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於臺灣師範大學所舉辦之「第三屆語文教育暨第九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後經審查彙整,共收錄論文十三篇,依論文的性質約可分為五種類型:一是有關辭章學理論的探討,包括:陳滿銘教授〈論哲理章法—以《中庸》誠明思想為例作探討〉等三篇。範圍涵蓋了辭章學及章法學,完全呼應本屆章法學研討會的宗旨。二為作家及文學作品的研究,包括:吳瑾瑋教授〈從語言風格角度試析王文興《背海的人》中的長句結構〉等十二篇。其中包含古典詩歌、古典散文、古典文論、現代詩、現代散文及小說等文類的研究。三為跨領域的比較研究,包括:戴維揚教授〈海峽兩岸新造詞:新體系、新排詞、新詞陣〉、等兩篇,乃以兩岸詞彙比較及電影文學意象各擅勝場。四為國語文教學的研究,包括:仇小屏教授〈論「譬喻」修辭寫作教學之新發展—以成功大學「基礎國文」與「修辭學」課程為例〉等五篇,各探討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範疇,均有助於國語文的教學的現場參照。五為華語文教學研究,有竺靜華教授的〈明知故問—論華語教學的課文提問〉一篇,其細膩而多元的舉例,準確而實用的理論架構,提供了華語文教學深刻的思維。
本書收錄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於臺灣師範大學所舉辦之「第三屆語文教育暨第九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後經審查彙整,共收錄論文十三篇,依論文的性質約可分為五種類型:一是有關辭章學理論的探討,包括:陳滿銘教授〈論哲理章法—以《中庸》誠明思想為例作探討〉等三篇。範圍涵蓋了辭章學及章法學,完全呼應本屆章法學研討會的宗旨。二為作家及文學作品的研究,包括:吳瑾瑋教授〈從語言風格角度試析王文興《背海的人》中的長句結構〉等十二篇。其中包含古典詩歌、古典散文、古典文論、現代詩、現代散文及小說等文類的研究。三為跨領域的比較研究,包括:戴維揚教授〈海峽兩岸新造詞:新體系、新排詞、新詞陣〉、等兩篇,乃以兩岸詞彙比較及電影文學意象各擅勝場。四為國語文教學的研究,包括:仇小屏教授〈論「譬喻」修辭寫作教學之新發展—以成功大學「基礎國文」與「修辭學」課程為例〉等五篇,各探討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範疇,均有助於國語文的教學的現場參照。五為華語文教學研究,有竺靜華教授的〈明知故問—論華語教學的課文提問〉一篇,其細膩而多元的舉例,準確而實用的理論架構,提供了華語文教學深刻的思維。
「變化律」,是宇宙運動的規律,萬事萬物由於陰陽二元的互動而發生運動變化,變化的歷程之中又形成了「移位」、「轉位」等現象,中、西方哲人都觀察到了這些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而有「變化哲學」的著述產生。「變化律」,也是人心共有的心理反映,人們抽繹出自然界移位及轉位的「變化之理」,透過人之「心」,可以投射到哲學、文學、藝術等的領域,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本書即為「變化律」在文學辭章章法分析的應用,先從中、西方的哲學典籍探討變化律的哲學義涵,再落實至文學作品(以古典詩詞為考察文本)材料間關係的實際分析,歸納梳理出章法變化律會形成「移位」及「轉位」等兩大類型的章法結構,而且可以涵蓋章法所有的結構現象,最後,尋繹章法變化律的心理基礎與美學特色,完整地呈現章法變化律的理論體系,也有效凸顯出「變化律」在章法規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變化律」,是宇宙運動的規律,萬事萬物由於陰陽二元的互動而發生運動變化,變化的歷程之中又形成了「移位」、「轉位」等現象,中、西方哲人都觀察到了這些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而有「變化哲學」的著述產生。「變化律」,也是人心共有的心理反映,人們抽繹出自然界移位及轉位的「變化之理」,透過人之「心」,可以投射到哲學、文學、藝術等的領域,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本書即為「變化律」在文學辭章章法分析的應用,先從中、西方的哲學典籍探討變化律的哲學義涵,再落實至文學作品(以古典詩詞為考察文本)材料間關係的實際分析,歸納梳理出章法變化律會形成「移位」及「轉位」等兩大類型的章法結構,而且可以涵蓋章法所有的結構現象,最後,尋繹章法變化律的心理基礎與美學特色,完整地呈現章法變化律的理論體系,也有效凸顯出「變化律」在章法規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章法學」是探討宇宙萬事萬物「層次邏輯」關係的一門學問。自四十多年前,陳滿銘教授開始用科學方法帶動博碩士團隊將「層次邏輯」落於「辭章」上加以研究,到了今天,已具備「基礎性」、「概括性」、「多元性」、「系統性」與「藝術性」,而建構了完密之體系。由於團隊成員過去的研究,一直都各有偏重,未作全面之牢籠。因此,為了能整體而有系統地展現章法學的體系,在多位學術界先進與章法學學術團隊核心成員的提議下,決定以陳教授個人的研究成果為範圍,推出《辭章章法學體系建構叢書》一套十冊。這套書是足以呈現辭章章法學體系之重要內涵,而且是兼顧理論與應用的重要著作。由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提供學術界研究辭章章法學的重要研究資料和成果。
「章法學」是探討宇宙萬事萬物「層次邏輯」關係的一門學問。經四十多年落於辭章上加以研究,迄今已具備「基礎性」、「概括性」、「多元性」、「系統性」與「藝術性」等內涵,而有完密之體系。本書即聚焦於此,既為即將出版的《辭章章法學研究通貫系列》十冊套書,作一簡介;也為一些對「辭章章法學」有興趣之朋友,初步作一導覽:希望能由此逐漸深入「章法學」堂奧,而又藉此推拓、提升,能進一步著眼於宇宙間萬事萬物「層次邏輯」甚至「雙螺旋」的層層系統及其關係,以增進對宇宙規律之認識。
科學化章法學之研究,在臺灣已努力了近四十年。一方面由個人默默之耕耘,以建立礎石,並透過博、碩士學位論文之指導,以拓展疆域;一方面又以團隊方式參加修辭學或辭章學學術研討會,經由和兩岸學術界之交流,以獲得鍛鍊之機會與廣泛之助力,而且更服務於語文教學,以期檢驗理論與應用之互動功能,從而提升研究與服務之品質。這樣一路走來,自然就形成了逐漸茁壯的章法學研究與服務之團隊。而這種研究與服務將持續下去,為整個辭章學研究之科學化與服務之專業化,盡一份力量。
本書收錄二○一一年十月八日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所舉辦之「第六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後經審查彙整,共收錄論文二十五篇,其中有來自廣東肇慶、香港、韓國及國內各大專校院專兼任教師、中學教師及研究生的論文。而論文性質約可分為五類型:一是有關辭章學理論的探討,如蔡宗陽教授的〈劉勰《文心雕龍》與篇章結構〉等七篇;二為作家及文學作品的研究,如邱燮友教授的〈宏揚中華文化的十二首唐詩〉共十二篇;三為跨領域的比較研究,有黃連忠教授的〈圭峰宗密立體思維與論證章法的特質與意義〉等三篇;四為國語文教學的研究,包括:蕭千金老師的〈PISA閱讀歷程結合Bloom認知能力的國文教學──以篇章縱橫向結構為文本分析方法〉等兩篇;五為華語文教學研究,有竺靜華教授的〈論華語教學中句型之邏輯性的引導──由「哪壺不開提哪壺」說起〉一篇,討論廣泛、內容深刻,是為辭章章法學研究的新里程新作。
「比較章法」有「內部比較」與「外部比較」的兩大分野。因其範圍極廣,故本書僅就「辭章」領域所涉為重心。就「內部比較」而言,只列一章「章法與章法異同」;就「外部比較」而言,共有七章:依次是「章法與螺旋結構」、「章法與完形理論」、「章法與思考訓練」、「章法與意象系統」、「章法與內容結構」、「章法與篇章風格」、「章法與修辭藝術」。分別關涉到「章法學」、「層次邏輯學」,「哲學」、「美學」、「心理學」、「思維學」、「意象學」、「主題學」、「風格學」、「定量分析學」與「修辭學」。由於要作研究的實在太多了,尚有許多領域未納入,即以「辭章內涵」而言,「章法」和「詞彙」、「文(語)法」,本書就未作比較。所以希望能持續努力,先彌補這個缺憾,再擴充到其他領域,使「比較章法學」的研究,能更趨周全圓滿。大致說來,比較章法有兩大分野:一是內部比較,一是外部比較。本書僅就上述「辭章」領域所涉為焦點,擇要抽出,並予組織,總為八章,作為科學化跨領域研究的起點。
「比較章法」有「內部比較」與「外部比較」的兩大分野。因其範圍極廣,故本書僅就「辭章」領域所涉為重心。就「內部比較」而言,只列一章「章法與章法異同」;就「外部比較」而言,共有七章:依次是「章法與螺旋結構」、「章法與完形理論」、「章法與思考訓練」、「章法與意象系統」、「章法與內容結構」、「章法與篇章風格」、「章法與修辭藝術」。分別關涉到「章法學」、「層次邏輯學」,「哲學」、「美學」、「心理學」、「思維學」、「意象學」、「主題學」、「風格學」、「定量分析學」與「修辭學」。由於要作研究的實在太多了,尚有許多領域未納入,即以「辭章內涵」而言,「章法」和「詞彙」、「文(語)法」,本書就未作比較。所以希望能持續努力,先彌補這個缺憾,再擴充到其他領域,使「比較章法學」的研究,能更趨周全圓滿。大致說來,比較章法有兩大分野:一是內部比較,一是外部比較。本書僅就上述「辭章」領域所涉為焦點,擇要抽出,並予組織,總為八章,作為科學化跨領域研究的起點。
本書收錄二○一一年十月八日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所舉辦之「第六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後經審查彙整,共收錄論文二十五篇,其中有來自廣東肇慶、香港、韓國及國內各大專校院專兼任教師、中學教師及研究生的論文。而論文性質約可分為五類型:一是有關辭章學理論的探討,如蔡宗陽教授的〈劉勰《文心雕龍》與篇章結構〉等七篇;二為作家及文學作品的研究,如邱燮友教授的〈宏揚中華文化的十二首唐詩〉共十二篇;三為跨領域的比較研究,有黃連忠教授的〈圭峰宗密立體思維與論證章法的特質與意義〉等三篇;四為國語文教學的研究,包括:蕭千金老師的〈PISA閱讀歷程結合Bloom認知能力的國文教學──以篇章縱橫向結構為文本分析方法〉等兩篇;五為華語文教學研究,有竺靜華教授的〈論華語教學中句型之邏輯性的引導──由「哪壺不開提哪壺」說起〉一篇,討論廣泛、內容深刻,是為辭章章法學研究的新里程新作。
本書是「演繹」(主)中有「歸納」(輔)的著作。其第一至第四章,純粹鎖定「章法結構」本身,採「先因(凡:總提)後果(目:分應)」的結構,先總提「方法論系統」,在「陰陽二元」之基礎下,分「移位」、「轉位」、「包孕」、「多 ←→ 二 ←→ 一(0)螺旋結構」加以論述,再依次以第二章分論「移位」與「轉位」,以第三章分論「包孕」,以第四章分論「多 ←→ 二 ←→ 一(0)」螺旋結構;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而第五、六兩章,則凸顯在形成「多 ←→ 二 ←→ 一(0)」螺旋結構時所不可少的「一(0)」,即「篇章義旨」(「一」)與「篇章風格」(「0」)來討論與「章法結構」的關係。藉此所呈現的「章法結構」,懇切地盼望能受到普遍的肯定與重視。
本書是「演繹」(主)中有「歸納」(輔)的著作。其第一至第四章,純粹鎖定「章法結構」本身,採「先因(凡:總提)後果(目:分應)」的結構,先總提「方法論系統」,在「陰陽二元」之基礎下,分「移位」、「轉位」、「包孕」、「多 ←→ 二 ←→ 一(0)螺旋結構」加以論述,再依次以第二章分論「移位」與「轉位」,以第三章分論「包孕」,以第四章分論「多 ←→ 二 ←→ 一(0)」螺旋結構;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而第五、六兩章,則凸顯在形成「多 ←→ 二 ←→ 一(0)」螺旋結構時所不可少的「一(0)」,即「篇章義旨」(「一」)與「篇章風格」(「0」)來討論與「章法結構」的關係。藉此所呈現的「章法結構」,懇切地盼望能受到普遍的肯定與重視。
《章法論叢》第五輯為「第五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為求論文水準更高,今年刊登於《章法論叢》的每篇文章,均邀請兩位匿名學者審查通過,在品質及可信度上亦趨於嚴謹,值得學界研究之斟酌參照。
本書針對當代六位大師辭章創作與研究的成果,依次是成惕軒之古典詩文、羅門之現代詩及其第三自然螺旋結構、王希杰之章法及其三一語言學理論、鄭頤壽之誠美規律論、曾祥芹之章法四律觀與趙山林之意象組合說,從辭章哲學、篇章意象,章法結構與作文評改等不同角度切入作析評,以窺見他們對辭章創作或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本書針對當代六位大師辭章創作與研究的成果,依次是成惕軒之古典詩文、羅門之現代詩及其第三自然螺旋結構、王希杰之章法及其三一語言學理論、鄭頤壽之誠美規律論、曾祥芹之章法四律觀與趙山林之意象組合說,從辭章哲學、篇章意象,章法結構與作文評改等不同角度切入作析評,以窺見他們對辭章創作或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篇章縱橫向結構論》是第一部從縱橫向概念,全面梳理篇章結構的專著,自出版以來,承蒙兩岸學界迴響。為進一步探討關於篇章縱橫向結構的幾個根本議題,遂有此《別裁》之撰寫計畫。本書特別針對劉勰「情經辭緯」文學觀,上溯篇章縱橫向結構之理論淵源;再透過「多、二、一(0)」螺旋結構,建立整個縱橫向結構理論體系及其方法論原則;並從「多維性研究視角」與「廣泛性語料應用」,論述辭章學的跨領域研究的原理、現象與意義。
《篇章縱橫向結構論》是第一部從縱橫向概念,全面梳理篇章結構的專著,自出版以來,承蒙兩岸學界迴響。為進一步探討關於篇章縱橫向結構的幾個根本議題,遂有此《別裁》之撰寫計畫。本書特別針對劉勰「情經辭緯」文學觀,上溯篇章縱橫向結構之理論淵源;再透過「多、二、一(0)」螺旋結構,建立整個縱橫向結構理論體系及其方法論原則;並從「多維性研究視角」與「廣泛性語料應用」,論述辭章學的跨領域研究的原理、現象與意義。
《章法論叢》第四輯是第四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秉持前三屆論文集的精神傳統,這一輯除了章法學與辭章學的相關研究論文之外,更收錄了國語文教學與華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在研究範疇上涵蓋得更深、更廣,也更有學術研究的參考價值,有助於推廣章法學與辭章學的研究,亦能彰縣其對於語文教學的助益。
本書精選唐宋名家詞作六十首,直接以「篇章結構」(含「主題」〔主旨〕)為主軸切入,而旁及其詞彙、修辭、文法與風格等,並參考其他各種古今之既有成果,加以分析、引證,且附以「篇章結構分析表」供參考。希望藉此能使讀者對作品「寫什麼」(真)、「怎麼寫」(善)、「好在那裡」(美)等三層,作較全面的深究與鑑賞。
本書精選唐宋名家詞作六十首,直接以「篇章結構」(含「主題」〔主旨〕)為主軸切入,而旁及其詞彙、修辭、文法與風格等,並參考其他各種古今之既有成果,加以分析、引證,且附以「篇章結構分析表」供參考。希望藉此能使讀者對作品「寫什麼」(真)、「怎麼寫」(善)、「好在那裡」(美)等三層,作較全面的深究與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