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改革者親臨第一線的觀察及建議,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最深切的省視與沉思! 課綱爭議、高教困局、領導迷航…… 面臨歧路,我們更需要深刻而精確的思索與決斷。 回顧端詳,是為了在風雨交加的時刻,沉著前進。 這些嚴肅的課題乍看之下是獨立事件,但慢慢地都發生了系統性的連接,本書希望能將這些關係講得更清楚,而我也得以藉此機會將過去的經驗,在書中做一些整理與交代。──黃榮村 教改二十年來的餘波盪漾,高中歷史課綱修正的紛紛擾擾,高教生態的扭曲和變形,延燒多時的台大校長遴選案……多重的爭議與挑戰,儼然令台灣的教育和價值體系面臨歧路亡羊的危機。前教育部長黃榮村以其豐富的學術素養,以及多年的教育政務經驗,為當前台灣社會、教育政策、學術環境所面臨的困局一一提出針砭。 作為培植國家實力基礎的學術與教育,和維繫國家機制運作的政治領導,兩者之間如何折衝、如何彼此輔成,黃榮村校長透過書寫串接現下議題與過去的行政經驗,從公共性的角度出發,思索教育、學術場域中種種爭端可能的解決方向,還有政務官做為領導者於其中扮演的角色。
歷史永遠不會放棄不想遺忘的人 黃榮村是台灣第一位詩人教育部長,也是擅長傾聽的心理學家,曾任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亦傾力研究困難重重的教改問題。 不論在民間或內閣,他始終站在教育的最前線,面對各種衝突、紛擾與爭議,也在複雜的政治詮釋與資源分配的難題下,持續思考教養價值、公民品質與讀書人的分寸。 數十年學界與政界的時光流轉,無數次的會議,及其背後無數次的抗爭、協調與傾聽,收攏成台灣高等教育現場的珍貴歷史片段。 黃榮村從大學生涯的浪漫情懷開始,細數自身與台灣社會各個生命的交會點,每一個簡單的現象,背後都存在複雜的議題,校園不單是念書的場域,亦是追尋自由與正義等價值的起點。 事件回顧:從民國三十八年四六事件、七〇年代台大哲學系事件與九〇年代學運談起,細剖社會的碰撞與重建。 人物追昔:他感性地書寫數十年來大學師友與人物所織成的記憶之網,記述張肖松、張昭鼎、黃崑巖、劉英茂、楊國樞等學界前輩的風範,以及他與國內外友人的交往憶舊。 教育論述:返回教育現場的觀察,析論現代大學的定位、辦學方向與特色,並以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任內的幾則小故事,探討一所大學的改變歷程,並論及大學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對話與實踐。 作者結合歷史、科學、教育多重方向,以感性關懷的角度出發, 讓我們明白,只要『盡心』,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本書特色 你的一生在追求什麼?你想要什麼?黃榮村在大學時代,既浪漫求知又不斷解剖自己,從《紅樓夢》,讀到Emily Dickinson的作品。歷經國運與學運、主持過高爭議性會議,參與調查學運的真相。於聖嚴師父與單國璽樞機主教身上,看到宗教智慧也不違反科學知識。並從解嚴前後的時代轉動,看見未來美好的社會。集感性與理性於一身,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流動中,尋找自己之所以成為教育家的動人故事。全書流露出黃榮村真情的一面,不要懷疑,你也可以成為社會進步與穩定的力量。
100則生存智慧基礎篇+100則努力精進應用篇=實際工作有效+職場生活圓滿自己親生的小孩即便長大成人,看在父母親眼裡,始終都僅是小孩。單身外派長達31年,無法就近守護小孩的成長,因小犬工作總是無法長期維繫,一換再三,令身為人父的我耽心不已,時而寫信以個人經驗或體驗相告,藉之勉勵參考。這些信件即成了拙著之藍本。200則所臚陳的內容,全都是我自己親身體驗、經驗和想法的載述。我告訴自己,上班族的生活方式「很多不是講講體面話就得了」。常言道:自己親生的小孩即便長大成人,不問年齡多大,看在父母親眼裡,始終都僅是小孩。就以筆者個人為例,先後派駐巴黎7年、大阪5年、台灣19年,加總單身赴任長達31年,過著與妻子異地分居的生活,無法就近守護著小孩的成長。因此,思念小孩的心情,自然要比別人來得強烈。特別小犬老大踏入社會就業,嗣因與上司、同儕的人際關係,以及對工作態度拿捏種種因素,工作總是無法長期維繫,一換再三,令身為人父的,耽心不已,時而寫信以個人經驗或體驗相告,藉之勉勵參考。這些信件成了拙著《上班族徒然草》之藍本。上班族的圈子是一個表裡獨具的世界;同時,在這個世界裡,多所是丁點小事即可奪去您的飯碗的情況。拙著在各單元中所載述內容,主張未必全然正確,甚至於悖逆道德者惟恐有之。然而,上班族世界,誰也「不服輸」,不是虎視眈眈,就是相機蠢蠢欲動,是一個一舉一動均受到矚目的競爭世界。一言以蔽之,是一個需謹言慎行,容不得輕忽的世界。(作者序)作者累積54年職涯生活,從基層、中階幹部到高層經營主管,親身經歷交涉談判、領導統御、運籌帷幄,遍嘗職涯中核心紅人與左遷、起起落落的心酸,職場百態,盡收眼底,作者憑藉誠信、毅力與正確職場信念,終究迎向成功,締造事業高峰,風光榮退。本書是作者工作經驗傳承,字字珠璣,段段寫實,堪稱上班族必備的葵花寶典,心領神會,必可乘風破浪,成為職場達人。(譯者序)
本書主要目的在指出「教改錯在哪裡?」,並釐清「教改教父」李遠哲的「教改理念」及教育部政策形成過程中的誤謬,之後進一步討論此種錯誤的「教改理念」為什麼會造成種種教改亂象,以及應當如何以「建構實在論」作為基礎推動台灣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