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創作背景,描述他踏入莎翁戲劇的歷程,過程中的主角人物便是他的恩師──克萊夫?T?瑞維爾校長。藉由這位深深沉迷於莎翁作品的酒鬼校長,作者不僅認識了莎士比亞,也引發了他對生命的熱情。 本劇作以獨幕劇方式呈現,並附有作者於北京公演的DVD,親自演釋創作,其對戲劇熱情於表演中一覽無遺,其充滿奇遇和挫折的追求歷程也能鼓舞讀者勇敢尋夢。
本書搜集曾發表於各報刊雜誌、關於姚一葦先生為人治學的文章。全書共分四輯: 輯一、「悼念:暗夜中的掌燈者」:收錄姚先生辭世後,其同窗、好友、作家及學生的悼念文章。 輯二、「斯人其事」:結集曾發表於報刊雜誌的文章,介紹姚先生的人與事。 輯三、「劇作家如思想家」:蒐集歷來評論姚先生作品的文章。 輯四、「附錄」:為姚先生的生平年表、著作目錄及相關研究資料目錄。
本書輯錄戲劇界巨擘姚一葦教授二十多年來所發表的重要文章,涵蓋戲劇、文學、電影與人物等。在「讀書與創作」一輯中,姚教授談及他的戲劇創作,治學以及讀書方法。「劇場與電影」則是作者十多年來參與劇場活動發表的相關文章及影評,深具歷史意義和洞察力。「文學評論」收錄作者的小說評論。此外,有六篇為作者懷念故友,討論他們作品或追憶他們行誼之文,輯為「傷逝」。本書對於研究姚氏思想及台灣戲劇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民眾劇場以民眾生活為中心,有強烈關照、改造社會的意圖,主張以劇場接觸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苦楚,因此民眾在那裡,民眾劇場就在那裡滋長。 民眾劇場工作者,以社會苦行者的角色,揹負國家民族歷史宿命的重擔,將熱誠賦予廣大的悲苦同胞。他們叛逆西方既定的表演美學體系,要求表演的自主和開放,認為劇場應回歸民族自身表演的藝術形式,以探索民眾的真實生活。 70年代初期,亞洲許多國家便已運用民眾戲劇的表演方式,在街頭呈現民眾的生活議題。《民眾劇場》深入現場,詳實勾勒亞洲第三世界民眾劇場發展的運行軌跡,並反觀台灣劇場發展的迷思和徬徨,提出刻場反芻民眾的良言,值得台灣戲劇界深思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