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集子裡的文章,都是個人閱讀、交往等,因緣和合的產品。有緣,書中還有作者與西方文學因緣的另類比較文學敘述,以及關於作者比較文學經驗的訪談。比較文學部分,推出精神分析記號學與中西夢詩研究的結合,並從比較文學視野重新審視中國文學,提出新的觀點,如夢詩與浪漫主義的內在關聯、《詩經》可視作文化史詩等,對李白的傑作〈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詮釋,更使人耳目一新。臺灣文本閱讀部分,創意地解讀了楊逵與鍾理和的關懷文學、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李昂的《殺夫》、原住民詩人莫那能與瓦歷斯.諾幹的作品等。無論是比較文學或文本閱讀,都在研究或閱讀模式上有所提供。本書文筆流利,舉重若輕,視野清新,感性流露,實為難得的可讀的學術與批評著作。
有緣。集子裡的文章,都是個人閱讀、交往等,因緣和合的產品。有緣,書中還有作者與西方文學因緣的另類比較文學敘述,以及關於作者比較文學經驗的訪談。比較文學部分,推出精神分析記號學與中西夢詩研究的結合,並從比較文學視野重新審視中國文學,提出新的觀點,如夢詩與浪漫主義的內在關聯、《詩經》可視作文化史詩等,對李白的傑作〈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詮釋,更使人耳目一新。臺灣文本閱讀部分,創意地解讀了楊逵與鍾理和的關懷文學、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李昂的《殺夫》、原住民詩人莫那能與瓦歷斯.諾幹的作品等。無論是比較文學或文本閱讀,都在研究或閱讀模式上有所提供。本書文筆流利,舉重若輕,視野清新,感性流露,實為難得的可讀的學術與批評著作。
本書依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原則,將文藝學方法概括為五種基本範式,對其各自特性、歷史型態及其相互關係進行了具體闡釋。《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十餘家刊物發表了書評,被認為是新時期文藝學方法論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已被載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國文學研究年鑒1990-1992》。理論的價值在於方法,方法的價值在於有法而無法,無法之法乃方法論之至境
本書所跨越的「漢學」、「比較文學」和「物質文化」三大領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漢學是當今國際學界的顯學,比較文學也是當今國際學界的顯學。橫看成嶺側成峰,漢學與比較文學,互相包容。往往在漢學界看來,比較文學是漢學的一部分,而在比較文學界看來,漢學卻又是比較文學的一部分。兩岸的漢學與比較文學,則長期以來,交錯分處在外文和中文學門中,風格傳統,互有異同。雙方雖多年來「雞犬之聲相聞」,往來不絕,卻鮮有結合「漢學」的專門性正面交流。臺灣的「物質文化」研究,在中文世界居於領先地位,在此進一步涉入「跨界」,與「漢學」和「比較文學」三足鼎立,眾聲喧嘩。 本書的主體部分,由去年四月在臺北召開的兩場會議所「催生」:一場是「漢學與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與漢學」兩岸「七人談」會議,另一場則是「新漢學視野中的比較文學與物質文化」兩岸「跨界」學術交流會。這兩場會議,都是由科技部和國立清華大學的大型研究計畫合力推動的,邀請到十位兩岸相關領域的「一線」專家參與,內容涉及到「漢學」、「比較文學」和「物質文化」研究等三個大領域,產生一種名副其實的「跨界」對話。各位撰稿人都是「大手筆」,而這跨領域的十多篇文章編為一集後,竟自然構成了一個前後呼應的整體。 普林斯頓大學柯馬丁(Martin Kern) 講座教授、京都大學道坂昭廣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張隆溪講座教授等國際知名學者強力推薦本書,評語使用英文、日文(中文大意,見編後記)和中文三種語言,列於封底,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