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林于竝教授 專文導讀 收錄日本重量級劇作家野田秀樹的三部作品,包括「夢的遊眠社」時期的《贗作 在盛開的櫻花林下》、《半神》,以及來台演出票券銷售一空的《Q:歌舞伎之夜》,以獨特的語言運用和類型混搭,呈現精彩的故事與舞台,也隱含對歷史文化的批判。 贗作 在盛開的櫻花林下(1989) 飛驒王室的國王邀請耳男、目子與大海人三位名人為兩位女兒雕刻佛像,完成期限是三年後。然而三人各自懷抱不同的目的:耳男想要一親公主夜長姬芳澤;原是山賊的目子想獲取榮華富貴;大海人則隱瞞自己的皇子身份,打算推翻王室。佛像完成之時,將會發生什麼事? 半神(1990) 修羅與瑪麗亞是一對連體嬰,姊姊修羅容貌醜陋、極為聰明,妹妹瑪麗亞美麗但僅有孩童般的智力,靠吸取修羅的養份活著,且受到大家的喜愛,修羅則必須背負照顧妹妹的擔子。有一天,兩姊妹突然得知自己無法活到十歲,唯一能解救她們的方法會是……? Q:歌舞伎之夜(2019) 平安時代末期,源氏與平氏對立,源氏的愁里愛與平氏的瑯壬生兩人卻愛上彼此,原打算假死後私奔,卻弄假成真……與此同時,出現了「後來的源愁里愛」和「後來的平瑯壬生」?後來的兩個人想阻止悲劇發生,此時源平大戰也即將爆發,他們能否成功反轉悲劇的命運? 本書特色 1. 臺南藝術節合作出版 2. 全台第一本劇作家野田秀樹之劇本選集 3. 適合戲劇系所師生、劇場工作者、文學╱劇本創作及研究者閱讀
呂健忠譯注的《易卜生戲劇集》是繁體中文戲劇出版界的盛事,全套五冊共十五部劇本,完整呈現易卜生為現代戲劇拓土開疆的創作歷程。 身為現代戲劇的開宗祖師,易卜生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有四十年是在摸索如何從浪漫風格破繭而出,繼之以開發中產階級散文劇的無限潛能,到最後終於孕育出佛洛伊德心理劇。他在暮氣沉沉的歐洲劇壇發動一人革命的過程,以及他成就戲劇宗師的革命志業,都可以在這套劇集一覽無遺。 易卜生的戲劇美學落實在他對於愛情倫理、婚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關懷,他對於兩性關係前瞻視野,以及他視舞台寫實為展現人生視野與心靈景象的媒介。他的人性洞察力可以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運用社會大眾日常的語言,呈現其精闢的觀點於讀者與觀眾熟悉的社會情境。 第二冊收錄《社會棟樑》、《玩偶家族》和《幽靈》。《社會棟樑》是易卜生透過室內景積極營造戲劇幻覺的第一部中產階級寫實主義作品,久別重逢的故人揭發主角的婚姻生涯中長年隱瞞的秘密,順勢引爆當前面臨的婚姻危機,促使當事人檢視自己的良心,終於領悟今是而昨非,生命的境界因此改觀。 自從《玩偶家族》於1879年首演,一百多年來世界經歷劇烈轉變,女人掙脫了許多不合理的桎梏,女性主義的浪潮也方興未艾,易卜生的思想因此更顯得歷久彌新。該劇經後世不斷重新詮釋,諾拉已成為女性自覺的代表性人物。 《幽靈》對十九世紀歐洲中產階級的道德觀提出強烈的批判,洋溢濃烈的自然主義色彩。故事背景為一家之長種下禍根,殃及兒子遭遇生理遺傳與道德原罪兩面夾攻,寡母忍氣吞聲奮力要擺脫陰魂不散的幽靈卻功虧一簣。易卜生把劇情焦點擺在阿爾文太太奮戰保守勢力的內心戲,充分展現作者對於中產階級叛逆心境的洞察力。 本書特色 1. 譯者累積二十餘年翻譯西洋文學經典的經驗,繼莎士比亞和希臘悲劇之後,以十年的時間完成這一套劇集的翻譯,為中文世界提供迄今最接近易卜生精神的版本:以詩人的心態、才情和洞識從事劇本創作。 2. 使用當代中產階級的語言,揭發其茍安心態,呈現個體心靈尋求解放的可能,使劇本在深度、廣度與趣味同時具備足以頡頏小說的藝術價值和可讀性。 3. 提供中譯本所見最周全、最適切的注釋,一來有助於讀者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的鴻溝,二來有助於讀者欣賞易卜生經營寫實主義、開發象徵主義、探討潛意識心理的戲劇美學。
呂健忠譯注的《易卜生戲劇集》是繁體中文戲劇出版界的盛事,全套五冊共十五部劇本,完整呈現易卜生為現代戲劇拓土開疆的創作歷程。 身為現代戲劇的開宗祖師,易卜生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有四十年是在摸索如何從浪漫風格破繭而出,繼之以開發中產階級散文劇的無限潛能,到最後終於孕育出佛洛伊德心理劇。他在暮氣沉沉的歐洲劇壇發動一人革命的過程,以及他成就戲劇宗師的革命志業,都可以在這套劇集一覽無遺。 易卜生的戲劇美學落實在他對於愛情倫理、婚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關懷,他對於兩性關係前瞻視野,以及他視舞台寫實為展現人生視野與心靈景象的媒介。他的人性洞察力可以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運用社會大眾日常的語言,呈現其精闢的觀點於讀者與觀眾熟悉的社會情境。 《全民公敵》揭示易卜生對正義公理所抱持的「眾人皆睡我獨醒」、「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立場,呈現劇中主角忠於知識份子的良知,為了揭發環境污染的真相而不惜得罪唯利是圖的政客、市儈、媒體與理盲民眾,是易卜生眾多劇作中,最廣受歡迎且經常重演的劇目之一。 《野鴨》是易卜生第一部純熟運用象徵主義的作品,情節撲朔迷離。他以野鴨的意象為主,輔以兩個家族兩代之間的糾葛恩仇,鋪陳一場看似模糊曖昧,其實內裡層次分明的哲學辯證。不勝唏噓的結局留給人無限的反思,無怪乎《野鴨》是戲劇巨擘契訶夫最鍾愛的劇本。 《羅斯莫莊園》是易卜生全集中最能反映挪威政治現況的一部作品。除了探討在已形疏離的社會情境和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可以有多大的能耐支配別人,更深入探索劇中人受到幼年經驗影響的心靈特質。 本書特色 1. 譯者累積二十餘年翻譯西洋文學經典的經驗,繼莎士比亞和希臘悲劇之後,以十年的時間完成這一套劇集的翻譯,為中文世界提供迄今最接近易卜生精神的版本:以詩人的心態、才情和洞識從事劇本創作。 2. 使用當代中產階級的語言,揭發其茍安心態,呈現個體心靈尋求解放的可能,使劇本在深度、廣度與趣味同時具備足以頡頏小說的藝術價值和可讀性。 3. 提供中譯本所見最周全、最適切的注釋,一來有助於讀者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的鴻溝,二來有助於讀者欣賞易卜生經營寫實主義、開發象徵主義、探討潛意識心理的戲劇美學。
第30屆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劇本 《1399趙氏孤兒》將元雜劇經典搬上了明朝的歷史舞台,置於「靖難之役」骨肉相殘的政變背景中。寧王朱權被親哥哥燕王朱棣軟禁在北平,脅迫其合作造反。此時朱權的戲班也從大寧來到禁宮中,搬演了全本《趙氏孤兒》:一齣捨身取義、感天動地的好戲,在嚴峻的政治危機中,撥動看客們的心弦! 本劇開闢了一條經典新編的蹊徑,將歷史劇置於歷史舞台的後設結構,重現了元雜劇蒼勁豪邁的演出盛況,並賦予此劇與當代觀眾對話的意義。於第30屆傳藝金曲獎獲得4項提名(最佳團體演出、最佳編劇、最佳音樂設計、最佳個人表演新秀),並榮獲最佳編劇獎。 本書特色 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合作出版「華劇本色」系列本土創作劇本。 2. 重新詮釋元代雜劇《趙氏孤兒》,以及新創編腔、曲調與音樂創作。 3. 劇本原文以標準化台語漢字呈現,並附上英譯與戲曲曲譜,益於推廣。 4. 適合戲劇系師生、戲劇與傳統戲曲創作者閱讀。
第30屆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劇本 《1399趙氏孤兒》將元雜劇經典搬上了明朝的歷史舞台,置於「靖難之役」骨肉相殘的政變背景中。寧王朱權被親哥哥燕王朱棣軟禁在北平,脅迫其合作造反。此時朱權的戲班也從大寧來到禁宮中,搬演了全本《趙氏孤兒》:一齣捨身取義、感天動地的好戲,在嚴峻的政治危機中,撥動看客們的心弦! 本劇開闢了一條經典新編的蹊徑,將歷史劇置於歷史舞台的後設結構,重現了元雜劇蒼勁豪邁的演出盛況,並賦予此劇與當代觀眾對話的意義。於第30屆傳藝金曲獎獲得4項提名(最佳團體演出、最佳編劇、最佳音樂設計、最佳個人表演新秀),並榮獲最佳編劇獎。 本書特色 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合作出版「華劇本色」系列本土創作劇本。 2. 重新詮釋元代雜劇《趙氏孤兒》,以及新創編腔、曲調與音樂創作。 3. 劇本原文以標準化台語漢字呈現,並附上英譯與戲曲曲譜,益於推廣。 4. 適合戲劇系師生、戲劇與傳統戲曲創作者閱讀。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耿一偉 專文導讀 精選五位當代劇作家――馬琉斯.馮.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湯瑪斯.梅勒(Thomas Melle)、諾拉.阿卜杜勒―馬克蘇德(Nora Abdel-Maksouds)、黎娜.葛蕾莉克(Lena Gorelik)、米蘭.加特(Milan Gather)――的作品,集結成《當世界學習倒著走――當代德國劇作選3》。 這五個劇本均由多個短場景構成,敘事節奏快速,主要以對話呈現,體現了當代劇本與文化的特徵。故事分屬不同類型,卻都帶出了當代的重要社會議題――宗教、教育、兒童性侵害、社會政策與階層問題、失智,此外也包括對既有規則的重新想像。而這些議題不僅在德國發生,也是全球都會面臨的,藉由將之呈現於舞台上,與公共領域產生對話與反思。 殉道者 Märtyrer/馬琉斯.馮.梅焰堡 Marius von Mayenburg 班雅明.蘇德拒絕上學校的游泳課,他說是因為穿比基尼的女生傷害了他的宗教情感。他的母親認為這只是無聊的笑話,但生物老師蘿特卻認為這是班雅明呼救的方式。班雅明的宗教狂熱不只說說而已,他的行動挑戰了學校的日常:穿著衣服鞋子跳進泳池裡,並以種種方式挑釁教學,從工業化、演化論,到同性戀與兩性平等,都在他以聖經引用打造的世界裡受到審判與攻擊。他極端的宗教立場,也激起各個成年人之間既有的價值衝突,不僅涉及包容多元世界觀的界線,也讓潛在的厭女、反猶等權力壓迫的社會機制浮上檯面。就在母親推卸責任、教學者在無助與縱容間相互拉扯之際,班雅明招募到了他的第一位門徒—被其他人霸凌的同學葛歐格。班雅明慫恿他展開一項謀殺計畫,悲劇看來即將無可避免。當蘿特老師和班雅明對質時,眾人不相信的卻是她。最終,她自己成為了殉道者。 我們的照片 Bilder von uns/湯瑪斯.梅勒 Thomas Melle 事業有成的媒體集團經理耶斯科接到一張手機上匿名傳來的照片,上面是自己青少年時期被拍下的裸照。這引起向來成功自信,且早已將青少年時期的過往塵封已久的耶斯科極度的恐慌,開始從舊時同學處著手,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昔日同學現多在各領域身居要職,同學之一康斯坦丁卻因過去的經驗頹廢潦倒,無力面對人生。同學中曾經看似最風光亮麗的馬圖什卡也因持有兒童色情圖片入獄服刑。眾人或選擇完全否認或壓抑,或選擇自我毀滅,又或是選擇將其解讀為大環境影響下的共同記憶。隨照片的出現,眾人皆被迫面對過去。 吉普車 Jeeps/諾拉.阿卜杜勒―馬克蘇德 Nora Abdel-Maksouds 在戲的一開頭就指出,在德國「每年有四千億歐元的遺產被繼承,每五個孩子當中有一人是窮人」。劇中安排遺產在死後由政府接管,繼承權(包含負債)則開放以抽籤方式重新決定。而業務的承辦單位正好就是負責社會救濟金發放的就業中心。作品將時間拉到繼承法改革的三個月之後,兩名在單調沉悶的就業中心裡工作的行政人員,遇到兩個婦女衝進辦公室,用手槍對著他們的胸口,威脅要把其中一人用多年積蓄所買的心愛吉普車炸毀。繼承巨額遺產是一種幸運或是社會的不公平?就像出生的巧合一樣,「卵巢彩券」的出現打亂了一整個世代的人生規劃。 當世界學習倒著走 Als die Welt rückwärts gehen lernte/黎娜.葛蕾莉克 Lena Gorelik 這齣戲劇裡的主要角色是兩名小學生尤西和米拉。尤西雖然是男生,卻喜歡穿洋裝,可是他並不想當女生,他只是覺得洋裝很漂亮。由於與眾不同,尤西經常遭到別人嘲笑,這令他非常氣憤。小女生米拉不喜歡別人制訂的規定,比如必須用「您」稱呼老師;要準時不能遲到等等。到底是誰決定一切都必須這麼運作?難道就不能不一樣嗎?還有,如果有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另有它自己的規定,比如尤西的媽媽突然要求他早上繼續躺在床上別起床,而米拉的爺爺居然搬到狗屋裡居住,這樣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各種奇思妙想、荒謬怪事接二連三地出現,各種物品也都瘋瘋癲癲:內褲想要戴在別人頭上;鞋子啃咬著狗狗;狗狗不只喵喵叫,還想用牽繩遛人!更怪的是,除了尤西和米拉,其他人和所有的物品似乎都認為這些都正常不過!起初這一切怪事還挺有趣的,但尤西和米拉很快就發現,如果這個世界只是變得不一樣,並不代表事情會變得更好。那麼,當世界天翻地覆,他們/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莫妮卡奶奶――什麼? Oma Monika, was war?/米蘭.加特 Milan Gather 這部戲劇由兩名演員演出,講述小學生巴塔薩和祖母莫妮卡奶奶的祖孫情誼。和一般祖孫相處不同之處在於,莫妮卡奶奶開始出現失智現象。起初巴塔薩並沒有察覺奶奶異常的地方,因為平時爸媽下班後便會接他回家,兩人相處的時間沒有那麼長。但是這一次爸媽出差,他必須在奶奶家過夜,也因此他才驚覺奶奶有一些不太對勁。一開始他感到驚慌失措,甚至想打電話向爸媽求助,但最後他決定利用身邊的物品喚起奶奶的記憶。貼心的巴塔薩一步一步引導奶奶重回過往的時光:她和爺爺共同生活、相識,結婚生子,她從前的工作,甚至莫妮卡奶奶和她爸媽的生活片段等等。一步一步,巴塔薩拼湊出奶奶的過往,也一步一步引領奶奶回到當下,認出如今在外面(不久前她認不出巴塔薩,還將他趕出去)的男孩是她摯愛的孫子,並且請他回來和自己說說話。填字遊戲串連這部戲劇多處劇情,不僅是巴塔薩與莫妮卡奶奶愛玩的遊戲,在巴塔薩喚起奶奶記憶的過程中,也出現幾處類填字遊戲的元素,比如奶奶想不起「白天」該怎麼說,只能用「不是晚上,是在太陽……」加以描述,而巴塔薩立刻猜出奶奶想說的是「白天」,可說是祖孫二人共同創造的「填字遊戲」。 本書特色 1.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為促進台德文化交流特別推薦且協力出版此書,取得獨家授權第一手資訊。 2.劇本類型多元,包括偶劇、青少年戲劇,反映德國當代社會議題。 3.適合戲劇系、文學╱劇本創作及研究者、德文系所師生閱讀。
《世道人心》(The Way of the World)是英國劇作家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的傳世之作。這齣復辟時代最佳的喜劇搬演的是:家族成員為達一己之私,不惜勾心鬥角,從而突顯「世道」多岐、「人心」險惡的主題。全劇的對白簡潔雋永,劇情有輕鬆、有緊張,是一齣值得細細品嚐的上乘之作。其劇情講述戀人米菈曼和密拉備為獲得姑姑的許可而結婚的努力,劇作家藉由愛情和婚姻的關係來嘲諷當時的社會體制。 本書特色 1. 《世道人心》(The Way of the World)是英國劇作家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的傳世之作。1700年三月上旬在倫敦林肯(Lincoln)的 Inn Field 劇院首映。被廣泛認為是最好的修復喜劇之一。 2. 「譯註」為本書的重點,劇的戲文多為口語,又是三百多年前的作品,涉及的典故、雙關語以及史實背景者相當豐富,為達到輔助閱讀之效,詳加註釋。全書兼顧精確與順暢,便於參酌採腳註。文中的歌曲斟酌押韻並以漢字對準音符。 3. 適合戲劇領域,戲劇科系,英國文學,文化社會研究者閱讀。
本書收錄作者原創的得獎劇作,鑿開歷史的縫隙,演繹無情世界的有情故事。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故事,在歷史洪流中重新演繹,女妖的哀戚悲涼、變形的英雄魂魄、紅氍毯上一個個鮮明立體的人物,如夢似幻,似假還真,願展書同遊,進入靈魂底處,一掬人生況味。另有專文〈總論〉介紹歌仔戲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以及在新時代創新劇本的方向,為歌仔戲的未來注入新活水。 《青衣銀甲梁紅玉》,梁紅玉說:「今生若能長廝守,腸破血流也無怨尤。」她如願與韓世忠結為夫妻,但最終也應誓言,沙場上金兵一刀刀劃開她的肚子,她撕開衣襟,將腸子塞回肚內,綁住肚子繼續殺敵,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 《紅梅妝》裡的太子李賢既敬慕母后武則天的能力,又厭棄母后的不擇手段。當他遇見既有才智卻無母后城府的上官婉兒,以為這是真正的愛情,「勝過掌九州」,願為愛割捨一切,但最後仍被親情、愛情雙重背叛。對母「願學哪吒割肉削骨,還你養育之恩!」但對婉兒,縱因遭廢儲君貶巴州,依然祝福與傾慕…… 《胡漢笳音》,痛失愛侶的蔡文姬流落北方蠻荒之地,遇到草地雄鷹左賢王,有夫之婦如何能將心留給使君有婦的匈奴人,「以帳為家,皮草換詩畫;觀念不同,貞操成笑魁!」異地真情顛覆了價值觀,但能敵過政治操弄?曹操一句「為故友,千里贖文姬」,拆散的何止是骨肉親情,徒留唱不盡的〈胡笳十八拍〉。
是生存還是競爭?是麵包還是槍彈的戰場? 在《勇氣媽媽》中,安娜和三個子女拉著馬車販賣軍用品,靠戰爭討生活,雖然三個子女都因為戰爭而相繼喪生,明知戰爭的禍害,卻忍不住想要戰爭,拉著馬車繼續向前邁進,只要活下去的勇氣尚存,一切必得繼續下去。 安娜被譽為現代西方劇場形象最為突出的女性角色。她是勇敢和懦弱的化身,她既是現實主義者,也是機會主義者;她是唯利是圖的生意人,也是個性堅強的母親。從左派的角度來看,她更是一位對抗資本主義的無產階級化身。 布萊希特以反諷手法宣示他的反戰思想,透過描寫戰爭,他也凸顯像勇氣媽媽這種在戰爭夾縫中求生存的矛盾角色。透過詼諧的對白及歌隊合唱,本劇充分展現出史詩劇場獨特的風格與魅力。 本書特色 1、台灣唯一繁中譯本,大師經典著作,呈現人類真實人性 2、適合戲劇工作者、戲劇相關科系師生閱讀
世上真有好人嗎? 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人能否保持純真善良,同時還能在社會上繼續生存? 《四川好女人》這部人間寓言,帶我們重新反省人性善惡、社會現實與生存選擇的問題。 本劇是布萊希特晚期的作品,完成於一九四三年。描述三位神仙來到四川的小城,希望在人間找到一個真正的「好人」。走遍全城,卻沒半個人願意接待祂們,只有貧困的妓女沈蒂好心收留祂們過夜。她因此得到一筆金錢作為回報,原本滿以為從此可以改善生活,卻發現商業利益與樂善好施的原則相衝突,她只好化身成現實、強悍的表哥蕭大掌管店舖。她到底是要當個精打細算,明算帳不講情面的生意人,還是做個好人,被城裡居民壓榨欺負? 本書特色 1、台灣唯一繁中譯本,大師經典著作,呈現人類真實人性 2、適合戲劇工作者、戲劇相關科系師生閱讀
本書收錄西洋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 525-456 B.C.)僅存七部作品中的四部:《乞援女》、《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波斯人》及《七雄攻特拜》。另三部為僅存完整的三部曲:《阿伽門農》、《奠酒人》、《復仇女神》,收錄於《希臘悲劇之父全集I》。 公元前四百多年,希臘出現以宗教歌舞表演酒神頌歌的酒神祭,並一年一度舉辦雅典悲劇競賽。埃斯庫羅斯是劇作家之中的佼佼者,延續希臘悲劇的制式結構與表演型態,將希臘神話傳說編寫成兼具美學與文學性的悲劇。他的劇本繼承並發展了荷馬帶有濃烈悲劇色彩的世界觀,所確立的劇本創作傳統及其文學價值,更令後人譽為「希臘悲劇之父」、「西洋戲劇之父」。 劇作特色: 《乞援女》體現酒神頌發展成悲劇的過渡階段,《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探討神學正義的本質,《波斯人》是希臘悲劇取材於當代史實的孤例,《七雄攻特拜》寫伊底帕斯的兒子鬩牆火拼。
本書收錄西洋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525-456B.C.)唯一流傳下來的完整三部曲作品。公元前四百多年,希臘出現以宗教歌舞表演酒神頌歌的酒神祭,並一年一度舉辦雅典悲劇競賽。埃斯庫羅斯是劇作家之中的佼佼者,延續希臘悲劇的制式結構與表演型態,將希臘神話傳說編寫成兼具美學與文學性的悲劇。他的劇本繼承並發展了荷馬帶有濃烈悲劇色彩的世界觀,所確立的劇本創作傳統及其文學價值,更令後人譽為「希臘悲劇之父」、「西洋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一生創作過數十部劇作,現僅存七部,本書收錄《阿伽門農》、《奠酒人》、《和善女神》三部曲。《阿伽門農》描寫遠征特洛伊的邁錫尼王阿伽門農被妻子和其姘夫謀殺;《奠酒人》描寫阿伽門農的兒子奧瑞斯提斯為父親復仇,殺死母親及其姘夫;《和善女神》描寫奧瑞斯提斯被復仇女神追討血債,最後被女神雅典娜宣判無罪。另四部傳世作品收錄於《希臘悲劇之父全集II》。
世上真有好人嗎?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人能否保持純真善良,同時還能在社會上繼續生存?《四川好女人》這部人間寓言,帶我們重新反省人性善惡、社會現實與生存選擇的問題。 本劇是布萊希特晚期的作品,完成於一九四三年。描述三位神仙來到四川的小城,希望在人間找到一個真正的「好人」。走遍全城,卻沒半個人願意接待祂們,只有貧困的妓女沈蒂好心收留祂們過夜。她因此得到一筆金錢作為回報,原本滿以為從此可以改善生活,卻發現商業利益與樂善好施的原則相衝突,她只好化身成現實、強悍的表哥蕭大掌管店舖。她到底是要當個精打細算,明算帳不講情面的生意人,還是做個好人,被城裡居民壓榨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