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裏,湧現出了大量詩歌名家,創造出了五萬首之多的唐詩。它已經成為了傳承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了解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管道。古往今來,歷代人吟之誦之,和古人一起體味人生苦樂,感悟生活哲理,議論社會時弊……唐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數不盡的珍寶期待我們去發現、去採擷。 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的唐詩選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為當時社會風俗和詩家清規的限制,以「溫柔敦厚」的中庸之道來選擇詩文,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沒有入選,如《石壕吏》、《賣炭翁》等等。為了惠顧廣大讀者,我們繼承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的精華,又參照多種唐詩編本,精選出三百首唐詩,編成了這本唐詩大全集。目的在於為中學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以及愛好唐詩的廣大讀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讀物,為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質做出綿薄之力。 本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所選詩都是大家廣為傳誦的膾炙人口的佳作。如《靜夜思》(李白)、《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維)、《春曉》(孟浩然)、《石壕吏》(杜甫)、《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韻律和諧。其中的名言警句頗多,如「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滿城盡帶黃金甲」,「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 第二,所選詩的題材廣泛。有描寫自然景色的《望岳》(杜甫)、《望廬山瀑布》(李白)、《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有表現田園生活的《過故人莊》(孟浩然);有寫送別友人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有寫親情的《遊子吟》(孟郊);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車行》《石壕吏》(杜甫),……從邊塞風光到鄉野小景,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或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應有盡有。 第三,本書所選詩的詩人範圍比較廣泛。有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維、岑參、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也有鮮為人知的王侯、僧侶、歌女等。如黃巢、秦韜玉等。 第四,選擇詩歌體裁全面。五言、七言的古詩、律詩和絕句以及樂府的名家代表作品均有收錄。如五言古詩中有杜甫的《望嶽》、李白的樂府詩《將進酒》、王維的五律詩《山居秋暝》等等。 第五,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每首詩歌,我們在其後邊加上了非常詳細的注釋和優美、實用的賞析。注釋中包括有詞、字意思的解釋,以及詩中出現的典故故事等內容,力求使讀者更快更好地理解詩歌。我們在鑒賞詩歌的內容中,涉及部分詩歌句子的譯文和字、句運用起到的作用以及詩所表現的意境等等方面內容,資訊含量大。總之,我們以方便讀者為原則,盡可能地為大家欣賞詩歌提供幫助。 第六,本書精選了二百多幅名家畫作,圖文並茂,幫助讀者更好地領悟詩歌意境。 本書特色 提起唐詩,每個人都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 在唐詩裡,你會看到秀美的河山,你會聞到清新的花香,你會聽到離人的哀怨……
本書包含《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兩個部分。《中國小說史略》是部古典小說史名著,為魯迅先生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時的講義,以1935年北京北新書局改訂版為底本。該書是研究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首篇為《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以下各篇分論歷代小說作家、作品、流派及小說的藝術技巧、演變趨勢等,始於神話與傳說,迄於晚清譴責小說。《漢文學史綱要》為魯迅1926年在廈門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編寫的講義,題為《中國文學史略》;次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曾使用,改題《古代漢文學史綱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時定為《漢文學史綱要》。內容主要談的是漢文學和漢文學大家,描畫出了一條脈絡清晰的數千年中國文學「進行的線索」。
本書序言的一段文字往往被人提及,可以視作筆者書寫魯迅的重要立場與位置,他是在〈引言〉的一開頭這樣陳述的: 1933年冬天的一個晚上,魯迅先生在我的家中吃晚飯,一直談到深夜,他是善於談話的,忽然在一串故事中,問了我一句:「曹先生,你是不是在準備材料替我寫傳記?」他正看到我書架上有一堆關於他的著作和史料,我說,我知道我並不是一個適當的人,但是,我也有我的寫法,我想與其把你寫成為一個「神」,不如寫成一個「人」好。 透過對魯迅心路歷程、文藝觀、思想政治觀的述評,剖析他的作品,使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魯迅,在曹聚仁筆下,魯迅是一個認真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廉介方正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魯迅的創作生涯裏,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進行雜文創作,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篇、凡百餘萬字的珍貴遺產。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罕見的豐碑。本書精選了魯迅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雜文八十餘篇。按順序分別選自《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和《集外集拾遺補編》。 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加了解魯迅作品,我們在每篇雜文後邊附上了簡短的名家解讀。這些解讀一般不作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也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雜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截取了原文的某一個片斷。除了從宏觀上,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全面地認識魯迅雜文的成就外,對於魯迅的單本雜文集,我們也選了一些評論文章的片斷,以期讀者對魯迅某個時期雜文的獨特性與雜文整體的豐富性,獲得較多的瞭解和理解。 魯迅先生一生酷愛美術,尤重版畫。對於優秀的外國版畫藝術,他殫精竭慮地介紹和傳播。對生於比利時而蜚聲全世界的麥綏萊勒更是推崇有加―—孤獨、彷徨和批判、反抗的形象和主題、氣氛,是這位藝術大師的追求和風格。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即購得了麥氏在德國出版的幾本畫冊,1933年擇其精華交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同時約請葉靈鳳、郁達夫和趙家璧,分別為麥氏的其他畫冊作序做系列出版。 本書選取了麥綏萊勒的79幅木刻作品,作為插頁附在魯迅雜文精華之中。文、圖之間從表層來看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讀者在閱讀和學習魯迅雜文的同時,領略和欣賞曾被魯迅盛讚為「手腕極好」的麥氏藝術珍品,相信會獲得相當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這個名字一直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輝。魯迅不僅是一個文學家,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思想家,這是由他幾十年來的言行文采所證明,而不是任何人硬戴在他頭上的桂冠。本書是從《魯迅全集》中精彩言論摘錄出來的,分類整理,編成一本語錄體的書籍,為喜歡魯迅的人們提供了查閱的方便,應該說是一件愉快的事! 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與魯迅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有了相當的差距與變化。魯迅生活的時代,「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苦難的中國大地內憂外患,在這種黑暗的環境中,他仍能「橫站」,抵擋來自上下、左右、裡外的攻奸和磨難,在三十年代的文壇中成為一代名家,從他身上煥發出的堅定信念、清醒的頭腦,以及不甘落伍、勇於革新的可貴品格,表現出了文人的格調。 本書輯錄的言論,雖不能表現魯迅博大思想的全部,但仍可看出核心部分,對於暫時沒有時間和精力閱讀魯迅全部作品的人來說,不失為一種簡明方便的通俗讀本。 正因為今天的時代與魯迅當年大不相同,我們今天來看魯迅精神,就不能簡單照搬他的某些字句和鬥爭方式。魯迅的這種寫作語言與方式,是當時特定環境中的產物。
魯迅先生自1918 年創作散文詩《自言自語》至1936 年的彌留之作《死》和《女吊》,散文創作貫穿其戰鬥的一生。留下來的散文作品數量雖然並不多,卻字字璣珠,篇篇絕妙,成為20 世紀中國文學裏極具魅力的藝術珍品。散文詩《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先生親自編就的兩本散文集。此外,我們收集了散見於魯迅其他著作中「偏於敘事與抒情」的散文佳作21 篇,構成了魯迅散文創作的全貌。 魯迅的散文博大精深,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了解魯迅的作品,我們從有關評論中,相對應地在每篇散文後附上瞭解讀文字。這些解讀一般不做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都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散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是截取了某一個片斷。每則評論後大都標有寫作時間,以使讀者對魯迅散文的學習理解有一個大概的歷史感。 我國現代版畫藝術大師趙延年先生為魯迅先生的《野草》創作了精美的插圖,徵得趙延年先生的同意,茲收錄。魯迅先生一生鍾愛美術,尤重木刻藝術,極力收藏、介紹和推廣國外的優秀之作。對德國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藝術的推崇是眾所周知的,自不必贅言。魯迅先生對德國另一位「革命的畫家」梅斐爾德也有相當高的評價,並將其為蘇俄小說名作《士敏土》的木刻插圖介紹給中國的讀者。本書選取了珂勒惠支和梅斐爾德的木刻作品,同時將魯迅先生關於珂勒惠支及其作品的評價作為「輯外」的散文附於最後,在閱讀和學習魯迅散文作品的同時,欣賞這些版畫藝術和魯迅先生對其的認識,我們相信,讀者一定會獲得許多逆料不到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