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小劇場嗎?他們是誰?在哪裡?做甚麼?做劇場可以維生嗎?如果賺不到錢,為什麼還要繼續做?戲劇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而小劇場通常又是站在最前方的旗手。如果你不明所以地愛著或恨著這個時代,這本書就是一個了解的開始。 本書以台灣小劇場為主軸,總共採訪了七個劇團及九位劇場工作者。作者群透過與劇場工作者親身接觸、訪談,深入他們的工作環境,以文字記錄下劇團的發展歷程,以及劇場工作者的真實面貌。 書中一字一句,不僅道出這些劇場工作者堅持理想、勇於追夢的感動故事,更反映出台灣小劇場的整體處境及艱難;這些不斷創造精彩給觀眾的人,這次將反過來成為舞台的主角,用他們最真實動人的故事,帶領讀者進入台灣小劇場的奇幻世界。
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
本書以交大電機系102年舉辦「電機科技做中學學習營」的演講及實驗課程為基礎,邀及電機系教授群分享「機器人」、「通訊」與「雲端運算」等三種重要的電機技術;同時以「實做」的角度切入,用簡單版的實驗手冊方式來呈現有趣的實驗內容。此外,更為讀者打開六間實驗室大門,以問答的方式深入探索他們的研究。書末並提供Q&A及基礎名詞解釋,以提供給全國的優秀高中生更多的學習面向,成為認識電機工程的第一本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