地的分別。在美麗的斐勒麥梅多瑪,每個生命都有共同的名字,萬物彼此相愛,毋須分離。 為了尋找艾姆,為了弄清所有小牛失蹤的真相,瑪那奮力將她那雙美麗大角向天空展開,像在飛翔一樣… 她能與女兒和散失的家人團聚,回到她思念的梅多瑪嗎? 暖心推薦 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李後璁|自然引路人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尼尼為 |詩人、作家(依姓氏筆畫序) 各界好評 「人類的飲食習慣決定這個世界的面貌。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與富含寓意的故事讓我們窺見農場動物的生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食物鏈的學理,我們都知道。但人類的生活,建基於太多生物之上,早已遠遠超出食物鏈。曾經看過被眷養在柵欄裡的乳牛們,牠們有著腫脹的乳房,擠出來的奶和被剝奪的親子權劃上等號。那一雙雙透徹晶亮且極富靈性的眸子,怎麼願意過著失卻自由、違反動物本性的生活?在食物鏈之外,人類要得太多,多到讓其他物種承受如果加諸在人類身上必定難以消受的痛苦。《瑪那》是難得一見的以動物為主角的台灣創作小說,讓我們卸下高高在上的人類視角,願人類對待萬物時,像理解那些角色鮮明、具備七情六慾、各有名字的乳牛們,有更多一點柔軟。」——古碧玲|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作者透過獨到的見識與解讀,揉合了理性的現實與感性的情感,完成了這本小說。…[本書]如魔法般讓牛飛行,帶領讀者探究奶牛的內心世界。…我鼓勵讀者更積極的探索陌生的領域,親自體驗與經歷,才是最獨家也無可取代的資產。畢竟,探究魔法的過程,才是最有趣的。」——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瑪那》一書充滿視覺畫面、聲響音樂及嗅、味、觸覺的田野詩情和心靈感受。例如,牛群、羊群的從屬關係;牛羊靠嗅覺命名和人類靠視覺命名的趣味;牛群們搶食香乾草的集體經驗和個人偏好;瑪那的長角帶來的特殊待遇和孤單心理;牛隻耳朵拉成一條橫線、後攏或尾巴擺動、翹起的肢體情感;母牛生產舔遍牛犢、記得味道和愛的深刻記憶和無奈遺忘;在自然牧場有兄弟姊妹及家人和集約牧場只有母牛的怪現象;兩者草場的活動空間,籬笆柵欄,主人態度的不同和摩擦抓癢用小球粒皮樹的缺乏;牛族傳說的各種想像及解讀……;高潮迭起、章章精彩。對我而言,這是一本老少咸宜的自然小說,床頭故事書。」——林碧玉|讀者
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啓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作者李奧帕德,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特別收錄15幅原創生態插畫、紙上讀書會學習單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逾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深沉反思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荒野之歌」,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Land Ethic)、「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劃時代觀念,亦即土地不是商品,而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 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的寫作和行動影響擴及全球,迄今未歇。 暖心推薦 小 野|作家•千里步道發起人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七屆理事長 劉克襄|作家•自然生態觀察者
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啓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作者李奧帕德,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特別收錄15幅原創生態插畫、紙上讀書會學習單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逾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深沉反思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荒野之歌」,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Land Ethic)、「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劃時代觀念,亦即土地不是商品,而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 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的寫作和行動影響擴及全球,迄今未歇。 暖心推薦 小 野|作家•千里步道發起人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七屆理事長 劉克襄|作家•自然生態觀察者
《園圃之歌》展現赫曼・赫塞在亂世中 以花園、栽植、農事與自然四季對話 並從中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量 他一生從未放棄精神的追求與創造 以詩文與繪畫 點燃世人心中對生命的熱望 ★精選60篇赫塞的花園與自然體悟,涵蓋散文、詩作、書信手札、短篇故事 ★收錄72幅赫塞親筆手繪水彩畫、德國知名畫家之鋼筆素描、珍貴照片 ★德文全新翻譯,展現詩人作家精煉生動的語感與哲思 在一代文學大師赫曼.赫塞的文學及生命探索中,《園圃之歌》是一部非常獨特的作品。 他熱愛自然,一生中曾親手開闢栽植三座繁盛的花園和苗圃,在潛心創作長篇小說的同時,也持續寫下對園藝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更以水彩寫生手繪他心有所感的風景。本書精選收錄赫塞60篇關於自然的散文、札記、詩作、書信與短篇故事,首度問世時即引發德國與世界文壇的注目。 ——「運用一點自由,讓大自然的意志成為我的。」 一九〇七年夏天,赫塞與家人遷入德國南部波登湖畔一間小農舍,想依照托爾斯泰、梭羅與英國社會改革家威廉‧莫里斯的理想,「過著一種遠離都市塵囂,與自然連結的簡樸生活」。這些行動,意味著他致力於自給自足、獨立自主,盡可能擺脫文明的諸多枷鎖。 赫塞在此親手打造了生命中第一座花園。出於童年即對園圃充滿熱愛,他的花園展現了豐饒的田園景緻:一叢叢花圃百花爭妍,還有超過三十株果樹以及向日葵花田的小徑⋯⋯它也讓這個小家庭得以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赫塞開始將他在花園中的勞動與從中體悟的自然法則,有如讚美詩一般寫下;滋養心靈的耕與讀,自此持續作家一生。 ——「在紛亂的當代局勢,彼岸仍有值得我們信賴的自然秩序。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 赫塞的青年時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歐洲的動盪,中年後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災難與黑暗、不同國族間的仇恨對立並未摧毀他對生命的信念,他以創作持續探索生命意義和心靈境界,成為無數世代青年讀者的精神指引。 紛擾世局與一次世界大戰衝擊所有生靈。此時赫塞從家鄉德國避居瑞士盧加湖畔,潛心創作同時,也親手栽植生命中的第二座花園。 園藝之於赫塞,此時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從事園藝之事好比創作,它需要創造欲與渾然忘我的感受;人們可以憑自己的心神意念去耕耘一方土壤,為夏天種出最愛的水果、顏色與香氣;也可以將一小方花圃與幾平方公尺的裸地,種植出一片絢麗色彩。」 在艱辛生活與創作背後,正是花園與大自然與為作家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和力量。 ——「園丁所做的,就像詩人豢養語言。」 一九三〇年夏,赫塞又遷居至瑞士蒙塔諾拉鎮南面山上的土地,這座葡萄丘陵有些陡峭且布滿岩石,並不適合打造花園,儘管如此,赫塞仍運用了精湛的造園技巧,讓心中的理想花園實現了——他在此種植開墾,嵌上泉井、植下樹木,花園中央是葡萄丘陵,周邊環繞著四季輪流盛開的花卉、香草、蔬菜與果樹。 赫塞的寬緣草帽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在耕作之餘,他總戴著這頂日曝下已泛白的草帽,就像雷諾瓦、塞尚那些偉大的法國風景畫家那樣,為花、鳥、樹與自然大地寫生。 「他不厭其煩地畫著河流、山、樹、屋子和天上的雲,那些意象的線條圓融飽滿,帶著樸拙的童稚氣息。他筆下的風景總是光明的,即便他所畫的是夜晚,但總有隱隱的光從遠方升起。他愛用薄而亮的顏色,尤其他筆下的淺藍色,無不鮮明燦爛。」(引自朱珏瑾〈赫曼・赫塞:無論是最好或最壞的時代,個人的痛苦從來都無處不在〉) 赫塞的書寫與生活經驗融為一體。他力求用文字為世人點燃光亮,而他自己心中的熱望又是靠什麼點亮?——本書精選赫塞關於自然、花園植栽的詩文與繪畫,或許可為世人讀者提供另一種答案。
《園圃之歌》展現赫曼・赫塞在亂世中 以花園、栽植、農事與自然四季對話 並從中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量 他一生從未放棄精神的追求與創造 以詩文與繪畫 點燃世人心中對生命的熱望 ★精選60篇赫塞的花園與自然體悟,涵蓋散文、詩作、書信手札、短篇故事 ★收錄72幅赫塞親筆手繪水彩畫、德國知名畫家之鋼筆素描、珍貴照片 ★德文全新翻譯,展現詩人作家精煉生動的語感與哲思 在一代文學大師赫曼.赫塞的文學及生命探索中,《園圃之歌》是一部非常獨特的作品。 他熱愛自然,一生中曾親手開闢栽植三座繁盛的花園和苗圃,在潛心創作長篇小說的同時,也持續寫下對園藝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更以水彩寫生手繪他心有所感的風景。本書精選收錄赫塞60篇關於自然的散文、札記、詩作、書信與短篇故事,首度問世時即引發德國與世界文壇的注目。 ——「運用一點自由,讓大自然的意志成為我的。」 一九〇七年夏天,赫塞與家人遷入德國南部波登湖畔一間小農舍,想依照托爾斯泰、梭羅與英國社會改革家威廉‧莫里斯的理想,「過著一種遠離都市塵囂,與自然連結的簡樸生活」。這些行動,意味著他致力於自給自足、獨立自主,盡可能擺脫文明的諸多枷鎖。 赫塞在此親手打造了生命中第一座花園。出於童年即對園圃充滿熱愛,他的花園展現了豐饒的田園景緻:一叢叢花圃百花爭妍,還有超過三十株果樹以及向日葵花田的小徑⋯⋯它也讓這個小家庭得以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赫塞開始將他在花園中的勞動與從中體悟的自然法則,有如讚美詩一般寫下;滋養心靈的耕與讀,自此持續作家一生。 ——「在紛亂的當代局勢,彼岸仍有值得我們信賴的自然秩序。那秩序存在於花朵之中。」 赫塞的青年時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歐洲的動盪,中年後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災難與黑暗、不同國族間的仇恨對立並未摧毀他對生命的信念,他以創作持續探索生命意義和心靈境界,成為無數世代青年讀者的精神指引。 紛擾世局與一次世界大戰衝擊所有生靈。此時赫塞從家鄉德國避居瑞士盧加湖畔,潛心創作同時,也親手栽植生命中的第二座花園。 園藝之於赫塞,此時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從事園藝之事好比創作,它需要創造欲與渾然忘我的感受;人們可以憑自己的心神意念去耕耘一方土壤,為夏天種出最愛的水果、顏色與香氣;也可以將一小方花圃與幾平方公尺的裸地,種植出一片絢麗色彩。」 在艱辛生活與創作背後,正是花園與大自然與為作家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和力量。 ——「園丁所做的,就像詩人豢養語言。」 一九三〇年夏,赫塞又遷居至瑞士蒙塔諾拉鎮南面山上的土地,這座葡萄丘陵有些陡峭且布滿岩石,並不適合打造花園,儘管如此,赫塞仍運用了精湛的造園技巧,讓心中的理想花園實現了——他在此種植開墾,嵌上泉井、植下樹木,花園中央是葡萄丘陵,周邊環繞著四季輪流盛開的花卉、香草、蔬菜與果樹。 赫塞的寬緣草帽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在耕作之餘,他總戴著這頂日曝下已泛白的草帽,就像雷諾瓦、塞尚那些偉大的法國風景畫家那樣,為花、鳥、樹與自然大地寫生。 「他不厭其煩地畫著河流、山、樹、屋子和天上的雲,那些意象的線條圓融飽滿,帶著樸拙的童稚氣息。他筆下的風景總是光明的,即便他所畫的是夜晚,但總有隱隱的光從遠方升起。他愛用薄而亮的顏色,尤其他筆下的淺藍色,無不鮮明燦爛。」(引自朱珏瑾〈赫曼・赫塞:無論是最好或最壞的時代,個人的痛苦從來都無處不在〉) 赫塞的書寫與生活經驗融為一體。他力求用文字為世人點燃光亮,而他自己心中的熱望又是靠什麼點亮?——本書精選赫塞關於自然、花園植栽的詩文與繪畫,或許可為世人讀者提供另一種答案。
一位隱士般獨居的牧羊人 以一人之力,在荒枯的法國南部山區 種下了十萬顆橡實 這個種樹的男人 並不在意他的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 只是一心一意執行他的任務 花樹鳥蜂翩飛,水泉再度淙淙 ——森林,再次回來了 一棵樹,可以是鳥兒、蜜蜂、蝴蝶的棲息之地, 一片森林,可以孕育生生不息的物種、涵養珍貴水源, 我們與樹的關係,就是我們看待人類與土地、自然、萬物的方式。 1954年,法國自然文學大師、農民詩人讓·紀沃諾(Jean Giono) 寫成《種樹的男人》一書, 描寫一位牧羊人,以持續一生的種樹行為復育了整片森林。 半個多世紀以來,故事口耳相傳,成了神聖的地方傳奇, 不斷有讀者在感動之餘,捧書前往朝聖。 《種樹的男人》以質樸、動人的故事,陳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 本書被奉為自然文學的經典,也有如一則優美的寓言, 啟發國際間種樹、護樹、森林復育等綠色行動, 也持續為不同世代的讀者,帶來心靈的滋潤與療癒。 本書特色 ★本書被譽為自然文學經典、吸引無數讀者捧讀朝聖,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翻譯 ★收錄17幅國際知名畫家Michael McCurdy珍貴木刻版畫原作 ★榮獲台灣「好書大家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奬項,為親子師生最佳自然讀本 ★輯錄〔愛樹小字典〕,完整吸收與森林相關的生態知識和種樹行動 ★特別製作〔傾聽樹的聲音〕紙上讀書會,為親子師生、社區護樹、生態保育團體提供可結合自然與生命教育的綠色學習單
一位隱士般獨居的牧羊人 以一人之力,在荒枯的法國南部山區 種下了十萬顆橡實 這個種樹的男人 並不在意他的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 只是一心一意執行他的任務 花樹鳥蜂翩飛,水泉再度淙淙 ——森林,再次回來了 一棵樹,可以是鳥兒、蜜蜂、蝴蝶的棲息之地, 一片森林,可以孕育生生不息的物種、涵養珍貴水源, 我們與樹的關係,就是我們看待人類與土地、自然、萬物的方式。 1954年,法國自然文學大師、農民詩人讓·紀沃諾(Jean Giono) 寫成《種樹的男人》一書, 描寫一位牧羊人,以持續一生的種樹行為復育了整片森林。 半個多世紀以來,故事口耳相傳,成了神聖的地方傳奇, 不斷有讀者在感動之餘,捧書前往朝聖。 《種樹的男人》以質樸、動人的故事,陳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 本書被奉為自然文學的經典,也有如一則優美的寓言, 啟發國際間種樹、護樹、森林復育等綠色行動, 也持續為不同世代的讀者,帶來心靈的滋潤與療癒。 本書特色 ★本書被譽為自然文學經典、吸引無數讀者捧讀朝聖,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翻譯 ★收錄17幅國際知名畫家Michael McCurdy珍貴木刻版畫原作 ★榮獲台灣「好書大家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奬項,為親子師生最佳自然讀本 ★輯錄〔愛樹小字典〕,完整吸收與森林相關的生態知識和種樹行動 ★特別製作〔傾聽樹的聲音〕紙上讀書會,為親子師生、社區護樹、生態保育團體提供可結合自然與生命教育的綠色學習單
細思極恐!我們奮力追求的說不定只是一場鬧劇 透過南太平洋酋長的眼 回看自身 擺脫拜物主義枷鎖 不再活在電影裡的虛妄人生 席捲批判中產價值的1970年代 蔚為環保運動者的聖經 德國中學列選為重要讀物 銷售逾百萬冊 首次德文直譯中文版問世 在我們認為的野蠻人眼裡,我們才是「行為荒謬、處處犯傻」的那群人 文明與進步怎麼成為了幸福的枷鎖與痛苦的深淵? 服飾、金錢、職業、效率又如何奪走人與生俱來的快樂? 比起宗教,其實金錢才是唯一信仰;對擁有物品與房舍無比執著;認為腦袋裡的東西才是最崇高的,卻沒想過思想也是一種病;把電影中虛妄人生當成自己的,放棄了真實的生活。我們稀鬆平常的生活,在南太平洋的酋長杜亞比眼中竟是如此荒謬。 南太平洋的酋長杜亞比遊歷歐洲後,對所謂進步的文明人(帕帕拉吉,即薩摩亞語中的白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想法,產生了許多困惑及價值衝突,並分享給他的族人。 這些關於金錢、職業、衣著、信仰的反思與洞見,並非要號召現代人拋棄文明回歸原始,而是藉由他的觀察,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人類生活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這部出版於一九二O年的作品,在一九六O至七O年代的反中產階級浪潮中,引起廣大迴響,並蔚為環保運動者的聖經,德國中學也選為重要讀物。已翻譯成多國語言,並銷售全球逾百萬冊。 出版百年後,這本書仍舊像一面映照「文明人」的鏡子,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在鏡中看見自己。
細思極恐!我們奮力追求的說不定只是一場鬧劇 透過南太平洋酋長的眼 回看自身 擺脫拜物主義枷鎖 不再活在電影裡的虛妄人生 席捲批判中產價值的1970年代 蔚為環保運動者的聖經 德國中學列選為重要讀物 銷售逾百萬冊 首次德文直譯中文版問世 在我們認為的野蠻人眼裡,我們才是「行為荒謬、處處犯傻」的那群人 文明與進步怎麼成為了幸福的枷鎖與痛苦的深淵? 服飾、金錢、職業、效率又如何奪走人與生俱來的快樂? 比起宗教,其實金錢才是唯一信仰;對擁有物品與房舍無比執著;認為腦袋裡的東西才是最崇高的,卻沒想過思想也是一種病;把電影中虛妄人生當成自己的,放棄了真實的生活。我們稀鬆平常的生活,在南太平洋的酋長杜亞比眼中竟是如此荒謬。 南太平洋的酋長杜亞比遊歷歐洲後,對所謂進步的文明人(帕帕拉吉,即薩摩亞語中的白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想法,產生了許多困惑及價值衝突,並分享給他的族人。 這些關於金錢、職業、衣著、信仰的反思與洞見,並非要號召現代人拋棄文明回歸原始,而是藉由他的觀察,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人類生活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這部出版於一九二O年的作品,在一九六O至七O年代的反中產階級浪潮中,引起廣大迴響,並蔚為環保運動者的聖經,德國中學也選為重要讀物。已翻譯成多國語言,並銷售全球逾百萬冊。 出版百年後,這本書仍舊像一面映照「文明人」的鏡子,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在鏡中看見自己。
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演說 它優美如詩,是最美麗而古老的自然文學經典 它清醒睿智,被視為重要的人權、環保宣言 他的話語猶如星辰山川大地,或能喚醒世人省思—— 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 與萬物相連 重新織起生命之網 我們族人曾經遍佈這片土地 正如同被風吹皺的海,掀起海浪,覆蓋鋪滿貝殼的海床; 但是那個時代早已不復存在 部落的崇高偉大如今只剩下令人喟嘆的回憶 ★最優美精練的自然文學經典 一八五〇年代,美國白人搜購北美大陸的西北角,這片原來居住印地安部落的土地時,西雅圖印地安酋長發出這番語重心長的談話——他誠摯地呼求人與人、人與土地應該和諧共處,傳達了印地安人對大地與自然的崇敬,也流露出對有靈萬物的關愛與依戀。 這場一百多年前印地安酋長的演說,被後世不斷詮釋、改寫、再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篇宣言也被視為是最早、最古老的自然文學代表作。 西雅圖印地安酋長如先知一般,一百多年前便預示了環境生態與資本主義開發略奪之間的扞格。西雅圖印地安酋長何其無奈與無望,他與族人實是無數被消滅的物種與弱勢族群中,少數還能發出警語的——而地球上現存的弱勢族群與物種,或許可能就是不久未來後的西雅圖印地安酋長。 因此,這份宣言不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文件,它或也預示可能到來的浩劫與毀滅。 ★是宣言,也是預言 本書作為一系列自然經典文學的序章,除收錄相關文件重建演說脈絡,也特別邀請詩人、作家廖偉棠撰寫專文導讀。他在《宣言、寓言還是預言?》一文中邀請我們一起思考: •西雅圖酋長宣言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和文學意義 •本書文體為口述記錄雖有真偽之辯,然「托偽」在歷史上作為觀念革命的推動力量,有其必要性 •受本書啟發並與之遙相呼應的一九六〇年代(迄今)生態文學與印地安文藝復興的脈動 •伴隨過度發達資本主義而來的病:浪費、生態災難與瘟疫的警訊 •疫情未歇、生態災難對全球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衝擊,而這正好是我們反思的契機;美國近年的斷捨離/極簡生活、新遊牧生活方式,亦皆呼應了西雅圖酋長宣言中的警語——所以本書既是宣言,也是預言。 ★與自然共情,編織生命之網 聆聽西雅圖酋長的話語,或能喚醒世人省思:人類過度耗竭的物質文明與生活方式實已無法持續,我們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以自然之眼,重新織起生命之網? 這位印地安先知充滿尊嚴的談話,是沉痛的籲求也是一場邀請——在優美如詩的字裡行間,讓我們體會其中的蒼涼與嘆息,並勇敢反省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問題。 本書特色 ★暢銷百年不墜、跨時代心靈經典 ★《湖濱散記》譯者全新中譯 ★知名作家廖偉棠專文深度導讀 ★ 收錄相關歷史文件呈現演說脈絡 名人推薦 廖偉棠(作家・詩人)|深度導讀 夏曼・藍波安(作家) 廖鴻基(作家)|推薦
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演說 它優美如詩,是最美麗而古老的自然文學經典 它清醒睿智,被視為重要的人權、環保宣言 他的話語猶如星辰山川大地,或能喚醒世人省思—— 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 與萬物相連 重新織起生命之網 我們族人曾經遍佈這片土地 正如同被風吹皺的海,掀起海浪,覆蓋鋪滿貝殼的海床; 但是那個時代早已不復存在 部落的崇高偉大如今只剩下令人喟嘆的回憶 ★最優美精練的自然文學經典 一八五〇年代,美國白人搜購北美大陸的西北角,這片原來居住印地安部落的土地時,西雅圖印地安酋長發出這番語重心長的談話——他誠摯地呼求人與人、人與土地應該和諧共處,傳達了印地安人對大地與自然的崇敬,也流露出對有靈萬物的關愛與依戀。 這場一百多年前印地安酋長的演說,被後世不斷詮釋、改寫、再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篇宣言也被視為是最早、最古老的自然文學代表作。 西雅圖印地安酋長如先知一般,一百多年前便預示了環境生態與資本主義開發略奪之間的扞格。西雅圖印地安酋長何其無奈與無望,他與族人實是無數被消滅的物種與弱勢族群中,少數還能發出警語的——而地球上現存的弱勢族群與物種,或許可能就是不久未來後的西雅圖印地安酋長。 因此,這份宣言不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文件,它或也預示可能到來的浩劫與毀滅。 ★是宣言,也是預言 本書作為一系列自然經典文學的序章,除收錄相關文件重建演說脈絡,也特別邀請詩人、作家廖偉棠撰寫專文導讀。他在《宣言、寓言還是預言?》一文中邀請我們一起思考: •西雅圖酋長宣言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和文學意義 •本書文體為口述記錄雖有真偽之辯,然「托偽」在歷史上作為觀念革命的推動力量,有其必要性 •受本書啟發並與之遙相呼應的一九六〇年代(迄今)生態文學與印地安文藝復興的脈動 •伴隨過度發達資本主義而來的病:浪費、生態災難與瘟疫的警訊 •疫情未歇、生態災難對全球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衝擊,而這正好是我們反思的契機;美國近年的斷捨離/極簡生活、新遊牧生活方式,亦皆呼應了西雅圖酋長宣言中的警語——所以本書既是宣言,也是預言。 ★與自然共情,編織生命之網 聆聽西雅圖酋長的話語,或能喚醒世人省思:人類過度耗竭的物質文明與生活方式實已無法持續,我們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以自然之眼,重新織起生命之網? 這位印地安先知充滿尊嚴的談話,是沉痛的籲求也是一場邀請——在優美如詩的字裡行間,讓我們體會其中的蒼涼與嘆息,並勇敢反省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問題。 本書特色 ★暢銷百年不墜、跨時代心靈經典 ★《湖濱散記》譯者全新中譯 ★知名作家廖偉棠專文深度導讀 ★ 收錄相關歷史文件呈現演說脈絡 名人推薦 廖偉棠(作家・詩人)|深度導讀 夏曼・藍波安(作家) 廖鴻基(作家)|推薦
二十八歲的梭羅 於森林湖畔展開一場「生活的實驗」—— 他拓荒、造屋、種地、寫作 身體力行,追求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足的生活 二十八歲時的你 是否也聽見了遙遠的鼓聲 渴望過上一種 自由、從容、獨立與愛智的生活 十八篇關於梭羅與簡樸、獨立、自然與靈性的對話 與你一起探索內心最高的緯度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三月底來到華爾登湖,親手伐木搭建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七月四日,他展開了那段在後世成為傳奇的獨居生活。 「我走入森林,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 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 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 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梭羅 梭羅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體會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把物質生活降低到基本要素,除了「食物、遮蔽、衣褲與薪材」外,餘皆長物,依耕作一畝豆田的收成與短工維生。 這也是關於自由、獨立與靈性的探索——他實際精算過,每年工作六週,就能換得一年簡約生活之所需,不為物役而換來的閒暇和獨立,得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漫步。 他身體力行,深刻展示了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他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很少的,他更以自己的實踐,籲請年輕人不要淪為土地與房產的奴隸、不要追求財富的神力與拜物教,才能保有自己精神與意志的自由。 「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界的寶藏。」——梭羅 梭羅生活在自然中,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多達千餘種,對四季的交迭與變化、野生鄰居們的覓食和爭鬧,無不以博物學家的精確結合詩人的靈巧,對自然加以描摹和引申。 從夏、秋、冬回到春,他帶我們展讀萬物的更生與新生,描繪出一種建基於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今日讀來特別具有意義。他提醒「我們都需要荒野的滋養」,人類對自然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也在於回歸自身的靈性。 「因為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鼓聲。 就讓他跟著耳朵裡聽到的音樂前進吧, 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節奏,又或者是多麼的遙遠。」——梭羅 林中生活,正是梭羅聽見「不一樣的鼓聲」而出發去探索的實驗,他以此鼓勵每個讀者都應清醒且詩意的活著、追隨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自己決定生活的方向,而能成為「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人」。 在展現生生不息自然萬物的同時,《湖濱散記》激發人們對於生活方向、生活意義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它感動了好幾代的讀者,每一代讀者也都帶著全新的興趣,從這部經典得到心靈的啟發,與生活的勇氣。 在當今這個喧囂世代,我們比以前更加需要《湖濱散記》裡的智慧。 「我從實驗中至少學會: 如果一個人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自信地邁開大步前進, 努力過著他想要的生活, 那麼他就會在尋常的時光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梭羅 【本書特別引薦・延伸聆賞】 ★THE WALDEN SOUNDSCAPE 華爾登湖・自然聲景地圖★ 2018 杜威數位科技論文獎得主 Christina Katopodis親自採集、收錄華爾登湖及周邊生態與自然之聲——湖水漲落拍岸、蟲鳴鳥叫、葉梢微風、森林小徑、四季漫步...,輔以梭羅手繪環湖地圖標示聲音對應位置,織就出一幅3D立體的大自然聲景饗宴,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 本書特於書腰折口介紹此一計畫,附加網頁連結, 引你聲臨其境,聆聽華爾登湖之美 本書特色 ★ 全新中譯本,以精鍊當代語感貼近大師心靈 ★ 搭配珍貴攝影、聲景地圖,打開立體有聲的閱讀體驗 ★ 與《聖經》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 ★ 《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 ★ 於美國文學公認為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
二十八歲的梭羅 於森林湖畔展開一場「生活的實驗」—— 他拓荒、造屋、種地、寫作 身體力行,追求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足的生活 二十八歲時的你 是否也聽見了遙遠的鼓聲 渴望過上一種 自由、從容、獨立與愛智的生活 十八篇關於梭羅與簡樸、獨立、自然與靈性的對話 與你一起探索內心最高的緯度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三月底來到華爾登湖,親手伐木搭建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七月四日,他展開了那段在後世成為傳奇的獨居生活。 「我走入森林,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 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 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 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梭羅 梭羅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體會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把物質生活降低到基本要素,除了「食物、遮蔽、衣褲與薪材」外,餘皆長物,依耕作一畝豆田的收成與短工維生。 這也是關於自由、獨立與靈性的探索——他實際精算過,每年工作六週,就能換得一年簡約生活之所需,不為物役而換來的閒暇和獨立,得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漫步。 他身體力行,深刻展示了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他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很少的,他更以自己的實踐,籲請年輕人不要淪為土地與房產的奴隸、不要追求財富的神力與拜物教,才能保有自己精神與意志的自由。 「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界的寶藏。」——梭羅 梭羅生活在自然中,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多達千餘種,對四季的交迭與變化、野生鄰居們的覓食和爭鬧,無不以博物學家的精確結合詩人的靈巧,對自然加以描摹和引申。 從夏、秋、冬回到春,他帶我們展讀萬物的更生與新生,描繪出一種建基於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今日讀來特別具有意義。他提醒「我們都需要荒野的滋養」,人類對自然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也在於回歸自身的靈性。 「因為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鼓聲。 就讓他跟著耳朵裡聽到的音樂前進吧, 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節奏,又或者是多麼的遙遠。」——梭羅 林中生活,正是梭羅聽見「不一樣的鼓聲」而出發去探索的實驗,他以此鼓勵每個讀者都應清醒且詩意的活著、追隨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自己決定生活的方向,而能成為「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人」。 在展現生生不息自然萬物的同時,《湖濱散記》激發人們對於生活方向、生活意義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它感動了好幾代的讀者,每一代讀者也都帶著全新的興趣,從這部經典得到心靈的啟發,與生活的勇氣。 在當今這個喧囂世代,我們比以前更加需要《湖濱散記》裡的智慧。 「我從實驗中至少學會: 如果一個人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自信地邁開大步前進, 努力過著他想要的生活, 那麼他就會在尋常的時光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梭羅 【本書特別引薦・延伸聆賞】 ★THE WALDEN SOUNDSCAPE 華爾登湖・自然聲景地圖★ 2018 杜威數位科技論文獎得主 Christina Katopodis親自採集、收錄華爾登湖及周邊生態與自然之聲——湖水漲落拍岸、蟲鳴鳥叫、葉梢微風、森林小徑、四季漫步...,輔以梭羅手繪環湖地圖標示聲音對應位置,織就出一幅3D立體的大自然聲景饗宴,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 本書特於書腰折口介紹此一計畫,附加網頁連結, 引你聲臨其境,聆聽華爾登湖之美 本書特色 ★ 全新中譯本,以精鍊當代語感貼近大師心靈 ★ 搭配珍貴攝影、聲景地圖,打開立體有聲的閱讀體驗 ★ 與《聖經》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 ★ 《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 ★ 於美國文學公認為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