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翠柏長春集》取義於一個畢業四十周年的同窗在太平山松柏館的晚會。通過該班國四甲的召集人翁以倫的生花妙筆,留下退休教師晚年結伴旅遊的閒雲野鶴,定期活躍在山巔海角(有照片為證),看大千世界的繁華與滄桑。為了增加可讀性,及這一班的歷史縱橫,編者以老翁為中心,動員全班提供學思精華,形成四個部分:一、通訊與班遊記勝二十八帖;二、帖外集:值得懷念的班友通信;三、磨刀集:同窗著作序文集錦(每人一~二篇);四、行述篇:作者翁以倫的自敘文字與編者為老翁寫的追憶文字,形成對作者回饋的紀念集。
本書以《經典中國童話》所蒐集彙編的中國小說為參考主體,還原篇章的原文,並且進行註解說明,再就該書的白話翻譯進行改寫調整。中國古代的經典傳說故事,擇取有趣、具思辨及寫作觀察模仿價值的文章,試圖將「美國讀寫教育」的讀寫訓練模式,結合「深度討論」教學模式,透過前者的「分析式閱讀」、「敘事觀點分析」的教學引導,搭配「申論式」、「科普式」、「創意式」寫作練習,使學習者透過「深度討論」七種問題類型的提問,加深閱讀理解的層次,並結合學習「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個重要書寫文體的寫作方法,訓練寫作學習者,習得與美國主流應用書寫體裁同步的實用文體,提升語文應用的表達素養。
屏東大學長期致力於師資培育,《朱雀點亮南國教育夢》是國立屏東大學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朱雀先驅:屏東偏鄉三師共學模式」下的成果彙整,本計畫榮獲多屆TSAA永續行動獎金獎、銀獎,二○二三USR南區聯展「最佳人氣獎」及二○二四《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為紀錄團隊成員的努力,延續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精神,團隊將兩年來的執行歷程轉化為專書出版,不僅記錄屏東在地的教育實踐經驗,還結合學校與社會資源,活化偏鄉的動能,促進三師之間的共同學習與成長。專書內容包括研究型、實務型與大事記三大區塊,收錄六篇學術論文、五篇實務文章及教案分享,並編列了兩年內的重大活動,本書彰顯了大學教師、現場教師及師資生之間的緊密聯繫與傳承理念。
張長芳教授於教育界服務逾六十年,在教學實務與教育行政工作上皆績效斐然。於金門五年,擘劃金門中學復校並推動義務教育,領先全臺,獲得先總統蔣公嘉勉。於政治大學廿九年,出任總務長凡十餘年,對政治大學在臺復校中期之建設與開拓有卓越貢獻。政大退休後,受邀出任致理商專校長凡八年,使致理升格為技術學院,並奠定此後三十年的發展基礎,深受推崇,轉任董事後更積極協助校務發展至今。本回憶錄是張長芳教授對其一生行止的回顧與總結,分為「旭日東昇」、「日正當中」、「落日彩霞」、「夜空星辰」四章,依序呈現其生命歷程、經驗與智慧。在豐碩的成果背後,是熱心盡力的工作態度,是靈活機敏的權變智慧,是正向健康的生命能量,成就了張長芳教授精彩的一生,足為後人學習惕勵。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歷代啟蒙教材初探」,目的在為歷代啟蒙教材留下詳實的資料,以流行於民間的啟蒙教材為經,而輔以登堂入室的書目為緯;至於教材的分期,則取自吳鼎先生《國民教育》的朝代分期。下編為「朗誦研究」,以朗誦的意義、朗誦的基本腔調、朗誦語音律、朗誦與節奏、節奏與生率、節奏與文氣、朗誦的藝術等八大章論述關於朗誦的研究,全書是欲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如果國文教學僅僅只是文本闡釋,我們的孩子無法自行開通「五感」,了解其中的真實含意。唯有透過老師教學活動設計與引導,從感知、感受、感動中,層層遞進,方能逐步達成教學目標及生活美學核心。此不啻正符合現今一○八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精神,莊子也已告訴我們,只消老師們將此轉化為任教階段孩子們可以接收的知識體系。本書包含理論,亦有教與學實作之反省與檢討,為作者多年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實況記錄,讀者可從中找到教學創意靈感,並內化為自身教學的珍寶能力。
本書的內容分為澳門教育史及歷史教育兩大部分,再劃分成四個章節,分別是澳門教育史篇、經濟與教育篇、歷史教育篇和雜論,共十四篇文章。教育史方面,主要從政治及經濟兩方面著手,以中學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澳門本地的教育在回歸中國前後的變化。歷史教育方面,不單從課程、教科書、教學情況來分析,並把澳門歷史教育與香港歷史教育作對比,從而體會出澳門歷史教育的特色。至於雜論,選取了相關而富特色的研究文章,如孔聖堂、儒林外史等,深具啟發意義。
這本書,作者以四個不同的身分視角,作為章節的安排。首先是體驗教育工作者,談體驗學習在教育現場深化的歷程,詳細說明Full Value Contract 的理論基礎,以及在不同活動或課室中,如何以 Full Value Contract 為框架,來發想設計課程。其二,以引導者的角度來談,FVC 如何成為自主反思工具,以及轉化活用的案例分享。第三,作者以學校行政老師的角度,分享活動課程設計的經驗談。最後,來自家長、老師、學生的回饋分享,來回應反思引導之重要性。希望能透過書寫,紀錄下個人課程創建的心得,以及學生的學習歷程,和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分享。讓孩子在體驗活動中,除了技能增進外,也有更多內在收斂,幫助心智的成長,豐富生命經驗。
十二新年課綱將於一○八學年度推動,苗栗縣積極協助縣內各國中小校長、教師從認識、理解,到真實性的增權賦能,以落實推動新課綱,成就每一位孩子。藉由一連串系統性工作坊,讓新課綱的小樹苗在本縣慢慢深耕與茁壯。「課綱,在你我之間」的徵文比賽,是希望藉由師長們的省思筆觸,去記錄與反思在校訂課程、共備觀議課、素養導向教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遭遇的難題,以及與校內同仁共同對話、研商撰寫課程的歷程。改變真的很不容易,但看到這麼多的校長、主任及教師們,願意挽起袖子為孩子的學習齊心動起來,是多麼令人感動!我想,這不就是教育人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共好,而產生無限正向循環的最佳寫照。
本書共分為閱讀教學理論、閱讀教學實例、閱讀參訪活動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包含:〈「多元智能」運用於《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之教學〉、〈學校圖書館與探究式教學〉、〈閱讀與觀課〉、〈從《荀子.勸學篇》談終身學習的理念〉等四篇論文。第二單元包含:〈閱讀教學與人文素養──以《論語》為例〉、〈推動閱讀教育,以提升人文素養〉、〈閱讀教學與人文素養〉、〈推動創意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愉快閱讀,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從落實經典閱讀教學談起〉等五篇論文。第三單元包含:世界華語學校圖書館論壇紀行等三篇論文。
本書共收錄文章十九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澳門教育史,包括澳門的特種文獻、早期新式中文教育及近期特殊教育法例等方面的專題;第二部分為教育人物專題,包括范禮安、布朗、陳垣、梁披雲等,均為中國教育史上重要而尚待深入探究的人物;第三部分為歷史教育的專題,包括傳統至現代的歷史教育的不同課題,也涉及新式歷史教科書、歷史課程與鄉土歷史教材的方面的探索;第四部分是對中國歷史上一些較特殊的個案加以分析,尤為本書的精粹所在。書名為「振葉尋根」,是開宗明義地說明學術研究必須從根本處著手,亦即對原始資料的閱讀和研習為起點,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從而開展相關的研究。同時,各個課題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並重視研究的價值。實事求是,不作空論。
學科是相對獨立系統化的科學知識體系,是大學的組織細胞。以學科建制為組織基礎,學科發展從高深知識的傳播、創新到應用,逐漸完善了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職能。本書以宏觀的視角、翔實的史料、嚴謹的考證,著力闡述清末、民國初期、國民政府時期國立大學學科建制、學科調整與學科發展演變過程,結合綜合研究專門考察了中國近代國立大學教育學科建制的演化進程以及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與私立廈門大學學科發展之異同。
學科是相對獨立系統化的科學知識體系,是大學的組織細胞。以學科建制為組織基礎,學科發展從高深知識的傳播、創新到應用,逐漸完善了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職能。本書以宏觀的視角、翔實的史料、嚴謹的考證,著力闡述清末、民國初期、國民政府時期國立大學學科建制、學科調整與學科發展演變過程,結合綜合研究專門考察了中國近代國立大學教育學科建制的演化進程以及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與私立廈門大學學科發展之異同。
本書適合在職老師深入備課,提昇教學成效;也適合準老師準備教甄,強化應考實力。本書根據九年一貫閱讀課綱,將閱讀理解拆成文類知識、主題結構、表層理解、深層分析、批判評論、表達應用六種能力,再根據國中教材二十篇共同選文的重點,設計以六種能力為架構的備課藍圖。備課藍圖的架構、圖表,能協助教師建構同學的理解歷程,也能讓同學學習以閱讀策略,進行自我監控,實踐十二年國教,提昇「教學成效」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