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的體現揭露了身體不穩定、破裂的開放性,且「撕裂」了我們存在的整體。 -亨利-雅克.史帝克 (Henri-Jacques Stiker) 全書以「批判性失能研究」為核心,打破傳統對身體的單一想像,從生態危機、賽博格敘事到失能美學,探問後人類時代中身體與科技、環境的交織關係。透過跨領域視角,重新思考「正常」與「異常」的界限,並賦予失能身體新的主體與意義。 內容分五大面向:從環境污染與身體創傷的關聯,到身體延伸及輔具所展現的生命書寫;進一步探討失能如何顛覆傳統美學,再到科技下身體與機械的融合想像,最終回到知識主體的轉化,挑戰健全/失能的二元對立,挖掘邊緣中的能動與創造。本書特色一、 跨界視野廣闊,涵蓋生態、科技、藝術與生命政治,挑戰學科疆界。二、 兼具理論與實踐,融合西方批判理論與東方在地實作。三、 全球與在地連結,以台灣案例對照全球失能議題,突顯文化差異與普世經驗。四、 失能主體賦權,彰顯失能者作為知識生產者的創造力,顛覆傳統認知框架,開啟一種嶄新的詮釋視角。
本書以獨特的驚鴻照影論述模式,探究晚近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詩學在各層次上的交疊與互映,尤其是將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提出的事件生發論,折射進言意說的語境之中。全書以文字美學為基礎,並選用與植物相關的漢字為例,進而引入西方的生物符號學(biosemiotics),以闡明言與意的運作如何往返於現實(actual)與虛擬(virtual)的框架,進而揭示在詩作與繪畫中,兩者若能依存「和之以天倪」的理念,則可將傳統上「言」與「意」截然二分的做法作出修正。 作者進一步闡述,寄寓於五行之木的漢字,在造字組合上呈現出既歸納又推演的循環演化,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當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進入某種非線性循環,即與西方哲學概念形成深度對話。例如,司空圖「風雲變態,花草精神」的詩意,與德勒茲根莖式思維所強調的非線性生成,構成互文性的呼應;「夜靜春山空」的「靜」與「空」,以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擴延到陰陽大地生境(milieu)般揭示詩句與自然場域的互滲關係;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不僅呼應德勒茲「樹在綠」並「反虛入渾」,切入生態的生成流程,體現「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大塊密移之理。換言之,言意本身就是事件生發,具有轉化與生成的動能,正如《易經》所言:「知幾其神乎」。 本書論證新穎細膩,哲理深邃,適合對西方哲學、中國詩學、語言學,以及跨文化研究等領域有興趣的讀者。本書特色一、 跨文化哲學對話:將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與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創意的交融,提出新型態的「言意生發論」。二、 結合文字美學與生物符號學:從漢字植物意象出發,延伸到語言的自然生成,架構出語言即生命的符號過程。三、 以詩畫為哲學事件的觸媒:將古詩中的詞句視為感官-思想的事件場,彰顯詩性生成的微妙律動與生態節奏。
何謂生態批評? 生態批評即危機書寫,是由工業文明所引發的環境危機所催生的文學研究領域和方法。 本書特色主題是「危機論述」:選文內容多元,涵蓋台灣科幻作家高翊峰科幻敘述、布洛(Peter Blow)紀錄片分析和廣島原爆中帝國軍事主義、新加坡華裔作家程異作品的墾殖世、印度裔作家辛哈(Indra Sinha)小說中的毒物論述,以及自然寫作中的雄渾美學和荒野政治,皆表達工業的「機器」進到「田園」世界,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與衝擊。 另一主題為「療治論述」:包括有機農業中的希望政治、蠶女故事、醫學藝術家畫作中的生命哲學、人類世人畜共通流行病,以及文化水土比較研究等。 全書充分掌握生態批評中的批判性格和道德性格,希冀能在新冠病毒年代後,帶出未來環境人文和醫療人文的跨域研究動能,對生態文學、醫療人文相關領域的讀者,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無意中佔據了印地安好友部落土地的日美遷徙營小女孩,以食物情色來推銷水蜜桃的加州亞裔農夫,與瓜藤種子對話的愛達荷州日裔戰爭新娘,和福壽螺夜間搏鬥、與田頭主老大公作親的宜蘭新農,在霧天打太極吞吐霧霾的北京市民,逃避瘟疫卻掉入無國界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華裔難民,為台灣農民請命的白米炸彈客。 本書從亞裔觀點切入環境及農業議題,點出農本主義背後的種族形式與性別差異,亦從環境開拓角度透視日美遷徙營敘事,揭露美國西部開發史鮮為人知的跨族裔土地競爭。在族裔歷史與環境正義的雙重脈絡下,透過對山本久惠、辛西亞.角?、大衛.增本、露絲.尾關、吳音寧等作家作品的研究,探討新農本主義、美國食物運動、食物情色、日美遷徙營、日裔戰爭新娘、農業全球化等議題。這些立基於族裔差異政治、地緣政治的環境論述模式,是為族裔文學開拓創新的批評途徑。 在人類世全球環境變遷和物種共生的前提下,本書議題擴展至跨國生命治理、瘟疫和霧霾下移民或小市民的生命世界,以及農民與多物種的共生與親生等主題。從李昌來、柴靜、尾關及宜蘭農業地景觀察,勾勒性別族裔主體與環境互依共生的諸多樣態;從亞美到亞洲,穿梭於多物種小宇宙與全球氣候大宇宙之間,為台灣的環境論述開啟新篇章。 作者群來自英美文學、比較文學、人類學、台灣文學等領域,在援用西方環境論述之餘,也嘗試打破學科與地理疆界,發展出獨特而具在地特色的論述方式。學者的研究發現提醒我們:「在人類世的前提下,人同時是歷史的存有,也是生態與物種的存有」。地緣政治與環境論述的交接處,充滿各種浮動開展的可能與變數,環境議題本是全球的、跨國界的命題。但作為歷史脈絡下的主體,或大或小的環境在政治光譜下也帶有不同的意義和互動可能,環境不僅是族裔主體活動的地點與背景,還是活生生的有機社群,鳥獸蟲魚皆與人類相親,給歷史長河的生命世界帶來影響深遠的蝴蝶效應。
本書為馮品佳教授譯寫三十年前所完成的博士論文而成,聚焦女性成長小說及美國族裔女性小說家,以著名女作家摩里森(Toni Morrison)及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作品為著眼點,探索美國弱勢族裔女性作家如何透過書寫成長小說,以文本建構身分認同,表達弱勢族裔女性遭遇的成長困境,說明她們身處的社會如何充斥著種族、階級,和性向/性別壓迫,而這些入世族裔女性如何在社會夾縫中求取成長發展之可能。誠如李有成教授在本書序中所言:「《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論述傳統成長小說的文類成規之餘,一方面突出族裔女性作家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刻意援引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強力介入。這兩方面的合縱連橫,為成長小說注入全新的元素,顛覆了長期以來視成長小說為西方白人中產階級男性的文學實踐的刻板印象。《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以互文關係論證兩位女性小說家作品的歸屬情境,同時又自不同作品中歸納出兩位小說家之間的差異〔……〕書中關懷的議題與其理論及方法,對臺灣文學乃至於其他地區華文文學的研究而言,無疑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亦如單德興教授在本書序中所述:「全書進而深入探討兩位作家的美國弱勢族裔女性成長敘事,如何根據特定的族裔與性別的書寫位置,從四個面向修訂並擴大成長小說的傳統:強調被壓抑的記憶;呈現弱勢族裔女性面臨的多重風險;重視成長的過程,而非只專注於結果。」《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為作者開始學術生涯之作,在此時重新譯寫,帶領讀者藉由閱讀隨作者經歷成長的過程,在如此飄渺動盪的世代,重新思考自我定位及成長發展之可能。
所有的飄泊都將是歸來 學者詩人張錯具有「中國—澳門—香港—台灣—美國」跨文化身世背景,但「台灣」和張錯的生命行旅與寫作卻緊緊關連。「台灣」對張錯而言,不僅僅是一方現成的居留之地,而是一個可供認同、歸去,且羈旅異國時,可為其辯護的母土/文化堡壘。但較之本土,或者至少在台灣有親族可歸依的作家,身處海外的張錯,卻是以一套複雜且曲折的認同工程與台灣進行連結,由此顯出張錯與台灣獨一無二的關係。 在台灣與張錯詩文的繁複交織現象下,本書意欲探討:對具跨文化詩學背景的張錯而言,「台灣」以及「台灣經驗」如何構成張錯的家國與自我認同?從上世紀八〇年代、九〇年代,以迄二十一世紀此刻的四十餘年,他如何將感受的經驗種種化為筆下的抒情聲音,並譜成詩文中的離散主旋律?最後,如果離散書寫是一支具特色,且有待深入探掘的寫作流脈,我們可否透過對張錯及其作品的討論,擴延、深化對台灣文學史疆界的認識? 張錯創作不歇近半世紀,成果豐碩。透過對張錯創作版圖的勾勒,本書亦希望為後來讀者打開一條可以與當道文化課題(如華語語系文學、中國抒情傳統、文類論、物質文化、旅行文學、中西文化交流、翻譯等)的相互應答與深化之路。
本書緣起於1980年代在美國爆發的愛滋病恐慌,以及繼發的恐同氛圍和用以壓迫同志的闇櫃知識論。全書兼備文學理論、文本分析與文化研究,結合解構主義、女性主義與同志研究,從既有的性學、性別與性相研究成果中另闢蹊徑,探討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歐美男性經典作品中的同性戀主題。 作者由釐清性相定義及性別界說入手。性別研究常以本質論與建構論定義同性戀,賽菊克則以少數化和普遍化取而代之,前者將同性戀視為少數族群,後者則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普遍現象,不過她主張兩種觀點的界線模糊,因此常被主流論述任意移動,以壓制同志。在性別定義方面,她認為同志只愛同性的性別分離主義,以及以性別倒錯為核心的性別過渡模式並非截然分明,而且和少數化和普遍化同性戀定義模式一樣,都並存於同一時期,共構多元的闇櫃知識論,這點和傅科的性相歷史研究相異。 作者以前述理論架構,細讀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亨利.詹姆斯的〈叢林中的野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薩克萊的小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及尼采的著作,藉以映照當代美國恐同文化對同志的壓迫。其深度與廣度獲得學界肯定,許之為酷兒研究開山之作。 好評推薦 一部心與靈的非凡之作。—《國族》(The Nation) 開拓新局,成果斐然。賽菊克鎖定男性性相此一禁忌領域,所揭露的結構令人驚訝。—《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出色的文學批評、文化研究與政治分析之作,以及同志研究發展的里程碑。—《女性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 對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普魯斯特、尼采、亨利.詹姆斯,以及薩克萊作品的細讀中,充滿敏銳的觀察,將對同性關係根深柢固的恐懼連結到當代對同志的羞辱。—《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千禧年以來,「人類世」論述引起風潮,帶動學界反思對話;晚近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森林野火,以及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生態危機,讓我們意識到人類與星球之間的緊密關聯。 本書精選論文十二篇,探討星球敘事的深層時間尺度與空間幅度,旨在說明當前星球時代生態文學的定位與性質,並檢視非人類的敘事動能和其層層敘述中,人與非人共構的星球印記。 全書從「星球敘事」的角度分三輯:一、人類世的深層時間,二、人類世的黃金指標,三、人類世的劇烈加速度。內容有遠古北歐神話、澳洲原住民歌行路線、美洲原住民口述傳統,十一世紀北宋歐陽修的《蝶戀花》,1860年代西方科學家探險福爾摩沙,1950年代原子彈啟動劇烈加速度,1970年代氣候變遷的「熱浪」超物件,解嚴之後大型漁港對金門鱟的滅絕,到2011年輻射對日本福島家園的破壞等,文學想像豐富,生態批評多元,也充份展現台灣近二十多年來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
近年因詭異多變的新冠病毒(COVID-19),人類過去數十年受到全球化影響的生活形態與知識體系受到極大的衝擊。面對嚴峻的疫情,醫藥科技的防禦與治療固然重要,人類如何面對傳染疾病與生離死別等等問題的心理建設亦不可忽視,因此醫療人文的研究與實踐議題格外重要。 本書為國科會「以文淑世: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計畫的第二本論文集,也是計畫執行五年以來其中一項成果。雖然橫空出世的新冠病毒打亂了原有規劃,卻也因為新冠肺炎的出現,更加凸顯醫療人文議題的重要性,具體展現如何呼應全球疫病的即時性。與第一本論文集《文學、視覺文化與醫學》一樣,本論文集嘗試探討醫學與文學、文化之間的互動。這次更特別收錄學界前輩李有成先生的新冠疫情詩,直接以詩文抒發大疫年代的生命省思。透過詩篇與論文的結合,希望能更深入探討疾病、醫學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與衝擊。
康士林(Nicholas Koss)教授是本篤會終身修士,從八零年代起在台灣輔仁大學任教,四十幾年來育才無數。他在台灣文學的英譯、中國形象學、中國古典文學英譯、英美小說、文學與宗教等研究上,特別是對比較文學在台灣的紮根與茁壯,貢獻卓著。康教授學貫中西,乃研究《西遊記》和《紅樓夢》的漢學家。輔仁大學之外,他也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中國院校,默默推動兩岸及國際學術交流。在此同時,他一手擘畫數個研究所,設立跨校國際學會,開創並參與的學術活動之多,實屬罕覯。本書輯一為摯友、門生懷念受其關懷扶持的過往;輯二所收,以西洋古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論文最多,顯示康教授多年來串連各校、致力學術交流有成。他春風化雨,學生遍布海內外,交遊也是滿天下,真所謂東西南北人。一生在異鄉默默奉獻,出家得道,功成行滿。
本書聚焦北美與太平洋島嶼原住民書寫,反思當代跨文化論述的侷限。原住民承受(定居)殖民主義、帝國軍事主義與國家主義伐害,導致部落土地喪失,族人流離失所,卻在當代文化論述中缺席。如何考掘失落的原住民歷史和記憶?如何轉譯原住民與帝國中心的關係?本書綜整二十一世紀迄今盤根錯節的跨太平原住民研究脈絡、地理情境,以及原住民與當代文化論述之辯證,從「原鄉/離散」、「創傷/記憶」、「原住民/人類世」及「跨原住民性/復振」四個面向,反思殖民歷史之衝突與抗拮,形塑原住民主體位置、地域思維與能動,反饋當代文化論述之不足,對抗西方理性主義、資本主義與殖民/帝國主義的政治操作。
冷戰時期美國為扼阻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擴張,在華文世界遂行文化外交任務,香港與臺灣的美國新聞處密切合作,在各項出版品中,最深入華人世界日常生活的便是《今日世界》雜誌。 本書先以宏觀視野勾勒文化冷戰的背景,說明此雜誌的緣起緣滅,再以微觀角度進行個案研究,析論余光中的《今日世界》專欄散文及重要主題,探討該雜誌如何呈現離散文人張愛玲,尤其《秧歌》的連載與譯者張愛玲的角色,呈現其如何向華文世界傳播美國文學,當時華文世界名家林以亮、吳魯芹、夏濟安、思果、葉維廉、劉紹銘等均參與其事。 本書既回顧作者早年的閱讀經驗,也反思同代人的共同記憶,力求從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角度,銘刻與再現美國的文化冷戰及其所形塑的冷戰文化。除了文本細節的再現與分析,並附錄刊登時的書目與版本資料,以便讀者按圖索驥。當今「新冷戰」似已成形,回顧冷戰時期的文化外交或可提供若干借鑑,此即「從今日世界看《今日世界》」的文化(∕)政治意義之所在。
2020年因詭異多變的新冠病毒(COVID-19),人類過去數十年受到全球化影響的生活形態與知識體系受到極大的衝擊。面對嚴峻的疫情,醫藥科技的防禦與治療固然重要,人類如何面對傳染疾病與生離死別等等問題的心理建設亦不可忽視,因此醫療人文的研究與實踐議題格外重要。《文學、視覺文化與醫學》是華文世界首度由文學與文化的角度探究醫療人文議題的論文集,本書的出版不但可謂恰得其時,而且意義重大。 全書八篇文章分別從醫療人文的角度探討圖像敘事、電影、中古文學、英美當代小說、科幻小說以及回憶錄等不同文本;除了兼具廣度與深度,更展現多樣化的研究視野與可能性。希望透過本書能夠為國內醫療人文研究的文學觀點發聲,並且吸引更多的研究同好共同為這個新興的跨領域研究開疆闢土。
2020年因詭異多變的新冠病毒(COVID-19),人類過去數十年受到全球化影響的生活形態與知識體系受到極大的衝擊。面對嚴峻的疫情,醫藥科技的防禦與治療固然重要,人類如何面對傳染疾病與生離死別等等問題的心理建設亦不可忽視,因此醫療人文的研究與實踐議題格外重要。《文學、視覺文化與醫學》是華文世界首度由文學與文化的角度探究醫療人文議題的論文集,本書的出版不但可謂恰得其時,而且意義重大。 全書八篇文章分別從醫療人文的角度探討圖像敘事、電影、中古文學、英美當代小說、科幻小說以及回憶錄等不同文本;除了兼具廣度與深度,更展現多樣化的研究視野與可能性。希望透過本書能夠為國內醫療人文研究的文學觀點發聲,並且吸引更多的研究同好共同為這個新興的跨領域研究開疆闢土。
烏托邦研究包羅萬象,關注的面向甚為多元。本書主要探討近幾十年來烏托邦研究的理論脈絡和關懷面向。輯一「烏托邦的文類研究」,循定義派的脈絡,爬梳烏托邦、反烏托邦、後設烏托邦等;聚焦在文類分際,或釐清文類意涵,試圖為烏托邦研究提供思辨的空間。輯二「烏托邦的文本考察」,探索烏托邦小說的關懷面向,側重烏托邦傳承的典範興替,以及新一代的烏托邦作品如何結合當代思潮,如性別、族群、科技、生態、後人類倫理等,以開拓嶄新的論述空間。 本書結合理論探討和文本考察,具體呈現烏托邦研究的流變,對於烏托邦研究當具有引介的意義。
烏托邦研究包羅萬象,關注的面向甚為多元。本書主要探討近幾十年來烏托邦研究的理論脈絡和關懷面向。輯一「烏托邦的文類研究」,循定義派的脈絡,爬梳烏托邦、反烏托邦、後設烏托邦等;聚焦在文類分際,或釐清文類意涵,試圖為烏托邦研究提供思辨的空間。輯二「烏托邦的文本考察」,探索烏托邦小說的關懷面向,側重烏托邦傳承的典範興替,以及新一代的烏托邦作品如何結合當代思潮,如性別、族群、科技、生態、後人類倫理等,以開拓嶄新的論述空間。 本書結合理論探討和文本考察,具體呈現烏托邦研究的流變,對於烏托邦研究當具有引介的意義。
主訪人單德興是華人學界獨樹一幟的訪談老手,多年關注國內外作家、學者、批評家、歷史學家等,自一九八三年起進行深度訪談,交流互動,成果豐碩,與其專業研究、翻譯相輔相成,構成學術生涯鼎足而立的三個面向。本書是繼《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之後的最新訪談集,收錄自二○一五年以來訪談臺灣、香港、美國三地十一位名家的對話紀錄。 輯一「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訪談吳靜吉、林永得、譚碧芳、史書美,除了林永得為傑出的第三代華裔夏威夷詩人之外,其他三人均為專業領域(心理學、亞美研究、華語語系研究)中自成一家的學者,勾陳出新,呈現受訪者的多元面貌。輯二「比較文學」訪談袁鶴翔、張錯、蘇其康、古添洪,四人都對華文世界的比較文學之開拓與發展多所貢獻,也對臺灣的比較文學研究有獨到之見解與反思,提供有關比較文學建制史的見證。輯三「翻譯研究」訪談金聖華、陳德鴻、張南峰三位香港代表學者,對於翻譯理論、實務、教學與推動皆有深刻的見地,可一窺該地翻譯學界與社群的多元發展與成就。 全書內容豐富,視野寬廣,旨在發揮讀書、知人、論世的效應。透過這些精采的對話與交流,讀者不僅可一睹名家為人處世的風範,分享豐富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更可掌握亞美文學、比較文學、翻譯研究與華語語系研究的第一手珍貴紀錄。
主訪人單德興是華人學界獨樹一幟的訪談老手,多年關注國內外作家、學者、批評家、歷史學家等,自一九八三年起進行深度訪談,交流互動,成果豐碩,與其專業研究、翻譯相輔相成,構成學術生涯鼎足而立的三個面向。本書是繼《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之後的最新訪談集,收錄自二○一五年以來訪談臺灣、香港、美國三地十一位名家的對話紀錄。 輯一「亞美與華語語系研究」訪談吳靜吉、林永得、譚碧芳、史書美,除了林永得為傑出的第三代華裔夏威夷詩人之外,其他三人均為專業領域(心理學、亞美研究、華語語系研究)中自成一家的學者,勾陳出新,呈現受訪者的多元面貌。輯二「比較文學」訪談袁鶴翔、張錯、蘇其康、古添洪,四人都對華文世界的比較文學之開拓與發展多所貢獻,也對臺灣的比較文學研究有獨到之見解與反思,提供有關比較文學建制史的見證。輯三「翻譯研究」訪談金聖華、陳德鴻、張南峰三位香港代表學者,對於翻譯理論、實務、教學與推動皆有深刻的見地,可一窺該地翻譯學界與社群的多元發展與成就。 全書內容豐富,視野寬廣,旨在發揮讀書、知人、論世的效應。透過這些精采的對話與交流,讀者不僅可一睹名家為人處世的風範,分享豐富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更可掌握亞美文學、比較文學、翻譯研究與華語語系研究的第一手珍貴紀錄。
蘇其康教授生於廣東,成長於香港,在臺四十餘年。先後任教中山大學、靜宜大學、文藻外語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除授課外並兼負系主任、院長、校長等行政職。一生作育英才無數,學術成就卓越,著作等身,是臺灣外文學界中古英國文學領域的先驅,並創立「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 文集分三部分,一、收錄「蘇教授榮退研討會」上所發表的部份論文,論文論術對象由古羅馬詩作到臺灣文學,正足以彰顯蘇教授的學術關懷;二、門生故舊對蘇教授的感恩與敬意的散文隨筆;三、精彩的訪談與演講,完整地呈現蘇教授的學思歷程。此榮退文集代表著眾多同儕與後進的寶貴心意,希望藉此讓讀者看見蘇教授畢生在學術界與教育界傳承上的貢獻。
蘇其康教授生於廣東,成長於香港,在臺四十餘年。先後任教中山大學、靜宜大學、文藻外語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除授課外並兼負系主任、院長、校長等行政職。一生作育英才無數,學術成就卓越,著作等身,是臺灣外文學界中古英國文學領域的先驅,並創立「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 文集分三部分,一、收錄「蘇教授榮退研討會」上所發表的部份論文,論文論術對象由古羅馬詩作到臺灣文學,正足以彰顯蘇教授的學術關懷;二、門生故舊對蘇教授的感恩與敬意的散文隨筆;三、精彩的訪談與演講,完整地呈現蘇教授的學思歷程。此榮退文集代表著眾多同儕與後進的寶貴心意,希望藉此讓讀者看見蘇教授畢生在學術界與教育界傳承上的貢獻。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文本生成學」為理論基礎,融合精神分析、後現代理論、古希臘哲學等思維來探索文學創作的神祕歷程,以開啟手稿研究方法論。書中例舉臺灣現代作家王文興、周夢蝶,西方的納博科夫著作,始於文本、前文本手稿形成過程,終於出版現象,極具學術開創精神,意義非凡。 內容架構主題明確,文字嚴謹細緻,資料旁徵博引,討論的議題在手稿與文本間抽絲剝繭,辯證與論述兼具。文本分析嘗試突破傳統,採取三欄表格逐段呈現,作者對手稿的辨識與標註更可見其細心與功力。 本書提供學界一個文本與手稿研究的範例,開拓文類研究新視野,啟發讀者探索關於文本「起點」的密趣。 「起點的兩面相互激發。其一是朝向現實中的目的,此即開始之及物(transitive)面向,……另一面向,其開始保留本身根本(radical)的初始性,其不及物(intransitive)面向,除了不斷自我澄清的過程外並無對象。」—Beginnings, Edward W. Said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文本生成學」為理論基礎,融合精神分析、後現代理論、古希臘哲學等思維來探索文學創作的神祕歷程,以開啟手稿研究方法論。書中例舉臺灣現代作家王文興、周夢蝶,西方的納博科夫著作,始於文本、前文本手稿形成過程,終於出版現象,極具學術開創精神,意義非凡。 內容架構主題明確,文字嚴謹細緻,資料旁徵博引,討論的議題在手稿與文本間抽絲剝繭,辯證與論述兼具。文本分析嘗試突破傳統,採取三欄表格逐段呈現,作者對手稿的辨識與標註更可見其細心與功力。 本書提供學界一個文本與手稿研究的範例,開拓文類研究新視野,啟發讀者探索關於文本「起點」的密趣。 「起點的兩面相互激發。其一是朝向現實中的目的,此即開始之及物(transitive)面向,……另一面向,其開始保留本身根本(radical)的初始性,其不及物(intransitive)面向,除了不斷自我澄清的過程外並無對象。」—Beginnings, Edward W. Said
袁鶴翔講座教授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國內外許多知名學者教授皆曾為門生,不論是在英美文學或比較文學,也不論受教先後,無不受益匪淺。 紀念論文集的每位撰寫者,就象徵意義而言,皆為袁老師所栽種,爾後能夠提供夏陰秋實的美好桃李。聞道或有先後,但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繼續承傳袁老師誨人不倦的崇高志業。《資治通鑑.唐記.武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傑為國薦賢舉才的事蹟:「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矣。」這本紀念論文集貼切的反映了袁鶴翔教授在杏壇所遺留的豐功偉業。
袁鶴翔講座教授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國內外許多知名學者教授皆曾為門生,不論是在英美文學或比較文學,也不論受教先後,無不受益匪淺。 紀念論文集的每位撰寫者,就象徵意義而言,皆為袁老師所栽種,爾後能夠提供夏陰秋實的美好桃李。聞道或有先後,但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繼續承傳袁老師誨人不倦的崇高志業。《資治通鑑.唐記.武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傑為國薦賢舉才的事蹟:「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矣。」這本紀念論文集貼切的反映了袁鶴翔教授在杏壇所遺留的豐功偉業。
本書由論述、導讀、訪談三個面向,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跨越國家、地理、語言的界限後所展現的多元現象。第一輯「論述亞美」的主題多涉及歷史、創傷與苦難,討論越南裔美國作家高蘭的《猴橋》,華美小說家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華美詩人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以及詩人學者張錯有關美國華工的一書三詩。第二輯「導讀亞美」旨在引介臺灣於亞美研究領域的成果,包括作家專輯評論、期刊專號與論文集緒論、翻譯文集序言、學術專書序言與亞美短篇小說序言。第三輯「訪談亞美」藉由問答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與意義。
本書由論述、導讀、訪談三個面向,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跨越國家、地理、語言的界限後所展現的多元現象。第一輯「論述亞美」的主題多涉及歷史、創傷與苦難,討論越南裔美國作家高蘭的《猴橋》,華美小說家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華美詩人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以及詩人學者張錯有關美國華工的一書三詩。第二輯「導讀亞美」旨在引介臺灣於亞美研究領域的成果,包括作家專輯評論、期刊專號與論文集緒論、翻譯文集序言、學術專書序言與亞美短篇小說序言。第三輯「訪談亞美」藉由問答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與意義。
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始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本書集結此領域最具代表、品質優異的文章共16篇,文類包含小說、戲劇等,探討議題有種族、階級、典律、殖民,以及性別,研究方法與理論等相當多元,充份展現本土三十餘年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 全書內容共分六部份:「導論」、輯一「閱讀非裔美國經典」、輯二「理論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輯三「閱讀摩里森」、輯四「非裔美國戲劇研究」、輯五「源自加勒比海的非裔美國文學讀摩里森」。其中「導論」提供重要的知識背景與研究脈絡,並詳述非裔美國文學在臺灣的建制史,完整呈現多年來臺灣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整體樣貌,是具有文學研究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本書編選嚴謹、品質優異,是國內第一本非裔美國文學研究成果的合集專書。
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始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本書集結此領域最具代表、品質優異的文章共16篇,文類包含小說、戲劇等,探討議題有種族、階級、典律、殖民,以及性別,研究方法與理論等相當多元,充份展現本土三十餘年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 全書內容共分六部份:「導論」、輯一「閱讀非裔美國經典」、輯二「理論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輯三「閱讀摩里森」、輯四「非裔美國戲劇研究」、輯五「源自加勒比海的非裔美國文學讀摩里森」。其中「導論」提供重要的知識背景與研究脈絡,並詳述非裔美國文學在臺灣的建制史,完整呈現多年來臺灣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整體樣貌,是具有文學研究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本書編選嚴謹、品質優異,是國內第一本非裔美國文學研究成果的合集專書。
「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 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 ——Bill McKibben 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所謂「危機」並非駭人聽聞的恐佈事件,而是暗指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進而思考人類未來永續經營的條件和可能性。今日全球環境變遷加速,海嘯、颶風、洪水、土石流、沙漠化、北極冰溶、森林火災等「天災」不斷;水資源污染、毒物(toxic objects)和暖化所帶來的病毒傳染,導致生態疾病(ecosickness)日益惡化。 本書援用「生態文學批評」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非人(自然、環境和氣候)之間的倫理關係,並嘗試探討「環境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失衡的生態系統。全書內容分四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生態文學批評、學科建置、波段理論,以及其發展概況。第一輯主要爬梳生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第二輯則以「生態溝通」、「超物件」和「政治生態學」等理論來分析生態作品。第三輯旨在透過史耐德的生態詩學、文化翻譯及生命書寫,探討史耐德如何介入環境議題並回應生態危機。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概念、多元豐富的跨學科背景知識,以及獨到的文本分析,引領讀者認識生態文學、毒物論述、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與末世論等相關議題;本書是生態論述入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 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 ——Bill McKibben 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所謂「危機」並非駭人聽聞的恐佈事件,而是暗指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進而思考人類未來永續經營的條件和可能性。今日全球環境變遷加速,海嘯、颶風、洪水、土石流、沙漠化、北極冰溶、森林火災等「天災」不斷;水資源污染、毒物(toxic objects)和暖化所帶來的病毒傳染,導致生態疾病(ecosickness)日益惡化。 本書援用「生態文學批評」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非人(自然、環境和氣候)之間的倫理關係,並嘗試探討「環境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失衡的生態系統。全書內容分四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生態文學批評、學科建置、波段理論,以及其發展概況。第一輯主要爬梳生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第二輯則以「生態溝通」、「超物件」和「政治生態學」等理論來分析生態作品。第三輯旨在透過史耐德的生態詩學、文化翻譯及生命書寫,探討史耐德如何介入環境議題並回應生態危機。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概念、多元豐富的跨學科背景知識,以及獨到的文本分析,引領讀者認識生態文學、毒物論述、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與末世論等相關議題;本書是生態論述入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