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公六、七歲? 開明、逗趣的阿公;會認真跟孫子吵架的阿公; 會陪孫子讀繪本、每天準時接孫子下課、引導孫子發揮想像力的阿公…… 四十年創作不輟,暢銷親子散文作家 調皮阿公小野,唯一一本與孫子的陪伴日記 記錄最真摯動人的帶孫心情 / 除了溫柔的陪伴,我無法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麼。 所有的點點滴滴回憶都是如此的美好。 於是,我此刻能夠給孫子孫女的, 就是他們未來很老很老之後,還能夠告訴別人的美好記憶。 ——小野 「秋天來了。」我對著正在學講話、口齒不清的阿妹説,她立刻問我說:「秋天在哪裡?」 「在窗戶外面。」我指了指窗外説:「你看,秋天來了。有涼風了。」「春天到巴黎,還要去哪裡?」阿妹忽然唱起這首只有我們祖孫才會唱的歌。於是我接下去唱:「夏天到米蘭,米米米米蘭。」阿妹開心的往下唱:「秋天到紐約,不要忘我們的約。」之後我們祖孫便大合唱:「冬天回台北,記得要刣鷄。」(刣鷄用台語說,近似國語台北。)「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估……」祖孫開始大跳自己發明的鷄舞。這首歌是大約三年前我唱給還不滿一歳靠扶著櫃子勉強可以站立的孫子聽的,沒有想到孫子竟然扶著櫃子扭起屁股來,逗得家人大笑。後來輪到阿妺可以扶櫃子站立的年紀時,我又唱起這首歌,阿妹不但扭起屁股,還舉起一隻手揮舞著,簡直青出於藍。 人類最奇特的能力之一就是幼兒語言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從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中找到連結,有的孩子快,有的孩子慢,但是不管是快是慢總是在某個瞬間開了竅,忽然全部都會了。我從一開始和孫子們說話就把他們當成大人,有時候故意說很多,甚至比手劃腳,我知道他們正在學習語言。一般幼兒通常對「你」和「我」要花比較長時間才能搞懂,但是阿妺完全不曾為此困擾,直接跳過困擾期。她和哥哥玩在一起時像是學舌鸚鵡,哥哥說什麼她就說什麼,可是自從哥哥去上幼稚園後,才短短幾天她迅速發展出自己重新組合的句子。颱風天我故意抱著她去檢查每一扇戶,她說:「下雨天都沒有人陪我玩,一個人好寂寞。」她看著風雨中的巷子,忽然冒出一句:「人行道哭了。」然後把桌子上的抬燈按開,加上一句:「我開燈她就不哭了。」我愣了一下,在心中數了一下阿妹的年紀,正好滿2年3個月。毫無疑問的,她已經完成了她的人生中第一首詩。 ——〈人行道哭了,我開燈她就不哭了〉 阿妹的第一首詩,2歲3個月 三個孫子一個孫女,五年的陪伴,小野整理了他與孫子們相處的點滴心情,道出了一位感性、熱情又疼愛孫子的阿公,希望給孫子們滿滿的愛與自然成長環境的熱切心情。 每天耐心的生活陪伴,希望孫子們都是在長輩們欣賞和崇拜的心情下很有信心的長大;不干涉孫子們的爭吵,讓他們自己解決;給孫子們自由發表想法的空間;陪孫子們從遊戲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體諒與幫助;讓孫子們從角色扮演來激發想像力;透過動手做玩具、畫畫引導他們創作;從閱讀引發創意;帶孫子們到大自然裡體驗,讓他們找到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透過幼兒的屁股接觸馬桶的質感和對廁所空間的想像,引導他們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 秉持著不干涉、只陪伴的原則,小野強調,所有的學習愈自然愈好,大人唯一和幼兒溝通的便是感知能力。當孩子有了這樣的能力,你就替他們啓動了其他所有的能力。 只要陪伴孫子們接近大自然、撒野鬼吼、跳舞、唱歌、演戲、遊戲、奔跑、講故事、畫圖就好;讓孫子們自然而然的從自己周遭環境的觀察和領悟中學習。 這是一本小野陪伴四個孫子的自然教養之書:讓孫子們在自己的探索、家人充滿愛的互動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這是一本生動有趣又不失感性的阿公日記:看著孫子們稚嫩又不失哲理的童言童語,撫慰偶爾低潮的心情,是生活中最佳的療癒靈方。 這也是一本小野的寂寞日記:在陪伴孫子孫女的同時,回憶自己的成長點滴,雖然偶爾也會有所感傷,但更多的是因此燃起的對生命的熱情與愛。 小野說:「勇敢的向前走吧,因為你們是屬於未來的。而我不再能夠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除了溫柔的陪伴。就算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請相信我曾經給予你們真誠的愛,一定可以增強你們向前的勇氣。」
聊什麼、怎麼聊? 除了成績之外, 我們與孩子還有很多很多話好說! ◎ 本書特色 ★ 獻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打破日漸貧乏、無話可說的僵局,提供俯拾皆是的生活話題,潤滑親子關係,一起學習成長、一起更靠近彼此。 ★ 全書分「日常思辨」、「生態尋索」、「焦點新聞」、「人際之間」四大面向,感性與知識並存,與孩子一起走向疾速變換的新世界,關注當代重要議題。 ★ 為父母忐忑的教養之路安心定錨,以對話取代各式焦慮與衝突。 ◎ 本書內容 當孩子走出父母羽翼庇護,逐漸有了自己的飛翔路徑, 他們開始獨立思考,他們不再是那個拉著母親衣袖, 一天到晚黏在身邊吱吱喳喳的幼兒, 「我還能跟他/她聊些什麼?」、「為什麼好像無話可說了呢」…… 種種失落與憂傷環繞心頭, 聽孩子說著我們難以習慣的語彙,你可曾陷入焦慮? 或者上前以「關心」之名開啟對話, 卻換來無數沉默尷尬,衝突一觸即發?! 在與孩子對話之前,番紅花建議可先有以下自我建設: 「身為一個不放棄更新腦袋的母親,我並不害怕面對改變的這一切,我始終準備著去了解孩子的世代,或者說,我始終準備著不緊緊抱住『道德』這兩字去強制孩子接受我這樣那樣的意識形態,『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是最讓孩子難以打心裡接納的八股威權話語,我透過大量的雜食閱讀與社會觀察,也透過與孩子們開放性的日常對話,深深感受到,如何進入並尊重孩子的新世代,是我必須永不停歇的學習。」 於是,她放下對孩子成績的要求, 一起閱讀、追劇、看電影, 從各種不同日常與新聞事件鋪展無數話題: 她帶著孩子走逛菜市場,在琳瑯滿目的食材延伸五感享受; 跟著女兒從日劇《法醫女王》討論校園霸凌問題、 自社科書《廢墟少年》關注社會高風險家庭的孩子; 透過地球「最憂鬱的北極熊」、「最孤獨的大象」談動物圈養; 當孩子在喜宴看見鋼管女郎, 她不避諱閃躲,坦然表達自身看法; 甚至在家實行同志、性別教育, 陪養孩子對生命的尊重與溫柔, 以防「玫瑰少年」令人心傷的悲劇再次上演⋯⋯ 當時代巨輪不斷滾動,日復一日淬鍊出新事物與新價值,很多觀念不再是一翻兩瞪眼的非黑即白,甚至直面挑戰傳統,以往深信不疑的教養法則逐漸鬆脫剝落……我們要如何陪伴孩子走進光怪陸離又遍佈姿彩的世界?是牽著他們無懼面對?或是以「保護」之名,用父母的大手遮住孩子雙眼? 這本書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視角,呈現自然親子互動,透過與孩子一起學習、適應與種種討論過程,激盪出思考與同理,認識新世界的多樣紛呈,共同蘊蓄出澄澈目光和一顆柔軟的心。 ◎精選摘文 【餐桌上有哪些談話禁忌?】 一天中能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因此許多父母會無法自制地在家庭餐桌上和孩子討論起課業,說著說著開始責備孩子排名退步了、企圖心不夠、不拚不認真、誰誰誰這麼優秀⋯⋯,讓全家人沒能好好愉悅地享用一頓飯,也讓餐桌上的相聚,就此不歡而散。俗話說「吃飯皇帝大」,我倒認為這句話一點都不俗,它非常生動而貼切的表達出「吃飯」茲事體大,您曾經那麼在乎孩子的生長曲線圖,曾經那麼在乎孩子一餐喝幾CC的奶水,而青春期的孩子也正值他生長發育的黃金衝刺期,這是他人生發育的最後階段了,您不妨想想,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餐桌溫暖回憶,是否比他現在考幾分還重要呢?因此,父母要克制自己在餐桌上對青春期孩子不經意施予的壓力哪! 【走逛菜市場,也是延伸話題的好選擇!】 讓孩子生活在「菜市場、廚房和書房」的多向空間,並不一定需要財力和學歷多高的父母,只要大人有心也願意起而行,每逢週末撥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從這些實體場域「做中學/學中做」,就能夠讓孩子將知識、技能、態度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當年我的母親既無文化資本也無經濟資本,不識字的她,卻啟發了我對菜市場的體驗與想像。 【與孩子遇見街友,你的反應是⋯⋯?】 我並不想把他者的苦難或失去幸福,當作教養的案例,在我心裡,這無異於是一種「消費」模式,既不仁慈,也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更不可能讓孩子體認到「正義」與「正義的作為」……因此我仍舊告訴我的孩子,在上下學途中遇到街友,你不必嫌惡走遠也不必心有疑懼,繼續邁出你正常的步調,摸摸你口袋裡有沒有多餘的錢,不要冷漠,你可以想一想你能不能幫助他今天有個較好的晚餐。 【一起踏入「攝影」的世界吧!】 我跟孩子說,拍自己很好,展示自己吃什麼、穿什麼、買什麼、去哪裡也不是不行,但「攝影」可以不只是這些,多多關注當代優秀攝影家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跨出社群媒體的「同溫層」、「過濾泡泡」,甜美的照片人人愛看,但只看世界甜美的那一面,是危險的,世界還有很多面,例如剛強、野性、奮鬥、掙扎、愛與淚。 【當孩子看見鋼管女郎】 想想天后蔡依林,她在MV和小巨蛋裡載歌載舞,不也是類似風格的打扮,銀閃閃又辣度破表,你們會覺得低俗或噁心嗎?如果你看待Jolin穿輕薄透紗是音樂工作的整體表現,那麼你當然不必覺得吃喜酒看鋼管女郎跳舞,就是品味的低俗。你試著去專心觀賞舞台上的女郎,她們的表演結合了體操和現代舞蹈,鋼管舞是利用垂直的支柱,嫻熟、優美地做出攀爬、旋轉、身體倒掛等動作,需要經過嚴格訓練的技術和身體力量,這可是一種專業呢!或許有些人用道德的眼光去批判鋼管女郎、鋼管舞,但媽媽認為你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想得和別人不一樣。 【關於「性別」的多元想像】 不只是鋼管女郎和檳榔西施挑戰許多成人對「倫理」的想像與理解,我還希望有那麼一天,那些在我孩子小學、國中、高中階段,曾經聚在一起閒聊時,脫口而出「唉唷同志好噁心喔」的那些孩子們,多年以後當他們長成大人,仍能夠試著改變或調整他們承襲自原生家庭父母親對這世界狹隘的觀看方式。
教養的漫漫長路上,你累了嗎? 傾力照顧孩子之前,先安頓好自己的心吧! 當了父母;你還是你,永遠都是最好的。 ◎ 本書特色 ★ 最完善、易入手的父母自我照護手冊:回頭傾聽內在需求,給自己重新「轉大人」的機會——再次感受成長的疼痛與暢快,走出教養認知瓶頸、突圍當下僵局。 ★ 彙整諮商現場母父困境、歸納育兒盲點,透過薩提爾強調的「覺察」與「轉化」,看見問題核心,縫補教養過程的失落、害怕與憤怒。 ★ 藉由各種具體行動練習,拆解與孩子、伴侶、外在環境的多樣衝突,蘊蓄豐沛成長能量,延伸教養餘裕。 ◎ 內容簡介 經歷過青春期疼痛掙扎,來到成人階段的我們, 終於成為父母,陪伴孩子適應新世界的變與不變。 這段育兒過程,也給予我們第二次「轉大人」的契機,讓內心再一次蛻衍壯大,讓失落的自我再一次被珍愛呵護⋯⋯ 「醜爸告訴我們,父母也是善惡兼備的凡人,我們的目標才不是往『聖人』的路上,而是『接受目前的觀點,但保持開放的狀態』;重點不是『外在的改變』,而是『內在的整理』⋯⋯這些釋放家長的關鍵觀念,讓我們深深吐納一口氣,打通瘀血氣絕的痠痛穴道,是不是頓時之間也覺得六根清淨下來?」——羅怡君 / 面對育兒挑戰,你可曾「一試再試」卻越「心灰意冷」? 親子關係緊張,你是否既憤怒又愧疚,想示好又拉不下臉? 接收外在壓力,你八成面帶微笑,心裡卻想著「全都給我閉嘴!」 深刻理解母父教養困境的親職專家——醜爸, 挑出育兒坎途上的諸多挫折、焦慮與無奈,帶領你一一轉化擊破, 陪孩子飛之前,你要先不怕高! 就醜爸觀察,大部分參與讀書會、親子諮詢的媽媽,面對教養磨折,雖然隱約知道關鍵掌握在自己手上,但常常抓不到方向,每一個走出去的步伐都無法感受到踏實感。然而,母父還是需要認同,需要知道大家都正處於共同的掙扎當中。尤其,可能皆有以下關卡要過: ◎ 原生家庭的羈絆(心中內在小孩不時探出頭來討愛) ◎ 豬隊友伴侶(講不聽叫不動做事草率看了就火大) ◎ 外界對母職的期待(滿街正義阿桑偷拍姊干涉教養) ◎ 逼近臨界點的耐性(我要忍小孩忍到什麼時候不出手揍他) ◎ 累到趴也沒人同理我(想休息又放不了手的失去自己) ◎ 沒有盡頭的罪惡感(怎麼也當不了完美媽媽) ◎ 孩子的起跑點(比成績比才藝什麼都要比到天荒地老) ⋯⋯⋯⋯ 以上族繁不及備載。在這本書中,醜爸整理了眾多母父成長軌跡,自獨一無二的生命和育兒經驗提煉共有的惶惑難題,透過這些痛和領悟分享給對現況失望的父母:究竟我們還能怎麼做?朝哪個方向走去,才能不讓自己墜落? 書中一篇篇文章讓你開始理解,面對親子關係的脆弱,我們可以先放下「努力」,承認自己和孩子的無能為力。因為你知道,我們不會變糟、也不是沒救,而是這回合結束,都需要放手休息。而當我們想要休息、改變計畫、喊個暫停來照顧自己時,可以適時做出選擇,不再感到罪惡。 成長是漸進的,卻不一定每個步驟皆順利。就像復健一樣,需要用盡全身力氣去伸展那些已退化,或者久久沒有被好好使用的肌肉。這過程會痠、會痛⋯⋯但堅持下去,並好好體驗那些歷程,便能發掘改變的美好。 停下來,開啟覺察與感受,並觀照自己。 相信自己是個血肉之軀,不應無限制的忍受需求不被滿足、情緒不被照顧。 允許自己不但是個父母,更是值得的自己。
話題暢銷書《學生》第三彈! 建中名師林明進書寫「人性」最洶湧極至的篇章! ★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林明進逾三十五年教學經驗、六十年學「生」體會精采結集。 ★教學現場扭轉乍暖還涼的人性,笑淚交錯,真心與謊言、各種恩怨情仇躍然紙上,羅織校園最生猛活跳的浮世繪、眾生相! 作家 丁威仁/小野/方梓/方群/亦耕/向陽/吳岱穎/吳鈞堯/沙永玲/李崇建/林煥彰/祁立峰/凌性傑/張春榮/張輝誠/陳木城/陳衛平/渡也/黃春明/楊平/駱以軍/蕭蕭/薛仁明/謝文憲/顏艾琳/羅位育(依姓氏筆畫排序) 慈濟教育志業體執行長 蔡炳坤 中廣新聞總監 董媛瑜 聯合報副刊主編 宇文正 城邦集團報行長 何飛鵬 明道文藝創社長 陳憲仁 尤進興基金會董事長 周芳如 漢光基金會董事長 宋具芳 樹仁基金會董事長 魏憶龍 天下雜誌基金會祕書長 凌爾祥 溫世仁基金會執行長 何能裕 東元基金會副執行長 蘇玉枝 人文適性基金會董事 賴郁芬 及幼幼兒園學校董事長 諸葛芬 建中前校長 李錫津、吳武雄 建中校長 徐建國 ──誠摯推薦 人性百百款,江湖一點訣── 在現實催逼下學「生」 是志氣醞釀的奮鬥,是最有效的打磨與雕琢! 關廟阿嬤帶著碩大鳳梨,佝僂艱辛北上,老淚縱橫為了「最後一名」的孫仔向老師請命,「伊是阮唯一的希望,拜託拜託……」 飛來球禍翻過圍牆,旋轉的白球不幸失控,如何擦槍走火,讓高中對國小的上對下霸凌事件,一觸即發? 票房電影《模犯生》在真實校園活活上演!俠氣?義氣?同理心?數理資優生自動協助體保生作弊,瞞天過海的背後,有什麼隱情? 建中「喬事王」臭頭彬仔和英文老師的戰爭,一場師生互鬥風暴延燒出校園,「我發誓一定開一家比你大的補習班……」,青春時最痛恨的英文,讓他衝撞出現實美麗人生。 複雜破碎的家庭,元配、舊小三、新小三之間迂曲糾結,迸生劇烈椎心之痛。繼子的怨懟後母概括承受,綻放人性純美輝芒。 吞不下青春那口氣,日校與夜補校、藍色才子與黑衣戰士們勢不兩立。日校不擦黑板、夜校回敬一袋垃圾,文刀武劍下戰帖、爭搶女友不手軟;當操場變沙場,藍與黑的戰爭,最後誰是贏家? 由於理想和父母期待強烈反差,是多少壓力,讓他產生精神障礙、以死相逼對著老師喊出「給我一座墳……」 總綰光明與黑暗、鋪寫生命迭宕流轉, 全書二十四篇至情至性故事── 站在「人性」高度進行學習,發揮我們與生俱有的「天性」; 綿延各種心醉與心碎,刻下既斑駁又華美的生之圖景。
=影響整個法國當代思潮──哲學家阿蘭於1932年出版的教育經典= 法文直譯本,資深譯者陳太乙精心譯作 哲學博士楊凱麟教授審訂 《論教育》共有八十六隨筆。 本書是阿蘭長達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所匯聚而成的經驗談,內容包含教育的目的、方法與教育素材等。 這並非一部枯燥的教育理論,而是具體地透過他個人教育工作上的經驗分享,與廣大讀者一同反思兒童教育的重要性與核心價值。 與其重視英才教育,阿蘭更主張兒童自身創造力的啟蒙與意志鍛鍊對學習過程中的幫助。他強調因材施教,而非系統性的同一教育,以五育均衡的概念復興希臘教育的傳統。承襲康德與盧梭教育理念的阿蘭認為,人性與獸性僅在一線之隔,而教育的必要性正在於如何「使人為人」,也就是成為一個能自由思考的主體與對自己和社會群體皆能負起責任的個體。 這本深入淺出、幽默又富含深意的教育小書既是教育兒童, 也是自我再教育的雙向思考。
繼話題暢銷書《學生》後, 建中名師林明進最新精彩生命故事!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建中名師林明進, 三十五年教學經驗,六十年學「生」體會。 書寫自己、學生、恩師、校長……的感人經歷, 真實的滄桑,美麗的回顧! 這本書有著「活出自己的精采」、「隨處看到希望」、「樂趣橫生」的氣概和逸趣。 不說教條,只說故事;道理都在故事中。其中滿溢的不僅是師生之間的至情與至性,更多人生智慧的啟示;那是生命經驗的蓄積和人生智慧的闡發,既感人、動人,又讓人在淚水迷濛中見到光亮。──向陽 學「生」,是我們一生的為人之路。 活出溫暖漂亮的生命手勢,活出傑出智慧的生命價值。 以嚴格出名的將軍,為了兒子來到學校低聲下氣,沒想到眼前的老師,居然在當年被自己記了七支過…… 傳奇的教育家遇到鄉下的老農夫,為什麼會感嘆:「吾不知老農」? 風靡兩岸三地的知名歌星,卻被女兒說:「她很會教人怎麼活,可是她自己都沒好好活過。」 兒子媳婦早逝,靠著挖筍養大孫子的孤苦阿嬤,老天爺卻奪走她的寶貝孫子,她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 一生坎坷的阿嬤、早逝的少年、寡言的老農、二十年前死於車禍的建中生、百年樹人的毓老師……他們或精彩或平凡的人生,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生命啟發? 全書二十四篇精彩故事,作者半生教學生涯回顧── 生命的價值與美麗,就是不怕磨難,接受淬鍊。人生的可貴與可敬,在於贏得自己。一分努力,不見得有一分的成功。但是,一個不被失敗打敗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學生」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業。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妙筆,創造生命不同的美麗。
學生,是我們一生的為人之路。 沒有人在乎你是贏在起點,還是輸在終點 可以輸給別人分數、成績與名次,不能輸掉自信、靈魂與尊貴,才算贏了自己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建中名師林明進,三十幾年教學經驗,臉書貼文點擊數破表 將多年教學生涯,各式各樣和學生相處的點滴,記敘出動人的生命故事 從對學生教學到向學生學習,從向生活學習到向生命學習: 只讀了一天就被退學的黑道角頭老大的兒子。他不失赤子之心,勇敢做自己,多年後成了外銷世界筍子工廠的老闆…… 一個母親是貴婦名媛、父親是達官顯要的私生子。向來使刀使槍、經常出入監獄的「大尾仔」。某一晚,帶著懷孕的女朋友前來求救老師,逃避仇人的追殺。多年後,他的女兒趕在耶誕節傳送父親生命最後的懺情…… 教官室擦槍走火,一對父子開打了!身著海軍軍裝的上校,只因兒子被記大過、考最後一名,便在教官室一掌接一掌,掌摑兒子…… 「老師,我兒子怎麼會最後一名?他是市長獎的呢……」 面對望子成龍的父母,面對「段考」成績的學子,老師要怎麼辦? 學生到學校來學什麼?學習陌生的知識。 學生到學校要學什麼?學習生存的能力。 學生到學校要學什麼?學習生活的趣味。 學生到學校要學什麼?學習生命的價值。 學生到學校要學什麼?學習求生的韌力。 學生終極要學什麼?學習生生不息的使命。 站在講台上三十多年,教「學」更是教「生活」,生命本身就是最珍貴的教育。本書記錄校園人生,一幕一幕的故事都是教學生涯悲歡世界的點點滴滴。從學生到老師,從台下到台上,教別人學「生」,也以學「生」自勵。作為一名教師,將如何開導學生、幫助學生? 每個學生故事,都傳達了現在中學校園仍然存在的問題;每一篇故事背後,都暗藏著值得教師、學生、家長們借鑑與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