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而收集史料和了解史料也是進行歷史研究的第一步。然而「臺灣研究」界對於入臺已有幾百年的基督教會史料,卻長期存在認識不夠與使用不足的現象,不但影響到對教會歷史的認識,亦形成「臺灣研究」的一項缺憾。教會史料是研究臺灣一項頗具特色的史料。教會因為傳教事工與教會(機構)發展的考量,往往會對宣教地區加以記載。從當地宗教的氛圍、教會發展、當地風土人情以迄政治、社會的情況,都有記載,甚至有不少臺灣民俗物品的收藏,故甚有利用與開發的價值。此次「臺灣教會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舉辦,獲得各方良好的反應。不但有國外學術界的踴躍參與,介紹美國、英國、日本與香港等地學術界與教會檔案館有關臺灣教會的豐富收藏;國內學者亦撰文分析教會相關文獻的保存、史料與檔案特色。而教會文獻的介紹與探討,不僅有利於教會歷史的研究,更提醒到其他領域的學者來利用教會史料的豐富內容,以進行臺灣社會各個層面的研究,進而開拓臺灣歷史研究的新面向。
客家移民落腳在不同社會,會受到不同歷史文化脈絡、政治經濟發展與族群互動關係的影響,形成或是建構出不同的客家文化特質。因此,不同區域間的比較研究對釐清「客家」或是「客家文化」的概念,以及對客家族群的相關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本書希望將新馬地區的客家產業發展置於上述的架構中,分析在地複雜性(local complexity)——包括移民的過程、人群的流動和現今居民社群的特性,以勾勒出「東南亞客家」的組織特性與文化內涵。讓「時間」(世界經濟、政權的轉變)與「空間內部的行動者」(族群關係)在區域中對話,並觀察與分析所產生的「客家」文化特質。
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將女兒從原生家庭的暫時身分轉為另一個家庭的成員,因而給她一個永久的安身之處。她組成自己的子宮家庭,同時也成了婆婆的子宮家庭之一員。透過結婚「儀式」從而轉變的「身份」,觀察女性對自身的角色變化與社區家庭的貢獻認同,以及外地工作的年輕一輩是否會帶回一套影響婚姻儀式進行的新想法和思維。本書透過研究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客家社群的一個村落——大富,探討客家女性議題,觀察記錄客家族群這個聚落的聚集與誕生。希望了解華人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婚姻」的變遷,以及女性與婚姻儀式的關係。
中央大學自民國九十三年起開始辦理傑出校友遴選,至一○二年屆滿十屆。十年來,推選出三十八位代表,均以敬業勤勉、認真踏實的態度在各行各業服務,廣受社會大眾肯定。 本書蒐羅歷年訪談稿,帶你一窺傑出校友的成功歷程,看他們如何自我勉勵、走過瓶頸;進而在所處領域,透過熱情與實力,逐步發光發熱。
本書為校史叢書百年校史第二冊,全書在臺灣高等教育與社會變遷的時空背景下,?述本校學術發展分期,以及強項研究特色的成果。全書分為五部份:第一部份為書前頁,編有彩色照、叢書序、序。第二部份為奠基,談及本校一九六二至一九八二年之校務及學術發展。第三部份為蛻變,收錄本校一九八二至二OO二之學術及研究發展,兼及本校於數項重點整合型計畫之學術暨研究成果。第四部份為卓越,收錄本校二OO二迄今之學術及研究發展,兼及本校於五年五百億計畫之學術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