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受觀念史、概念史研究範式的啟發,以詞彙為考察中心,結合認知語言學、認知隱喻學、廣義修辭學等方法,從《全唐詩》中的論詩詞彙考察唐代的詩歌思想與觀念,包含詩與經驗現實關係、詩與景的關係、唐人觀念中的「詩人」等,旁及唐詩創作主體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時代價值觀與文化心態等變化,並嘗試提出以「詞彙認知」作為「唐詩詮釋」與「詩學觀念」研究新路徑的可能。自二十世紀「語言論轉向」之後,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思想和思維,盛行於各個領域,關鍵詞範式成了研究熱點。「山水」、「風景」等議題也是當代跨文化、跨界域的重要研究議題之一。本書的研究結果是對前述議題的回應與參與,而從詩語變化與新詩語現象所發現的文化轉型跡象,也回應了唐宋變革的學界議題。
本書的構思是受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的現象與「中國夢」、「盛世」相關論述所觸動。這一「中國夢」延續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富強救國的理想與現代性╱現代化的追求,可直接追溯至晚清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全書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討論文學如何以自身的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以「小說中國」的方式,為新世紀的「盛世中國」提供危言╱微言大義。所關注的重點是:小說如何想像歷史,藉此與現實對話,乃至於思考未來?如何為「盛世中國」與「中國夢」提供獨特的詮釋與辯證空間?其與國家「大說」之宏大敘事又有何張力與對話關係?在研究方法上,則借鑑後現代學說與新歷史主義對宏大敘事和歷史敘事的反思、烏托邦概念及其文學的寓言性。所論作家作品以中國主流純文學為主,香港文學與中國科幻文學作為參照,依序由不同主題與面向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