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越渡:馬華文學論集》收入在臺和在馬不同世代馬華學者論文十一篇,分成「風土與跨界」,「冷戰、差異與跨域」,「翻譯與越渡」,「論述與踐行」四輯,論述課題涵蓋文學建制、文學場域、竹枝詞、粵謳、地誌散文、現實主義、文學刊物、文化冷戰、翻譯馬華等面向,探討對象包括白垚、方北方、杜運燮、烏斯曼.阿旺、莊華興等人,內容多元繁富,可讀性高。
本書內容共分為三大篇,分別是:智慧電子商務(Smart Electronic Commerce)智慧科技應用(Smart Technology Applications)網路行銷與管理(Onlin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各篇章的主題都很符合目前智慧電子商務的環境,研究也都有其深厚的學術理論與價值,學術性的嚴謹內容將來可能都會在相關的學術期刊發表,但是本書嘗試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夠瞭解研究的概況與發現。
本書的內容共分為三大篇,分別是:.智慧科技應用 (Smart Commerce).智慧電子商務 (Online Marketing).網路行銷與管理 (Cyber-Society)各篇章的主題都很符合目前智慧電子商務的環境,研究也都有其深厚的學術理論與價值,學術性的嚴謹內容將來可能都會在相關的學術期刊發表,但是本書嘗試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夠瞭解研究的發現。
本書收入英文論文四篇,作者分別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與美國,他們都是文學研究者,其中林玉玲與馬拉凱.維達馬尼更兼具英文詩人、小說家身份。他們在論文中析論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發生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一場種族流血衝突事件對社會、文學、文化的影響。在事件發生五十年後回顧、反思,更有鑑往知來的歷史意義。
陰廟的存在常讓人感到恐懼,這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祂們的陌生和忽視。先有接觸,方能跨越陌生與疏離。中山大學師生透過 「 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藉由田野調査、影像記錄、在地書寫、轉譯手法與策展活動等多元記錄和專題成果,一步步認識這片土地上可敬的先民,尋找祂們的故事,探討祂們的生命與高雄之自然環境、城市特質、歷史發展、族群互動、產業變遷一同共構而出的豐富面貌。祂們的死難是歷史的過往,銘刻著這座城市、這片土地、這些族群的創傷記憶。因認識而理解,因理解而寬容,我們便能釋放對於祂們的恐懼,死者得以安息,而生者也能在祂們的故事中找到撫慰和繼續前行的力量。本書記錄了臺灣中山大學師生觀察、理解、體驗與轉譯高雄陰廟信仰的歷程,及其後續所獲得的成果和省思。希望能藉此增加人們對於陰廟的認識,不再恐懼;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提供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教學者不同的教學參考。
漫畫有圖像有文字,圖文搭配成視覺與閱讀並呈互補的形式,自成別具一格的體式,自有其傳統、邏輯與符號系統,並蔓衍生成漫畫、連環圖、圖像小說、圖文書等通俗或嚴肅文化產品。本書勾勒漫畫研究的歷史發展、論述架構、閱讀情動、以及漫畫與回憶錄、紀實體的拓撲聯結,篇幅雖小,密度實高。
本選集結合十五位數個不同世代且寫作風格與審美旨趣各異的詩人及其作品。如奚密所言:「二十世紀最優秀的中文詩有些來自臺灣。臺灣現代漢詩的歷史也述說著一段由邊陲蛻化為前衛的故事。」(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2001,26)本書的翻譯與出版,是繼《夜行:臺馬小說選譯》的又一個嘗試。本次翻譯詩歌,而且是純粹、單向的臺灣詩歌翻譯,擺脫了本地華社談翻譯言必文化交流的刻板認知。本詩選得以翻譯與出版,獲得臺灣大學中文系高嘉謙教授主持的「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劃的支持。
本論文集以「亞際南方」為出發點,一來是藉此思考馬華文學的「南方」意義,無論是從文化、語系或文學地理想像,有意在全球南方思維下辨識所謂屬於「南方的聲音」。另則帶著期待一種亞際間的互相看見與理解,重新思考馬華文學與亞際(之間)文學的參照,尤其是比較不同的亞際地域如何通過文學進行現實的探索,各自的文學爭論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以及文學史框架等問題。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集結了不同領域及背景的十五位新生代研究者,以「跨地域」、「跨領域」和「跨語際」之角度呈現東南亞研究的新風貌。
《和平正跨坐在我們的肩上》為臺灣第一本中譯緬甸詩集,收錄了緬甸當代詩人潘朵拉(Pandora)的六十首詩作。潘朵拉為「二○一九年緬甸國家文學獎之詩歌獎」的得主,是緬甸當代詩壇極具代表性的後現代詩人,其詩風具對社會、政治、甚至是身分認同的濃烈批判性,詩人對國家、對世界的關懷也在詩作中體現。其中,《和平》所收錄的〈約翰 我隨著甜美的紅酒河漂泊了〉與〈和平正跨坐在你的肩上〉更展現出潘朵拉因應緬甸政治動盪而提出的對當局之譴責與對和平之希冀(抑或是絕望)。作為緬甸文學在臺灣的起步,《和平》也將來自緬甸、卻普世的難題與課題扛在肩上,緩步邁向福爾摩沙。
從文學出發的媒介論述,對文學研究與考察自有啟發之處。這本小書引介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與席格爾(Bernhard Siegert)這兩位當代德國學者的三本重要媒介論著,彰顯其中的文學基質。透過作者陳春燕的精采析讀與脈絡化,本書演示了「媒介思維」的「論述網絡」與文學批評方法,兼具開創性與批判力。其中席格爾「重寫」卡夫卡的「由政大戰」,頗有助於從媒介理論面向去理解這位德語「小文學」大家的愛情與文學世界。
本書收入美國後痞詩人威雷伯(Rob Sean Wilson) 長短詩作十五首,由王智明、黎韵孜、張錦忠、周序樺、張依蘋迻譯。詩集以雙語呈現,右翻為中文詩集,左翻為英文詩集,讀者可一窺威雷伯其人其詩及當代美國詩風貌。中英文書前皆有緒論,敘述威雷伯多番造訪臺灣經過及其詩觀,彰顯臺美文學因緣。
本書作者孫小玉為比較文學學者,在新千禧年研究關注中道轉向,投入失能論述,並藉由訪談聆聽失能者敘述自己的生命經驗。她發現每個受訪者的生命敘事都閃現霓虹的色彩,值得我們讚嘆與學習,也頓悟「失能竟是人生的必然景觀」。本書籍作者二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分享,失能之外,並論及訪談、記憶與敘事,內容豐富,堪稱失能研究實用手冊。
譯文雖說是原文的再生,從原文到譯文,其間總已是語言的矛盾、落差、差異、陌異、雷同、指涉、互涉等關係與現象,遂有可譯不可譯的思辨。班雅明迻譯波特萊爾與普魯斯特,具翻譯實務經驗,譯《巴黎寫景》後且寫了廣為人知的緒言以闡述譯人的天職。 布朗肖自己翻譯班雅明的翻譯論,並撰寫〈翻譯〉以思考譯本、原作與他者之間的各種內外關係。本書作者潘怡帆在書中二文重啟班布跨越時空語言的對話,彰顯他們對翻譯看法的分歧,自己則在二氏的歧路間展開差異及異己論述,寫成這本眾聲喧嘩的「翻譯對話錄」。
文學的隱喻、想像與思維,劉勰在《文心雕龍》的比興章中喻之為曙光乍現,似明還暗的境況,故曰「明而未融」。本書作者楊雅惠治美學多年,以劉彥和此修辭意境探索詩意與抒情如何依違在「敞開與隱藏」之間,從古典美學的詩樂畫出發,既彰顯文學與聽覺、視覺藝術的密切關係,也藉由思考基督教的「公美」, 讓東西方抒情美典相互參照,為本書框出一個跨文化視野。
本研究之發現與建議可參閱本書第八章,謹摘錄如下: 1.在WTO架構下,若在無任何保護政策下,台灣稻米價格將大幅下跌,農業人口可能大幅流失,但如能找到更好出路,反而可藉此來解決農業人口過剩與人力資源浪費等問題。 2.當本地稻米受到嚴格保護時,市場需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當加入WTO後,以消費者為導向之競爭策略,將是最基本之訴求。唯有這樣的認知與體會,台灣稻米競爭力才能提升。 3.雖然保價收購的主要目的在保證稻農某一部份的所得,但此一目的可以透過現金給付政策所替代,用最小的市場干預方式達成,亦能符合WTO削減補貼之要求。 4.基於遵守WTO規定之AMS削減幅度內,政府同時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及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此兩項政策是維持穀價水準一體兩面的方法,均希望藉由降低稻作耕種面積與減少市場稻米供給量來提高穀價。現行保價收購制度下之政府財政負擔雖逐年減少,但其支出乃是政府為穩定農民所得,當關稅化後,此政策將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稻米保價收購制度仍應採漸進方式,逐步調整價格支持政策為宜。 5.在增加休耕面積,將部份稻田轉為生態與資源用途,在政策上成本較低,亦是可接受又容易達成稻米減產的目標,但是休耕面積應維持多少,並能兼顧農地生產、生活與生態之機能,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6.在關稅配額政策下,由於進口米採取加價措施並配合進口量的管制,並透過調整國內稻米生產達到供需平衡,縮小我國與國際市場稻米價之價差。但另一方面政府需規範進口糧商聯合操控進口米的標售持續流標,再將進口米與國產米混合出售至消費市場謀取暴利,政府與農民皆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政府應修訂稻米進口標售制度,及對稻農補貼措施應該朝向以直接補貼來取代目前的價格支持政策。 7.在安全與口味為最主要的購買選擇因素時,建立台灣國產米『好口味、重安全』的產品形象實為當務之急。依消費者的看法,食米產地是代表食米安全與口味的重要因素,出產地是否受到污染,米是否好吃,或具有知名度,都是在選擇食米時重要的考慮因素。稻米的同質性很高,尤其經加工變形後更不易加以區隔。所以,在食米的包裝上強調出產地,保存期限,CAS或良質米標記,提升消費者對國產米的認同。 8.在高品質進口米衝擊與消費者對稻米品質需求日益高漲的之下,為了確保國產米之市場佔有率,對於國產米應該及早建立分級制度,按不同的品質給予不同的收購價格,以期擴大價格差距,同時誘導生產者栽培更適合國人口味的良質米。 9.在分析台灣稻米市場的買賣雙方時,發現運銷通路複雜的確會造成運銷成本的提高,如何縮短行銷通路的階數,以減少中間之剝削,並加強上、下游整合是當務之急,如組成大規模的配銷中心,在降低成本上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10.經由SWOT分析,台灣所採路線是發展良質米,才有別於國際競爭的產品,同時才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政府宜審慎推薦良質米品種輔導農民種植,加強良質米的製銷品質管制,促使其生產出高品質稻米,價格上則是擴大與一般稻米的價差。 11.關稅化下的稻米政策,將帶給台灣稻米產業與供給的不確定性,因此,糧食安全問題更值得重視,政府應加強輔導代收存糧的糧商,及加強儲藏與運銷的能力,將轉由民間來處理,而政府可與民間訂立契約關係,以取代緊急所需糧食之供應。 12.依據糧食管理法規定,稻米輸入配額之對象,需要事先取得糧商登記證,其經營的糧食種類應列有稻米、米食製品等,政府可以讓國內的稻農可以組織類似的團體,從事進口商的角色,將其進口稻米所獲得的利潤,全數補償稻農,或作為相關補助基金,讓外國所生產稻米交由國內稻農買賣,應能減低稻農之反彈。 13.透過五力分析與市場定位分析顯示,發現台灣所面臨的潛在競爭者包括二類,一是以低成本米為主力的國家(如:美國),另一是發展高級米的國家(如:日本),而泰國與中國大陸則是兼有兩種策略性競爭產品,根據研究結果認為台灣應發展良質米,並強調品牌與品質的重要性。當國內稻米受到嚴格保護時,市場需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當加入WTO後,以消費者為導向之競爭策略,將是最基本之訴求。唯有這樣的認知與體會,台灣稻米競爭力才能提升。 14.台灣稻米政策上無論是保價收購與轉作休耕或水旱田利用調整,均希望藉由增加政府庫存米與減少市場稻米供給量來提高穀價。保價收購的政府米,主要以外銷補貼或加工飼料米方式處理,然而在中美稻米貿易協定中,限制稻米外銷,使轉作與休耕成為稻米減產的主要措施。 15.最後針對台灣稻米管理制度之調適方向,建議為符合WTO對於個別產品應有補貼上限之要求,需對農業補貼政策作通盤性檢討,在稻米產業方面,除應提早推動各項結構調整措施,過渡期間應續辦理稻穀保價收購,維護稻農收益外,同時參考美國、日本、韓國及歐盟之穀物補貼政策,直接現金給付措施對農業經營的影響,研擬所得與生產價格分離之措施,希望在確保農民收益的前提之下,避免具有扭曲貿易效果的補貼金額繼續增加。
書從籌編到問世,歷經何止十年,絕對是「時延的產物」。因此馬華文學研究到了二OO八年,應該要有「新論述」出現,才能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往前探索,也應該要有新的範事,故有必要彙編以二OO八年為分水嶺的馬華文學論述成果,看看那些年,本書論文作者怎麼論述馬華,如何脈絡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