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話無保留的隆仁,不恥下問的茂仕和秀塊夫婦,專修音樂的嫻妤,以及教過十五年台語的紓秋。每人各有推行福佬話的良好條件。可惜,這些良好條件是分散的;話無保留,但是還沒有多少知音;不恥下問,但是辨認不出日常語音聲調;專修音樂,但是從未注意過日常語音聲調的規則變化;良好台語教學,但是往往不得不沿襲成規。 這樣的小說佈局,探討出推出台灣母語著力的重點:音樂教育和英語能力,必須加強。兩相配合,前者有助語言聽音,後者有助音素拼音。兩者是所有語言認字的基礎。 小說中的人物對談,也會讓讀者體會到,一個社會的休閒活動,隨時在左右這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群族有健康的休閒活動,才能夠發揚得出優質的群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