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堯舜禹的禪讓史事說起,一直到孔墨老莊思想,探討先秦由公天下的體制與思維轉變到私天下的過程,神人之間的關係對公天下的體制與思維的形成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私天下的體制與思維對神人之間的關係所造成的衝擊,更進一步在人神關係的脈絡下,研析先秦思想界著名的代表人物的思想本質。本書在研析先秦文化思維時,參研以基督教為礎石的西方文明,使用比較方法,證明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西方文明實屬同一範疇之公天下文化,兩者皆以聖潔公義之神為中心。近代學者指出中西文化巨大的差異,此一差異不僅是現代中西文化的差異,實際上也是古代與現代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歧異之處。本書為困惑學者長達幾個世紀的有關中國文化的問題,提供確切的解答。
吳汝鈞先生的「力動論」哲學,是從檢討「實體主義」與「非實體主義」之終極原理,以及熊十力先生所揭櫫之「體用不二」義的理論缺點出發建構的,是一套以其所揭櫫之終極原理──「純粹力動」為核心概念開展出來的新形態的形而上學,吳氏名之曰:「純粹力動現象學」,亦稱:「力動論哲學」;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哲學,則是以儒學本體論為本,在熊氏「攝體歸用」與「即用顯體」、「體用不二」的基本觀照下,進一步會通儒家大《易》的「生生」之旨與佛教「空」義所建構而成的,規模頗為全備,義理亦堪稱圓融的哲學。本書的內容,即是以吳汝鈞先生建構的「力動論」哲學為核心,援熊十力先生所建構的「體用論」哲學與之進行參照、對話的比較研究。
本書是對英國哲學家赫爾的《道德之語言》之研究。分兩部分:一是對全書十二章逐章作提要與評論,看作者如何對於一般的道德的語詞如應該、善、責任、正當的等等在語句中展示甚麼意思,探討道德判斷或價值判斷涵蘊祈使語句。具體地說,在我們價值地或估值地運用應該、善、正當的等語詞時,應預認此中的估值成素,包含祈使的成分在其中。而祈使會直接聯繫著一些具體的行為。赫氏認為,我們估值地運用應該等語詞而不涵蘊祈使語句,在定義上是自身矛盾的。這是對於一些價值義的語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規範意義的分析。這是在二十世紀的英語的倫理學界中流行的一種學說,亦即是後設理論學或分析的倫理學。另外一部分是把赫爾的《道德之語言》一書翻譯為中文。讀者若能先讀提要與評論,然後看文本,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人文」是「由人而文,由文返人」,而「人」則生於「天地」間。 「方法」是「由法而方,由方返法」,而「法」則可溯於「道」。 「論」與「學」,是「道」之經由「人」「文」,如其「方」「法」,而訂定之,所以成之;時刻迴返,時刻開顯,剎那生滅,永不停歇。 「詮釋」是「話語的進入」,進一步使得「話語瓦解」,因之而有「意義的釋放」。 再者,由於「意義的釋放」,調適而上遂於「道」,就在這「存有學的探源」活動中,才有「道的光照」。 有了「道的光照」,才有「意的趣向」,才有「象的顯現」;進而才有「形的構造」,才有「言的執定」。「道」、「意」、「象」、「形」、「言」這五個層次是彼此迴環相生,相續不已的歷程,如船山學所說,他們是「互藏以為宅,交發以為用」的,這裡隱涵著獨特的「詮釋學的迴圈」。
本書作者久經王船山哲學之薰陶,企圖以其人性史哲學之解釋學向度,結合熊十力體用哲學本體論思維,再濟之以黑格爾之精神現象學,及當代之現象學、解釋學、批判理論等,而陶養自家對於思想觀念史之洞察力。本書最為關心的哲學問題是「人存在的異化及其復歸之道」,斯篇之論旨在對於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之發展,做一總體之理解與詮釋,進而以哲學之思維批判之、治療之、重建之,必期能歸於人世之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