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薩不曾對電影以及電影的「行動力」感到失望!因為人民總會適時地警惕他們的統治者,而電影也永遠不會完全地屈從!電影和政治都是非常含糊的詞。我們該如何理解電影呢?是影片的總集嗎?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藝術,還是一種生產機器?我們要談論何種電影呢?是所有的電影,還是主流電影(也可以定義為商業電影,或劇情片,而把其它類型都排除在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政治呢?是政治,還是政治學?首字母要大寫嗎?還要提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當我們談論電影中的政治時,我們總是在說「左翼的」政治。極少有人會把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稱作一名「右翼(甚至極右翼)電影人」,而人們卻會輕鬆地說肯.洛區(Ken Loach)是一名「左翼電影人」。阿蘭.布洛薩的這本書就是從上述難解的問題出發,在形式多樣的電影史中另闢蹊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走出了謎團。他認為,只有當一部電影成為記錄人民的場所時,才具有政治性。他堅定認為電影能夠是一種行動的力量、甚至能在「人民的重構與復興」中做出一些貢獻。他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種宣言,這是一名介入極深立場鮮明(且挑剔)的電影愛好者對當今電影人發出的宣言。他對我們說:你們要站到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上面,還要站到人民所願之事的高度上面。表明立場吧!本書特色1. 跳出傳統電影評論窠臼,以札記形式探討電影是否激發人民自覺與抵抗意識。2. 以嶄新觀點引導讀者發現或再發現被忽視的電影,並將抵抗重新連結「尋求叛逃/逃逸路線」。3. 本書試圖把人民電影的理論化為積極的行動,去創造具有立場、主體性,並有行動力的人民電影。
布洛薩不曾對電影以及電影的「行動力」感到失望!因為人民總會適時地警惕他們的統治者,而電影也永遠不會完全地屈從!電影和政治都是非常含糊的詞。我們該如何理解電影呢?是影片的總集嗎?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藝術,還是一種生產機器?我們要談論何種電影呢?是所有的電影,還是主流電影(也可以定義為商業電影,或劇情片,而把其它類型都排除在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政治呢?是政治,還是政治學?首字母要大寫嗎?還要提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當我們談論電影中的政治時,我們總是在說「左翼的」政治。極少有人會把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稱作一名「右翼(甚至極右翼)電影人」,而人們卻會輕鬆地說肯.洛區(Ken Loach)是一名「左翼電影人」。阿蘭.布洛薩的這本書就是從上述難解的問題出發,在形式多樣的電影史中另闢蹊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走出了謎團。他認為,只有當一部電影成為記錄人民的場所時,才具有政治性。他堅定認為電影能夠是一種行動的力量、甚至能在「人民的重構與復興」中做出一些貢獻。他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種宣言,這是一名介入極深立場鮮明(且挑剔)的電影愛好者對當今電影人發出的宣言。他對我們說:你們要站到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上面,還要站到人民所願之事的高度上面。表明立場吧!本書特色1. 跳出傳統電影評論窠臼,以札記形式探討電影是否激發人民自覺與抵抗意識。2. 以嶄新觀點引導讀者發現或再發現被忽視的電影,並將抵抗重新連結「尋求叛逃/逃逸路線」。3. 本書試圖把人民電影的理論化為積極的行動,去創造具有立場、主體性,並有行動力的人民電影。
哲學家爭相重返昏厥或崩解現場,卻意外將哲學史推向身體史,推向不可知⋯⋯這些「去主體」經驗的跨文化研究案例,值得當代哲學的發問與介入。就啟發與期待而言,《遭撞翻的哲學家》可謂一碟開胃菜;然就當代哲學在此熱點領域不解風情、遲未介入、幾乎空白的失望而言,這標題或許就成了潛在的諷喻了⋯⋯——摘錄自本書序論〈我暈!〉,著名社會學家朱元鴻教授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台灣教育部玉山學者布洛薩的這本哲學論文集,從哲學家的摔倒或被撞翻的體驗出發,檢視各種失去定向、面對不確定性的挑戰,從而省思文化歧端和跨文化的可能與局限。對於一般視為「進步」的道德編碼及其潛在的法西斯傾向提出警覺,同時也批判民粹主義或左派民粹。布洛薩由盧梭、傅柯與德勒茲的哲學概念診斷我們當代的文化、政治與社會問題。這是一本善於鋪哏、易於理解但具顛覆觀點的哲學讀本。本書特色1. 針對個體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現時性問題中,重新自我定向。2. 從盧梭、傅柯與德勒茲等法國哲學家的理論出發,提出哲學研究的批判、反思及演譯。
本書作者布洛薩試圖理解,為何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暢銷書所提到的「中國甦醒」的歷史氛圍中,傅柯的作品為何、且如何廣泛地「掠過」華語世界。當傅柯突破當時的方法論與認識論規範往前邁開一步時,亦即當他嘗試要去中心並且轉向亞洲,而轉向的目的不是為了輸出其思想產品而是為了透過亞洲「他者」來檢驗其產品時,為什麼他選擇了日本而非中國……必須說的是,中國或整體而言的華語世界,至少在傅柯明白曉暢的表述中幾乎是一片空白,或者說黑洞……「作者以『地緣哲學』(géo-philosophie)的角度,結合著『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解殖立場,重新將一種帶有政治批判力道的知識論機制賦予此一空白,是在批判傅柯之中,開展了傅柯留白下的可能性。」——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黃冠閔本書綿密地分析中西文化在傳統上根本的差異,並以傅柯對國家的批判剖析傅柯為何與法國毛派劃清界線;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對傅柯與伊朗、傅柯與人權、傅柯的解殖反思等內容的討論。「傅柯與中國之間錯開的交會,難道只關於傅柯生前的言思與行蹤?傅柯逝世卅多年後的今日,例如布洛薩與我們在這裡的思緒,以及未來,不仍然延續著與中國錯開的交會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朱元鴻本書並有四位學者回應,這本以傅柯哲學為軸心的著作,顯示當代哲學的前瞻與對現世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