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北雙年展:展誌」是該展後續出版品,包括策展人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的導論「想像的死而復生」在內約三十篇專文。作者群除參展藝術家與多位策展人外,也囊括不同領域寫者的著作如美國音樂家伊恩.斯芬諾尼尤司(Ian Svenonius)的〈血拿鐵:吸人膏血成為一種群眾運動〉、理論家昂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專文〈時間的操控〉與法國藝術史家蘇菲.瓦尼克(Sophie Wahnich)所寫〈為恐怖辯護:一場難以承受的革命〉等。此書對於現代性的「怪獸性」,及其與資本主
DEATH AND LIFE OF FICTION:TAIPEI BIENNIAL 2012 Journal
本展「城市幽靈- 劉芸怡個展」精選展出計有35件攝影作品,包括拍攝德國柏林、伊斯坦堡以及金門 、台灣的歷史建築物。這次展出的衰敗廢棄建築肖像,事實上都經過無數次對「原型」(老建築)的截取、剪裁、再拼貼,藉由數位攝影得以拼貼再造的特性。
余政達的作品常以帶著遊戲性質的方式介入與拍攝對象及觀眾間的語言溝通,並藉由刻意架設的現實情景為拍攝背景,創造出所謂「生活劇場」的概念。這次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計畫「Practicing Live」,運用了舞台劇的排練過程及專業演出,進行一場猶如實鏡秀的拍攝,透過多機同步拍攝,展開影像紀錄中的層疊細縫,製造觀看影像時的多重現實感。 劇本描述一個普通的家庭聚會,在老父親生日當天全家大小齊聚一堂,唯此家庭的每位成員皆在藝術圈工作,平凡又日常的對話,因為彼此工作上的交集以及親情關係的拉扯,牽引出藝術圈埋藏已
「禮物─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開幕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開幕首展,以「我的寶貝禮物」、「打包」、「時間支票」、「以禮物之名」、「奇想禮物盒」等五個單元,展出當代藝術家以禮物為題創作的作品及向公眾徵件所得的81件寶貝禮物,演繹禮物的內涵,激盪關於禮物與天賦的多重想像。
本書為「親愛的,生日快樂—王亮尹個展」之展覽專輯,該展於2014年5月31日至7月2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E展覽室展出。王亮尹個展依以「生日 快樂」作為展覽的主軸,背後隱含著是「欲望」此一命題。生日宴會的場合裡,充滿著歡愉、喜慶與祝福的氣味,在吹熄蠟燭的那刻,伴隨著許願者所有的期待與想 望。王亮尹的畫作中除了描繪出此刻的場景外,也描繪出存於其中隱而未顯的欲望。
2013適逢臺北市美術館建館30週年,走過30格春夏秋冬,遍佈1690萬觀眾,這裡流動著源源不絕的藝術饗宴,演繹著當代藝術的經典風采,至今不曾歇息並與實具進。為慶祝建館30週年,隆重策劃了整年度的精彩展覽、推廣及出版等各項活動。
臺北市立美術館為鼓勵多元藝術創作,提供藝術家展演發表之平台。劉致宏為本館101年度對外徵選之申請展遴選出的優秀藝術創作者之一。劉致宏畢業於臺北藝 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其擅於觀察生活間微小的人事物,將存在於腦海中片段的經驗影像,經過沉澱與轉化的歷程,透過大量的低彩度壓克力顏料堆疊及筆刷留下 的層次感,營造「時間」凝結的畫面。 劉致宏從2010年起,進行為期四年的「片刻:速寫計畫」,將生活中感知與情緒透過速寫式的繪畫記錄下來。期間歷經藝術家入伍服役,軍中生活不如日常自 由,僅能利用放假空檔,描繪出記憶中的許多軍旅生活與特有風景。本展作為藝術家階段性作品的梳理,似短篇小說一篇章的小結。 《短篇小說-劉致宏個展》共分為四區塊:星辰博物館、珍珠項鍊、南方、嘆息的樣本,每區皆緊扣著藝術家的生命記憶。「星辰博物館」主要是記錄情感與事 件;「珍珠項鍊」則是以藝術家母親的珍珠項鍊作為引用,串連其生命經驗;「嘆息的樣本」展示因不同原因已不在藝術家身邊的作品;「南方」則是對創作計畫的 待續與未完。本展包含壓克力平面作品及物件共計約200餘件,企圖帶領觀眾以閱讀小說的心情,細讀章節的方式欣賞每一件作品,讓觀者進入藝術家的生命故事 中。
「見微知萌→台灣超寫實繪畫」,試圖延續超寫實的描寫精神,作為專題展覽之研究,特邀請曾參與於超寫實風潮的藝術家包括:夏陽、姚慶章、韓湘寧、陳昭宏、司徒強、卓有瑞以及台灣各個世代,努力致力於繪畫的藝術家,黃銘昌、葉子奇、顧何忠、郭淳、李足新、周珠旺、黃嘉寧等,在相異時代,呈現不同的創作理念與氛圍。
此書為102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移山-郭人維」展覽之同名專輯,內容包含參展藝術家郭人維之作品圖版及創作自述。郭人維自小生長在臺灣,在從事建築設計10數年後重新當起學生,轉而投身創作,憑藉著對繪畫與建築的濃厚興趣,開啟了他用顏料與畫筆抒發所見,馳騁想像的繪畫旅程。身兼藝術家與建築師的雙重角色,在理性、邏輯的慣性思維中;郭人維的作品兼融了建築的理性與中國山水的感性,也提供觀眾充滿想像的超現實空間。作品中細膩的描繪能力,大量使用豐富且明亮的色彩,彷彿可以看出建築師精準細膩的個性與藝術家豐沛的情感。郭人維透過畫布,進行了一場「移山」般的表演,挪移了中國山水,進入現代化的建築空間當中;在拆解與重組的過程當中,重新面對人與環境的關係,拋出一系列何謂建築何謂藝術的思考,逐漸形構作品的內涵與意義。
「臺北美術獎」自2001年開辦以來培育許多視覺藝術創作人才,是為臺灣當代藝術重要指標競賽展之一,多年來累積的成果加上不僅展現了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與精彩更反映了時代的潮流與變遷,成為新一代藝術創作者展現個人實力與潛力的重要舞台。 《2012臺北美術獎》共計13名參賽者進入決審資格。評審團至展覽現場依據參賽者作品內涵及呈現結果選出「臺北美術獎」1名朱駿騰,獲獎金新台幣55萬,並可於兩年內提個展計畫經審核後於北美館展出。同時也選出「優選獎」5名李欣哲、周育正、許怡慈、莊哲瑋、陳雲,各獲獎金新台幣12萬元,其餘莊榮哲、黃彥超、楊子弘、劉玗+吳思嶔、蔡士弘、戴翰泓、羅智信為「入選」。即日起至2013年3月10日止,本館地下二樓開放《2011臺北美術獎》展覽,邀請大家共同欣賞13位藝術新秀的精采創作。
「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這不是一座台灣館」展覽專輯。這計畫起於一份簡單的好奇:如何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場域裡,透過一個被想像構築而起的國家館進行發聲練習。這個演練是一種對自身處境與外在機制的行動,是一場想像力的實踐,在各種不斷異化人類社會的當代機制結構裡,重新探問並理解共存的可能。
本專輯為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彩虹的邊線—徐瑞憲個展」之展覽紀錄,展期為101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止。專輯內容包括黃海鳴館長的序文、王嘉驥先生的專文、藝術家導覽紀錄與個人簡歷,與四件展出作品圖版。《記憶的邊線》由上而下投影到地面,前後搖晃的長方形陰影是消失的鞦韆坐板,明滅再現孩童擺動鞦韆時的歡呼聲與飛揚身影。收藏母親《記憶旅程》的老舊抽屜,緩慢從牆面伸出,伴隨抽屜開闔的規律聲響,投在天花板的影像時而浮現時而消失。《夢想盒》以四塊巨大的模型組版構成,當機車組件接收感應訊號而轉動,藝術家騎乘第一輛機車實現第一次環島夢想的美好回憶被興奮述說。《午後狂想曲》由小學課桌椅演出,像是被施魔法般的旋轉與舞動,充滿小學生下課後無窮的活力與想像力。藝術家極為用心讓擁有獨立生命個體的作品完整現形,再讓作品反覆循環低語述說其生命中的故事與回憶。
本展策劃邀請台灣現當代藝術家,計有三十二位藝術家的六十八組件作品,從最資深的李仲生到新世代最年輕的畫家吳東龍,呈現各個世代不同氛圍的抽象藝術風貌。本展展品內容無論是感性抒情的表現或是理性抽象構成的藝術家,他們不僅以繪畫與雕塑賦與時代之敏感性,而且展現獨特的視覺言語,呈現更多元豐富的藝術面貌,對於推廣抽象藝術具有積極的意涵。
〈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展覽中包括兩位參展藝術家-王虹凱、蘇育賢,以及一個同時勾勒歷史的與當代的非主流社會聲音的聲響資料庫─「聲音圖書館/酒吧」。「聲音」在這個展覽中是主要內容,同時也作為顯現社會中政治行動場域的隱喻,觀者來到台灣展館,將通過以「聲音」為主的影音製作,進入其交織出的社會文本與在地文化脈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