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沈寶春教授七十華誕,門人弟子特輯此編以誌師恩。 書名取義《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言其竹茂長青,叢生不絕,譬若斯文之傳。筍育其側,承蔭大興,亦寓後生茁茂,蔚然成林。斯編共錄論文十六篇,兼及金石、簡帛、詩文,各擅勝場,足見其學脈之厚實與影響之深遠。卷首載恩師自述〈求真之路〉,敘平生志趣與治學歷程,言辭懇切,動人至深。書前錄季旭昇教授、黃聖松教授惠賜序言及名書畫家林志堅老師題簽,書後附指導研究生一覽表。謹以此編表達最崇敬之祝賀,亦為當代學術留下珍貴之見證。
本書收錄三大類別文章,呈現作者在兒童閱讀與教育領域的多重思考與實踐痕跡。內容包含專題論述、童書序文,以及與作者有關之記敘文章,點點映照出深耕兒童文學多年的思考、心得與關懷,是一本兼具理論與人情溫度的文章集錄。
《詩學瓊瑰》,或名《鮫室瓊瑰:清懷詩學探索》,分為四卷。《文選》的詩學構建、詩論體系、陸機《擬古詩》、《文選》京都賦中長安、洛陽、南陽、成都、建業、鄴六都的建設規模與文化氣象等五篇。唐詩李白、杜甫與高適的交誼探究、杜甫詩中的龍鳳意象、杜甫湖湘詩中的悟境、杜詩雙聲疊韻等四篇。北宋詩壇超越李白的文藝氣象、《三劉家集》與北宋的人文精神、周邦彥詩、《後山詩話》的詩論建構等六篇。清代揚州李鱓詩踪、金農自度曲、高翔《西唐詩鈔》、杭州許乃穀《孤山補梅圖卷》、近代鄧芬的避風塘詩詞等題畫詩五篇,全二十篇。沿路花開,相逢一笑,旨在探索詩學不斷尋覓的過程,嚮往未知的新世界。
蘇軾的文學創作,針對客觀事物的延伸,更是主體內在世界的開展。在現實中書寫現實,深具緣事而發、感事而作的實感;而其面對人間的顯我形象,更是展示著深具個性的生命姿態。本書是探索東坡詩詞的論文,包含對於〈定風波〉、〈八聲甘州〉、〈水龍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詩詞意義的詮釋;同時亦是對於東坡與王安石、參寥之間曠懷忘機情誼的生命感悟。其中具有文學創作與生命經驗密切呼應的顯現;亦有生命低潮中淬鍊而來的文字,深刻而有智慧;更是間接透露官場無情、風聲鶴唳的詭譎世局。衝突與和解、苦難與超越、傾訴與聆聽、悲曠交織的書寫模式,揭示東坡詩詞文學意義,非是普遍與廣泛的抒情共感,而是具有個性且真實化的自我情感。
「依仁游藝」,創作是心跡的表現,高曠的心靈就會折射出高逸的作品內容與意境。此本個人詩集裡,西洋美術史各時期畫家精選寫作,大致已寫成第一套西洋藝術詩,包括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自然、寫實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繪畫、巴黎派、未來派、達達、超現實、普普、觀念藝術等,含古典藝術至現代、後現代藝術;在臺灣藝術史上,詩作已寫前輩畫廖繼春、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郭雪湖與當代藝術家等人。並為每種色彩寫詩,詩句意喻繪畫風韻與透視等,創作哲思則源於老莊哲學……;作者的藝術詩可說是藝術與文學、人生意境的融合。
本書乃是中國經學研究會於民國一一二年九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臺灣古籍保護學會,以及孔孟學會共同主辦「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成果。會中來自兩岸三地以及日本、韓國學者,共同分享經學研究心得,內容包括五經、四書、歷代經學詮釋內容,以及經學研究發展,乃至於域外漢學研究成果,內容宏富,涉及領域廣泛,從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當中,反映學界目前關注學術範疇,呈現學人持續深造研究成果,深化經學義理內容的了解。會後由經學會徵集,選錄二十四篇論文,出版「第十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以饗同好。
日治時期,台灣詩在語言、內容、形式、與風格各方面如何走向近代化?本書追索不同於中國新詩與日本近代詩,屬於「台灣近代詩」自身獨有的發展軌跡。本書將台灣近代詩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語言為中心,探討一九二〇年代台灣如何以日文口語自由詩、中文白話詩及台灣話文詩等不同語言,嘗試建構屬於台灣的近代詩語言。第二階段以內容與形式為中心,探討一九三〇年代台灣近代詩如何在普羅詩、民眾詩與現代主義詩等風起雲湧的新興思潮當中模索並開展出新的道路。第三階段則以風格為中心,勾勒《媽祖》與《臺灣文藝》兩大集團如何形成各自的詩風,並探討戰爭如何將台灣近代詩的風格帶向一元化。從本書的討論,可以看出台灣近代詩各階段皆吸收了來自各方的思潮並轉化為自身養分,在各種嘗試當中摸索出自身的道路,成為具有自主性且獨一無二的存在。
青演堂叢稿已然來到第八輯,本書延續作者的隨筆體,即是所謂學術散論,不過,與以往有很大不同:題目很多,字數很少。這種寫法,使得該書有一點百科全書味道。作者在史學系與美術系教書,課程都相當理論。這種理論性的產生,源於其始終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為軸線,貫穿諸般歷史資料。這種研究與講授的方式,幾十年前,稱為科際整合(現在似乎不流行)。這種研究與講述,能夠在「人文與社會的架構性問題」上,得以引證與印證。《青演先生如是說》的範圍更大,如果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沒有很大問題。畢竟,它沒有人、時、地、物,純粹講人世間現象與規律。作者寫這本書,希望告訴大家:一個歷史學者,面對各種各樣問題時候,都想了些什麼事情。
迄今為止,在越南已經有了許多部多卷本形式的民族國家文學史。那些文學史專門為大學文學專業學生而編寫,但尚未有一部供大眾讀者使用的文學史略,適合那些想要概括的瞭解民族文學史的讀者。所以,針對這樣的目的,本書將文學劃分為幾個大時期,並闡述了其最突出的文學發展傾向。在本書中,編寫者盡量吸收近期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陳廷史)本書的整體架構與各個組成部分,都展現出作者們依照統一體例進行編纂,並從客觀角度討論各種文學的豐富多元。這本文學史,就像其參考書目所體現的那樣,已經綜合並歸納了近年來越南文學史研究的成果。因此,許多越南文學史的基礎性問題已得到總結。(陳儒辰)雖然名為史略,但是本書仍力求突出越南各文學部分和文學時期的關鍵問題,恰當地兼顧了點與面、文學傾向與代表性作家。本書裡的論述也融入了文學研究的新知識。(阮登疊)二○二二年,這本書榮獲越南中央文學藝術理論批評委員會頒發的二○二一年第六屆文學藝術理論批評作品獎B等獎。這是當年文學理論批評領域中的最高獎項。這個獎項體現了越南國家對這本文學史的價值的官方性認可。(阮秋賢)
許學夷以四十年光陰寫成的《詩源辯體》,是明代復古派反擊公安、竟陵二派的總結性詩論,系統之井然,篇幅之龐大,皆為宋代之後的詩話傳統所罕見。該書詳論《詩經》以降歷代詩歌的源流發展,兼評各朝的詩論和詩選集,實質上即是一部完整的詩歌史和簡易的詩歌批評史,所具有的詩學意義不容忽視。本書先針對許學夷的生平經歷和《詩源辯體》的成書狀況作一番說明,這是屬於外緣問題的探討;接著再以〈詩史觀〉、〈辨體論〉、〈創作論〉、〈批評研究〉四個層面,深入剖析《詩源辯體》的核心理論。希望本研究可以闡發許學夷詩論的精髓,還給其書合理的文學史地位。
本書所收二十三篇論文,以中國文學與宗教為基本框架,探究與言、意、象相關的各種議題。體現了跨領域、跨學科的精神、視角和方法的深度實踐,從非單一的切入角度研究中國文學與宗教的言、意、象的方方面面。從時代脈絡看,有從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禮教、道經等,論證圖像、對話的作用及其與文字傳意的關係;對中古時期儒釋道三教的箴、贊、圖、石刻、造像、傳記、地理、修煉等方面的交叉互動作的探討;以及宋元明清的繪畫、板刻、道傳以及佛教詩詞等的條分縷析。論文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撰寫,作者隊伍包羅了老中青三代,展現了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創新和多樣,以不同風格和論證手段,跨越學派師承的界線,共相砥礪,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
兒童文學、台灣文學跨域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品、兒童觀初探、少女文學初探。二戰後台灣文學女作家涉足兒童文學領域創作,發表成果豐碩。本書以代表性作家,時間分期下,分析女作家創作現象、文本詮釋及兒童觀探悉。同時初探「少女」及少女文學。
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研究清代黃仲則詩歌佛禪書寫的專著,以全新視角切入黃仲則貧病悲苦之詩風,綜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尚未有針對此論題做探究者。全書以《兩當軒集》收錄黃仲則一千一百八十首詩歌為文本,細究「佛禪」相關詞彙使用情況,就黃仲則詩歌中佛禪書寫的內容為探討重點,概分「禪跡詩」、「禪典詩」、「禪理詩」、「禪趣詩」等四大類型探討,從中審視如何以「佛禪」自我療癒,伏滅煩惱,彌合內心痛苦與生命安頓之道,並呈顯清代乾隆盛世下社會實況,對生命的愛與慈悲,建構出自我空間的精神世界。
本書是作者研究現代中文文學的論文選集,探討內容以文人群體、現代散文作家作品論述為主。從宏觀與微觀的書寫,文本考察到文學傳播,顯現作者的學術視野,使本書兼具可讀性與學術性。
本書試圖從「刊物」的視角補上釣運研究的一隅,以六○年代中期以降的「前釣運刊物」與七〇年代初期的「釣運刊物」(共五份)為對象,藉由不同地域所發行的刊物,以「議題式」的抽繹方式進行辨析,試圖勾勒出保釣世代的醞釀、成形、演化及其文化實踐,並詮釋保釣世代成形前、後的感覺結構與論述語境用以理解保的世代之所以凝聚的驅動力。在海内、外知識分子多音辯證的革新論述底下,如何反映臺灣内部的時代思潮與思想資源、借鏡海外留學經驗及進步思想?當保釣世代形成後,又如何分化及展現歧異性?尤其處在東亞冷戰、國共對峙與臺灣戒嚴的體制之中,這些刊物實則見證了臺灣與國際互動的關係,且以不同的立場嘗試協力、抗拮、呼籲與鬆動體制。
《左傳》作為傳世經典,兼具經學、史學、文學價值,累世積澱深厚的研究傳統;而圍繞著《左傳》的語言、歷史、文本研究,更是國際漢學領域中不可或缺、歷久不衰的研究重點。同時,面對不斷翻新的學術理論與考古材料,《左傳》秉其豐厚生動的歷史敘述、精緻富贍的語文藝術、深刻多元的文化內涵,始終能夠與新觀念、新材料產生對話、激盪反思。時至今日,《左傳》學可謂是既保有悠長詮釋傳統,又能與時代思潮、國際學術相互對話,更能跨域接軌考古、歷史等不同學科的一門綜合之學問,也是國際與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中,始終熱絡的主題。
本書由《新亞論叢》編輯委員會主編。收入來自中、港、臺、澳等四地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包含文學、經學、哲學、史學、詩學、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論題,為中華學術界重要刊物之一。
西方戲劇作為舶來品傳入中國已逾一個世紀,經歷了早期的文明戲與話劇階段,在全球化的今日已經成為在地的文化風景。在臺灣,西方戲劇經歷了日據時期的新劇,以及國民黨反共抗俄劇的兩種形態,在一九八〇年代由留美戲劇學子開啟一波新的交流,使其逐漸脫離過往戲劇院校以教學為目標的翻譯劇演出模式,走向本土題材的文本創作和跨文化改編,並且進一步引入西方身體訓練,超越文本,走向集體即興創作與後現代表演理論,形成了今日臺灣獨有的戲劇生態。
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區分成三個面向:第一,就「情」來說,《紅樓夢》是否真有唯情至上的觀點?情之價值與限制又應如何解釋?「情」與「禮」(理)之間,是否截然對立?第二,就「悟」來說,所謂的「悟」其思想內容為何?「悟」與佛、道式的證悟其異同為何?而這樣的「悟」是否真能徹底化解「情」的糾纏束縛呢?第三,就「情」與「悟」關係來說,以往的唯情至上、由情轉悟、情悟徘徊與情悟雙行等解釋模式,徵諸文本,都仍存在著若干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情」與「悟」之關係呢?針對以上問題,本書將站在踏實的文本檢證與批判地承繼前人研究的雙重基礎上,展開探究分析,嘗試提出較好地理解《紅樓夢》情悟問題的詮釋觀點。
二○二四年四月,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承辦「黃春明週」系列活動,其中「春萌花開——黃春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意義特別重大。論文發表共分四個場次,包括「黃春明的詩歌、音樂與聲音敘事」、「黃春明作品的外譯與接受」、「黃春明作品與女性、兒童」與「黃春明作品的改編電影與圖像敘事」,四場發表論文異彩紛呈,充分展現近年來黃春明相關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黃春明的《鄉土組曲》、悅聽文學、作品外譯、兒童文學、繪本文學、漫畫文學以及作品跨媒介的表現等議題,都是黃春明文學研究中較為新穎的研究課題。同時,研究黃春明小說的論文也著眼於其近年新作加以發揮。本論文集收錄本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展示了黃春明文學研究的新方向,大有可觀,是黃春明研究學者必讀的好書。
柑仔瀬在藝文篇方面:有北管子弟戲與歌仔戲、有藝術表演者:林松義與許茹芸、更有懷山煤礦三大畫家:倪蔣懷、洪瑞麟、蔣瑞坑,他們都是柑仔瀬的榮耀。教育篇方面:主要教育機構有私塾、瑞芳公學校、瑞柑國小,私塾不敵歷史洪流而沒落,瑞芳公學校的臺籍教師有周碧、李梅樹、莊火木,光復後的教育學者專家有:陳慶明、林塗生、劉進福、詹金城、李木貴與詹金萬。社會篇方面:宗教是黎民生活的精神寄託,柑仔激信仰的主神是福德正神,惟雙生萬善祠與善應祠曁沈公伯,則供奉孤魂野鬼。柑仔瀬的宗教遺聞。令人嘖嘖稱奇;風俗習慣有麻葉(老鷹)的祝福,傀儡抓鬼。柑仔獺民風純樸,族群融合,因瑞柑陸橋的興建,破壞當地精華區,從此柑仔瀬由絢爛歸於平靜。
本書繼二○二三年之後,為全國第三本研究生海洋文化論文選集。所收論文,橫跨文學、歷史學、社會科學等三大學術領域,探討範圍涵蓋文本分析、文化信仰、地方習俗、船舶工藝、海洋產業、水域管理等課題,面向多廣,論題多元,充分闡揚了兼容並蓄的海洋文化,與廣納百川的海洋精神。所選論文,不論是論述議題的發想、研究方法的操作,或章節架構的安排,都是現今年輕學子的心血結晶,值得鼓勵與肯定,更值得莘莘學子琢磨學習,相互砥礪。
本書以當代的文化視野進行古典文學的探究,為作者博士論文的修訂版。透過「地域」的角度來審視明代中期的吳中文壇,從地誌書寫的觀察探討文人地域意識的形成,並對當時的文人群體、文學活動以及文人型態加以探析,期能展現「文壇研究」應具備的規模。全書七章,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地域文學的解讀闡釋,以及吳中地域意識的內化歷程,旨在說明吳中文人對其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的自覺,以及地域對作品內涵的影響。另一方面則透過文人群體與鄉邦情感的關聯,創塑歷史記憶以建構地方文化傳統的探究,剖析文人身份認同的歷程。第二部份探討吳中地域文人群體的類型及組成結構,並探討吳中地域的崇慕鄉先賢、傳承吳中文獻、保藏故物的之文化現象。第三部分則論述吳中地域的社會環境,以吳中文人與商賈的關聯為切入點,進而解析文學商品化的現象及城市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探索地域文人所呈現的生命意識與生活美學。依違在商業意識與傳統價值觀之間,吳中文人所展現的生活趣尚與生命型態,形成了地域的文化景觀。除了歷時性的考察之外,本書也指出明代吳中文壇延展的學術議題,期能開拓地域與文學的研究視界。
本書籍作者數十年來所創作的散文、詩歌之自選集。內容有對親情師恩的追懷,對山水名勝的騁想,對故土故人的回憶,對異域風物的觀感,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對弱小生靈的關愛,亦有自我心靈的剖白……,所有詩文皆發乎性靈,有感而言。
本書籍作者數十年來所創作的散文、詩歌之自選集。內容有對親情師恩的追懷,對山水名勝的騁想,對故土故人的回憶,對異域風物的觀感,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對弱小生靈的關愛,亦有自我心靈的剖白……,所有詩文皆發乎性靈,有感而言。
本書紀錄著萬卷樓實習生們初入職場,從懵懂到熟練的過程。從文字校對到出版書籍,封面設計到行銷規劃;從出版社到印刷廠,編輯部到門市部,全方位認識出版產業!如同在模擬器中,參與撰寫履歷、編輯出版、業務銷售、社群行銷等任務。面對工作,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邂逅形形色色的工作夥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務!本書將帶你走進實習遊戲的真實現場,跳躍在字裡行間,探索出版產業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