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鄭清文於2017年11月4日辭世,為了紀念這位國寶級小說家,2018年1月13日於華山文創園區中3館2樓拱廳舉辦「鄭清文紀念會暨文學展」,現場展示鄭清文重要著作、手稿與獎座等,同時編印紀念特刊。紀念會邀請文友一同重讀鄭清文的小說、童話,以及論述文章,再次領略他深刻描繪的台灣人與台灣事。 【鄭清文小傳】 鄭清文,筆名谷巴、谷嵐、莊園,籍貫台灣桃園,1932年9月16日生,2017年11月4日過世。 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於華南商業銀行四十餘年,1998年退休。曾任台灣筆會會長。曾獲《文星》雜誌創刊五週年徵文特選、台灣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推薦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小說獎、行政院新聞局小太陽獎、鹽分地帶台灣文學貢獻獎、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國家文藝獎等。 鄭清文創作文類以小說及兒童文學為主,兼有論述。1958年於《聯合報》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寂寞的心〉。其小說以短篇成就最高,數量達兩百餘篇,文字平淡樸實,風格內斂含蓄,以冷靜旁觀的角度觀看人間的無奈。他引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解釋自己創作小說的原則──「浮在水面上的只有十分之一,十分之九在水面下給讀者思考。」看似簡單實則富有深意的寫作手法,成為鄭清文獨特的文體。小說家李喬歸納鄭清文的小說特色為「著重悲劇過程的探討」、「『解脫與救贖』是核心」、「觀念性和現實性結合」、「『深潭漩渦型』的語言」等。鄭清文的短篇小說可分為兩條書寫路線:一為「現代英雄」系列,寫變動時代下的小人物;一為「舊鎮」系列,寫童年時期的故鄉,兩條路線展現台灣社會的各種形貌,交織台灣人民的悲歡。評論家葉石濤認為:「他的小說向來亦步亦趨地跟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反映了在這社會的每一個階段生存的各種人物的內心裡正在醞釀的或已爆發開來的悲劇。」 1977年開始,鄭清文投入兒童文學創作,其童話描寫台灣的城鄉風土,題材多樣化,以現代眼光改造傳統社會不合理的思想文化。鄭清文重視培養兒童的想像力,認為不應忽視兒童的潛力,應給兒童更寬大、自由的空間,為台灣的兒童文學開啟新頁。日本評論家岡崎郁子認為:「鄭清文的童話故事,在每天重複不斷的日子裡,人物、動植物、自然的生態經營,於此開展,推演著喜悅與哀傷的物語。他以淡淡且富深思的文筆,時而交雜著幽默語調,平易近人。」 2000年以後,鄭清文發表了許多篇以「石世文」為主角的短篇小說,作品內容主要反映台灣百年來的歷史,包括日本殖民時期的記憶,戰後國民政府主政下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以及戰後社會的變遷與歷史的真實。作家不相信官方的歷史與說法,他有心書寫一部台灣庶民的歷史。他希望以自身的經驗,通過文學的重構,保留時代真實的聲音,為台灣的民族與歷史留下見證。 鄭清文創作近六十年,始終保持其一貫的樸素風格及對人性的關注。國家文藝獎的獎辭寫道:「他的作品常鼓勵人在困境中的奮鬥,高揚生命的普世價值;剖析人性,細膩幽微、蘊藉深刻,深合清淡悠遠的藝術理想。」(李進益審訂) 本書特色 這本紀念特刊收錄鄭清文小傳、鄭清文自述寫作觀點的兩篇文章、好友、文壇後輩、家人等的評論、懷念文章,以及文學年表、作品目錄提要、作品外譯目錄、評論資料目錄等。
本書特色 1.全書含有小傳、年表、書目提要三大部分 2.年表搭配照片,詳實展現余光中文學生命經歷 3.詳盡的著作目錄,除了台港中三地出版書籍外,也收錄其外譯作品目錄,完整呈現余光中著作出版概況
流浪一生的作家李永平,在2017年9月22日從此雲遊四方了。為了紀念李永平,12月10日於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並編印紀念特刊,藉由紀念會與文學展覽,邀請讀者們一起來懷念他的寫作精神。 【李永平小傳】 李永平,祖籍廣東省揭西縣灰寨鎮,客家人,1947年9月15日出生於英屬婆羅洲砂勞越邦古晉市,2017年9月22日病逝於台灣淡水馬偕醫院。他在當地完成小學和中學教育,畢業後曾短暫擔任小學和中學華文教師。1967年以僑生身分負笈台灣,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隔年第一本小說《婆羅洲之子》在砂勞越出版,那是1966年獲得婆羅洲文化局第三屆徵文比賽首獎的中篇小說。他在台大時期寫作的〈拉子婦〉(原題〈土婦的血〉)獲得顏元叔老師的鼓勵,投稿《大學雜誌》(1968年)而受到注意。其間他陸續寫作婆羅洲成長記憶中的原住民和華人移民故事。 他在大學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1972年10月起擔任《中外文學》雜誌編輯,1973年7月改任執行編輯。1976年他出版了在台灣的第一本小說集《拉子婦》,象徵了熱帶風貌的雨林和華人故事正式走入台灣文壇的視域。同年赴美深造,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文學碩士(1978),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82),後即應聘至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後來陸續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2016年曾至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駐校作家。 他在留學美國期間創作不輟,1978年以〈歸來〉榮獲第三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1979年則以〈日頭雨〉榮獲第四屆聯合報小說獎首獎。1986年《吉陵春秋》出版,讓李永平在華文文學領域受到普遍的矚目和讚譽。他以鑄造文字般的意念堅持「純正中文」,追求漢字的美感形式,對中國性/南洋性的離散文化的呈現和展示,既代表了馬華在台作家對創作文字的極致實驗,亦被歸類為台灣現代主義美學寫作。爾後的《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1992)、《朱鴒漫遊仙境》(1998)依序實踐其「純正中文」的寫作風格,同時鋪陳其縈繞不去的原鄉鄉愁,一個自婆羅洲離散的浪子形象,穿梭遊蕩於台北街頭,且設定了朱鴒的傾聽者角色。但他在《吉陵春秋》成功營造地域模稜兩可的原鄉,美學化的慾望地理,性、墮落、慾望和原罪的循環辯證和論證,以及受難女性、性別暴力等符號和美學的展演,學者黃錦樹以為這是一部「中國性—現代主義」的經典之作,精確呈現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特殊的熱帶景觀。「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是普遍對《吉陵春秋》的閱讀印象,卻也凸顯馬華作者在語言和美學層次意圖展示的文字鄉愁,一個模仿說書話本腔調世界的「中國性/南洋性」辯證。 近年李永平的《月河三部曲》,直接回到婆羅洲地景,以龐大的結構完成帶有懺情、成長的自傳色彩寫作。從《雨雪霏霏》(2002)到《大河盡頭(上卷:溯流)》(2008)、《大河盡頭(下卷:山)》(2010),以及《朱鴒書》(2015)的完整出版,李永平以散布在婆羅洲地表上的族裔、鬼魅、性慾等傳奇元素,揭開殖民和戰後的雨林奇觀與成長故事,開展雨林書寫的大河敘事。從氣勢磅礡卻又幽婉動人的雨林故事,李永平訴說的家鄉經歷和少年記憶,引導讀者走入他的個人成長世界和婆羅洲經驗。小說的飄零情調和原鄉想像,交織著從婆羅洲、台灣和紙上中國循環構成的離散的原始激情。這一點恰恰被論者視作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內獨具風格的「浪子文學」。寫作期間,李永平因心肌梗塞,曾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他憑著堅韌的毅力和理想,規律寫作,終究完成了個人創作上的顛峰之作。2017年《月河三部曲》的重新製作出版,可視為在台馬華文學的重要成果,為台灣文學注入了繁複熱帶文學景觀,凸顯台灣文學多元豐富的面貌。 李永平的晚年創作,還有武俠小說的寫作計畫。2016年開始寫作〈新俠女圖〉,2017年5月不幸診斷出大腸癌末期。他仍堅持寫作,以創作意志抵禦疾病侵襲。但終究因化療引發敗血症,9月病逝於淡水馬偕醫院。〈新俠女圖〉僅完成至第十四回,未能終篇,徒留遺憾。家屬依其遺願將骨灰海葬,魂歸淡水外海。 李永平的文學成就,相當耀眼。《吉陵春秋》曾獲「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及聯合報小說獎。2003年翻譯成英文(Retribution: The Jiling Chronicles),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2010年則有日文版《吉陵鎮ものがたり》,由日本人文書院出版。《海東青》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2008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大河盡頭(下卷: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台北書展大獎、金鼎獎。簡體字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鳳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大獎。 李永平於2015年榮獲第19屆國家文藝獎,其小說《朱鴒書》亦同時獲頒金鼎獎。2016年榮獲第6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另外也獲頒第11屆台灣大學傑出校友獎。以上榮譽,是對他五十年的文學成就的崇高肯定。 除此,李永平亦有多部譯作,翻譯包括奈波爾《大河灣》、《幽黯國度》等重要英文小說,對華人世界的讀者影響深遠。(高嘉謙撰文) 本書特色 紀念特刊收錄李永平小傳、李永平自述創作因緣的兩篇文章、好友、學生、家人等的評論、懷念文章,以及文學年表、作品目錄提要、作品外譯目錄、譯作目錄、評論資料目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