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文學創作,針對客觀事物的延伸,更是主體內在世界的開展。在現實中書寫現實,深具緣事而發、感事而作的實感;而其面對人間的顯我形象,更是展示著深具個性的生命姿態。本書是探索東坡詩詞的論文,包含對於〈定風波〉、〈八聲甘州〉、〈水龍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詩詞意義的詮釋;同時亦是對於東坡與王安石、參寥之間曠懷忘機情誼的生命感悟。其中具有文學創作與生命經驗密切呼應的顯現;亦有生命低潮中淬鍊而來的文字,深刻而有智慧;更是間接透露官場無情、風聲鶴唳的詭譎世局。衝突與和解、苦難與超越、傾訴與聆聽、悲曠交織的書寫模式,揭示東坡詩詞文學意義,非是普遍與廣泛的抒情共感,而是具有個性且真實化的自我情感。
蘇軾的文學創作,針對客觀事物的延伸,更是主體內在世界的開展。在現實中書寫現實,深具緣事而發、感事而作的實感;而其面對人間的顯我形象,更是展示著深具個性的生命姿態。本書是探索東坡詩詞的論文,包含對於〈定風波〉、〈八聲甘州〉、〈水龍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詩詞意義的詮釋;同時亦是對於東坡與王安石、參寥之間曠懷忘機情誼的生命感悟。其中具有文學創作與生命經驗密切呼應的顯現;亦有生命低潮中淬鍊而來的文字,深刻而有智慧;更是間接透露官場無情、風聲鶴唳的詭譎世局。衝突與和解、苦難與超越、傾訴與聆聽、悲曠交織的書寫模式,揭示東坡詩詞文學意義,非是普遍與廣泛的抒情共感,而是具有個性且真實化的自我情感。
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研究清代黃仲則詩歌佛禪書寫的專著,以全新視角切入黃仲則貧病悲苦之詩風,綜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尚未有針對此論題做探究者。全書以《兩當軒集》收錄黃仲則一千一百八十首詩歌為文本,細究「佛禪」相關詞彙使用情況,就黃仲則詩歌中佛禪書寫的內容為探討重點,概分「禪跡詩」、「禪典詩」、「禪理詩」、「禪趣詩」等四大類型探討,從中審視如何以「佛禪」自我療癒,伏滅煩惱,彌合內心痛苦與生命安頓之道,並呈顯清代乾隆盛世下社會實況,對生命的愛與慈悲,建構出自我空間的精神世界。
本書試圖從「刊物」的視角補上釣運研究的一隅,以六○年代中期以降的「前釣運刊物」與七〇年代初期的「釣運刊物」(共五份)為對象,藉由不同地域所發行的刊物,以「議題式」的抽繹方式進行辨析,試圖勾勒出保釣世代的醞釀、成形、演化及其文化實踐,並詮釋保釣世代成形前、後的感覺結構與論述語境用以理解保的世代之所以凝聚的驅動力。在海内、外知識分子多音辯證的革新論述底下,如何反映臺灣内部的時代思潮與思想資源、借鏡海外留學經驗及進步思想?當保釣世代形成後,又如何分化及展現歧異性?尤其處在東亞冷戰、國共對峙與臺灣戒嚴的體制之中,這些刊物實則見證了臺灣與國際互動的關係,且以不同的立場嘗試協力、抗拮、呼籲與鬆動體制。
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研究清代黃仲則詩歌佛禪書寫的專著,以全新視角切入黃仲則貧病悲苦之詩風,綜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尚未有針對此論題做探究者。全書以《兩當軒集》收錄黃仲則一千一百八十首詩歌為文本,細究「佛禪」相關詞彙使用情況,就黃仲則詩歌中佛禪書寫的內容為探討重點,概分「禪跡詩」、「禪典詩」、「禪理詩」、「禪趣詩」等四大類型探討,從中審視如何以「佛禪」自我療癒,伏滅煩惱,彌合內心痛苦與生命安頓之道,並呈顯清代乾隆盛世下社會實況,對生命的愛與慈悲,建構出自我空間的精神世界。
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區分成三個面向:第一,就「情」來說,《紅樓夢》是否真有唯情至上的觀點?情之價值與限制又應如何解釋?「情」與「禮」(理)之間,是否截然對立?第二,就「悟」來說,所謂的「悟」其思想內容為何?「悟」與佛、道式的證悟其異同為何?而這樣的「悟」是否真能徹底化解「情」的糾纏束縛呢?第三,就「情」與「悟」關係來說,以往的唯情至上、由情轉悟、情悟徘徊與情悟雙行等解釋模式,徵諸文本,都仍存在著若干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情」與「悟」之關係呢?針對以上問題,本書將站在踏實的文本檢證與批判地承繼前人研究的雙重基礎上,展開探究分析,嘗試提出較好地理解《紅樓夢》情悟問題的詮釋觀點。
二○二四年四月,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承辦「黃春明週」系列活動,其中「春萌花開——黃春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意義特別重大。論文發表共分四個場次,包括「黃春明的詩歌、音樂與聲音敘事」、「黃春明作品的外譯與接受」、「黃春明作品與女性、兒童」與「黃春明作品的改編電影與圖像敘事」,四場發表論文異彩紛呈,充分展現近年來黃春明相關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黃春明的《鄉土組曲》、悅聽文學、作品外譯、兒童文學、繪本文學、漫畫文學以及作品跨媒介的表現等議題,都是黃春明文學研究中較為新穎的研究課題。同時,研究黃春明小說的論文也著眼於其近年新作加以發揮。本論文集收錄本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展示了黃春明文學研究的新方向,大有可觀,是黃春明研究學者必讀的好書。
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區分成三個面向:第一,就「情」來說,《紅樓夢》是否真有唯情至上的觀點?情之價值與限制又應如何解釋?「情」與「禮」(理)之間,是否截然對立?第二,就「悟」來說,所謂的「悟」其思想內容為何?「悟」與佛、道式的證悟其異同為何?而這樣的「悟」是否真能徹底化解「情」的糾纏束縛呢?第三,就「情」與「悟」關係來說,以往的唯情至上、由情轉悟、情悟徘徊與情悟雙行等解釋模式,徵諸文本,都仍存在著若干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情」與「悟」之關係呢?針對以上問題,本書將站在踏實的文本檢證與批判地承繼前人研究的雙重基礎上,展開探究分析,嘗試提出較好地理解《紅樓夢》情悟問題的詮釋觀點。
二○二四年四月,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承辦「黃春明週」系列活動,其中「春萌花開——黃春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意義特別重大。論文發表共分四個場次,包括「黃春明的詩歌、音樂與聲音敘事」、「黃春明作品的外譯與接受」、「黃春明作品與女性、兒童」與「黃春明作品的改編電影與圖像敘事」,四場發表論文異彩紛呈,充分展現近年來黃春明相關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黃春明的《鄉土組曲》、悅聽文學、作品外譯、兒童文學、繪本文學、漫畫文學以及作品跨媒介的表現等議題,都是黃春明文學研究中較為新穎的研究課題。同時,研究黃春明小說的論文也著眼於其近年新作加以發揮。本論文集收錄本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展示了黃春明文學研究的新方向,大有可觀,是黃春明研究學者必讀的好書。
本書以當代的文化視野進行古典文學的探究,為作者博士論文的修訂版。透過「地域」的角度來審視明代中期的吳中文壇,從地誌書寫的觀察探討文人地域意識的形成,並對當時的文人群體、文學活動以及文人型態加以探析,期能展現「文壇研究」應具備的規模。全書七章,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地域文學的解讀闡釋,以及吳中地域意識的內化歷程,旨在說明吳中文人對其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的自覺,以及地域對作品內涵的影響。另一方面則透過文人群體與鄉邦情感的關聯,創塑歷史記憶以建構地方文化傳統的探究,剖析文人身份認同的歷程。第二部份探討吳中地域文人群體的類型及組成結構,並探討吳中地域的崇慕鄉先賢、傳承吳中文獻、保藏故物的之文化現象。第三部分則論述吳中地域的社會環境,以吳中文人與商賈的關聯為切入點,進而解析文學商品化的現象及城市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探索地域文人所呈現的生命意識與生活美學。依違在商業意識與傳統價值觀之間,吳中文人所展現的生活趣尚與生命型態,形成了地域的文化景觀。除了歷時性的考察之外,本書也指出明代吳中文壇延展的學術議題,期能開拓地域與文學的研究視界。
「三國學」以《三國志》史傳、《三國志演義》小說為核心,浸潤滲透至各式文本。不論是文史之際或是異文本間的連結,「三國學」確實具「跨界」的質性與特色。是以本書循此思路,分別以《群書治要》、《史通》、《三國志演義》、《關帝歷代顯聖志傳》、臺灣趙雲信仰,五種橫跨類書、史評、小說、善書、民間信仰的不同領域文本材料,分析、呈現「三國學跨界」的現象,而有些許成果。「三國」為華人文化的重要母題、永恆經典,本書的研究與掘微,當也能豐富、拓展「三國學」的內涵與深度,面對「三國學」的萬種風華,嘗鼎一臠而略知肉味。
本書以當代的文化視野進行古典文學的探究,為作者博士論文的修訂版。透過「地域」的角度來審視明代中期的吳中文壇,從地誌書寫的觀察探討文人地域意識的形成,並對當時的文人群體、文學活動以及文人型態加以探析,期能展現「文壇研究」應具備的規模。全書七章,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地域文學的解讀闡釋,以及吳中地域意識的內化歷程,旨在說明吳中文人對其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的自覺,以及地域對作品內涵的影響。另一方面則透過文人群體與鄉邦情感的關聯,創塑歷史記憶以建構地方文化傳統的探究,剖析文人身份認同的歷程。第二部份探討吳中地域文人群體的類型及組成結構,並探討吳中地域的崇慕鄉先賢、傳承吳中文獻、保藏故物的之文化現象。第三部分則論述吳中地域的社會環境,以吳中文人與商賈的關聯為切入點,進而解析文學商品化的現象及城市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探索地域文人所呈現的生命意識與生活美學。依違在商業意識與傳統價值觀之間,吳中文人所展現的生活趣尚與生命型態,形成了地域的文化景觀。除了歷時性的考察之外,本書也指出明代吳中文壇延展的學術議題,期能開拓地域與文學的研究視界。
這本選集共選錄了十五篇論文,大致來說主要的內容屬於詩文類,以及在國外看到域外漢籍的流傳情形,內容多元,撮舉同異,提供讀者各方面的理解和參考。這些文章多為刊登於學術期刊及應邀參加學術研討會發表的文字,行文精審細膩,理絡條暢新穎,值得讀者細心品讀。
本書研究張愛玲作品中的非中國人,包含寓居上海與香港兩地的英國人、印度人與南洋人、雜種人(文化混血與種族混血)、日本人。張愛玲的異族書寫一方面廣泛觸及在特殊的時空底下種族與文化的多元錯雜和困蹇,但同時亦不失微觀,面向人物的平凡日常及幽微複雜的精神世界。張愛玲書寫各國族群,反覆對照,不僅重現當時當地的異族形象,更同時企圖在不斷的對話與辯證中,重新建構中國和個人的身分認同。本書希冀統整與補足張愛玲「異族」書寫的研究,挖掘更多張學研究的面向。
本書以比較文學形象學的研究方法切入,探討晚淸海外遊記與詩、小說所呈現的異國形象。藉由同一國度不同旅人、不同文體的作品參照,涵蓋歐美、南洋、日本……等地,從城市特色、地景意涵、文化風俗、博物館等多重層面,揭示晚淸旅行書寫中豐富多元的異國形象。
張夢機作為臺灣當代最重要的古典詩人,以往認識偏重晚年中風後的「藥樓」時期,卻對張夢機的早年面貌知之甚少。本書重新編排張夢機大學詩集《雙紅豆篋詩存》,梳理《民族晚報》「南雅」、《大華晚報》「瀛海同聲」等報紙詩刊,蒐羅張夢機為詩友與學生撰寫詩文序跋,以及整理生前所藏剪報與手稿,全面補遺以往詩文集未錄內容。此外,張夢機與渡海群賢交善,本書收錄李漁叔、汪中、李猷、吳萬谷、洛夫等私人書法信札,除了保存書法的藝術價值,亦可側映二十世紀末葉渡臺文人的交誼網絡。編輯團隊透過張夢機遺稿整理,重新建構張夢機的青年面貌,並試圖探問張夢機在臺灣、甚至東亞世界的文學地位與歷史意義。
張夢機作為臺灣當代最重要的古典詩人,以往認識偏重晚年中風後的「藥樓」時期,卻對張夢機的早年面貌知之甚少。本書重新編排張夢機大學詩集《雙紅豆篋詩存》,梳理《民族晚報》「南雅」、《大華晚報》「瀛海同聲」等報紙詩刊,蒐羅張夢機為詩友與學生撰寫詩文序跋,以及整理生前所藏剪報與手稿,全面補遺以往詩文集未錄內容。此外,張夢機與渡海群賢交善,本書收錄李漁叔、汪中、李猷、吳萬谷、洛夫等私人書法信札,除了保存書法的藝術價值,亦可側映二十世紀末葉渡臺文人的交誼網絡。編輯團隊透過張夢機遺稿整理,重新建構張夢機的青年面貌,並試圖探問張夢機在臺灣、甚至東亞世界的文學地位與歷史意義。
《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收錄各地現代持續運作的著名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從書中可觀察每家詩社的創立緣由、沿革組織、重要成員、變遷突破,屬於詩社體制上的發展脈絡;又可探查各詩社的教學內涵、歷來活動紀錄、刊物出版品介紹、重要活動紀實等,詳細載錄詩社發展的多元面向;亦透過不同幹部、社員的現身說法、個人參與心得等,瞭解實際的運作狀況,由中能看見臺灣民間組織對中華傳統詩學付出的努力。
風土書寫透過哪些基本議題與文學形式,對一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進行再現?文學作品中的風土如何成為一種象徵符碼,承載本土作家對帝國計畫性經濟開發與現代論述的批判及回應?作家如何使用各自的文化資本,在風土論述這個看似溫和、無政治意味的領域,展現其與殖民主義的協商與角力? 本書以調查報告、醫學與衛生論述、風土誌、旅遊指南,以及作家作品為討論對象,嘗試指出官方風土論述如何干擾殖民地本土住民原有的鄉土認知與地方感,使殖民地被重編為帝國裡的一個「地方」、一個被他者規範和再現的「異地」。作家又如何回應外加的風土論述,形塑自己的地理人文感覺與地方觀點。
國家形象在國際關係中代表著極為重要的軟實力,直接影響其之於世界格局中的「身份」。「西方看中國」成為國內外一些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本書以一九四九至二○一九年為時間範圍,以西方作家創作的紀實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展現的當代中國形象進行系統梳理和探討。具體內容包括:新中國領袖的開創業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人民的精神風貌,少數民族的進步,婦女解放與發展,紅色文化景象,改革開放的成就與經驗,時代變遷中的民生與民情,中華文明傳承等。通過文本細讀,探究創作主體的思情傾向與中國形象生成之關係,判斷非虛構敘事倫理規約下作品的真實性與現實精神,在對話語境中評價西方作家建構中國形象的意義和價值。
風土書寫透過哪些基本議題與文學形式,對一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進行再現?文學作品中的風土如何成為一種象徵符碼,承載本土作家對帝國計畫性經濟開發與現代論述的批判及回應?作家如何使用各自的文化資本,在風土論述這個看似溫和、無政治意味的領域,展現其與殖民主義的協商與角力? 本書以調查報告、醫學與衛生論述、風土誌、旅遊指南,以及作家作品為討論對象,嘗試指出官方風土論述如何干擾殖民地本土住民原有的鄉土認知與地方感,使殖民地被重編為帝國裡的一個「地方」、一個被他者規範和再現的「異地」。作家又如何回應外加的風土論述,形塑自己的地理人文感覺與地方觀點。
國家形象在國際關係中代表著極為重要的軟實力,直接影響其之於世界格局中的「身份」。「西方看中國」成為國內外一些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本書以一九四九至二○一九年為時間範圍,以西方作家創作的紀實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展現的當代中國形象進行系統梳理和探討。具體內容包括:新中國領袖的開創業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人民的精神風貌,少數民族的進步,婦女解放與發展,紅色文化景象,改革開放的成就與經驗,時代變遷中的民生與民情,中華文明傳承等。通過文本細讀,探究創作主體的思情傾向與中國形象生成之關係,判斷非虛構敘事倫理規約下作品的真實性與現實精神,在對話語境中評價西方作家建構中國形象的意義和價值。
鍾肇政開始投入台灣文學創作後,即以台灣文學主義、台灣文學論者,以純文學意識開始集結夥伴、培育新一代作家、幫助日治時代作家,投入編輯《兩大台叢》、《台灣作家全集》、《台灣文藝》等,建立了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台灣文學,成為世界文學的一支。 本書將鍾肇政的文學活動,分為八期,每期為一章,並以歷史研究法分析、解讀鍾肇政的書信等一手資料,在每一期鋪陳時代背景、重要貢獻,以及跟相關文友彼此在建構台灣文學的合作與想法作法的差異。
本書從現代性的角度,試圖為臺灣文學場域釐清一段複雜的「文學現代主義時期」。前資本主義時期的臺灣,由於社會階層與專業領域的細化與分工,使現代性逐步躍入我們的視野,有關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話語,在時空的碰撞下產生了充滿張力的關係。而戰後,因應全球生產型態的變遷,現代主義思潮迎來了它在文化領域的全新實踐,新的表現形式改變了人類的文化與生活,其影響力迄今仍在延續。藉社會學家布赫迪厄之眼,我們不僅洞悉文化與權力之間糾葛的關係,在層層剝離政治與文學間「不當的沾粘」後,透過理論視角和歷史文本的梳理,提供一幅可供描摹、想像的,關於建構臺灣文學的未來圖像。
本書對中國歷史上文學覺醒之時代──魏晉南北朝,選擇幾位代表性之詩人,對其生平與詩作,予以探討,以確認他們在文學史上之地位與貢獻。書中前七篇為主文,首先對在當代倡導文學風氣,開創一代文風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探究其人格特質、際遇與文學思想。驗證其作品,宜廣受讚賞。其次為陶淵明,其〈飲酒〉詩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名句中之名句」,其所以古今傳誦之原因為何,值得深入評析。再其次為謝靈運,文學史家多數評價,是毀多於譽,是否客觀、公正?經多方面討論查證,以還其公道。另附錄三文,前二文乃對學者木齋,勇於求證有關「曹植、甄后秘戀」千古謎,及〈古詩十九首〉之寫作時代與作者疑案事,有所評述。後一文,則探討金元之際的元好問,其名作〈論詩三十首〉,言簡意賅,語言精采,創作因緣為何?其評「陶、謝」是否中肯、嚴謹?經深入剖析、重評,確認「一代宗工」美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