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有心學術,經歷橫跨中西,所見所感所思,猶是向學實錄。少年的作者曾有志於學術,在二十歲出頭即已發表過幾篇學術性論文。但人生的際遇往往無從預測及計劃,後來從事的工作卻與學術無關。其後為避免完全荒廢所學,再度於經商之餘發表文章、撰寫專欄,其中還頗有一些與學術相關的述作,今特選集部分成書,惟願對社會略有助益。
本書由劉一峰神父親自講述,花蓮拾穗團隊成員們撰寫,耗時約二年半而成的個人傳記。藉由本書了解神父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事件及其精神外,還可以看到許多法國的歷史、文化、習俗以及臺灣從五○年代至今的時代變遷。這其中每一位神父所關心的人,也都是本書的主角之一。沒有多餘的歌功頌德,只有感人的生活理念、動人的大愛行腳,正有待讀者們仔細閱讀,慢慢品味。
少年有心學術,經歷橫跨中西,所見所感所思,猶是向學實錄。少年的作者曾有志於學術,在二十歲出頭即已發表過幾篇學術性論文。但人生的際遇往往無從預測及計劃,後來從事的工作卻與學術無關。其後為避免完全荒廢所學,再度於經商之餘發表文章、撰寫專欄,其中還頗有一些與學術相關的述作,今特選集部分成書,惟願對社會略有助益。
觀念思想,不肯從俗;月旦人事,絕不鄉愿;評點臺灣、中國和歐美,剖析社會、文化與政治,殊無顧忌;辣手篇章照初心。
本書由劉一峰神父親自講述,花蓮拾穗團隊成員們撰寫,耗時約二年半而成的個人傳記。藉由本書了解神父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事件及其精神外,還可以看到許多法國的歷史、文化、習俗以及臺灣從五○年代至今的時代變遷。這其中每一位神父所關心的人,也都是本書的主角之一。沒有多餘的歌功頌德,只有感人的生活理念、動人的大愛行腳,正有待讀者們仔細閱讀,慢慢品味。
聽到出版社,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印象是什麼?是不停地反覆校稿的身影?還是總得與各方人馬展開無限次雙向溝通而忙碌奔走的英姿?在這裡,透過多位實習生之間不同的角度,帶你一窺業界的工作實況! 進入出版社實習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埋首校稿,而是不停揮汗搬書?要處理的對象除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大軍,還有層層堆疊的書箱城牆?本書收錄了來自不同學校與系所的實習生們,在萬卷樓實習時所發生的大小事與心得感想。看他們如何從對出版社的幻想,到進入業界實作後,逐步邁向未來的過程吧!透過他們毫無掩飾的字裡行間,直接了解出版業界的運作,也能欣賞他們在歡笑與淚水的成長中,對於這次的實習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什麼不一樣的風景。
這是一部頗具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的醒世之作,有促人反思的啟蒙意義。全書佈局大氣,結構巧妙,熱情洋溢,見識不凡。三十篇文章,圍繞安徽近現代的人事展開,既相互聯繫,又獨立成章,既是生動的遊記散文,又是嚴謹的學術隨筆。筆底寒潮撼星斗,思想和文字的衝擊力極強。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時間將證明,這部《皖遊札記》不會被歷史的塵土所湮沒。《皖遊札記》以安徽這個視窗,將近現代歷史風雲盡收眼底,對一八四○年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乃至學術發展,進行了別具一格的敘述和評論,使若干事件真實的歷史細節,若干人物真正的精神風貌,得以生動有趣的再現。尤其可貴的是,作者以至誠之心,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那就是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否則中國的發展不可能持續,兩岸的統一不可能實現。作者堅信民主適用於中國,但在社會轉型中,鑒於革命代價太大、成本太高、後遺症太多,主張在體制內進行漸進的理性改革,在此基礎上實行共產黨與國民黨主導的「兩黨制」或多黨制,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書共為七章,緒論、源流之外,鸞書和說唱材料是其取材的兩大類;深入分析的部分則在於探討其分類及修辭、體製及規律,並論列其價值所在。書中也有許多極寶貴的資料,像第四章所錄《新埔鎮志》中的〈花燈勸世文〉,其形式為七言體下接五言體或四言體,很像是宋元人的詞曲;從文詞看,也頗似文士的作品。而「好景一時觀不盡,新聞記者列二通,全島人稱贊,名聲上廣東,迎來百福,掃去邪風,迎燈謝燈,有始有終。」這樣的詞句,又是如此的通俗上口和貼切,作者的才情,確實令人讚佩。
這是林安梧教授講學老子《道德經》三十餘年的心靈證會,閃耀著哲學智慧的光芒。每章譯文後,附有作者參悟老子《道德經》後,給現代人開出的心靈藥方。「道」為根源,「德」為本性。順其根源,合其本性,這就叫道德。「道德」不是強制,道德是生長,合乎自然本性的生長。「天地有道,人間有德」,不是以人中心,而是「三才者,天地人」;不是「以心控身」,而是「身心一如」;不是心靜自然涼,而是自然涼了心也就靜了。
這是林安梧教授講學老子《道德經》三十餘年的心靈證會,閃耀著哲學智慧的光芒。每章譯文後,附有作者參悟老子《道德經》後,給現代人開出的心靈藥方。「道」為根源,「德」為本性。順其根源,合其本性,這就叫道德。「道德」不是強制,道德是生長,合乎自然本性的生長。「天地有道,人間有德」,不是以人中心,而是「三才者,天地人」;不是「以心控身」,而是「身心一如」;不是心靜自然涼,而是自然涼了心也就靜了。
《詩經》閱讀一般關注在經學和文學,偏向思想性的智慧議題並無專書出版。繼《閱讀詩經》從現代視域為經典別開生面後,我們再次深掘這座寶山,分別從情感、生活、婦女、倫理、政治社會、價值觀、人際關係、人物典範,態度、寫作藝術等十個窗口,寫了八十二篇作品,從中觀察周代老祖宗的智慧,驚訝的發現經典生命的強韌,在現代社會依然活著,並且還有許多智慧泉源,等著我們去取用。
本文集邀約余崇生、李姿瑩、李麗美、許建崑、陳碧月、陳佳君、黃惠菁、錢奕華、簡貴雀及顏智英等十位中文系教授,分別針對明清小品、旅遊、飲食及世情四個主題,由不同的視角切入細膩探索,並以淺明流暢的文字撰寫文章,提供讀者對明清小品散文更寬廣的認識與理解。
本文集邀約余崇生、李姿瑩、李麗美、許建崑、陳碧月、陳佳君、黃惠菁、錢奕華、簡貴雀及顏智英等十位中文系教授,分別針對明清小品、旅遊、飲食及世情四個主題,由不同的視角切入細膩探索,並以淺明流暢的文字撰寫文章,提供讀者對明清小品散文更寬廣的認識與理解。
勸世文是一種善書,由於它形式自由化、內容生活化,具有歌唱性、娛樂性,而且表演者和表演場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可用來調劑生活又具兼教育意義。楊寶蓮多年來致力於客語說唱藝術研究及教學推廣,其碩士論文《臺灣客語說唱》由新竹縣文化局出版,曾獲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之文獻獎;又以論文《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完成博士學位。她把撰寫兩篇論文時所蒐集的資料,不敢自珍,擇取較重要的內容集結成書,題名為《大家來唱勸世文》,以供有志者參考研究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