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寶寶一生健康,改變人類未來! 「都哈」理論強調從受孕到新生兒2歲之間的1000天,是身體組織、器官、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做好這段黃金期的營養照護,就能讓孩子長得好、智商高,且能減少成年後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可以說,女性在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 「都哈」理論近年得到愈來愈多的醫學佐證,證明生命的前1000天是多麼重要,它幾乎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健康。這在高齡社會已然來臨的現代,對預防成人疾病、提高餘命生活品質,具有關鍵且正面的意義;更宏觀地說,「都哈」理論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聰明的媽咪,只要觀念轉換,你就能決定寶寶一生的健康,趕快跟上世界潮流,加入「都哈」的行列吧!今天,你「都哈」了嗎? 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一生的健康! 你給我1000天,我給你一輩子!全球生育新觀念「都哈理論」,講的是從受孕到新生兒出生懷孕期的270天+嬰兒出生後第1年的365天+出生後第2年的365天,合計1000天,也就是人類「生命初始的1000天」,這段時間是人體組織、器官、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影響著新生兒對宮內環境的記憶和出生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 科學家提出這個概念,是希望通過早期干預來預防成人疾病的發生,建立生命全程慢性疾病風險控管模型,從孕前檢測及風險評估、懷孕早期營養保健、孕期疾病篩查和積極治療、以飲食干預預防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早產等的防治,改善生命最初的狀態,並通過把握2歲之內嬰幼兒成長黃金期的餵養及照護,降低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通過「早期干預」來預防成人疾病的發生 A.孕前檢測及風險評估 •懷孕早期營養保健 •孕期疾病篩查和治療 B.飲食干預/產前預防 •降低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生產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生命最初狀態) •產後加強:0〜2歲嬰幼兒成長的餵養及照顧(降低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改變人類的未來 在這高齡社會已然來臨的現代,對預防成人疾病、提高餘命生活品質,「都哈理論」具有關鍵性的正面意義;更宏觀地說,這個理論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都哈理論的主要論述包括: 1.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你一輩子的疾病和健康! 2.環境和營養會改變基因表現,影響你一輩子的疾病和健康! 第一責任守護人(孕媽咪)的責任 所以,受孕期及(0〜2歲)兒童期,也就是生命前1000天的營養照護非常重要!在這關鍵的1000天,孕婦成為新生兒生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守護寶寶一生的健康要從孕婦做起,你必須有完整的孕前準備,並在這段黃金照養期提供自己及寶寶適當且足夠的營養,才能夠為寶寶奠定健康成長及良好學習的體質基礎,而這也正是先進國家以優生優養來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策略。 孕婦在孕期若有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的情形,對於胎兒未來的成長與發育具有長遠且不利的影響。因為,當子宮內的胎兒無法獲得足夠且適當的營養,不只會直接影響寶寶出生後的健康情況,且非常有可能造成寶寶未來智力及身體上的缺陷;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若發生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結果會特別嚴重,除了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生長及認知發展遲緩,影響智力潛能發揮外,同時也可能增加成年後肥胖的風險,而肥胖已被證實與許多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息息相關。因此,藉由適當且充分的營養提供,在這關鍵的1000天給寶寶最適宜的成長發育條件,就是幫助寶寶擁有更健康茁壯的未來。 孕期營養與免疫力 被稱為「西醫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食品就是醫藥(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他相信經由食物來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是最好的方法,缺乏足夠的營養素或營養不均衡,都會影響人體維生系統的發展及分化,長期的營養不良及感染也會進一步弱化人體的免疫反應。 營養及基因表現的關聯 母親在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都哈理論」指出,胎兒的營養狀況會對未來的生長、發育及代謝產生影響,許多動物研究結果也支持該假說的論點,也就是母親妊娠期的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都可能對寶寶未來的健康狀態產生負面影響。 英國研究團隊在一項對於生活在非洲的農村婦女的研究發現,孕婦的飲食習慣會因當地季節氣候(雨季或旱季)而改變,研究結果證實,飲食習慣不同及孕婦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寶寶DNA的變化有關,且孕期中母親的飲食確實會影響胎兒的基因表現,對寶寶可能產生長遠的影響。 孕婦飲食內容如果不均衡,或攝取的營養素種類較少,免疫力就會降低,使得流產的風險提高,胎兒發育不正常的機率也會提高;所以,孕媽咪在孕期的營養補充很重要,吃對了,就能提升孕媽咪的免疫力,只有免疫達到平衡,才能維持母體與胎兒的健康,強化寶寶一生的免疫力! 營養門診――孕婦最迫切需要補充的營養素 懷孕0〜3個月 1.葉酸:懷孕期間多吃綠葉蔬菜,能幫助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活化。孕婦在懷孕期間若缺乏葉酸,可能引起自發性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以1993〜2002年國內通報神經管缺陷之出生人口統計發現,十年間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為0.4‰〜1‰,平均發生率約為0.7 ‰ ,也就是說,大約每1萬個新生兒有7個出現神經管缺陷的情況。 依據美國實證研究顯示,孕期攝取足夠的葉酸,可減少50%〜70%胎兒的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情況發生;孕婦飲食中葉酸攝取不足,孕婦也容易發生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 從懷孕初期開始,孕婦每天應增加攝取200微克(約0.2毫克)的葉酸,可多吃全穀類食品、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瘦肉、黃豆製品等。 2.DHA:它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孕婦每天攝取的DHA如果低於150毫克,即每天吃不到15公克的魚類,就會有較高的風險生下早產兒。而孕婦攝取足夠的 DHA除可降低早產的風險,對孩子長期的發展也很有好處,研究發現,如果懷孕婦女每週吃足夠的海鮮,那麼生下來的孩子的語言能力、手眼協調分數都會比較高。 但不是任何海鮮都適合孕婦,因為海洋污染的關係,魚類不免受到各式化學物質的影響,其中對胎兒腦部傷害最大的物質之一就是「甲基汞」,它會傷害發展中的腦部,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甲基汞濃度高的海產,如鯊魚、旗魚及鯖魚等,如果懷孕婦女不吃海鮮,那麼可考慮吃含DHA的營養補充品,WHO建議每天至少補充200毫克。 懷孕4〜6個月 隨著寶寶成長及母體變化,孕婦的體重在懷孕中期會明顯上升。為避免孕婦過度補充營養,使得體重過重導致孕期風險增加,從懷孕4個月起,建議體重每周增加0.5公斤,整個孕期約增加10〜14公斤,以所需熱量來說,每天需要比懷孕前多吃300大卡。 為了媽媽和寶寶的健康,建議孕婦可以這樣吃: 1.多吃全榖雜糧類、蔬菜及水果,這樣可均衡得到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 2.一天喝1.5杯牛奶,或喝原味、無糖優酪乳;多吃高鈣豆製品,如傳統豆腐、五香豆乾等可獲取身體所需的鈣質。 這時期是寶寶的骨骼發育期,如果孕婦飲食中缺乏鈣質,便會由母體的骨骼、牙齒中游離出鈣質,供給寶寶成長所需,所以坊間流傳「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懷孕期間因血液量增加,易使孕婦血壓上升,而鈣質與血壓的恆定有關,因此孕期要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小魚乾等,以維持媽媽的健康及寶寶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 懷孕7
獻給新手爸媽的寶寶成長週記 從醫30多年,接生超過3萬個健康寶寶的「產公」的經驗分享! 讓潘醫師告訴妳秘訣,讓妳從懷孕到生產,都可以美美的,安心迎接寶寶的來臨 本書以超清晰2D、3D、4D超音波寶寶成長實境照片,加上孕期不同週數應注意事項的重點提示,讓新手爸媽輕鬆學習孕產相關知識。 透過超音波照片,你可以觀看寶寶每一階段的成長變化,看著寶寶一天一天地健康成長,這正是「眼見為憑」給新手父母最好的心靈力量。 懷孕了,妳從親友那裡、從網路得知很多資訊,告訴妳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不要吃這個、吃那個,讓妳膽戰心驚。其實有許多禁忌是沒有根據,以訛傳訛,本書會一一替妳解惑,讓妳有個輕鬆自在的孕期。 如何解讀胎兒成長數據及各項醫學檢查內涵?發生異常的原因及結果?羊水為什麼會過多或過少?孕婦可不可以喝咖啡、養寵物?及各種用藥問題,書中也會一一為妳解答! CH3 懷孕9〜11週:HELLO,小小人你好! 懷孕9〜11週 子宮大小:如拳頭般。 基礎體溫:呈高溫相。 陰道分泌物狀況:乳白色帶有酸甜味,增多。 身體狀況:嚴重害喜,腹部尚未明顯凸出,由於荷爾蒙的變化,容易感到下腹部發脹、頻尿,乳房也開始脹大;這幾週是胎兒成形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最容易流產的時期。 胎兒的樣子:身高約9公分,體重約30公克,頭、身體、腳各佔身長的1/3,臉型已像人類,牙根也開始形成,皮膚的感覺像蠟一般。 從第9週開始,由肋骨構成的胸廓漸漸關閉,作用是保護心臟;眼瞼完全閉合,以保護眼睛,直到第26週時才又打開;胎兒的手指漸呈放射狀分開,可以張合,指甲也出現了! 到了第10週,身體下半部的成長開始急起直追,成長的速度甚至比頭部還要快;此時期胚胎的身長加倍,腸子也完全移入了腹腔。上下頷開始骨化,上面的牙板冒出齒芽,聲帶開始發育,唾腺也開始有作用了。 準媽媽看過來 1.嚴重害喜且經常嘔吐的準媽媽,即使吃不下東西也要多喝開水,因為脫水對寶寶的發育很不利。 2.早晨一起床就要立刻吃東西,可在床頭事先準備蘇打餅乾、烤土司等輕食,因為一旦空腹會加重害喜的程度。 3.害喜如果太嚴重,請教醫師是否需要住院治療。 4.要戒菸、戒酒,這些都會給寶寶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5.要預防便秘,除了規律正常的飲食外,還要多吃含高纖維的蔬菜,起床後也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或牛奶。 6.身體發冷會引起子宮收縮,所以要記得保暖。 7.如果仍在上班,記得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要太勞累,也要找時間伸伸腿腳,活動一下筋骨。 8.保持精神愉快,不要有太多壓力或負面情緒。 《潘醫師讓妳問》 Q:懷孕初期有一點出血,正常嗎? A:懷孕初期如果只有一點點咖啡色或粉紅色出血留在內褲或衛生紙上,而且也沒有腹痛的情形,較多的情況是因為胚胎著床造成的正常生理現象,只要多休息並持續觀察,通常無大礙;如果出血量較多並持續,或合併腹痛等症狀,可能為先兆性流產或子宮外孕,應盡快就醫。另外,子宮有息肉或子宮頸病變,也可能出現少量出血,不過還是建議小心為上,一有出血就應該看醫生,由醫生判斷是否服用黃體素來改善出血的情況。 《潘醫師讓妳問》 Q:孕婦可以擦防曬霜嗎? A:可以,但選擇用品時以物理性防曬的產品安全性較高,較不會引起過敏反應,也不會傷及胎兒;至於防曬係數的選擇(SPF25〜SPF50),可視曬太陽時間的長短而定。另外,懷孕期間由於黑色素細胞格外活躍,容易形成黑色素沉積,所以孕婦塗擦防曬品的厚度需要比一般人加強,才能有防護紫外線及避免曬黑的效果。 《孕媽咪筆記》(整頁) Part 1.待辦事項 Part 2.要問醫生的問題 Part 3.我的心情 本書特色 超專業──作者有30多年的行醫經驗,接生的新生兒超過3萬人,因視病如親而深得病患信任,更蟬聯多年雜誌調查全國婦產科好醫師。 超實用──比同類書籍向醫學專業更深入一步,也更貼近孕媽咪的需求,書中提出孕媽咪可能納悶於心,但門診時沒時間向醫師提問,在坊間報章雜誌上又不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及坊間一些似是而非的孕產知識,都一一給予解惑。 超詳細──提供孕期每個階段超音波的圖像及解說,並說明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狀況,讓妳明白每次照超音波時有哪些觀察重點,有利妳和醫師間的迅速溝通。另提供常見問題解答、實用孕產知識、孕媽咪孕期應注意事項,及精美的孕媽咪筆記。
寫給家長認識自閉症的專業書 全面瞭解與自閉症患者康復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想要開啟自閉症孩子的異常天賦,首先就要走進他們的孤獨世界。自閉症孩子世界裡的「平常」和我們世界裡的「平常」全然不同,有了這個前提,我們理解自閉症孩子就變得容易了。 本書從自閉症信號、自閉症的檢查與診斷、自閉症康復訓練方法及家庭照護系統等都有完整說明,幫您解讀自閉兒的孤獨世界。 目前醫學界對自閉症的確切病因尚無定論,也沒有理想的藥物可以治癒,主要依靠早期的干預訓練。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長在自閉症兒童康復的道路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家長不僅應該掌握自閉症的第一手資料,還應該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在依託家人、學校和社會進行教育的同時,自身更應該強大起來,不斷通過學習和摸索提升自己幫助孩子康復的能力,從而使自閉症孩子能融入社會,並能持久地發展。 ▌自閉症的定義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指由於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導致孩子在語言、社會交往、行為表現等多方面出現的問題,是孤獨症譜系障礙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之一。 1.在多種場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動方面存在持續性的缺陷,表現為目前或曾出現的下列情況(以下為示範性舉例,而非全部情況): a.在社交互動中使用非語言交流行為的缺陷。例如,在理解與使用手勢方面的缺陷,到面部表情和非語言交流的完全缺乏;或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的整合困難,到異常的身體語言和眼神接觸。 b.社交情感互動中的缺陷。例如,從不能正常地來回對話和異常的社交接觸,到分享情緒、興趣或情感的減少,到不能啟動或對社交互動作出回應。 c.發展維持和理解維持以及理解人際關係的缺陷。例如,從難以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各種社交情境的困難,到難以分享想像的遊戲或交友的困難,到對同伴缺乏興趣。 2.受限的,重複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表現為目前的或曾經的下列情況(以下為示範性舉例,而非全部情況); a.刻板或重複的軀體運動,使用物體或言語,例如,簡單的軀體刻板運動,擺放玩具或翻轉物體,模仿言語,特殊短語。 b.高度受限的固定興趣,其強度和專注度方面是異常的,例如,對不尋常物體的強烈依戀或佔有觀念,過度的局限或持續的興趣。 c.堅持相同性,缺乏彈性地堅持常規或儀式化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模式,例如,對微小的改變極端痛苦,難以轉變,儀式化的問候,僵化的思維模式,需要走相同的路線,或每天食用相同的食物。 d.對感覺輸入的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或對環境的感受有不尋常的興趣,例如,對溫度、疼痛的感覺麻木,對特定的聲音或質地有不良反應,對物體過度的嗅或觸摸,對運動物體或光線的凝視。 3.症狀必須存在於發育早期(但直到社交需求超過他的有限能力時,缺陷才可能完全表現出來,也可能被後天學會的策略所掩蓋。 4.這些症狀導致社交、工作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有臨床意義的損害。 5.智力障礙和自閉症譜系障礙常同時顯現,此類症狀不能用全面發育遲緩或智力發育障礙進行解釋。作出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智力障礙的合併診斷時,其社交交流會低於預期的總體發育水準。 ▌自閉症的發病原因 僅從字面上理解「自閉症」這三個字,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的心理疾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自閉症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先天性的腦功能發育不全,它並不是由教育或生活環境惡劣而誘發的疾病。 一般認為自閉症的患病原因是大腦功能及神經系統發育存在障礙,但是關於具體是哪個部位出現障礙並沒有得出結論。總體來說,自閉症的病因涉及遺傳、神經生物學、免疫學等多種因素。 ▌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整體而言,倘若一名家庭成員患有自閉症,那麼,該家庭中另一名成員患有自閉症的機率要比他人高50-200倍。倘若同卵雙胞胎中一個患有自閉症,則另一個患自閉症的機率要比異卵雙胞胎高很多。 因此,目前很多學者認為自閉症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是一種多基因、遺傳、複雜性疾病,是帶有遺傳性的個體在特定環境因素作用下發生的疾病,也可能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神經生物學因素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正常嬰幼兒與自閉症嬰幼兒的許多生理生化差異,包括腦電波活動、腦電圖類型、氨基酸代謝等,都與自閉症的發生有著一定的相關。 ▌疾病因素 1.孕婦懷孕期間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自閉症: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風疹、流行性病毒感染,使胎兒的腦部發育受損而導致自閉症。 2.新陳代謝疾病:假若氨基酸及酶的代謝異常也會造成腦細胞的功能失調和障礙,會影響腦神經資訊傳遞功能而造成自閉症。 3.腦傷:包括孕婦在懷孕期間窘迫性流產等因素而造成的大腦發育不全,生產過程中的早產、難產,新生兒腦傷及嬰兒期因感染腦炎等疾病造成腦部傷害,都可能增加患自閉症的風險。 4.孕婦的免疫系統疾病:可能也增加了患自閉症的風險。 ▌理解自閉症孩子 為了更好地理解自閉症孩子,您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1.不要按照常規的社交技能理解他們 自閉症孩子難以理解和揣摩別人的心理,和大多數人的情感和感覺不同。從外界改變自閉症孩子的這種情感和感覺是不可能的。自閉症孩子無法理解與別人之間「早安」、「你怎麼樣呀」、「天氣真不錯」等寒暄語。 2.重要的事情用圖片或文字表示 自閉症孩子對於別人的話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很多事情一次性說給他們聽會造成混亂。與聽到的資訊相比,他們比較擅長利用圖片或文字來理解資訊,所以,重要的事情請用小卡片畫上圖或寫上字來告訴他。 3.冷靜溫柔地和他說話 自閉症孩子不擅長應對別人突然大聲地和他講話等突發事件。請冷靜、溫柔地和他說話。還需注意的是,如果跟他說「不可以」,那麼他會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應該明確告訴他要做什麼。 4.如果順利完成什麼事情的話要表揚他 如果遵守了約定、拜託他的事情他完成了,要表揚他「做得真棒呀」。這樣做能減弱他的不安,會讓他的心裡感到安穩一些。 5.在某種程度上接納特有的動作 一直重複說同一件事、不停地轉圈……當自閉症孩子重複同一個動作時,大多數時候是因為這麼做能平復他們不安的心情,所以如果不是有危險或是損害自己和他人的動作,就從某種程度上接納它吧。 6.回答他問題的時候要有禮貌 雖然自閉症孩子不擅長對話,但是他們當中也有孩子一旦有喜歡的東西就會非常想說一說的。所以如果有自閉症孩子與你說話或講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傾聽著,甚至是禮貌地回答他吧。 7.把他們當做外國人來理解 情感、感覺、價值觀互不相同,說話也很難互相聽懂……按照第1點等所寫的去與他們接觸,我們和自閉症孩子之間,就像是文化完全不同的外國人一樣。自閉症孩子世界裡的「平常」和我們世界裡的「平常」全然不同,有了這個前提,我們理解自閉症孩子就變得容易了。不把概念強加於他們,把這些差異當做外國人的文化不同來理解,耐心而禮貌地和他們接觸吧! 本書特色 專業──作者在對國內外兒童自閉症相關研
美國總統歐巴馬說:我們要破除「霸凌只是一種無害的成長儀式或成長階段必經儀式」的迷思,我要強調,它不是這樣,霸凌可能對青少年帶來破壞性的後果。而霸凌無所不在,甚至已是現今殘酷社會競爭必然存在的一部份。要去除霸凌,唯有和解,才能從這場功名的追逐競賽中全身退出,冷靜尋找自我在這個文化格局裡的立足地。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和解法門,有與自己的和解、與身體的和好善處,也有與父母、與伴侶、與親人、與孩子乃至與眾生的和好,我讀後內心歡喜,盼望有更多讀者能從閱讀中悟己身處境,並一起朝人間淨土的願景邁進。─心道法師(靈鷲山開山和尚)本書不僅一般讀者可以領悟其中道理,自我了解且身體力行地自我成長並改善家庭與人際關係;助人的專業人員亦可在有系統的內容整理後,對於各式各樣的霸凌問題能較快地進入狀況,抓出諮商要點及方向,改進諮商技術。─林蕙瑛(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長)作者用他最擅長的說故事本領直指問題的核心:霸凌的根源在於內心的軟弱。並指出: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喧鬧渲染暴戾之氣,我們需要更謙卑地了解與反思,以尊重喚起自尊,以包容化解衝突。─劉兆明(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教務長)《從霸凌到和解》絕不是一本應景之書。作者對「和解」的用功更深,他觀照的現場不侷限於校園,而是要怎麼成為一個自由人的大哉問。對此,他指出「和解」是唯一道路。─精神科醫師吳佳璇
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為什麼社會上會有那麼多的犯罪現象?在同樣的成長條件下,為什麼有的人走上犯罪道路,而有的人卻能遵紀守法?走上犯罪道路的人與普通人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他們曾經有過怎樣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環境?在他們經過的人生道路上,究竟哪幾步路走錯了呢? 犯罪是一種錯誤行為,然而也有著複雜的心理過程,每一個犯罪行為人都有其特定的人生軌跡,有其獨特的心理素質。本書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深刻揭示了這些犯罪人心理病變的過程及其病變的原因,這就如同醫生為病人開出診斷證明,為同類型的病人開出救治處方。 本書將犯罪人放在歷史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中進行全面分析,對犯罪人的心理特徵及其成因進行了專業判斷。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到,正常人變成罪犯,犯罪人形成犯罪人格,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特別與其早年的家庭環境有著重大關係。此外,本書還從認知、情感、情緒、人格、行為等角度進行抽絲剝繭,層層分析,力求對犯罪人犯罪行為的來龍去脈做出最深入的剖析,以期能帶給大家更多的反省和領悟。 犯罪如同一把刀子,鋒利地將社會切出一個橫斷面來,讓我們看到社會最真實、最殘酷的一面。本書從犯罪心理、犯罪動機、犯罪實例層層解析,為您深入解開惡魔的法則!
父母絕不要以為有什麼一定對、什麼就一定不行的教條式觀念,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快樂、爭執、失望或喜樂,將來統統會成為孩子的「記憶」。要讓孩子擁有各種各樣的「體驗」。孩子的體驗就像拼貼般,在日後會繪成一張他自己的「大圖」,站遠一點看,每張圖都有特色,都有值得欣賞之處。在教養裡,父母所應該做的,是豐富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前所需的各種體驗。這正是一本教養的體驗之書,體驗我這個父親及我觀察到的世界,是如何的成為我的體驗。然後,你也要陪著孩子,形成你們的體驗,豐富你們的視野。什麼是No.1的父母呢?就是自己跟自己比,並察覺出進步的快樂。垃圾桶、廚餘桶、冰箱、彩色筆、電視、衣櫥……,生活中的這些物件,統統能成為親子間教養的題材;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生日……,也統統能成為親子間溝通的契機。作者以多年親職專欄作家的專業、十多年父親的資歷,加上博通心理學的教育背景,透過他的文字,告訴您:教養如何在輕鬆的思維間進行,兩代的關係如何在對話中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