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視界 書系 ,共計3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挑剔的哲學:徐望雲讀書筆記

徐望雲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2/06/09 出版

本書收錄徐望雲多篇匠心獨具的書評文章,作者反覆閱讀古典作品與現代文學,發掘出許多有趣的「觀點」與不合理的「貓膩」,耐人尋味。例如重讀《紅樓夢》時,發現曹雪芹在鋪陳尤三姐、妙玉有一些不尋常之處;讀《三國演義》時,陸續找到各篇三國故事的原型;讀《酉陽雜俎》時,發現唐朝有月球人出沒的紀錄。書中介紹台灣現代詩八大家──楊牧、瘂弦、商禽等,亦帶領讀者認識影響深遠的五四詩人──劉半農、徐志摩、朱自清,淺談中國現代文學作家──老舍、冰心、巴金的經典作品,分享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格洛芙(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的小趣聞。內容五花八門,引人入勝;期盼讀者一同加入「挑剔」的行列,從閱讀中找到專屬自己的樂趣。

7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

秀威出版  出版
2022/05/16 出版

2019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學術研討會於德國特里爾大學(Universitat Trier)舉辦。與會者包含黃美娥、王鈺婷、李癸雲、周郁文、張俐璇、張韡忻、羅詩雲、董恕明、沙力浪、也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以及歐美學者 Hangkun Strian(呂恒君)、Ludovica Ottaviano、Pavlina Kramska (白蓮娜)等臺灣文學研究者。會議論題囊括自然文學的變遷、原住民族漢語創作、後現代文學作品探討、女性作家的鄉土意識、人文醫學與疾病書寫、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戰後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報章雜誌如何影響臺灣文學史的建構等,從中再次思索「臺灣文學」的內涵。「會中,歐洲學者較為關注臺灣文學的多語言和後殖民、後現代文化現象,臺灣學者則側重頗析文學場域、文學史細節,以及文類、文本的跨界傳播、比較研究等問題。整體而言,與會者的豐富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於呈現臺灣文學、文化如何從不同角度介入世界,和世界共振、共感;另一方面也相當程度彰顯了臺灣歷史,所曾遭遇過的衝突、和解與共生,其中蘊藏著臺灣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以及想要藉由文學反思歷史的用心。」──黃美娥

7 特價44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存在與抵抗的夢想:以巴什拉四元素解讀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

朱容瑩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2/04/29 出版

將作品裡的「詩意象」純化成火、水、空氣、土四大物質,探尋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中個人的存在認同與困境抵抗!本書借助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元素詩學,從火、水、空氣、土四大物質的想象切入,分析隱藏在陳黎、楊澤作品中的元素意涵,觀察同一世代的兩位詩人於解嚴前的所思所感,並同時探問「我是誰?」、「我看見了什麼?」、「我面對何種困境?」等題目,進一步開展出「夢想」、「存在」、「抵抗」三大論述面向。雖然本研究擇取解嚴前的詩作,但無意關注詩歌見證了時代的什麼,而是著重在身處於該時代的詩人如何夢想,並反映在作品當中。作者透過四大元素代表的意義象徵,剖析兩人作品的核心內涵,企圖撕下陳黎詩作多關懷現實、楊澤詩風多走抒情浪漫的標籤,祈望從夢想中照見折射出的新觀點,那是世代交替間不斷更新的意志──詩人將不再受限於審美傳統,而是追求適合該世代或自身獨特的語言質地,在夢想中捍衛自由。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想像與形塑:上海、香港和台灣報刊中的張愛玲

秀威出版  出版
2022/03/07 出版

若要全面理解張愛玲的作品,就必須了解她的創作與文學場域如何互動──編者梁慕靈蒐集整理1943-1949年間,《申報》、《大公報》、《香海畫報》等中國報刊所見之關於張愛玲其人、其文的剪報,從中梳理張愛玲自1943年正式發表作品以來,上海、香港、台灣三地以報刊為首的文化場域與張愛玲作品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析論張愛玲作品如何描繪三個城市的形象,同時關注從1943-2016年間,不同時代、不同城市中的各種勢力,如何「借用」和「想像」屬於他們的「張愛玲」。導讀之外,書中整理收錄1943-1949年間《戲報》、《海晶》等上海報刊中,以張愛玲為題的剪報全文61篇,並擴及《天地》、《東方日報》等中國報刊所見之相關報導,編為總目(含提要、關鍵字)651條,期能在此基礎上,開啟對張愛玲、張愛玲作品更多的想像。

7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

謝鴻文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2/02/15 出版

⊙生態.現象.文學史旨在從史料文獻《月光光》、《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等的爬梳發現,重新理解臺灣兒童文學史的生成,再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中,提取若干發展現象剖析其原因和影響。⊙文本.類型.作者論經由不同文本類型的創作考察,包括:林鍾隆《南方小島的故事》、張雅涵《叔叔的祕密情人》等作品,用當代觀點詮釋解析,並透過幾位兒童文學作者作品,論述作家們的創作與生命的聯繫,以及地位。新世紀以來的臺灣兒童文學,由於家長的重視與投資,以及教育部的鼓勵與政策推動,積極發展中小學的閱讀教育,得以蓬勃發展。然而除了圖畫書以外,童詩等文類的萎弱,還有本土經典被漠視等現象,亟待被關心改變。作者謝鴻文以其對兒童文學研究的專業,撰著本書,並將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剖析,最終期盼臺灣兒童文學有更多新生與新聲匯集。「輯一是宏觀的論述,可見作者視野的開闊,以及心繫在地與兒童的殷切;輯二則是單一微觀,雖以文本、類型與作者論為題,卻是別有心得的論述。」──林文寶

7 特價19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The Condition of Language

林孜郁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12/17 出版

Literature is not all about a play of a language, or a kind of linguistic game. The written pages are not only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the verbal and the visual, but also much more. A writer somehow does not only write a book. He or she – most importantly – lives a book. The text itself doe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condition of language – rather, it does represent the condition of one,s own self.

7 特價14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

陳瑞芬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11/01 出版

因中國傳統禮教與觀念之故,女性在文學創作的數量和表現,早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代,僅居於聊備一格的地位,至唐代人數和創作數量方小有增長,直到明清時期,由於文人大力的提倡和帝王世家的獎掖,婦女文學勃興,清代女詩人數量來到最高峰,社會風氣對於女性創作至此也轉化為鼓勵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婦女詩作類別來看,「閨怨詩」在各朝代的婦女作品比例分別為漢代69%、魏晉79%、南北朝58%、隋67%、唐51%,可說是遠遠領先其他類別的作品。本書研究的目的首在了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產生的背景,其次針對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並依據婦女作者身分地位,研究其閨怨的性質和文學表現,最後由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與文學表現,探討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所反映的現象及其研究價值。書中探討的婦女詩作者包括:戚夫人、華容夫人、蔡琰、蘇若蘭、鮑令暉、劉令嫺、侯夫人、張碧蘭、上官婉兒、李節度姬、黃崇嘏、崔鶯鶯、薛濤、姚月華、晁采、魚玄機、李冶、張窈窕、田娥、謝道韞、班婕妤、卓文君、王昭君、楊苕華、釋寶月、王金珠、武則天、何仙姑……等等。宏觀來看,從女性作者與作品數量而言,相關詩作是隨朝代而漸次增加的。就作品的文學表現而言,也展現出不少女性作者特有的風格和陰柔之美。以作品的內容而言,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不僅扮演著薪火相傳的承繼角色,更是後代宋、元、明、清婦女詩歌愈加發榮滋長的前導。希望藉由本書的研究,了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在文學上的地位,並肯定這些女性作者在文學創作上所做的貢獻。

7 特價46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10/20 出版

「色彩本身是很知性的,是人們從經驗中發揮了想像力,才加諸於它這麼多情感。」   本書由具印傳系背景、擁有色彩美學專業的李桂媚作為主筆,與王文仁從色彩學的角度切入,藉由詩作色彩意象運用之觀察,爬梳詩人筆下豐富的色彩意涵,探討詩人如何透過色彩意象經營及偏好色彩使用,傳達生命哲思與人文關懷。   書中六篇論文合計論述了──在日本殖民底下,以紅色反映抗爭心聲的賴和;透過黑白美學,呈現在殖民黑暗中追尋希望曙光的王白淵;從多重意涵的青色中,看見受日本、西洋、臺灣文化影響的楊熾昌;藉黑色意象描寫傷痛,展現社會關懷,或以青色描繪島嶼風景,表達母土之愛的向陽;及在黑白基礎中搭配藍綠色調,顯示與前代詩人不同面貌的須文蔚、嚴忠政六位詩人。涵蓋範圍從日治時期到中生代,提供另一個探索臺灣現代詩的研究視角。   本書特色   ★從少見的色彩美學角度探索日治時期至中生代詩人作品,看見最真實的作家本色。 ★北教大臺文所名譽教授、著名詩人向陽暨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政彥專文推薦。 ★作者李桂媚具印傳系背景,擁有專業色彩美學涵養,搭配王文仁嚴謹的學術研究專長,豐富研究成果。   各界推薦   向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名譽教授/詩人) 陳政彥(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主任)  

7 特價23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

李仕芬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8/12 出版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之作品。討論作家包含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並兼及散文。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由對人性的關注,拓展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及親子關係等時代議題。通過對文本細節的分析,李仕芬帶出各作者有情目光下,所揭露的人性種種。一般來說,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創作者個人感受。而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往往也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本書化用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均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使得研究者更容易進入創作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探詢有情之一抹晴光,想是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

7 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詩想少年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7/29 出版

看到詩就感到手心冒汗,直接放棄閱讀?比火星文還難,完全看不懂在寫什麼?其實讀詩一點都不難,雖然內容相較小說或散文來得跳躍、抽象,但好的現代詩依然有脈絡可循,只要多讀多看,就能掌握其中奧祕。書中由同為詩人的林鷺負責統籌執行,陳秀珍、楊淇竹協力操刀,總計遴選國內老中青三代的優秀詩家十八名,每名詩作三首,內容涵蓋政治、社會、家庭、個人情思等議題。詩作皆主題明確,且寫作技巧不複雜,書中精選多篇描寫物品外在及特性,後延伸出獨特內涵的作品,不但容易入門,又符合青少年閱讀難度;此外,考量青少年在學生活忙碌,每首詩附有大約五百字上下的賞析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撰寫,帶領讀者從詩人的眼睛欣賞詩,貼近詩的語言,讓閱讀輕鬆無負擔。期望藉由此書的出版,扎根青少年對於現代詩的欣賞能力,並有所助益於啟發與培養現代詩的創作風氣。

7 特價15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繆斯之眼

馮冬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7/21 出版

《繆斯之眼》收錄馮冬近十年的詩學批評文章,開啟了從布羅茨基、葉慈、瓦萊里等歐美經典詩人到謝閣蘭、列維納斯、巴塔耶等他者哲學家,再到路東、孫冬、黎幺等當代漢語寫作者的循環批評之旅,並論及寫作意義之同時代的生成機遇。本書並不設定一個目的地,而以理論、哲學之眼洞觀詩之意義的源頭,剖析文本的內在肌理,裸露出被已有的閱讀與研究忽視的某些重要的思想體驗。它打開了詩與精神分析、事件、神性、無限性及他者的關聯,解開詩裡隱藏的錯綜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心理動因,探究詩如何觸及意識、無意識、戰爭、文明,如何關涉本體論上的人類存在。當下,我們身處精神碎片的巨大而緩慢的衝擊,如置身看不見的戰爭,文學的庇護是否可能?《繆斯之眼》深入文本的皺摺,拓展文本的可想像性,透視詩之隱微的思考。此書表明,在對偉大視域的探索中,獨立的判斷、獨到的見解乃不可缺少之利器。本書帶來美學與智性上的樂趣,與讀者一同臨近文本中閃現的尚未被完全理解之物,並從中汲取精神能量。

7 特價19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新文學運動史(中譯本)

文寶峰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7/13 出版

比利時傳教士文寶峰撰寫的《新文學運動史》,可能是目前歐美學界最早一部相對完整地敘寫中國新文學誕生及初步演進的專門史著。作者從清末文壇說起,以思潮演進為線,以社團流派為面,以具體作家為點,展現中國現代文學從雛形到演進的史實,借助文學釐清中國如何跨入現代,又如何建構起現代中國的全新思想與精神形態。他關注的是現代中國國民所獨有的民族特性和現代中國的演進趨向。

7 特價217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耳語與旁觀:鐘鳴的詩歌倫理

張媛媛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5/24 出版

「若記憶沒出什麼故障。我從不相信,一個人,一首詩,能改變時代,但我相信,貫穿所有詩篇的那種思想、風格、精神來源,正脫胎換骨,預示新的時代。」——鐘鳴 詩歌倫理既不是一種標榜著與現實倫理二元對立「純詩」理論,也不是對客觀倫理命題的詩意複述,而是一種通過詩歌自身而投射出來的意識存在,涵蓋對歷史的反思、對現實的凝望以及對美學的追求。詩歌的文本不斷地面臨時代所給予的各種考驗,在詞語的交疊與詩藝的轉換中,完整呈現出詩人所探尋的藝術與人文經驗。 在鐘鳴的筆下,詩歌倫理森羅萬象,通過「互文寫作」,實現現實和知識的交互貫通,呈現詩歌文本間的隱祕路徑。這既是一種價值判斷,也是一種歷史擔當;既是一種表達欲望,也是一種沉默權利;既注重「詩之思」,積澱知識的厚重,也不失「詩之美」,兼顧技藝的輕盈;既回望過去,延續古典文學的舊傳統,也面向未來,另闢漢語詩歌的新路線。 本書特色 1.鐘鳴敏銳地覺察出詩的失真,苦心孤詣地維繫現代詩的陣地,看似始終與時代潮流保持距離,其實早已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2.在鐘鳴的筆下,詩歌倫理森羅萬象,通過「互文寫作」,實現現實和知識的交互貫通,呈現詩歌文本間的隱祕路徑。 3.本書聚焦鐘鳴詩歌的語境與準則,討論詩歌倫理的合理性與可能性。既延續古典文學的舊傳統,也另闢漢語詩歌的新路線。

7 特價18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血火之舞:抗戰文學期刊與中國社會思潮(1931-1938)

韓晗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5/24 出版

以早期中國抗日文學領域內的四種思潮實踐案例:《絜茜》、《夜鶯》、《越風》與《吶喊(烽火)》期刊為代表,從辦刊者、思想、形式與狀況著手,概述早期抗戰文學期刊之格局特徵,藉以詮釋在抗戰前期進行轉型的文化特質。   各界推薦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已故中國研究泰斗、俄勒岡大學歷史系前榮休教授)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秀明(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鄺可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李金銓(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教育部「玉山學者」) 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令狐萍(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   該著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觀點,認為抗戰前期的文學思潮是從強調階級鬥爭到救亡圖存,再到超越差異的人道主義。——已故中國研究泰斗、俄勒岡大學歷史系前榮休教授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   全書史識豐贍,論述詳實,誠為探討抗戰時期政治與文化互動的重要著作。——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德威   著者立足《絜茜》、《夜鶯》、《越風》與《吶喊(烽火)》四種抗戰早期文學雜誌,爬羅剔抉,注重史料的發掘,追求學術研究的實事求是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秀明   全書文獻資料翔實,論述精闢,卻不失人文關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鄺可怡   該著對左右陣營在意識形態的對峙,以及對左翼內部的傾軋,都能以堅實證據提出新觀點,從正面和側面闡發了「民族」、「國家」和「階級」錯綜複雜的關係與意義,豐富了近代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教育部「玉山學者」李金銓   本書獨闢蹊徑,選取一個早該關注卻至今鮮有人提及的視角,即早期抗戰文學期刊進行考察。全書觀點鮮明、史料翔實、論著周詳,自成一家之言。——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子善   該著以《絜茜》、《夜鶯》、《越風》與《吶喊(烽火)》四種刊物為對象,為讀者精心奉獻闡釋中國抗戰前期社會思潮的饗宴,不僅是對近代中國新聞史的研究,更是對中國近代政治、哲學與社會人文科學歷史的精闢總結。——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 令狐萍  

7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反思「死亡」:《三言》的死亡故事與主題研究

金明求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4/22 出版

馮夢龍的《三言》出版是在明代後期,即從神宗萬曆元年(1573)至思宗崇禎17年(1644)止,當時的政治局面、社會環境、經濟情況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化。在思想方面,從傳統的抑制人性而「重理」的藝術觀念轉換為由人性的覺醒出發,轉而重視「情」的局面;「重情」,是人們對藝術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情感在藝術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其故事題材涉及當時社會百態,如男女愛情、行俠仗義、發跡變泰,揭露官僚的罪惡、複雜的訴訟案件、文人雅士的風流逸事,還有許多寫神仙、靈怪、妖異的作品。本書擬從外緣研究(如社會文化環境、觀念形成的歷史流傳與整個文學的形式發展與變化程序)為基礎,仔細考察作品的內在涵義,主要以《三言》小說人物面對「死亡」的種種思考與處事為研究對象,從「義與死」、「愛與死」、「生死恩情」、「超越死亡」等各類型的故事,理解「人」的立場,藉此研究釐清文學作品在建構人物、思考生命時的深邃思辨歷程,及其蘊含的豐富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三言》中眾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走向「悲劇性」,它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從死亡恐懼解脫,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我們最終可以理解到,人們對死亡的畏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的時代風氣和社會環境之下,或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與道德倫理的規範中,人們往往會一反常態,勇敢表現出對死亡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和英勇氣概。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涵虛書室論文集

李建崑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3/31 出版

收錄在本書的八篇論文,主要議題集中在唐代的詩文、詩話領域。每一篇都曾在正式期刊發表,或者先在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上宣讀,最後在港台或中國大陸的學報正式發表。包含唐代詩人李頎、張籍、姚合等人的詩學探討,以及針對《韓詩臆說》、王禮卿《遺山論詩詮證》、張戒《歲寒堂詩話》、張戒《讒書》等詩評專著的進一步考究與品評。「涵虛書室」這個雅致書名的來源,乃出自於作者因多次遷居,不得不將歷年收集之珍貴圖書大量贈送學生、或慨贈學界同仁。然而在偶然的機緣下,認識一位後學,承蒙對方慨贈15萬筆以上數位學術資料。加上原本多年收藏的數位圖書,於是作者從一個幾乎無以為繼的「圖書貧戶」,突變為富有的「藏書家」,不僅過去送出去的資料重新獲得,而且也因圖書資料無虞匱乏,重燃學術研究之熱忱。此「書室」包含了十幾塊高容量的「移動硬碟」以及網路「雲端空間」,時常仰賴平板電腦閱讀基本資料,稱為「涵虛」,誠不為過矣!

7 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人性反思與敘述魅力:嚴歌苓小說論評

李仕芬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1/03/17 出版

本書從不同層面解讀嚴歌苓不同時期,不同篇幅的小說。嚴歌苓一向愛為讀者說故事,其小說的敘述魅力不但見於樸直、鮮活而細緻的語言,也在於情節的設計以及內容的鋪陳,這一切都令其訴說的故事引人入勝且獨具韻味。歷年來嚴歌苓筆耕不輟,移居國外後,筆下始終離不開中國人的故事,或許歷經他鄉再回望故土,最牽動她的仍是舊地的種種。本書以「人性反思」為題,展現了政治與人性糾葛的紛紛擾擾,因為嚴氏小說所演繹的,正是嚴苛的政治環境以及顛簸的國族命運中人性的陰晴明晦。她以其獨特的敘述技巧,娓娓述說著一個又一個人心的陰暗與光輝重疊交錯的故事。

7 特價2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靈魂的拷問:為中國文化做隻啄木鳥

何賢桂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12/03 出版

從東方的胡適,到西方的梭羅,作者分析諸多東西方文人的故事,也探討其時代背景與思想;包括中日戰爭期間,西南聯大在艱苦辦學的背景下如何造就出如殷海光、李政道等大批優秀學子。

7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故事張愛玲: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之旅

高詩佳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9/24 出版

◆口嚐、耳聞、鼻嗅──專屬張愛玲小說的入世通行證◆◆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專文推薦◆張愛玲的作品向來以豐富的視覺意象聞名,不過,除了視覺描寫之外,她對於味覺、嗅覺和聽覺等感官經驗的梳理與創造,也十分純熟。在小說中,張愛玲利用這些經驗碎片,拼合成一個意象繽紛、也蘊含隱喻的感官世界,除了突破傳統的審美想像,亦觀照大千世界中的人情、人性與人心。本書作者高詩佳,將帶領讀者循著「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足跡,一步步走進張愛玲的〈金鎖記〉、《赤地之戀》、〈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相見歡〉和〈殷寶灩送花樓會〉等作品,不只深究其說故事的技巧與寫作方法,也一探其中的人世關懷。

7 特價2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身體詩學:現代性,自我模塑與中國現代詩歌 1919—1949

米家路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9/05 出版

*深入分析郭沫若、李金髮、戴望舒三名標竿性中國現代詩人,如何在詩中建立現代性的民族身分。古典詩歌始終是中國詩的範本與經典,而中國現代詩由於使用現代漢語,拋棄傳統形式與韻律,顯得相形陌生,中國現代詩象徵一個全新的開始。通過對現代性、身體、自我、記憶、哀悼、族群身分等西方批評理論的巧妙挪用,本書作者透過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三名中國詩人郭沫若、李金髮、戴望舒的作品,分析詩作中關於現代自我的呈現,多以身體的部位做為表達的方式。解讀的過程既全面且精細,向讀者更完善的、重新詮釋了這些詩人。《身體詩學》是在中英文學界,第一部研究現代詩歌中身體如何塑造現代自我的學術專著,開現代性與自我塑造關係研究之先氣。

7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家在何處?:美國華人小說中的雙重他者性與文化身分認同

呂曉琳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8/18 出版

「美國華人小說作家起初也曾執著糾結自己到底家在何處,但在歲月的更迭、人生的淬鍊中從不放棄對人性的永恆追求,一步步實現從離散者到世界公民的轉換,經歷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與融合,在第三空間建構起多元文化中想像的共同體……」──呂曉琳本書通過對美國近期移居派華人作家所創作的華文小說作品與華人英文小說作品進行對照分析,選取華人華文代表作家查建英、嚴歌苓、艾米和華人英文代表作家哈金、閔安琪、李翊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小說文本中所體現出的種種少數族裔話語、女性主義話語、創傷敘事話語以及東方主義話語進行論述。書中經由文本分析,仔細探討處於身分困境的華人移民在面對複雜的思鄉情緒、不斷挑戰與顛覆西方霸權話語的同時,如何能相對更好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完成獨特文化身分認同的自我建構──即21世紀新型跨國移居者獨有的移動式動態身分認同。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韓國華人華文文學論:多變的身分、多重的認同

梁楠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8/04 出版

本書系統化介紹韓國華人華文文學創作情況,包括散文、詩歌、小說與其他文類,並進一步從中考察韓國華人華文文學的獨特性,以及作為跨國移居者的韓國華人所形成的新型文化身分認同。韓國華人以華文文學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韓華自身與韓華華文文學的獨特性;宣告韓華的混種性身分認同,以及對於被承認多重所屬的渴望。

7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

張松建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7/08 出版

楊牧強調歷史與當代的有機聯繫,對臺灣經驗有不絕如縷的著墨蹤跡張錯經歷跨國離散,持守「中國性」的知識立場,尋求個人的文化認同梁秉鈞建構「食饌詩學」,在題材領域和美學風格上對現代漢詩有莫大貢獻全書由七個長篇專題論文構成,涵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十五位知名華文作家,包括楊牧、張錯、梁秉鈞、余光中、覃子豪、周夢蝶、瘂弦、鄭愁予、洛夫、管管、郭寶崑、力匡、燕歸來、白垚、楊際光;所討論的文類有現代詩、散文、小說、戲劇、論著。本書借鏡歷史哲學、離散研究、移民社會學、國際冷戰研究、後殖民研究等理論論述,結合文本細讀和歷史分析,研討這些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政治和文化議題,重審人文精神與公民社會的關聯,冀能為全球華語文學研究貢獻新的批評思考。

7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北島與《今天》的文學流變

亞思明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6/24 出版

本書講述中國詩人北島與其創辦的《今天》文學雜誌,自創刊至今的一段漢語文學史。以北島的風格流變為主線,《今天》雜誌的迴旋起落為副線,將個人與群體的創作活動互引為鑑。從雜誌的創刊到復刊,一代又一代的寫作者集結於《今天》旗下,不僅考察北島與《今天》於過去40年間的詩歌創作,同時也關注散文、小說等其他文體的突出成就。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北島和《今天》同人於70、80年代在中國國內的「崛起」為背景,「崛起」是一種社會效應,其創作試圖在封閉的政治高壓環境下尋求向外的突破口;下篇則以90年代以後,北島於海外的「流散」為語境,「流散」是一個語言事件,亦以渴望精進自身美學的意念為驅動力。如落葉要幾度飄零才能歸根,北島與《今天》同人,通過搜尋以及朝向陌生領域的對話,逐漸發現並皈依傳統──非指狹義的民族本位主義傳統,而是一種屬於全人類、世界性的人文美學資源。

7 特價32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承傳與流播:全球脈絡與中國文化論集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5/22 出版

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寫下深刻的一筆?且看中國經典、文學影像、歷史文化、思想哲學、表演藝術的跨領域研究。21世紀的全球化,推動著人群、資本、概念的流動,重組世界各處的國家體制、社會結構和文化論述,中國文化在當中擔當了獨特的角色。本書共分五章:西方視野下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亞洲流播、文學與影像的跨界對話、中國表演藝術的傳統和現代、21世紀的中國經典新詮,集合18位專家學者,從比較和跨學科角度,探討中國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不同範疇的作用與影響。

7 特價38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修辭與敘事:宋元話本小說的修飾書寫

金明求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1/16 出版

▍宋元話本小說反映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面貌與理想世界,以「修辭」與「敘事」為基礎,全面透徹的詮釋故事的本意主旨與思想意義。「小說」作為一種說話的文學藝術,發展於唐代,是種比較接近大眾的通俗文學。而「話本」起初的內容比較簡單、粗略,但經由許多宋元話本小說家不斷補充,再加上文人的加工與潤色,便成為體裁獨特、人物生動的作品。宋元話本小說題材相當豐富,如男女愛戀情事、揭露官僚內幕、處理訴訟案件、或宣揚某人發跡變泰過程、談論神仙靈怪、風流逸事等,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面貌與理想世界。話本小說作品中,「修辭藝術」所涉及的領域範圍極廣,不但包含著作品的人物、主題、內容、象徵等部分,也觸及著語言、結構、敘述、形式特徵等面向。「敘事」則是構成作品的主要因素,在故事展開、敘述進行、完整結構、整齊內容、表現意涵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宋元話本小說中「修辭」與「敘事」的結構與內容,經常互為反應、相互影響,二者更是作品敘述的關鍵因素。本書以「修辭」與「敘事」的多樣理論與概念為基礎,以宋元話本小說為研究範圍,透過多角度考察,不但能呈現作品獨特的藝術成就,進而凸顯內涵主旨與深層的思想意義。在理解作品時,可以更接近故事的本意與主題,並獲得更為貼切、透徹的詮釋,更易於掌握作品中常被忽略的敘事與修辭方面的藝術成就。

7 特價25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

謝川成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20/01/10 出版

◇ 綜論馬華文壇代表性文學刊物《蕉風月刊》、文學團體「天狼星詩社」,與重要作家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 ◇ 從傳播學角度考察1959-1989年之間,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與發展,馬華現代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典範。--------------「文學傳播必須有人,也必須有作品,沒有作品,文學傳播欠缺文本,沒有影響力,到頭來無法傳播!」--------------本書著重於文學傳播媒介在馬華現代主義文學三十年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傳播學的角度考察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和發展的專著,在研究與檢視當中,為馬華現代文學樹立跨學科研究的典範。《蕉風月刊》,作為馬華現代文學的堡壘,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就直接、間接地推介西洋現代文學和栽培馬華本土現代文學的作者,貢獻良多。「天狼星詩社」成立,則是在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維護和傳播現代主義文學,栽培了為數不少的現代詩人,並出版了頗具代表性的現代詩選。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三位文人在不同的時期對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各有影響。白垚在五十年代末推動反叛文學,後來積極引介現代主義文學,本身也創作和發表現代詩,為現代主義文學奠下基礎。牧羚奴從事現代詩和小說創作,1968年加入《蕉風月刊》編輯陣容,採取多樣化的策略,促進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尤其是翻譯西方現代文學方面,他本身翻譯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也找到一批文人與他一起從事譯介西方現代文學的工作,對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影響深遠。溫任平在七十年代初崛起,撰寫現代詩、散文和文學評論。他從理論建構與創作實踐積極推廣馬華現代文學,策劃主編和出版《大馬詩選》、《馬華文學》和《馬華當代文學選》,並成立天狼星詩社,栽培文學新秀,對馬華現代文學的傳播可謂情有獨鍾和不遺餘力。

7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風華:瘂弦經典詩歌賞析

白靈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19/09/06 出版

【時代風華,經典重讀】作者白靈是詩人,也是詩評名家。全書以11篇詩歌賞析,導讀瘂弦18首經典詩作,為讀者精闢解析「瘂弦詩風」的影響和魅力。宣統那年的風吹著吹著那串紅玉米瘂弦是天才型的詩人,其詩作分「野荸薺時期」(1953—1958)、「深淵時期」(1957—1959)和「如歌時期」(1960─1965),他在詩創作上的成就與影響,可歸納為:音樂性的旋律感、語言意象的名句營造、戲劇呈現躍然紙上、靈巧運用工商業詞彙使內容現代化、豐富多元的形式編排、多元的風格變化反映詩人不同階段的人生關照。☆★☆建議延伸閱讀《傳奇──鄭愁予經典詩歌賞析》,感受詩歌永恆的魅力。

7 特價18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傳奇:鄭愁予經典詩歌賞析

徐望雲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19/09/06 出版

【傳奇風範,經典重讀】作者徐望雲嗜讀鄭愁予,全書以12篇詩歌賞析,導讀鄭愁予27首經典詩作,為讀者精闢解析鄭愁予詩中的情愛與唯美。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鄭愁予的創作成就以「抒情風格」而論,可分兩大類:第一類詩作完成時間較早,以《鄭愁予詩集I:一九五一~一九六八》收錄作品為範疇,「少年說愁」的風味濃厚,許多「經典」作也完成在此時期;第二類詩作則呈現了華裔移民在美國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移民對文化認同的徬徨與失落,以及因空間阻隔而生,對故土故人的緬懷與思念。☆★☆建議延伸閱讀《風華──瘂弦經典詩歌賞析》,感受詩歌永恆的魅力。

7 特價18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

邱敏捷  著
秀威出版  出版
2019/08/23 出版

莊子與佛教,兩者之間有何關連?佛教與老莊之關係,隨著時空的推移,為何漸行漸近?「以佛解莊」的發展與內涵,有「以空解莊」、「以禪解莊」及「以唯識解莊」三大模式。魏晉時代的「佛道交流」,是「以空解莊」的淵源,主在凸顯「莊佛對話」的境界思維。唐代的「莊禪合流」,是「以禪解莊」的思想根源,旨在彰明「莊禪匯合」的深度廣度。清末民初的「唯識盛行」,開啟了「以唯識解莊」的新局,呈現「莊佛會通」的時代意涵。本書旨在描述「以佛解莊」現象,從此現象的形成論起,尋繹其來龍去脈,並點出「以佛解莊」的思想發展,梳理莊佛互動的面貌與兩者之間的交流史;並應用豐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論著,揭示「以佛解莊」──《莊子》註疏之衍變與現象。

7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