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土埕、池塘和蟲魚鳥獸,在竹北溝貝童年廣場玩出蓬勃的生命力!.榮獲國際遊戲協會(IPA,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二○二三年「世界兒童遊戲貢獻獎」殊榮!...粘巴達假日學校是一所致力帶給孩子快樂童年的非典型學校。.學校裡有大樹、有土埕、有動物、有池塘、炊煙裊裊,是一間鼓勵孩子自由玩耍,只有周末和寒暑假才敞開大門的學校。.落腳竹北溝貝的童年廣場占地一千三百坪,從泥土大埕、四座茅草屋、十七座樹屋、玉米迷宮、大沙池、吊床區、天空步道、竹子溜滑梯與盪鞦韆,到創作桌、生火區、香蕉園與西瓜田、養狗養鴨養魚、環保廁所……是粘巴達校長與老師們全力復育台灣遊戲文化的「童年夢想國」大本營。.粘巴達校長主張,在田野玩耍最能培養兒童生命力和第一手經驗,想恢復孩子生機盎然的生命力,想讓孩子依照自身感官需求發展敏銳的知覺和感覺,就要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玩耍。.假日學校採用「直接進入情境」的整體學習模式,從爬樹、野炊、玩泥巴、木工創作、烹飪、玩遊戲、捉蟲到建造樹屋,以童年廣場為核心,從「蛋蛋相撲大賽」玩到「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從樹葉偶、竹刀劍玩到「童年高爾夫」。.擁有足夠的混齡玩伴、充裕的時間和安全的開放式遊戲場域,能夠親近土地的田野環境和各種蟲魚鳥獸的孩子,就有機會找回失去的本能,重新擁抱旺盛的生命力、發亮的眼睛和燦爛的笑容!.粘巴達校長創校十四年第一手經驗分享!
●名校淵源 男拔萃,女拔萃,協恩,千絲萬縷 ●女性教育 大段道理的背後,令人唏噓的女性社會角色與權益 ●雙語教育 中文教育與英文教育,社會認知與偏見的消長   「女仔館」一名,今日香港社會恐怕不知所指;但提起其英文全名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則不會太陌生―名校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和拔萃女書院(Diocesan Girls’ School),關係皆與其千絲萬縷。甚至另一所名校協恩中學,也曾與其有過關聯。這所在香港歷史上存在了九年(1860—1869)的學校,對後來的雙語教育、女性教育模式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本書作者搜羅大量罕見資料,以著名書院校史入手,聚焦於女仔館之興衰及其與社會之互動,具體而微地探析香港雙語教育史、香港早期女性教育,以及名校背後的歷史淵源一隅。此外,香港中西混血社群、宗教團體辦學歷史,乃至香港社會觀念的變化等重要領域,皆能從本書中有所發現。   推廣重點   1. 香港名校的千絲萬縷,解析男拔萃,女拔萃,協恩之間的淵源; 2. 教育發展的重大變化,細說女性教育發展史; 3. 教育的變遷,探討中文教育與英文教育的發展,細看社會認知與偏見的消長; 4. 宗教辦學,傳統名校身後,聖公會存在久遠的身影。   名人推薦   作為香港聖公會旗下最早期的英文女校,女仔館的創立肩荷着崇高理想。然而營運未幾,便遭遇重重困境。《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一書,從引人入勝的視野,展示了該校在短暫存在的九年之間如何應對諸多挑戰。通過對此校興衰更迭的精彩論述,本書為十九世紀下半葉香港婦女、教育與社會之研究提供了嶄新角度,貢獻良多。——楊悅庭博士,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Associate Curator)  
●名校淵源 男拔萃,女拔萃,協恩,千絲萬縷 ●女性教育 大段道理的背後,令人唏噓的女性社會角色與權益 ●雙語教育 中文教育與英文教育,社會認知與偏見的消長   「女仔館」一名,今日香港社會恐怕不知所指;但提起其英文全名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則不會太陌生―名校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和拔萃女書院(Diocesan Girls’ School),關係皆與其千絲萬縷。甚至另一所名校協恩中學,也曾與其有過關聯。這所在香港歷史上存在了九年(1860—1869)的學校,對後來的雙語教育、女性教育模式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本書作者搜羅大量罕見資料,以著名書院校史入手,聚焦於女仔館之興衰及其與社會之互動,具體而微地探析香港雙語教育史、香港早期女性教育,以及名校背後的歷史淵源一隅。此外,香港中西混血社群、宗教團體辦學歷史,乃至香港社會觀念的變化等重要領域,皆能從本書中有所發現。   推廣重點   1. 香港名校的千絲萬縷,解析男拔萃,女拔萃,協恩之間的淵源; 2. 教育發展的重大變化,細說女性教育發展史; 3. 教育的變遷,探討中文教育與英文教育的發展,細看社會認知與偏見的消長; 4. 宗教辦學,傳統名校身後,聖公會存在久遠的身影。   名人推薦   作為香港聖公會旗下最早期的英文女校,女仔館的創立肩荷着崇高理想。然而營運未幾,便遭遇重重困境。《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一書,從引人入勝的視野,展示了該校在短暫存在的九年之間如何應對諸多挑戰。通過對此校興衰更迭的精彩論述,本書為十九世紀下半葉香港婦女、教育與社會之研究提供了嶄新角度,貢獻良多。——楊悅庭博士,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Associate Curator)  
没有牆的學校,學習作為中心的範式轉移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將取代學校。 可以配合香港和內地各大考試時間和教育新政推出時間進行推廣。 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網,因為資訊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未來,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取而代之的是「學習中心」。同時,他系統整理了關於未來學習中心的八個問題。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誰來學?誰來教?學什麼?怎麼學?怎麼評估學得好不好?父母應該做什麼?需要政府幹什麼? 作者認為,教育變革,雖然不像社會革命那樣,有强烈的人為干預的色彩,但是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着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讓孩子得到治療 孩子們將記得生命之初的模樣 「所有的嬰兒一開始都是完美的」。但這個與生俱來的完美並不會在所有嬰兒身上顯現,這本書就是要尋找和恢復這個完美的潛能。 從母體來到這個世界,胎兒在經過產道時,身體備受擠壓,有時頭顱骨很可能會錯位或者相互交曡,最後限制大腦的發展,或是脊椎發生擠壓。樸善文利用顱骶療法,尋找並發現身體被擠壓的地方,並釋放這些擠壓力,讓嬰幼兒的問題得到改善。 本書特色 - 顱骶療法為新興的觸診療法,在香港、台灣均有不少信眾 - 嬰幼兒健康的題材備受家長關注。
教育的本質是甚麼?我的理解是,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重拾自信。 人的一生很長,但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長期目標常常定得太低,所以走不了太遠;但對短期的目標常常定得太高,所以時常失望。 “無”的力量不在於征服別人,而在於克制自己。只有當你有了“無”的境界,你才會謙卑,才會敬畏,才會虛懷,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人生就像走一條山路,做父母的,把孩子送到山腳下,送上一把不大不小的雨傘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陪著孩子走完山路。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徐揚生教授的個人散文集。徐教授不僅在人工智能領域卓有建樹,對教育事業也始終懷抱熱忱,而且在文學與藝術方面頗有心得。徐教授熱愛寫作,多年來筆耕不輟。本書集結徐教授四十篇散文,題材涉及他對教育、社會和人生的感悟,文字樸實無華,娓娓道來,洋溢著一位學人、師長對人生、生活、科學、藝術與教育的思考與熱愛,讀之如聽“先生”親切的叮嚀:不忘初心,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本書特色 1.這本小書是為忙碌的都市人所寫,洋溢著一位傑出學人、教育者對人生、生活、科學、藝術與教育的思考與感悟,文字樸實親切,輕鬆不乏深刻。 2.配有精美彩圖和精句摘引,賞心悅目的同時,引人思考。 3.本書作者徐揚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專家,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具有一定知名度。
教育的本質是甚麼?我的理解是,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重拾自信。 人的一生很長,但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長期目標常常定得太低,所以走不了太遠;但對短期的目標常常定得太高,所以時常失望。 “無”的力量不在於征服別人,而在於克制自己。只有當你有了“無”的境界,你才會謙卑,才會敬畏,才會虛懷,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人生就像走一條山路,做父母的,把孩子送到山腳下,送上一把不大不小的雨傘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陪著孩子走完山路。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徐揚生教授的個人散文集。徐教授不僅在人工智能領域卓有建樹,對教育事業也始終懷抱熱忱,而且在文學與藝術方面頗有心得。徐教授熱愛寫作,多年來筆耕不輟。本書集結徐教授四十篇散文,題材涉及他對教育、社會和人生的感悟,文字樸實無華,娓娓道來,洋溢著一位學人、師長對人生、生活、科學、藝術與教育的思考與熱愛,讀之如聽“先生”親切的叮嚀:不忘初心,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本書特色 1.這本小書是為忙碌的都市人所寫,洋溢著一位傑出學人、教育者對人生、生活、科學、藝術與教育的思考與感悟,文字樸實親切,輕鬆不乏深刻。 2.配有精美彩圖和精句摘引,賞心悅目的同時,引人思考。 3.本書作者徐揚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專家,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具有一定知名度。
教育是現代社會關注熱點之一,透過日本教育話題反照香港教育焦慮; 借鑒日本經驗,完善家庭與教育關係; 從日本的教育困境與負面新聞中,看有哪些本地教育應改善之處。 日本小學生雙肩書包,濃縮了甚麼社會文化? 百年傳統的學校營養午餐計劃,包含了甚麼教育理念? 經濟不景氣時代,大學生的貸學金壓力有多大? 「社畜」說法從何而來? 「教育立國」的理念,讓日本國民素質大幅提升,也是日本能夠躋身強國的答案。在今天,日本的教育又呈現出甚麼面貌? 日本教育提供了許多堪為榜樣的案例——濃縮了日式工藝質量與社會觀念的小學生雙肩書包;凝聚著「孩子是國家的未來」這份決心的學校營養午餐百年傳統;教育公平的理念與實際行動;權威與公平兼具的家庭教育…… 與此同時,近年日本教育狀況也越來越多亂象,日本的社會問題映射到教育當中——升學壓力加劇;教育質量下滑;少子化衍生的地方學校空巢現象;就業環境惡化造成的貸學金問題;惡劣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 本書透過一個個鮮活話題,呈現日本教育「天使」與「魔鬼」的兩面。 推廣重點 1,教育是現代社會關注熱點之一,透過日本教育話題反照香港教育焦慮; 2,借鑒日本經驗,完善家庭與教育關係; 3,從日本的教育困境與負面新聞中,看有哪些本地教育應改善之處。
旅加香港父親講述愛的教育,西方資深教授的東方育兒經,不管家有男孩女孩,都值得一讀。作者講述家庭、事業、夫妻、育兒、成長、成才的親身經歷和精闢見解,言簡意賅,卻發人深省,極具參考價值。   老大 自幼受「抽動症」困擾,卻不憤世自憐,堅強自信,終成大學教授。 老二 兩歲尚不識說話,後來考上醫學院,卻又放棄高薪選擇為窮人服務。 老三 天賦最好卻不自信,父母強化他對數學和音樂的熱愛,將他送入牛津大學。 老四 從小是個「搗蛋鬼」,經常交損友,但做人「不怕蝕底」,讓他一生好運。   一家之長面對四個品性各異的男孩,透過言傳身教,將道德教育、自我價值追求,以至乎愛的意義,無保留地分享給予,從好男孩成長為好男人的整個過程都滲透著親子教養的智慧。
“中國兒童教育之父”撰寫的一部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家教經典小孩子實在是難教難養得很。但是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因小孩子難以教養就不去教養他呢?我們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甚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陳鶴琴
本書分教育反思編、教育訪談編、教育隨筆編三部分,其中既有尖銳的批評,更有建設性的改革建議,集中體現了作者20世紀80年代親歷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以及此後長期退處邊緣而對中國教育仍不輟思考關注、深切憂患的思想成果,洵為對當下中國教育中顯露出的諸多問題的一劑良藥,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作者的主要觀點舉凡如大學校長應當職業化,教育改革需要從啟蒙開始,中國高教發展的高、大、全慣式思維模式,辦幾所象牙塔式的大學,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教育者必須秉持說真話等,都引起了海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1988年被免職的武漢大學校長對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大躍進所進行的深刻反思“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年近八旬的教育家的肺腑之言,知識分子滿腔的批判精神、憂患意識與人文關懷,令人動容!作者劉道玉先生為中國“文革”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沉寂多年而近年日益引起廣泛關注,既緣於他被免職後仍長久保持對教育的深切關注,更緣於時代發展中顯現的當代教育問題,使得教育界重新認識劉道玉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價值,試圖從中尋找良方。教育變革,為社會發展變化之敏感區,關注教育為任一公民之本分與本能。當下中國社會對高等教育議論較多,而其中思考最深入、最廣泛、最系統者,為本書作者劉道玉。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世界的中國”系列集中介紹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展現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組成部分。 本書以簡潔明了的文字,介紹了從1840年代至1940年代一百多年間,中國人從官費到自費,從零散到成群,一批批走出國門,到英法美德日俄各國留學的緣起、過程,所取得的成就及遺留的問題等。作者始終將留學生的動向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時事結合起來考察,指出富國強兵、傳授先進知識、推動社會進步,是歷代留學生共同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