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翠柏長春集》取義於一個畢業四十周年的同窗在太平山松柏館的晚會。通過該班國四甲的召集人翁以倫的生花妙筆,留下退休教師晚年結伴旅遊的閒雲野鶴,定期活躍在山巔海角(有照片為證),看大千世界的繁華與滄桑。為了增加可讀性,及這一班的歷史縱橫,編者以老翁為中心,動員全班提供學思精華,形成四個部分:一、通訊與班遊記勝二十八帖;二、帖外集:值得懷念的班友通信;三、磨刀集:同窗著作序文集錦(每人一~二篇);四、行述篇:作者翁以倫的自敘文字與編者為老翁寫的追憶文字,形成對作者回饋的紀念集。
小娜們知道了好多好多事情,這讓她們更想知道真相是什麼呢!不論是命運的安排,還是未知的未來,小娜們都想知道!一起和小娜去探索世界吧!
柑仔瀬在藝文篇方面:有北管子弟戲與歌仔戲、有藝術表演者:林松義與許茹芸、更有懷山煤礦三大畫家:倪蔣懷、洪瑞麟、蔣瑞坑,他們都是柑仔瀬的榮耀。教育篇方面:主要教育機構有私塾、瑞芳公學校、瑞柑國小,私塾不敵歷史洪流而沒落,瑞芳公學校的臺籍教師有周碧、李梅樹、莊火木,光復後的教育學者專家有:陳慶明、林塗生、劉進福、詹金城、李木貴與詹金萬。社會篇方面:宗教是黎民生活的精神寄託,柑仔激信仰的主神是福德正神,惟雙生萬善祠與善應祠曁沈公伯,則供奉孤魂野鬼。柑仔瀬的宗教遺聞。令人嘖嘖稱奇;風俗習慣有麻葉(老鷹)的祝福,傀儡抓鬼。柑仔獺民風純樸,族群融合,因瑞柑陸橋的興建,破壞當地精華區,從此柑仔瀬由絢爛歸於平靜。
橫渡英倫海峽,係指由英國多佛,以游泳方式,不管是單獨,或接力方式跨越海濤洶湧,拍岸留痕,在歲月歴史上不朽的海峽,-直游到法國的加萊。一百多年來,各國的泳手,爭相成為橫渡海峽的歴史人物,並非豪奪各人的光輝,大多數是圓夢,建立自己在世途際遇的里程碑,個人在地球上縱然只是蟻數,也是人類的光采。不必羨慕前人能達到的夢想,他們的成就是枝椏上成熟的菓實,只要妳也鍥而不捨,也變成了妳的收獲,一直週而復此。應該向前行者致敬,他們激發了我們的壯志,也要向後繼者致敬,他們的火花把人類的夢想,一直帶下去。
緩行千里,賞盡風花雪月,經歷無數秋涼冬不冷的四季,作者談文學、談人生、談生死、談宗教、談世界、談宇宙、談江湖萬般事物,不論順緣逆緣。
本文學是使用文字語言去表達的藝術,繪畫則是透過具象或抽象表現的藝術,來滿足人對於精神生活的渴望。有關前者,作者已經出版《奔流之歌》,今又以嚮往的繪畫語言,將美好的事物,透過繪筆,傳達對人事物的熱情。同時作者欲強調,必須多利用文學與藝術的功能。欣賞藝術作品時,與作者共同抒發累積在生活中的苦痛與壓力。文藝的形成,是一種釋放壓力的過程與表述,即壓力釋放的美學理論(Aesthetic theory of stress release)。
一本小書,從我們眼見的事實說開去,簡簡單單,卻系統而深入,來解釋自然、分析社會、剖析人生。關於命運、拜金、宗教、制度、未來方向、文明的戰爭等時下人們最關注的話題,書中都有獨到的見解。閉塞、見不到光、沒有希望是我們痛苦的根源,而這本書的出現,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柑仔瀨是新北市瑞芳區的前身,一個小地方反映出大時代的故事,柑仔瀨的故事正是時代的縮影。清朝時柑仔瀨蠻荒開墾,直到砂金、煤礦的出現而形成聚落。因為滿清割臺而有日軍以武力取臺灣之舉,在日軍從澳底登陸後,一路只是零星的遊擊戰,真正雙邊官方激戰就是瑞芳之役,在柑仔瀨開打,兵民合力抗日,是柑仔瀨的驕傲。在異族統治之下,百姓的命運任人擺布,瑞芳事件,令人為柑仔瀨而哭,海南島悲歌,聞者會為柑仔瀨一掬同情之淚。從清朝到中華民國到臺灣初期,閩粵械門,閩粵水火不容,時下婚姻由父母作主,一座傾杞的石頭屋,正述說著柑仔瀨一對青年男女,無法落地生根的愛情故事。柑仔瀨的民間文學充滿智慧,逗趣的拆字訣,電腦造字,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客家民間喜感故事,是富含喜劇色彩的故事,當中亦蘊含豐富的客家生活習俗、生命儀節與價值觀念的描繪,以及許多凝聚生活經驗的口頭語、諺語和歌謠,對於廣大民眾具有吸引力與影響力,是適合現代親子共讀,或作為傳遞傳統文化、群體認同、語言風格的重要媒材。本書通過文獻整理,精選出六十則喜感故事,藉以展示臺灣客家詼諧文化的基本面貌。為了便於一般讀者閱讀與欣賞,每則故事均以客語、華語雙語方式呈現;特殊客語用字,則於當頁加上註釋解說。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增進讀者對臺灣客家喜感故事的瞭解;熟悉客語的讀者,亦能更容易掌握故事語境、體會人情與思維,進而感受語言與情節的趣味,以及多元的精神風貌與豐盈的客家文化意涵。
俳句,是簡約、精巧的小詩,比起古典詩中的絕句,還要簡潔;五七言交錯,句法有著詞曲的參差意趣。短短三行十七字,在整齊的格式裡,充滿內斂、節制的氛圍,略帶「新古典」的韻致。《俳句、組曲——生活的吟詠》以三首詩為一組,從不同的面向來著墨,並加上百餘字的短文;透過詩文對話,點出創作旨趣,希望引領讀者進入這精美的藝術時空,讓詩意在心中發酵,以進一步欣賞俳句之美。
伍百年先生乃近代亂世才人,又為愛國志士,遭逢國難,為國奔馳,時南時北,飄泊一生,嘗避亂濠江,最後客寓香江終老,一生無論由幼及壯,由壯及老,在何時,居何位,處何方,其志常繫霖雨蒼生。伍老工詩詞,善文章,其詩憂國傷時,情同杜甫、陸游;其詞豪放雄渾,有如辛稼軒;其文得新民體之精髓,不脫其師任公本色,甚或可以亂真。其論世文章,除立論公正不阿外,更以駢散兼行筆法撰寫,行文揮灑流暢,有如行雲流水。近人章士釗評其詩文云:「詩是宗唐,文是桐城派作風,而繼任公之後,從事革新,好用排筆,而駢散兼行,這是錢牧齋的格調。」其遺世詩篇逾三百首,眾體悉備,並有創體,題材多傷時憂國,反映現實為主,無論詠懷、寄贈、遊歷、唱和、思鄉、退隱、悼亡、懷古、題詠等,都洋溢著愛國情懷,有杜甫及陸游之風,堪稱愛國詩人。
《臺灣客家文化風情畫》一書以臺灣客家人文、禮俗、民俗等三種客家風情為觀照對象,第一單元「藝文編」,包含:〈享譽國際指揮家臺灣之光呂紹嘉〉、〈臺灣客家文學風情觀舉隅〉等二篇論文。第二單元「禮儀編」,包含:〈臺灣客家歲時節令儀典之研究〉、〈臺灣客家三獻禮的文化探源〉、〈臺灣客家傳統婚姻禮俗探析〉、〈從《禮記.月令》探析臺灣客家節氣諺語的文化蘊涵〉等四篇論文。第三單元「民俗編」,包含:〈從客家飲食諺語探索客家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客家本色歌謠探析臺灣客家傳統文化內涵〉、〈從客家山歌初探臺灣傳統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臺灣客家茶文化內涵探析〉、〈臺灣客家節慶美食的文化蘊涵〉等五篇論文。
在一次偶然出差的過程中,陳敬深遇到了去濱海大學讀書的貧苦學子周蘭欣。二人因有相同的人生經歷而慢慢的互生情愫。然而,命運弄人,周蘭欣的出國,讓相愛的兩人分開。周蘭欣走後,苦悶的陳敬深來到青松排解心事,無意中認識了「賣女求學」的蘭清母女。歷史的巧合讓他再次出手援助,也將蘭清送入了濱海大學。蘭清在濱海大學上學期間遇到了閨蜜林子豪,而有主見的林子豪對陳敬深發動了愛情攻勢,兩人最終也確定了愛情關係。然而,命運的玩笑讓林子豪與陳敬深朋友王蒙走在了一起。這無疑給陳敬深致命一擊。蘭清為了拯救沮喪脆弱的陳敬深而嫁給了他,以報答他當年對自己的恩情。但是,報答的愛情注定是「恩」大於「愛」,特別是小石頭的出現再次將這個倫理難放在了蘭清面前……
我說緣,即是舟渡,即是列車,即是城市,即是尋常百姓的一家,是灰犬長途巴士,亦無不可。我們轟烈愛過,稍帶了一丁點情仇愛恨,那顯然是不夠的,倘若愛恨不漸漸回復平衡,即使我們爬遍不同的子宮,變面千百次,世世尋尋伺伺,等盡緣起,彷如蹲坐在冷清的地鐵站,等待根本不會出現的果陀。胸臆中不平不暢順的橫山河川,千萬年銼尖磨損,仍然是不夠的,沒有如是簡單的緣聚緣散。所以愛情是寫在嶺上之風,湖川之面,連羚羊掛角的皮相也看不到。有寫在波濤大江,驚破一天雲影星河的愛情嗎?經典式的故事,也不見得純屬浪漫聯想,總之,有想像的存在,就遠比想像更高端,崩城越國的現實愛情,就總是應緣而生。
一群往復於牛津學堂周遭讀詩、寫詩、愛詩的莘莘學子,感念馬偕及其後代子孫,對台灣這塊土地在人文、宗教、醫療、建築、科技等各方面的奉獻,振筆提詩,記寫心中之懷想與感佩,筆觸誠摯多元、詩語自然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