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春秋」是作者三年來在 (前金門日報社長)顏恩威兄所創辦的金門前鋒報所開闢「筆下春秋」專欄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總計四十八篇,內容繁雜,有政治評論、藝術評論、醫療、社會教育,更多的時事針砭及應興應革等的評論。是作者出版的第十三本文集,。顏恩威盛讚作者一枝鋒利的筆有如一柄劍戟,能戳破時下一些貪婪腐敗的人性,從其文字中,可以看得出來,王建裕思想敏銳,觀察事物細緻,能明辨是非,闡揚真理,這些都是渠所望塵莫及的。又由於作者從小寢饋於經史子集中,所以能引經據典,把許多經史詩文,融化於作品之中,而不著痕跡。另方面,作者又常觀看電視上許多名嘴的政論節目,所以能融會貫通加上自己的觀點,方可左右逢源,躍然紙上。再一方面他又善於操作文字和掌穩語言邏輯,不管在論述或批評一件事情,必然有憑有據,分析事理,正確而分明,不訴諸情緒,不作人身攻擊,作者用感性寫評論文,目的不在說服,而在使人悅服,以上謹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對如縷國脈的孤孽情懷。作者自陳「筆下春秋」,顧名思義,春秋「寓褒貶,別善惡,」「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所謂「道路不平,別人鏟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是作者從小養成的性格,「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才是一個知識份子、一個作家不可推卸的神聖責任。
翻閱明裕先生的散文集《金秋進行曲》,竟被數拾篇一折青山一灣碧翠的田園山水的報導秉文所驚艷,台灣綠野澗壑似夢還真的自然扇屏,而作者將自已親人被鎖住在千嶂雲霞的谷地裡,在此汗珠涔涔躬耕之入世隨和的苦樂態度,描述得淋漓盡致。此本散文內容有不少講述作者長輩如何在貧困忒惡的環境中,為五斗米而朝夕躬稼,而周遭卻有<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之爽悅農景,故賞閱《金秋進行曲》時,在敬佩上一代長輩披荊斬棘吃苦耐勞之精神,又可沉浸於作者妙筆細膩道出<山花高下色>、<春鳥短長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之詩境,鄉間百姓在物質窮匱之下,仍可樂天知命、隨遇而安之簡樸、爽直、開朗之美德,令生活在都市叢林裡滿身交織著爭鬥貪鄙幽明以及糾葛著各種名利腐惡城市人反省思考。作家方明推薦:閱讀到能以鄉村為題材而寫下數拾篇田園生活即景的秉文,明裕先生應是先例,《金秋進行曲》散文集幾乎是述台灣鄉野習俗、村民作息起居集大成的冊子,將<鄉下人>生活在物質窮匱的環境下,仍然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充分表現簡樸、爽直、開朗之美德,此書亦是探究台灣百姓克勤克儉、互助互愛的紙上活電影之溫馨投影。方明推薦作家楊樹清推薦:蔡明裕有一隻「奇異筆」,這隻筆的世界始終停格在他鄉土活動時期的人與人性,淡淡的筆觸但有冷冷的、細緻的人性解剖。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孝經》.《孟子》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勝場,《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叫《詩》,共有三百零五首詩歌(並不包含還有六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的詩,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曾告訴他的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易經》則也是經過孔子的繫辭傳及其演繹,才得以流傳至今,為世界最為難得的人類智慧之鑰,孔子也曾感慨的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足見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引人入勝的奧秘。 我們推出此「古文原典」的主要目的就是,建議大家「老實讀『經』」,先拋開瑣碎拉雜的校訂訓詁文字,直接接觸這七部主要經典的白文(即所謂的原文),要有「給我原典,其餘免談!」的大氣魄,有不會唸的字,則上網查一下讀音,真的不懂其義,上網查一下解釋,您會發現,您根本就可以「直通古人」,有八、九成文字是可以溝通無礙的,也先不去理會歷來名家的註解,以您自己的體悟為真,或許您會出現前人所未見的新境界,那才是屬於您的讀書心得和收穫,有如古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中國傳統智慧精華的這七部經典,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門工夫,家中的孩童,如能及早接觸這部正知正見的經典,他的成長一定更為健全,不必擔心將來會走偏路;成年人無論是在商場奮,或在學術界鑽,天天捧讀,以此七經為養分,一定智慧大開,文思泉湧;而老來讀「經」,參酌了年歲的成熟經驗,體悟更為深遠;甚至供奉在家中神壇,也不會愧對我們列祖列宗的顏面。
與古厝相處十七年來,感受到古厝的靈性,住得愈久愈能與之呼應,古厝四季的變化,猶如人生的成長,疫情期間古厝沒有了旅客,作者在古厝裡閱讀,寫作,並將這些年來特別的旅客留言整理寫成此書,每位旅客的留言都是一篇篇寫給古厝的情書,記錄了古厝每個階段的美好,此書還包含作者的閱讀心得,金門生活的感懷,接待旅客的故事,期望能用文學紀錄古厝,感謝金門文化局的補助出版,讓古厝文學發揚光大。
古厝,一直帶給我驚喜,在不同的季節,釋放不同的能量,修復好的古厝,不是單純的住宅,也成為旅者的驛站,來來往往的各地旅者,相遇與分別,終站與起站,歇息與思考,這些年古厝得到了許多新能量,也釋放了許多智慧的啟發,安身立命在每次的相逢。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古厝默默地陪伴著我,讓我的心安靜下來,我在古厝裡做餅乾,切金門擦餅菜,煮飯給孩子們吃,古厝恢復了家的功能,變成了溫馨和樂的生活,季節在院子裡替換,早晨的光和午后的柔光,一個清雅一個艷麗,像極了我們的人生,有起有伏,只要靜靜坐在古厝的廊道,時光就這麼靜止流淌而美麗。 這些篇章,都是我生活在古厝裡而寫的,從2005年回鄉的第一篇,部分投稿於金門日報,古厝引領我生活,我有所感而發,情感到達了頂端,就會想要書寫,書寫留住了我每個時期的心情,或許裡面也有著你與古厝的腳跡,富麗堂皇的古厝,或是淡靜的古厝,其實在於每個人的體會與感受,透過整理與紀錄,在今年裡特別集結,我想是古厝與我都更圓潤了,才能有這樣的結果。 --顏湘芬自序
作者平生的焠盡心力的大作,煌煌出版了十大文集《心語》、《遙寄千里》、《心靈遙寄》、《心香瓣瓣》、《我思我語》、《心靈小簡》、《寄語山居》、《島外島散記》、《我的臉書文學》、《西窗抒懷》,迎來的便是這第十一本新書《筆虹吟曲》,筆吐長虹,曲吟春秋。《筆虹吟曲》分:上篇〈筆虹〉、下篇〈吟曲〉。 上篇〈筆虹〉全都在《金門前鋒報》裡用陳青天筆名寫〈筆下春秋〉專欄,引發極大回響;尤其甚者,國內政論批判,島內時事建言,都係有為有守,有憑有據,令人聞之從而有所警惕,每每捧讀再三,真個是平生快慰,尤其樸實無華的詞句,有著深刻渾厚的人心穿透力。建裕兄才思敏捷,腦筋極好,能夠引用〈春秋〉下筆着墨,甚是高明,有道是:「攻人以言,甚於劍戟。」猶有過之。當下現實,具體形象的表達,史觀感觀的議題論證,言及金門的醫療、議政,針砭時弊,多有見地。兼評書畫、寫作書法,政治人物、文藝達人臧否立論,跨界政治、藝文,寫作風格漸臻文學性的導報。 下篇〈吟曲〉──西窗展書讀,讀後冥思篇篇,切入人道的關懷與生命的尊嚴。書劍江湖的啟示,行文之中啟動很多古典詩詞,吟出老成的壯懷,也吟出年少的情懷。走出西窗月,便是東吳萬里船,感性之旅,忘懷山水,席夢思流雲,在有無之中,如歌的行板、如詩的浪漫,豐富文學抒情的內涵。
《凡塵悲歌》係依據作者的短篇小說:〈掠猴〉、〈鴨霸火仔〉、〈老相好〉以及〈悲喜交錯〉串連而成的長篇小說。雖然作者幫其中的人物換了新名,每一個章節亦重新加入諸多的故事元素,由原先的四萬餘字,增加到十萬餘字,成為一部獨立的長篇小說。甚而國語與閩南語交錯運用,呈現出不一樣的小說風貌,讓讀者們感受到異於其他文類的小說張力,並非矇騙讀者。 爾時的島鄉,因受到兩岸軍事對峙,以及實施戰地政務實驗的影響,人民受到許許多多的限制,除了沒有出入境的自由,資訊也較為封閉。導致一些未曾出過遠門的女孩,因誤信少數居心不良的兵仔的花言巧語而受騙,文中的紅蟳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所謂「兵仔喙糊纍纍!」即便不能一概而論,但卻是那些受騙的少女心中永遠的疼痛。如果紅蟳沒有受騙懷孕,憑她亮麗的姿色和豐滿的身材,怎麼會嫁給阿呆這個大箍呆。然而,既然命運已做如此的安排,她理應認命才對,可是她既不甘心、又不認份,竟公然地在村子裡招蜂引蝶,引起村人很大的反感。也因為她是大著肚子嫁到這個村莊來的,所以村人就毫不客氣地,以「大肚紅蟳」來稱呼她。但她非僅不思反省,反而我行我素,不把丈夫和孩子放在眼裡,更不在乎村人批評的聲浪。當紅蟳和村指導員成為老相好時,縱使村人不認同她的作法,卻可憐指導員是一個單身的退伍老兵,難免會有生理上的需求。加上紅蟳有一張桃花臉,也是俗稱的「桃花面興頭」,所以村人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任由他們在防空洞裡纏綿,做些傷風敗俗的事。況且,只要她的丈夫阿呆沒有意見,其他人又何必多管閒事。 然而,處在性高峰期的紅蟳,竟然嫌棄指導員年老欲振乏力,不能滿足她的需求。當年紀較輕的村長窺視她的美貌時,她除了基於性的需要,也知道村長家有錢,果真在一起,便可性與金錢同時兼得,何樂不為啊!所以兩人一拍即合。可是年輕的村人阿福和阿維他們,對她如此的的行逕非常反感,更想不到相貌堂堂的村長,竟然會背著他賢慧的妻子,跟紅蟳這個「嬈查某」上床。煽動阿呆到村長的草間仔「掠猴」。導致紅蟳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結局。
「西窗抒懷」是作者的第十本書集,作者之所以取名「西窗抒懷」絕對是其來有自的,那是因為這八十八篇文章都是作者趁家人夜晚進入夢鄉之際,三年不分春夏秋冬,自己忍受一燈熒熒的孤寂,於電腦的鍵盤上一字一句敲打完成的,常常敲字至通宵達旦而不懈,而我的書房西邊又有一扇窗明几靜的窗戶,每每夜深人靜,依窗構思,累了倚窗休憩,或望窗興嘆,故取名「西窗抒懷」便由此而來。既軟性,又不太嚴肅,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喜愛它! 這本小書共分為四輯,輯一、描景篇:顧名思義是描寫旅遊,風景名勝古蹟的覽勝概況。輯二、抒情篇:描寫回憶與想念故友及昔日思鄉之情的生活梗概。輯三、敘事篇:記述些自己親身經歷以及心得,所思、所感、所悟的心路歷程。輯四、雜文篇:是針對時局針砭,以及應興應革的建言、時事的批判與探討。
顏謙,原名添源,筆名「九天」,1915,民國四年金門脫離思明獨立設縣那一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1978年10月卒於金門後浦城。童稚時於鼓浪嶼鹿耳礁(即旌旗山腳),入讀旭瀛書院,九歲時隨父母遷居金門,後就讀金門縣立學校,步入社會以油漆工程營生,從事廟宇彩繪,留下鄭成功祠、古崗樓、湖心亭及後浦觀音亭門神等作品。1975至1978年,六十之齡始集中火力發表百餘文章,散見金門日報副刊。 《九天講古與湘夫人文集》,原本單一的文史掌故,因著父女兩代的連結,用書寫堆疊縫補的文字伸展台,是家族的,也是島嶼的記憶之書;是文史的,也是文學的華麗之書。 九天講古,傳奇未了。───楊樹清 一直有一個心願,整理父親的文章編輯成冊,父親留下的有手稿與剪貼簿,剪貼簿是父親從民國64年到67年投稿於金門日報的文章,所以編輯的方式是以登載及寫作日期為先後順序,文章前有註明年月日第幾版及稿費的是登載金門日報的文章,沒有註明的是手稿,父親的字很草不太好認,如果有些出入還望見諒,我於2005年回鄉開始投稿金門日報,也是受到父親的啟發,覺得紀錄生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選錄的文章是與金門相關或與父母相關的文章,期待與父親文章相輝映,整理文章的時候,編號愈到後面內心愈是難過,因為父親於民國67年10月告別我們,他的剪輯簿最後一篇是670818土山頭與石坊腳,父親生病時手稿的字有點歪抖,曾命我再抄一遍才寄到報社,至於是哪幾篇我已不復記憶。───湘夫人
董玥,一位大陸女生,她以交換生身份來到臺灣臺南大學,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除了圓滿完成課程中規定的學習任務,還洋洋灑灑寫出了一部長達十餘萬字的筆記體隨筆,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了自己在臺灣學習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可貴的是,這部筆記體隨筆不是走馬觀花、泛泛而談的應景之作,而是觸及靈魂與思想、有感而發且深思熟慮的情感結晶。作者很年輕,人生正值花季,外表看她仍顯稚嫩,但這部隨筆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文字表達、謀篇佈局、素材的選擇和提煉等諸多方面,都顯示出與其年齡反差極大的成熟、機智乃至老練。
作者自述:我的第九本書終於要誕生了,距離我出版第八本書到現在整整有四十年光景了吧?這麼長的時間,嚴格來說,可見我並非是個勤於為文的人,否則看到我周遭的文友們書一本本的出版,而我卻望塵莫及,一無所獲,不覺有相形見絀之感!便足可證明。 有人說:「文章是被逼出來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倘若我沒有愛上臉書(facebook),憑藉臉書,悠遊在浩瀚無邊的平台,加上有無遠弗屆的臉友給我鞭策與鼓勵,一再幫我按「讚」,促使我源源不斷創作的動力,我的文章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因此,我把它命名為「我的臉書文章」,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之所以會愛上臉書,那是因為我可以借這社群網路平台與臉友們交流,又可以讓我毫無顧忌,逍遙自在,揮灑自如的暢所欲言,加上我又天生好打抱不平,富正義感,不怕死的個性,為伸張正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然我又如何在二十幾年前,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年代,那來的膽識寫那別人不敢寫,家人替我膽戰心驚、捏一把冷汗的「金門報導」為苦難的小老百姓「仗義執言」而「置個人死生度外」呢? 因此,三年多來,我便無拘無束的將平時所見、所思、所感隨興之所至而為之。總計寫了三百多篇文章,約有六十幾萬字,從其中挑選了一百一十三篇結集成書,本書分為兩大單元:第一單元:隨筆與小品:輯中共收錄有八十四篇文章,是一般抒情、散文、隨筆、小品等。第二單元:評論與雜文:是關於評論及心得、觀點等,共收錄二十九篇,作品大部分發表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言論廣場」及已停刊的「金門民報」,更多的則發表在顏國民兄職掌每月出版的「文創達人誌月刊」。也由於他們的慧眼識英雄,他們的鼓勵與鞭策,才使我源源不斷地創作,在這本小冊子,沒有經國濟世的道理,也沒有纏綿悱惻的故事,有的都是些不嬌柔造作、誠誠懇懇、真真實實傾倒出之的文字。
選擇一條沒人走過的路,等在前頭的,真的會是絕美風景嗎? 熬了七年,作家丘靖陽終於得到南方苑出版社的青睞,正式出版了第一部推理小說《謎犬》。一切看似起飛,墜落卻已不遠。大學肄業、離職,感情狀況不明,看似灑脫前行的腳步,實際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銷量不佳、比賽延宕、生活無以為繼,眼看現實的壓力接踵而來,一份遺失的手稿,卻讓丘靖陽意外結識了出版經紀人公羊曉意,雙方在成功的定義上達成共識後,便開始了兩人的經紀關係。 然而隨著時間推進,出版事業仍舊一點起色也沒有。丘靖陽不禁懷疑公羊是否根本不打算履行承諾,因為他當下看不到改變,也看不到成功,好像成功應該是迸發的、是不可預測的,然而專注成功時最大的盲點,就是對它在地表下流淌時的沉寂無聲毫無知覺。 就在丘靖陽意志消沉外出買醉的當晚,他所處的酒吧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斷頭命案,從行兇手法看來,兇手活脫就是從《謎犬》中走出來的反派角色陷阱師,而熟知犯案手法的丘靖陽,也因此受到警方拘留。漫長的夜晚、煙霧瀰漫的拘留室、不懷好意的刑警,當公羊帶著成功的果實再次出現,胸前卻別上了死亡之花,丘靖陽才終於明白他搏鬥的對象將不再是文字,而是人們貪婪的心和隨之降臨的黑暗……
香港第四十屆青年文學獎得主 最新短篇小說集 《呼日勒的自行車》是一篇相對成熟的小說,有意思。希望作者多寫,或許繼續寫下去,就是一個有文學前途的人。小說的最後很有韻味,非常願意看到這樣的文字。——作家 葉兆言 在《呼日勒的自行車》中,實用的自行車參與了一個詭異和神秘生命的塑造之後,還原為廢棄的物質和機械,而已經塑成的生命使詭異和神秘變得更為幽遠。生命是可以這樣塑造的。——作家 楊爭光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與初戀》本篇借一個不可靠的敘述者,側寫一樁多年前發生於鄉鎮校園的案件。小說採取較迂回的方法,很有節制地把案件推到後景,主力表現敘述者對少年時「初戀「之追憶,以及對一位古怪女同學的觀察與判斷。透過敘述者喋喋不休的自憐、似是而非的反省,小說仿佛折射出另一重令人無語的荒謬現實圖景。——香港第四十屆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評委 郭詩詠
「我要你去魔山,隨便殺一個魔女,把頭帶回來。」阿爾說道,「這樣的話,我就相信你和魔女一點關係也沒有。」 「去就去,」克勞斯大吼,「我這就去擰下一個魔女的頭帶回來!」 1487年,《魔女之槌》一書問世,掀起一場長達三個世紀狩獵魔女的腥風血雨。克勞斯、阿爾、霍華和貝兒塔,四個人是童年好友,因為共同參與了一次火刑、因為一場可笑的賭注,迫使四人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等待他們的分別是復仇、自我懷疑,還有無盡的懊悔…… 每個人心中,都住了一個復仇天使 「復仇就像一把刀,需要反覆的打磨和練習,等刀鋒利了、也抓到手感了,那麼剩下的就只是等待。妳要充滿耐心、要小心翼翼的造好陷阱,當妳的敵人出現 時,妳會驚訝的發現,他在妳眼中就像頭小乳豬一樣,不再具有威脅,且可口異常。到那時,仇恨會在刀下化為喜悅,妳會看見一朵朵紅花,在妳眼前帶著祝福盛 開。」
「人類藏起的祕密有時候連上帝都會大吃一驚。」華瑟夫的聲音像飄落風中的羽毛,輕柔卻又擺盪不定。 三個謊,往往藏著一個完整的真相。 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獸皮、染缸,以及滿月下追逐的巨大身影,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吉瓦登狼人殺人事件一直威脅著高地的居民們,但這又好像不那麼令他們 困擾,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因為人們麻木了、屈服了,甚至覺得這一切都還可以忍受。因為無法預測的事件才叫災禍,不是嗎?於是他們開始說謊, 為了讓日子好過一點而說謊,讓自己好過一點而說謊,讓他人好過一點而說謊,就連那家人也不例外。黑鹿角山莊座落在吉瓦登高地的一處山丘上,艾列斯家族受封 於此,而今晚,山莊來了兩名客人…… 「首先我要向各位介紹約翰.賈斯汀。約翰來自巴黎,是由國王親自冊封的騎士,專門替王室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而我們的另一位客人,則是來自英國的冒險家,伯梅洛.華特男爵。」 ……然而,當第三名客人不請自來時,緻密的謊言終於出現了裂痕,一切也隨之失序。
19歲大陸詩人的處女作──石頭的詩 收在本詩集的二百餘篇詩作,予人的第一印象在於:語言與心靈的二元融鑄所合成的詩情畫意。這二元融 鑄,指的是古典與現代的融會、東方與西方的合會。中文系的科班訓練,及西方文學理論的深層悠遊,讓詩聰在詩語言的呈現與心靈的把握上,有渾然的圓熟。不管 是現實或超現實的意象,都能以當代心靈呈顯古典意境,從而直探生命與歷史的本體與現象。例如:〈無題〉系列與〈絕不是無題〉系列的對話、辨證與互涉。 他的音樂美的詩歌多體現在漢徘中,漢徘也稱為徘句,它是中國出現較早的律體詩,是一種極輕捷的文學形式。因為徘句較短小,且都押著韻,屬於即情即景即感的詩歌,所以比較容易詠記,故一般都富有音樂美,有較強的音樂感!
作者吳威邑繼「棲鳥」之後的另一力作,勢必再造風潮! 「晚安,我的太陽。」太陽消逝了,月亮也不再發光 SUNSET 人性,被迫再次面對面接受考驗 能否有一天,打擊罪犯的不再是脆弱的正義,而是罪惡本身? 摒持這一信念的科學家季蔚英,向政府提出了「宰日計畫」,主張採用罪犯的基因製造其克隆人,對罪犯進行復仇,打算在有生之年,造就一個「罪犯自裁」的世界。 這一切,都被一場無法預知的太陽風暴破壞了。 培育克隆人的研究所盤古公司在磁暴的影響下斷電,五名尚未成熟的克隆人便強行脫離載體、逃出了公司,而原先為防止克隆人失控的三大機制,竟無法套用在這五名克隆人身上!他們會成了一部部無法停止的殺人機器,亦或被喚醒良知?殺與逃的過程中,揭開的竟是季蔚英不可告人的過往。可怕的究竟是罪犯,還是塑造罪惡的過程? 當有天做惡多端的你,回首卻見年少的自己帶著微笑、手裡握刀,那笑容會讓你慚愧,惱怒?又或者,是不寒而慄……
《給亞亞的信》創作時間橫跨五年,原發表在新浪部落格「水噹噹」,現集結成書。內文採書信體,由一封封男主角寫給未來孩子亞亞的信所構成,內容包括對人生、愛情、工作等等體悟,風格獨特、誠摯感人。 《給亞亞的信》以幻想故事的糖衣,縫補現實世界的傷口,在閱讀的甜味背後,藏有細細的血絲味。 《給亞亞的信》各單元獨立成篇,每則故事短而完整,容易抓到脈落;力道飽滿,你可以從裡面看到這個世界,也可以看到歷經成長與幻滅、興許還帶著點憤怒的自己。 本書共收錄《給亞亞的信》、《雞寶飯》兩部作品。 ●《英雄志》作者孫曉,情義推薦《給亞亞的信》 ●《地府皇家聯誼會》作者無患子,友情推薦《雞寶飯》 本書特色 「文創達人誌」推出的第一本文學叢書,是為文創工作者開闢的第二個表演舞台,歡迎有更多作品勇敢拿出來與讀者分享。
最真實的科幻小說,橫跨歐亞美洲的震撼情節,最具戲劇張力的全球爭戰故事。2012年,而今年年底卻也是馬雅曆法預言地球終結毀滅的最後一年。繽紛彩色的世界裡,人們總是在紛紛擾擾的利益得失中糾纏不清,不僅個人如此,國與國之間又何嘗不是呢?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短短的二百多年時間裡,生活水準不斷的提昇,但在追逐進步、繁榮的同時,我們也正在殘殺這顆美麗星球的生命,而往往打著「環保」大旗口號的超級企業家,卻也都是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的最大元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美副總統高爾先生在「人類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中,指出我們必須在事情尚未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前,儘快採取行動阻止浩劫發生。故事始於2050年「地球災難日」的星球大浩劫,中國受皇薩雅族系之托,肩負全球統一(The One Treaty—T.O.T)為地球永續生存的重任,晏翔大帝的一段傳奇經歷。
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命歷之去就,省群臣之德業,而賜姓命氏,以彰功德。春秋傳曰:「帝王之命官百,凡貴族王公之子弟千世能聽其官者,則賜之姓,是謂百姓。」姓有徹品十,於王謂之千品。昔堯賜契姓子,賜棄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姜,氏曰有呂。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後世微末,因是以為姓,則弗能改也。故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謚,或氏於國,或氏於爵,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事,或氏於居,或氏於志,此五帝三王時姓氏之原也。本書詳列百家姓堂號、百家姓未列之姓氏、姓名學真傳三字經、中國之家譜與玉牒、新編百家姓彙編等,是研究姓氏之最佳參考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