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夷以四十年光陰寫成的《詩源辯體》,是明代復古派反擊公安、竟陵二派的總結性詩論,系統之井然,篇幅之龐大,皆為宋代之後的詩話傳統所罕見。該書詳論《詩經》以降歷代詩歌的源流發展,兼評各朝的詩論和詩選集,實質上即是一部完整的詩歌史和簡易的詩歌批評史,所具有的詩學意義不容忽視。本書先針對許學夷的生平經歷和《詩源辯體》的成書狀況作一番說明,這是屬於外緣問題的探討;接著再以〈詩史觀〉、〈辨體論〉、〈創作論〉、〈批評研究〉四個層面,深入剖析《詩源辯體》的核心理論。希望本研究可以闡發許學夷詩論的精髓,還給其書合理的文學史地位。
本書是國內首部跨越時空,對古典詩學中龍意象的研究成果,考察從先秦到唐代,所有詩文中有關「龍」字作品。先秦兩漢典籍中早已記載「龍」的出現,但不具人性,佛教傳入東土與「龍」為道教文化象徵物後,「龍」開始具人性、神性,從原始圖騰崇拜到道教、佛教傳播,龍的形象在唐代有了「質」與「量」的飛躍,尤其在李白詩歌中更是虛幻、心象,亦獸亦人、亦真亦幻、至情至性。李白如「龍」之奔放靈動,仙氣飄逸,時而潛沈隱逸,待機而動;時而豪放奮進,氣魄宏偉,藉由「龍」意象延伸出超時空、多維度空間、超現實的創作方式,呈現超越自我的龍文化精神,帶來奇幻絢麗、豐富多彩的龍文學世界。
本書是國內首部跨越時空,對古典詩學中龍意象的研究成果,考察從先秦到唐代,所有詩文中有關「龍」字作品。先秦兩漢典籍中早已記載「龍」的出現,但不具人性,佛教傳入東土與「龍」為道教文化象徵物後,「龍」開始具人性、神性,從原始圖騰崇拜到道教、佛教傳播,龍的形象在唐代有了「質」與「量」的飛躍,尤其在李白詩歌中更是虛幻、心象,亦獸亦人、亦真亦幻、至情至性。李白如「龍」之奔放靈動,仙氣飄逸,時而潛沈隱逸,待機而動;時而豪放奮進,氣魄宏偉,藉由「龍」意象延伸出超時空、多維度空間、超現實的創作方式,呈現超越自我的龍文化精神,帶來奇幻絢麗、豐富多彩的龍文學世界。
本書校注宋人撰作之杜甫年譜五種,分別為呂大防《杜詩年譜》、趙子櫟《杜工部年譜》、蔡興宗《杜工部年譜》、魯訔《杜工部詩年譜》以及黃鶴《杜工部詩年譜》等等。
本書校注宋人撰作之杜甫年譜五種,分別為呂大防《杜詩年譜》、趙子櫟《杜工部年譜》、蔡興宗《杜工部年譜》、魯訔《杜工部詩年譜》以及黃鶴《杜工部詩年譜》等等。
「三國戰場將臨,亡靈毀滅倒數中」 《戎馬不解鞍2:養生、愛、戰爭的華語敘述》是文學文化雙博士張娣明最新力作,也是她筆下知名三國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戎馬不解鞍:三國時代戰爭詩》後,第二度登場。擅長將晦澀詩作、歷史內幕、皇族愛恨與神祕養生條分縷析的張娣明,再次出手,以新作帶領讀者深入華族的核心……引領大家體驗史上最陰森的經典文學所啟發的景觀,以華族古典藝術、歷史、醫學、情感與文學之美擄獲讀者,如同前作書寫暴力美學,博士張娣明也不忘時刻緊追戰爭在未來將持續引發的爭議性問題。 戰場最黑暗的地方, 保留給那些在名教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曹氏家族與三國詩人每每在戰爭後醒來,卻一直夢到被成百成千、已死或瀕死而蠕動著的戰士屍體包圍。華族的世界很快陷入一團混亂,詩人不由自主地跟著時代逃亡,衝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詩人們隨即發現自己握有神秘養生與家庭教育的職責,但是其中一連串令人不明所以的過程。為了解開華族養生之謎、也為了解答眼前揮之不去的死亡景象,詩人們在戰場、養生服藥、家族愛恨等等永恆場景之間四處尋找,發現了環環相扣的華族祕道與古老的祕密,還有一些即將改變世界的科學新創舉……
「三國戰場將臨,亡靈毀滅倒數中」 《戎馬不解鞍2:養生、愛、戰爭的華語敘述》是文學文化雙博士張娣明最新力作,也是她筆下知名三國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戎馬不解鞍:三國時代戰爭詩》後,第二度登場。擅長將晦澀詩作、歷史內幕、皇族愛恨與神祕養生條分縷析的張娣明,再次出手,以新作帶領讀者深入華族的核心……引領大家體驗史上最陰森的經典文學所啟發的景觀,以華族古典藝術、歷史、醫學、情感與文學之美擄獲讀者,如同前作書寫暴力美學,博士張娣明也不忘時刻緊追戰爭在未來將持續引發的爭議性問題。 戰場最黑暗的地方, 保留給那些在名教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曹氏家族與三國詩人每每在戰爭後醒來,卻一直夢到被成百成千、已死或瀕死而蠕動著的戰士屍體包圍。華族的世界很快陷入一團混亂,詩人不由自主地跟著時代逃亡,衝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詩人們隨即發現自己握有神秘養生與家庭教育的職責,但是其中一連串令人不明所以的過程。為了解開華族養生之謎、也為了解答眼前揮之不去的死亡景象,詩人們在戰場、養生服藥、家族愛恨等等永恆場景之間四處尋找,發現了環環相扣的華族祕道與古老的祕密,還有一些即將改變世界的科學新創舉……
本書藉係依據民國六十年作者「岑嘉州詩校注」參考修訂而成,全詩計分「校注與評箋」兩大部分。在校注方面,凡詩中有明顯訛誤者,均根據善本詳加校注,並將正確者,以()示之。凡屬偽作,則詳加校証,並剔出偽作八篇;在評箋方面,將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及作者「感舊賦並序」及「招北客文」共計三篇作一注釋,列於書中供參,並將參考之詩評列於書後供參,同時並作「岑參交遊考」將可考訂之人名附上,不可考訂者,則作「岑參人物姓名難予考訂者」附上,以資參考。
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在中國詩學批評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作者剖析了近世中、港、臺及海外地區的學者研究〈論詩三十首〉的概況及成就,並深入分析其成詩年代、編次失序之因及其文學性。〈論詩三十首〉在釋義方面,爭議之處頗多,作者通過審慎的研判,作出中肯的結論。至於〈論詩三十首〉對後世的影響,本書提供了相關資料,以供考參。
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在中國詩學批評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作者剖析了近世中、港、臺及海外地區的學者研究〈論詩三十首〉的概況及成就,並深入分析其成詩年代、編次失序之因及其文學性。〈論詩三十首〉在釋義方面,爭議之處頗多,作者通過審慎的研判,作出中肯的結論。至於〈論詩三十首〉對後世的影響,本書提供了相關資料,以供考參。
本書是由語法學空間系統理論、視覺空間感知理論、語言與認知的空間理論、物理學相對論時空理論、天文物理學時空理論、美學等,解析詩人時空思維、詩歌時空景象情意,與詩篇零度空間至四度時空之視覺美感。本書從詩人時空思維、語法空間系統展現、視覺空間感知呈顯、物理空間等之方面,探析詩篇語言空間與詩人認知空間之繫連與理論之延續關係。再就李白紀遊詩展現所見所思之視覺空間意涵,探析詩篇中零度空間至四度時空景象之意蘊情思表現。最後以李白紀遊詩時空視覺美感效益為證,申論其中所顯現的學術意義、時空摹寫之獨特性,與其在中國詩史浪漫詩派的發展特色。
本書講析中國古典詩詞六○首;附析、附錄詩詞五十八首;涉筆詩文四百餘篇,入選詩詞有騷體、建安詩、隱逸詩、現實主義詩、浪漫主義詩、田園詩、邊塞詩、苦吟詩、花間派詩、宮廷詩、豪放派詩、婉約派詩、言理詩、誠齋體、鐵崖體、復古派詩、性靈說詩等;另有樂府、大麯、判詞等眾多體裁,均為名家名作和影響較大的無名氏作品。從全新的觀點與角度進行分析探討,舊題新解,有感而發。並引證翔實,一一注明出處,資料豐富。每講大致由詩詞作品、注釋、作者簡介、作品串講與翻譯、整體分析或比較分析等構成。講析後多附有相關古詩詞,並作簡注,提供讀者豐富的閱讀資料。對於中小學教師、中文系學生,有高度的參考價值。並適合作為中學生讀者課外參考讀物。名家推薦本書精選歷代詩詞代表作,並加以解析、解意,帶領讀者,以簡單串聯的賞析模式,清楚快速的引領入門,為我這種非文學專業的讀者建構了中國詩詞賞析基礎;而對文學本科系或是相關研究的讀者來說,也有對照及參考的價值。(王祿旺/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教授)
本書講析中國古典詩詞六○首;附析、附錄詩詞五十八首;涉筆詩文四百餘篇,入選詩詞有騷體、建安詩、隱逸詩、現實主義詩、浪漫主義詩、田園詩、邊塞詩、苦吟詩、花間派詩、宮廷詩、豪放派詩、婉約派詩、言理詩、誠齋體、鐵崖體、復古派詩、性靈說詩等;另有樂府、大麯、判詞等眾多體裁,均為名家名作和影響較大的無名氏作品。從全新的觀點與角度進行分析探討,舊題新解,有感而發。並引證翔實,一一注明出處,資料豐富。每講大致由詩詞作品、注釋、作者簡介、作品串講與翻譯、整體分析或比較分析等構成。講析後多附有相關古詩詞,並作簡注,提供讀者豐富的閱讀資料。對於中小學教師、中文系學生,有高度的參考價值。並適合作為中學生讀者課外參考讀物。名家推薦本書精選歷代詩詞代表作,並加以解析、解意,帶領讀者,以簡單串聯的賞析模式,清楚快速的引領入門,為我這種非文學專業的讀者建構了中國詩詞賞析基礎;而對文學本科系或是相關研究的讀者來說,也有對照及參考的價值。(王祿旺/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教授)
乾隆年間,若要數性格最鮮明的詩人,黃景仁絕對當之無愧。黃景仁的名篇佳句,雖使他贏得籍籍詩名,但他的性格,卻把自己入仕之途堵住了。「將心託鴻爪,到處一留痕──黃景仁交遊考」,就是嘗試從他的交遊取向了解他的心態,進一步分析他這種心態對他前途的負面影響。
乾隆年間,若要數性格最鮮明的詩人,黃景仁絕對當之無愧。黃景仁的名篇佳句,雖使他贏得籍籍詩名,但他的性格,卻把自己入仕之途堵住了。「將心託鴻爪,到處一留痕──黃景仁交遊考」,就是嘗試從他的交遊取向了解他的心態,進一步分析他這種心態對他前途的負面影響。
本書是國內首部跨時間與空間之海意象古典詩學研究成果,全面考察李白詩歌中所有各大類意象群的詞彙外,並考察從先秦~唐代所有「海」字入詩作品。書中以數首深具代表性作品,藉由「海」這個物象延伸出「第四度空間」超現實的創作方式,帶來絢麗海洋文學的心靈世界。
本書藉由考察金代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的詩學表現,了解二人如何承繼中原傳統文化與詩學,為明清「復古」開啟承先啟後之門。藉由瞭解二人的生平事蹟及分析二人的詩學作品,考察二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軌跡,深入比較分析。就實務教學而言,更有助於教導學子,如何從閱讀前人作品中汲取精華。
本書藉由考察金代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的詩學表現,了解二人如何承繼中原傳統文化與詩學,為明清「復古」開啟承先啟後之門。藉由瞭解二人的生平事蹟及分析二人的詩學作品,考察二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軌跡,深入比較分析。就實務教學而言,更有助於教導學子,如何從閱讀前人作品中汲取精華。
宋代以後杜詩舊注舊說的錯謬舛訛現象係古來杜詩學中的重要議題,杜詩的偽注錯解關乎杜詩詮釋的正確與否,因此古人一直致力於刊削舊注的紕誤。杜詩舊注的重要考據家有:趙次公、黃希黃鶴父子、錢謙益、朱鶴齡、仇兆鰲與史炳等。本書即是研究宋代至清朝前人對杜詩舊注的考據情形,探討注杜舊家考據杜詩時所建構出的杜詩考據理論。
中國古代的詩歌,為我們現代留下豐富的遺產,而科際整合是現今學術的重要方向。本書作者透過傳播學、心理學、修辭學,探討魏晉時代軍歌的傳播效果;陶淵明、三曹、唐代三大女詩人的心理狀態;與《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作的修辭成就。此書可帶領人們進入詩歌的文化殿堂,成為人文教育的基石。(文幸福教授推薦)
白居易這位唐代詩壇上的巨擘,如何重現唐代詩賦合流的文苑風華,甚至進而會通當代史學情境及其仕宦心路的多面向文化風情。因此「諷喻˙美麗˙感傷」既是白詩繽紛多采的創作風貌,亦是一場唐代文類對話及其整合的創作工程示現,更可視為唐代文學及其文化側影之一雋永寫真。而這一場白居易詩賦書寫及其文化巡禮之深層啟示:原來源自邊境場域的紛擾喧嘩與必要對話,不僅普現於古今的國際世界,其實亦復映現於更為寬廣有容的文學天地,從而展開源自文類,傳動文學,乃至於召喚文化的另一書寫邊界,並且始終有待我們不斷地閱讀與審視,對話與交流。
本書主要探究杜甫早期的經歷和作品,其次是「吳體」的討論。見解新穎,且對近世流行說法多所辨正。徵引繁富,分析入微,文字平暢,是一本有深度的杜甫研究論集。
唐宋詩之爭,自南宋以來一直是樁學術公案。解決問題之關鍵,在考察唐宋詩之流變,較論唐宋詩之異同,理析唐宋詩之特色,為宋詩之文學史價值作定位。本書論證,援引大量之《全宋詩》文獻,輔以宋代詩學理論,選擇八大主題進行考察較論:印本文化與宋詩宗杜、創意造語與詠花詠雪、遺妍開發與海棠題詠、古籍整理與詠史嬗變、書法史筆與史家詠史、邊塞詩之開拓與使遼詩、邊塞詩之轉折與使金詩、學科整合與宋詩特色。附錄一篇,悲情意識與建安詩人,可與宋詩之揚棄悲哀,表現樂觀曠達對照。由此觀之,宋詩知學唐又知變唐,能傳承又能開拓,盡心致力於新變,故能代雄唐詩而自成一家。錢鍾書《談藝錄》標榜「詩分唐宋」,本書堪稱絕佳之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