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觀賞者、創作者與創作品」的概念出發,應用在美國的科學中心與博物館的文本分析,並從經驗中論述「空間—主體、轉化—技藝、溝通—脈絡」的知識探究與形構,引領讀者認識作者如何將藝術本位研究作為一種知識形構的創作(論述)行動,本書是進行跨領域學習論述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 跨領域的議題圍繞教育場域,國際間與國家政策在「競爭力」的預設下將推進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TEM)或數位科技(AI)的跨領域,而忽略人文社會學科與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藝術教育作為的形構知識的探究途徑。如何對跨領域做判斷,這與支配學科的知識、規則與判斷的「界限」連動,因此領域的知識代理人及社群對邊界的定義也會有其社會文化差異,影響互動與行動。本書以藝術本位研究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科之間的對話關係,並嘗試探討「藝術本位學習」如何可以改善領域之間失衡的學習生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緒論主要是介紹寫作預設成為獨立學習者與跨領域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與範圍、藝術本位研究與多模式理論。第一部分主要描繪化石、生物、身體、氣象、天文、數學等科學社群主題建構的場域與作品。第二部分則以手作、神景觀、神話與動態等概念來分析具有社會與文化論題的作品。本書旨在從美國科學中心與博物館社群成員企圖與公眾溝通的科學翻譯與作品再現,探討藝術思維如何領域議題並且回應跨領域的對話與學習。
本書探討如何透過閱讀提升學校教學成效,涵蓋閱讀策略應用、文本選擇與教學實踐,藉此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建立跨學科連結和理解,培養自主學習力和終身學習態度。 本書適合教師與閱讀相關工作者參考。 將閱讀融入各學科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於各學科知識的掌握,也能利用閱讀文本導入情境,引導討論、培養思辨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閱讀教學往往也是建構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學習過程,能培養學生具備資訊檢索和運用資訊的自學能力,可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將閱讀融入各領域教學已然成為趨勢,本書介紹運用閱讀教學融入領域課程的實踐,藉由不同領域學科導入多元文本或閱讀策略教學的實例,提供學校進行教學規劃或是課程設計的參考,期盼透過閱讀教學促成跨學科領域合作,營造學校閱讀和教學融合的新風貌。
智慧是一種全方位的能力,校長智慧領導要能因應快速變遷社會,整合資源、創新教育,才能推動學校永續發展。 高度智慧領導是一種重要的領導風格,領導者具備快速且正確地做出決策的能力,並且能夠應對環境壓力和心理壓力,在危機管理時保持冷靜,因此在危機時期強大、穩固且經驗豐富的領導者至關重要。了解學校組織文化是了解學校組織現象並推動學校效能達成的第一步,學校教師在快速變化且充滿不可預測因素的環境中,應對不同社會背景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平衡個人和組織的利益,積極創新思考改變教學方法。新世紀學校經營為開創新的局面並致力於實現卓越的績效,必須仰賴未來學校領導者的智慧與創新來領導。
未來是不受過去概念的束縛,強調自覺與開放的社會,面對變革社會要有一位能布局未來和領導未來的統御者,未來的領導者仰賴的不再是地位和威權,需要擁抱科技、智慧與創新來帶領學校同仁,學校管理者被視為科技領導者,要能領銜教師數位教學,開展數位智慧的教學能力,鼓勵學生實踐數位科技進行學習,同時改變知識建構的方式,讓教育充滿想像空間,實踐翻轉創新的教育變革,最終教育品質臻至真善美的境界。 本書特色 校長要成為科技領導者,帶頭擁抱科技數位時代,領銜教師數位教學能力的實踐,最終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本書綜觀臺灣通識教育的全人發展觀察,以及作者個人多年來致力於通識教學的跨域實踐與研究成果。探討議題橫擴到網路資源使用與文史批判教學、地方與敘事教學的行動研究成果、AI倫理教學、《孫子兵法》素養教學;內容除了提供詳細的現象觀察、推理論述,也從教學設計與反思立場,提出精進創新教學的具體落實方法。 本書特色 臺灣全人通識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通識教育跨域實踐的觀察、探究與反思, 從知識論域、數位世界到實體地方,期待的是教學與學習的雙向奔赴,是教學者的初心所在,也是學習者的必經旅程。
近幾年來,教育界開始認識到教育科技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科技的介入,提供學生更多學習的自主性。自律學習被比喻為推動學生前進的一股隱形力量,它不僅關乎個體自我管理,還包括共同調節、社會共享調節以及情緒調節。 本書探討自律學習的概念,透過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對話,闡述如何在教學現場落實目標設定、學習監控與成效反思。此外,藉由作者在教育科技領域的專長,本書提供了多種教學活動設計範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如何整合教育科技與自律學習理念於教學實踐。 本書特色 結合理論與實例,描述自律學習的理論與教學上之應用 提供多種自學、組內共學與組間互學策略與活動設計規劃 提供高引導、平衡式、高協作與高自學自律學習活動設計範例
空間領導為目前新興的教育領導理論之一,近二、三十年來備受關注,並在2010年後得到實證研究支持。教育部的美感教育計畫也突顯出空間領導在學校經營中的重要性,從103年至107年的第一期計畫,到108年至112年的第二期計畫,再到最新的第三期計畫(113-117年),美感教育已成為當今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第三期計畫以美感支持、美感擴散、美感在地及美感永續為目標,教育部將投入更多資源來推動與普及美感教育,並擴散美感校園環境的影響力,以實現美感即生活的目標,同時朝向永續發展,並追求人類的幸福。 校長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需要積極引領和實踐這些理念,透過空間領導,策劃與創造美感校園環境,融入美學元素,並帶動課程發展,打造具學校特色且符應學生學習需求之美感學習環境。同時,校長也需要關注與經營學校的永續文化,提升學校成員的幸福感,促進學生學習成效,提高教育品質,以實現每位學生的成功。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學校空間領導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聚焦在提高教師幸福感和學生學習成效方面。校長在創建美感校園環境和永續文化中扮演關鍵角色,這是一本揭示教育之美的書籍,也為教育者提供實踐幸福教育的寶貴指南。
本書《當X世代遇到Z世代的大學教學》探討當前「X世代」的大學教師,如何在面對「Z 世代」時,冒著可能被學生申訴的風險,完成愈來愈艱難的教學任務。 隨著網路科技的快速進展,當前全世界的大學都面臨到這群在學習方式、語言表達、認知思維、價值觀、行為模式、人際關係,甚至情緒管理等,都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新人類。面對他們常年活躍於網路世界,大學課堂如何留住他們的「人」與「心」,的確是個新課題。透過作者多年的觀察及教學經驗,經由一些精彩的案例,與讀者分享。 This book attempts to showcase how university teaching is in great transition owing to the unprecedented presence of Gen Z on campu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oth Gen X and Gen Z need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each other, so university teaching can take place in a more effective and constructive way. 本書特色 上大學到底為了什麼? 現在的大學生有什麼不一樣? 大學教授如何面對網路世代? X世代遇到Z世代會迸出什麼火花?
《淨零排放創新課程設計—— 顯示科技零碳轉型人才培育》是一本針對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下的創新與轉型的深度探討。本書旨在提供讀者對於淨零排放的深入理解,並提供相關的課程設計方向,以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 書中不僅分析了淨零排放的全球背景和挑戰,也提出了以顯示科技領域為主軸的人才培育策略和課程地圖。透過專家的見解和經驗分享,讀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淨零排放目標下的挑戰和機會,以及如何進行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本書最終整理了十門與顯示科技相關的節能減碳課程,為政府、產業和教育機構提供實踐參考。本書可成為推進淨零排放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的指南和參考資料。
組織如何高效率經營管理,產生永續競爭力並維繫優良文化,為組織發展之重要課題,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為陽明交通大學之後,評估學校品質管理策略之過程,可為各組織發展獨有特色與建構品牌之參考依據,以建構出永續發展之組織競爭力。 好評推薦 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 王道有三大基本核心信念,即要創造價值、要考慮所有利害關係人之利益平衡以及訴求組織永續經營,領導人須隨時以此警醒自身。本書將王道與全面品質管理兩者結合,提出「王道永續治理」,將「人本思想」與「校務發展」緊扣在一起,其中的精神與一般品質管理機制有所不同,是更為全面且包容人本思維的品質管理機制,提供給採用全面品質管理的組織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 永續經營的概念,歷來都在政府、製造乃至於教育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藉由永續經營的理念使得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有歸屬感,進而提高組織內的品質!而在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甫歷經合校的階段,我們也期許能夠藉由永續理念的探索來加速兩校整合的速度,使得陽明交通大學能夠長遠發展,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王道」經營管理理念與思維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董事長所提出並推廣。「王道」即各組織之領導之道,其三大核心信念為「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而組織應以「六面向價值總帳論」來評估事物之總價值,於「有形、直接、現在」之顯性價值外,更應重視「無形、間接、未來」之隱性價值,以透過「王道」經營管理來達到組織永續發展之競爭力。
面臨少子化的嚴重衝擊,學校的招生成為重要的辦學績效之一,一所學校要吸引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優質的學校品牌形象。學校品牌形象則來自於要有獨特性、差異性及優越性的特色。如何創建特色學校也是目前的趨勢及潮流,更是許多教育領導者所追求的目標,本書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針及策略,對於經營特色學校極具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少子女化浪潮來襲,建置特色學校,顯然已成為學校經營良方, 但學校特色如何塑造呢? 本書引導您投入特色學校的志業,成功打造出最具亮點的特色學校。
專題探究是由學生針對特定主題深入分析,主動探尋問題,從「做中學」、「觀察中學」、「思考中學」。學生有了專題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就具備了自主學習與創造知識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找到資訊、理解資訊的價值及產生方式,並在學習及創造新知社群中批判反思,且符合倫理地使用資訊之綜合性能力。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可以在當地和全球的團隊中有效工作,拓寬視野並豐富學習。 本書特色 成功的教育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而資訊素養是通往探究之道! Super 3、Big 6、Guided inquiry,翻轉學習!
作者長期關心藝術創作與教育之間關係,走讀創作者內心的世界,探索創作歷程中意義與知識建構的景觀,在臺灣高等教育場域下描繪創作實務研究的樣貌,彰顯創作精神與自我研究的實踐場景,希冀能以此書幫助有志於學習創作與創作教學者能在實務場景中進行研究,以藝術創作豐富人類知識建構的面向,並落實在跨領域的教育及社會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可幫助有志於學習創作與創作教學者能在實務場景中進行研究,以藝術創作豐富人類知識建構的面向,並落實在跨領域的教育及社會實踐。
21世紀是社會變遷快速,資訊發達與傳播迅速的時代。 首先,由於低出生率形成少子女化現象,國民中學階段學生數迅速減少,造成辦學極大的衝擊與挑戰;其次,政府公布實驗教育三法,鼓勵學校教育創新與實驗,以保障學生學習權與家長教育選擇權:最後,處在多變與衝擊的教育潮流中,學校教育必須創新與變革,才能突破教育的困境與挑戰。 學校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是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要指標,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受此二者關鍵因素之影響。學校為突破困境並能永續經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是必要途徑。學校透過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與執行有效的行銷策略,必能展現並提升學校優質的辦學能量,以成功吸引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 本書特色 學校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是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要指標,引領著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 家長教育選擇權的決定因素眾多,但學校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有關鍵性的影響因素, 為學校永續經營的關鍵與突破辦學困境的良方。
國民中學在少子女化的衝擊與市場化的影響之下,學生數量大幅減少,學生來源取得面臨高度競爭,學校為求長遠發展及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實應具體展現學校特色、提升辦學績效與競爭優勢,增進教師教學效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滿足或超越相關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與期望。 校長領導對學校的成功與發展扮演關鍵角色;身為學校領導者,因應十二年國教相關政策的推動、處理繁雜的校務工作及面對校內外各項人事物時,應善用正向領導與思考模式,適時調整工作壓力、維持情緒平穩及提高挫折容忍度,並能運用正向溝通管道,強化與成員的良性互動,積極營造支持信任、溫馨和諧的學校氣氛,進而與成員共創學校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 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是學校辦學績效重要指標, 校長領導對學校的成功與發展扮演關鍵角色, 正向領導,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環。
鑑於全球化之衝擊與地球村之生命共同體理念,國際教育乃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世界各國對於國際教育推動不遺餘力,綜觀台灣亦戮力於國際教育政策之擘劃與推動。本書基於國民小學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唯有小學階段扎根國際教育之永續政策與執行力,方能奠定及裨益培育具備全球移動力與競合力之國際化人才。 本書特色 國際教育議題重要而備受關注,本書以IPO為架構,關注教育現場之策動,完整論述臺灣國際教育之政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