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說故事人,他們創造文學就如同我們翻書那麼容易。」 【故事說演】「是一個有規畫的活動,孩子一個個在最高境界——他們的想像裡,被聽到、被看到。」 延續《故事角落裡的故事》一書,黃又青老師將自己「在地化」執行【故事說演】的方式整理成筆記書,引領讀者理解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並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建議,讓讀者可以自由發展屬於自己的【故事說演】活動。
你或你的孩子是否具有下列的焦慮人格特質? ‧過度發展的責任感 ‧完美主義 ‧不合理的期望 ‧對於他人的批評或拒絕過度敏感 ‧強烈的控制需求 ‧無法放鬆 ‧想要取悅他人 ‧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常常擔心 ‧有太多「應該」 ‧「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的想法 你知道焦慮是由哪三種要素構成的嗎? ‧生理敏感 ‧焦慮人格特質 ‧壓力 你知道你或你們的家庭可能成為孩子焦慮的根源嗎? 你知道如何辨別孩子焦慮的早期警訊,並提供協助和治療嗎? 嚴重的焦慮影響深遠,因為它會讓孩子變得不健康,同時也會減緩孩子在智力、情緒和社會方面的發展。許多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都有焦慮的問題,而且許多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也都受到壓力和焦慮的影響。如果沒有適當的協助,等到這些兒童和青少年長大以後,就會變成有健康問題的焦慮成人。 這本書能幫上什麼忙呢? 福克斯曼博士以自身的焦慮經驗和專業治療焦慮的經驗,與你分享有關焦慮的完整指南,裡面不僅有給父母的具體建議——認識焦慮及預防和治療,附錄也有學校老師可以參考的具體作法,甚至還有一章是專為年輕孩子所寫的,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閱讀,而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則可以請爸爸媽媽念給他們聽。如果早一點察覺和治療可以減輕孩子的焦慮,並讓他們更有自信、更樂觀、更快樂,那他們為什麼要等那麼久呢? 適讀對象 1.所有關心孩子情緒問題的成人 2.父母 3.老師 4.社工人員
教學是一門藝術, 起於傾聽孩子的對話、遊戲和說故事, 從而加入孩子的生活旋律。 裴莉老師是美國的資深幼教老師,她對孩子的觀察很敏銳,並且能夠不斷的反省與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向孩子學習」是裴利老師永遠的生活態度。著有《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祕》(阿布拉出版)等書。 本書作者黃又青老師從2003-2018年長達15年的時間,和裴利老師書信往返討論她的教學——她在教室裡進行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活動。 透過她們之間的對話,裴利老師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 2019年7月26日裴利老師辭世之後,又青老師決定要將這15年來她獲益的點點滴滴寫出來,遂完成出版了這本書。 又青老師將裴利老師的來函概分成三堂課:「書寫」、「故事說演」和「在地化」,在這三堂課裡,不只能看到又青老師自己的省思,也能看到裴利老師如何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大家所能看到的不只是裴利老師,不只是受到裴利老師啟發的又青老師,也能看到教育現場上的自己和孩子。
瑞琦.路德曼認為閱讀的重點在於衍生意義。作者透過文字傳遞意義與想法,而身為閱讀者的我們除了「讀懂作者的文字」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必須透過思考、討論,去探索作者傳遞的意義,以達到真正的閱讀理解。孩子們不會與生具有這樣的能力,他們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引導和練習,才能成為精熟的閱讀者。當然,最好的練習就是不斷的閱讀感興趣的書籍,讀得愈多,自然也會讀得愈好。優異的閱讀成績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它是過程,不是終點。如果沒有閱讀的樂趣,就算閱讀成績再好,還是無法培養出終生樂愛閱讀的閱讀者。在《飛向閱讀的王國》一書中,瑞琦.路德曼運用她自己豐富的閱讀和教學經驗,提供和孩子一起工作的成人循序漸進的策略,透過示範、共同示範、引導練習和個別練習,讓孩子們能夠逐步的成為獨立的閱讀者。本書特色本書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清晰可見的理論基礎和以課室為主的實用範例。如果你是資深老師,我們鼓勵你依據班上孩子的需求,變化課程的模式;如果你是新手老師,本書也有清楚呈現的範例,讓你可以了解如何引領孩子邁向獨立;如果你是爸爸媽媽,我們希望你能夠從中了解兒童閱讀的真義,並與孩子的老師分享討論如何帶領孩子閱讀。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成人都能夠真正的享受閱讀,並和孩子們分享我們對於閱讀的喜悅!
當我們還在算著3+4=?時,在瑞典有一群孩子已經開始在思考7=?不同的教育方式,很自然的會引導出不同思考方式的孩子。如果我們的教育環境只能允許一種標準答案時,那麼有著不同答案的孩子不是閉上他們的嘴巴,就是連心也都一起閉上了。等他們長大之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被要求要有創意的時候,試問創意要從哪裡來?已經是大人的我們,有時候已經被現實壓榨得無法有任何創意,甚至也無法欣賞任何創意了。但是,這本書裡的孩子讓我們知道,有時候大人可以放輕鬆一點,那麼創意就會變得簡單多了。邀請您一起進入《7等於多少?瑞典式創意教育》中,看看孩子如何回答連大人都回答不出來的問題……
若無枝枝葉葉,空有繁花如何成林?這是一本關於兒童肢體、遊戲與音樂課程的書。但,它好像還有一點點關於其他不同的東西……。邱惠瑛老師說:紀德先生告訴我:「創作始於約束,死於自由。」隨便分析一首曲子,都是在約束中完成,內裡卻含藏創作者各自的思想。這是約束,也是自由。『我們可以強迫我們的小孩有禮貌,但我們獲得的不是真正的紀律,因此也沒有真正的尊嚴。除非我們的價值觀從「擁有什麼」轉向「是什麼」,才會有所改變。當一個社會強調人們「是什麼」,……紀律就在這群人中間了。』─瑪格麗特‧米德教什麼或用哪種教學系統,實無所謂。重要的是,孩子的前行者,我們要提供什麼典範?我們傳遞了什麼?本書特色:‧楊茂秀老師專文推薦‧透過散文的筆法鋪陳老師和孩子的互動(現場紀實),使讀者容易閱讀與了解。此外,還有教學內容的摘要及教學後記的分享,讓讀者可以據以變化,成就自己的課程。
在《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祕》一書中,最精采的部份除了孩子們想像遊戲發展的片段外——孩子是想像遊戲的高手,難不妨他們在混亂中就立刻表演了起來,用想像遊戲來抵制教室管理的進行,或是運用遊戲來宣示主權等等,更珍貴的就屬於和他們互動以及「聆聽」和「觀賞」這些孩子演出的 裴利 老師的省思。裴利老師於本書中謙遜的和我們分享了以前的她也會認為「快速填滿時間並盡量減少還分心的機會是我的職責。而且,如果孩子回答出正確的答案,也能讓我明確的相信我真的有在敎他們。我完全沒有想到孩子之所以會分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正在思考。」還好 裴利 老師察覺到「自己一直在等待正確的答案,也就是我自己的答案。孩子們知道我在等待,他們會看著我的臉,想要尋找線索。」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孩子,或許從孩子想像的談話或遊戲中特別能夠看到他們,因為這些跳脫現實的想法往往才是最真實的孩子。它們不是漫無目的的亂想,而是如果孩子幸運有了解他們的大人為伴,就能善用想像的力量,在想像的國度裡內化自己各方面的學習。或許這就是我們最深的企盼吧!
如果孩子具備了人道的特質,他們將會知道自己是誰,並認識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他們會帶著完整的人格來到這個世界。因為受到重要價值觀的潛移默化,他們將能抵擋得了膚淺或危險的同儕壓力或文化訊息。他們將會相信自己,以及他們能對自己的生活有正面貢獻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會非常成功,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力量來追尋自己的夢想,同時在過程中,又不會傷害到別人。 《撒下一顆善的種籽》一書提供了面對冷漠、物質主義和危險同儕影響等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教導父母如何養育一個具有人道特質的孩子:他們不僅在與家人和朋友的互動中會變得更有同理心,同時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能做出展現尊重環境、其他生物和所有人類的明智生活決定。這在一個混亂的年代裡,顯得格外重要!
你的孩子具有下列的特質嗎?◎常常會害怕恐懼。◎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想要了解生命與死亡問題。◎想念過世的親人。 本書將從孩子的內在發展,來探討孩子之所以會出害怕、恐懼、不敢獨處或獨睡、思念親人、因親人過世而悲傷的原因,除了具體的建議以外,本書也提供了許多簡單有趣的活動,讓父母和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勇敢的面對與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並學習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必經的過程。
你的孩子具有下列的特質嗎? ◎喜歡「撒謊」。 ◎無法分辨真實和虛幻之間的不同。 ◎喜歡動來動去。 ◎無法專心。 ◎「好像」有過動的傾向。 你知道上述哪些特質是屬於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嗎?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要「說謊」,以及如何才能讓他們「誠實」嗎? 你知道孩子老是喜歡動來動去,無法定下心來做事情,該怎麼辦呢?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動來動去,一分鐘也安靜不下來嗎?
對孩子來說,在這樣的一個暴力年代裡,要知道如何做出適當的行為真的是一種兩難。 一方面,孩子每天都會從媒體中得到這樣的訊息:「這個世界是一個危險的地方,我們需要武器和打鬥,才能夠保護自己的安全」,「當人們有衝突的時候,暴力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人只有兩種,不是好人就是壞人」…… 然而另一方面,孩子又常常聽到大人說:「不要動手,用嘴巴說」,「不可以搶玩具,要輪流」,「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那個玩具,如果你不會分享,你就不能玩」…… 這些訊息都在告訴孩子要用尊重的方式來對待他人,不能用暴力來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想當然的,許多孩子會被要求採取我們的非暴力方法,而不是他們從大眾文化中聽來的暴力訊息。但是,如果他們所聽到和看到的解決衝突方法都與暴力有關,他們要如何才能學會「用說的」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呢? 《打造我們的和平教室》一書將會提供實踐和平教室所需的相關資訊,讓孩子可以在老師的協助之下,學習如何創意解決問題、培養友善合作的特質,並克服暴力媒體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傷害。
本書原文德文教養書。你的孩子具有下列的特質嗎? ◎常常會說「我才不要跟他玩」,或「都沒有人要跟我玩」。◎無法與他人和平共處。◎兄弟姐妹只要碰在一起,就一定會發生爭執或充斥著吼叫和眼淚。 你知道上述哪些特質是屬於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嗎? 你知道當孩子與兄弟姐妹爭吵時,身為父母的你究竟應不應該介入呢? 你知道該如何協助孩子與他人和平相處嗎? 《我才不要跟他玩+媽媽,他老是欺負我》一書將從孩子在這兩個情緒主題上的內在發展,來探討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排擠他人、無法與他人和平相處、老是喜歡與手足爭吵的原因,除了具體的建議以外,本書也提供了許多簡單有趣的活動,讓父母和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和平與人共處的方法,讓孩子能與他人及兄弟姐妹建立良好互動的關係。本書特色 此系列書籍的最大特色在於作者用簡明易懂的方式,為讀者們介紹了孩子在各個情緒主題上的發展,讓讀者們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狀況。此外,作者更針對不同的議題,介紹了相關的活動,讓讀者們可以在與孩子共同進行活動的同時,協助孩子處理與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讓情緒適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