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談論的範圍,有文獻研究,也有田野調查,有時間脈絡的歷史源流論述,也有當代臺灣各種民間信仰與籤詩文化的討論。在歷史源流上,包含了明清時期的冊封使與民間信仰的發展影響,也有明清小說對民間信仰及籤詩文化的書寫反映,最重要的是透過籤詩文化理解每個信仰發展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關係。在以當代民間信仰的討論方面,有異國人成神在臺灣,也有天官武財神在臺灣,都是近代較為年輕而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值得持續關注與討論。
本書所談論的範圍,有文獻研究,也有田野調查,有時間脈絡的歷史源流論述,也有當代臺灣各種民間信仰與籤詩文化的討論。在歷史源流上,包含了明清時期的冊封使與民間信仰的發展影響,也有明清小說對民間信仰及籤詩文化的書寫反映,最重要的是透過籤詩文化理解每個信仰發展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關係。在以當代民間信仰的討論方面,有異國人成神在臺灣,也有天官武財神在臺灣,都是近代較為年輕而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值得持續關注與討論。
本書為二○○五年八月「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六年八月初版於香港,十年後於臺灣隆重再版,讓更多人可以重讀這些擲地有聲的精彩論文,同時也可以再次緬懷婁子匡先生(1905-2005)對東亞民俗學的卓越貢獻。婁子匡先生一九四九年將中國民俗學會移到臺灣,創立東方文化書局,他是一位窮經皓首的民俗學者,也是一位資深的民俗刊物主編、民俗叢書出版家,懇請讀者諸君:莫忘「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婁子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