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魯迅,在沒有路的地方踏出道路。 專為青年朋友而編 推介魯迅必讀佳篇 也許你知道魯迅其人,但是閱讀其文會感到吃力? 也許書店裡有太多論述魯迅的專著,你反而望而卻步? 那麼你大概需要這本選集,專為初步閱讀魯迅作品的青年朋友而編,收入集子中的二十九篇作品,分為小說、散文詩、散文和雜文四輯,書前和每輯作品前分別附有編者精心撰寫的「導言」和簡明扼要的「說明」,幫助你感受並思考。你會發覺,只要真誠面對作品,魯迅是個可以「對話」的大有性情的作者,他筆下展現的世界,荒謬詭譎而又豐富斑斕,絕望與希望交纏。 希望通過本書的推介,激起讀者直接閱讀的興趣,並繼續讀下去,在閱讀與思索中,了解魯迅,也了解自己。
援引各家注解與評論,導賞內容與藝術特色 選入詩歌作品76首,文白對譯自然生動 注釋翔實有據,賞析入木三分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其廣泛且深刻地描繪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傳統,對後代文學影響深遠。 周錫䪖先生對《詩經》研究有素,書中的七十六首作品,兼顧題材、體式、風格的多樣性和代表性,詩歌的注與釋吸收了漢、宋、清人及近代各家的研究成果,對字、詞、句義的推求考訂,除了以《詩經》文本為據外,還與其他上古語言資料印證,務求持之有據。 細讀《詩經》,領略膾炙人口的民「風」、宮廷的正聲「雅」樂和美盛德的宗廟「頌」歌,感受古典詩歌的風華,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
四十套東西方文學改編電影評論 研探電影與文學的互轉關係與技巧 改編不只是增多刪減或是借用或是忠於原著的轉換手段,情況似乎更加複雜,尤其連結到風格、影像、鏡頭、場面調度、人物塑造、音樂運用、場景設定等範疇。
輯錄小克五十多首詞作,他會親身以文字解說,坦誠公開每首詞背後的靈感來源及創作故事。此外,他也會分享每首詞,從第一稿到最後成品當中的創作歷程,以及跟每位音樂人在合作過程中的互動點滴。「小克最令我感動的歌,暫時是……沒有的……或者應該說,暫時是沒有『特定某一首』的,他令我感動的,是他作為一個填詞人的一種執迷──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寫自己覺得重要的題材,什麼『市場需要』『聽眾共鳴』統統話之你,即使這種堅持,以我所知已為他帶來了好一些『不順』,甚至『白做』。」──黃偉文「今年明明是聾貓誕生十週年,小克卻出了本唔關聾貓事的歌詞集……真係估佢唔到!」──肥?
八十年代我是時代的「弄潮兒」,這之後又確實經歷了一後動盪的滄桑歲月,在於師友的交往中也確實留下了一些歷史的痕跡把這些痕跡如實地記下,既是情感,也是見證。 本書收錄作者緬懷師長、憶說師友的散文、隨感四十餘篇,為作者近三十年間陸續寫作而成的結集。書中憶述的二十多位「師友」,大都是名師大家,包括錢鍾書、夏志清、胡喬木、周揚、胡繩、施光南、聶紺弩、馬思聰、高行健、金庸、李澤厚等等。通過作者一字一字的記敘,引述往來之書信內容,緬懷亦師亦友的深刻情誼,文人形象與情思躍然紙上。讀者不獨感受到作者對多位師友的真摯情感,同時讀到富有史料價值與文獻意義的珍貴文字。
冷靜觀察的眼睛背後,是一顆溫熱的心。   也斯的散文,從七十年代寫到千禧時代,從外國文學寫到香港街巷,關注了每一點無人注意、被忽略了的小事情。「那些小路旁邊的事物,那些沒有放大登上報刊頭版的人,也許也有他們值得聽聽的故事呢!」從這些小情趣中,也斯淡淡寫來的,是人生、是世相。   本書摘選自媒體的評論研究文章及專訪,細述也斯不同時期創作切入點,探討不同藝術形式在他創作中的互相滲透與影響。篇目由也斯生前於病中親自修訂而成,編排上力求平衡歷史性和與散文相關的各個主題,呈現也斯在不同階段對散文藝術追求的不同重點。   喜愛也斯寫作風格的讀者,也斯文學的研究者,均可藉由本書深入探索也斯散文的藝術世界。
盧國沾的歌詞一直深受文學愛好者和廣大讀者的喜愛,但一直未有正式出版選集。適逢今年是盧氏入行寫詞四十年紀念,編者藉此機會編選一本,冀能方便讀者欣賞。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   上編「盧國沾詞評說」共有四篇文章:前三篇是編者在不同時期對盧國沾詞的評說;第四篇是編者就幾首歌詞的版本異同所做的註記。這些文章期望能起導賞的作用。   中編「盧國沾談詞」細分為兩部分:「文化商品與歌詞」是盧國沾早年在報章上的連載文章;「詞作背後點滴」是盧氏親筆談某些作品的創作心路,而未收進他去年出版的《歌詞的背後——增訂版》的文章。兩者甚具參考價值。   下編「盧國沾詞選二百首」收錄的歌詞,是在《歌詞的背後——增訂版》的一百首以外再選的。所選的作品固然注重盧氏優秀之作,也有一些旨在反映他不同時期的詞作面貌及多元化的題材嘗試。書末附載《歌詞的背後——增訂版》的曲目,方便讀者參考和對照。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晚期,歐亞混血兒在香港的社會地位有很大的變化,從被人輕視到受到尊重,道路既艱苦且漫長;本書的研究對象羅何錦姿便正是成長於這個年代的歐亞混血兒。羅何錦姿,一代首富何東及寶覺義學創辦人張蓮覺長女、兩局議員羅文錦夫人、大紫荊勳賢羅德丞母親、香港首位女太平紳士。本書作者為何東家族後人,她以客觀的角度,透過何錦姿的家世、成長、婚姻和家庭生活,至後來秉承母志,積極辦學的經歷,探討女性歐亞混血兒在變動的社會中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她們的文化取向、如何力爭上游,努力不懈,為社會作出貢獻。
就如陳惜姿所形容,曉蕾有時也會發嬌嗔,說自己其實不只懂得寫環保,大家都忘了……被定形為環保作者,對曉蕾實有一點點的不公平。除了調查報道、環保報道等議題,曉蕾還擅長寫人的故事,這點在她以往幾本著作中早露端倪。曉蕾的新作,重點在於人、味。書中五十六篇文章,五十六位主角,借曉蕾的筆各自道出對味道:潮洲菜炒薄殼對張曼娟有「不能再吃」的情意結;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原來會撿掉在地上的食物吃;葉漢華鏡頭下街貓口中的雞頸是難得的大餐;石祐珊自小便懂得家燕媽媽,並一直守護著媽媽。其餘的故事主角還包括,陸離、施永青、葉澍堃、陳淑莊、葉劉淑儀、趙式之、藍奕邦、盧凱彤、岑寧兒、江獻珠、歐陽應霽、蔡珠兒、謝寧、楊崢、甘仔神父、吳方笑薇、白雙全、素黑、JOHN HO、江康泉、李香蘭、張虹、楊天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