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作者於1964-1970年間,就讀台中一中初中部與高中部共六年的回憶。其對台中一中本身及周遭環境描寫詳盡;對於學校學風、建物及同儕之間的競合細節也有深入的描寫,在在呈現沉著真摯的情感。同時,作者於求學期間,經歷三年豐原至台中通車及三年在台中租屋外宿,對於大台中的環境轉變,及人文更迭,與自己的成長並行,感觸特別深刻。
玩字時代-2019手寫創作文選,以手寫為徵文的條件所評選出來的優選作品集,分為國小、國中、成人三組,每組計有15篇入選,並收錄了渡也、凌拂、蕭蕭等多位作家的評審評語,點出手寫創作的意義和精華。
以童年的我與長大的我,兩種直視跟折射的眼眸,深情凝視臺南的人土風情…… 一棵老榕;一種飲食的氣味;一個鄉間什物;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個家族的經歷和延續…… 一個記憶召喚一個記憶,勾起許多線索,交織出一幅滿是鄉愁與土味的地圖,而臺南下營豐饒甜分的放肆童年、如果實般初成熟的微澀青春……這些接受大自然 洗禮與孕育的成長時光,在回憶的感嘆中,佐以一幀幀的老照片,在這趟懷舊的追溯裡,見聞一個不同於今的時代氛圍與生活情調。 作者顏艾琳以深情的散文筆觸書寫家鄉,從「地味」延伸,透過分類分輯,把土地的味道、土壤的氣味、在地的滋味,以揉合鄉土氣息、富含「臺味」的筆觸,刻劃出一九七○年出生的一代,對土地的深刻牽掛與記憶。
一邊是休閒與退休與休耕的想像書,一邊是苦力與勞動與粗活的生活書,我發誓老去以前要住回臺南,只因那裡最靠近我的出生…… 楊富閔最新散文集《休書》,延續「解嚴後臺灣偏鄉囝仔」的特殊視點,通過文史閱讀詮釋與個人心靈探索,發展出一套既歸納又演繹的敘事形式,加上敏銳觀 察力與個性化語言,《休書》以更靈活的結構設計、更從容的語調,藉由意識意象的推動,緩緩向你述說什麼是臺南、戶外、寫作與生活。 楊富閔說:「寫作真好玩,我常寫出已然忘記、卻真實發生過的事,每遇這種狀況總喜孜孜感覺寫到又賺到;又或者寫作引領我至更遼闊更無邊的荒地,我努力鋪橋造路、一磚一瓦築出我的國。」 宛如一隻放山雞的楊富閔,穿梭學院與野外、論文與創作、遊戲與工作,《休書》除了看見花甲男孩在文學疆域不停息的拓墾,這也是一本楊富閔style的臺南書寫。
一向擅長運用攝影/詩來述說土地故事的路寒袖,繼《走在,台灣的路上》、《看見,靈魂的城市》等記錄臺灣的攝影詩集之後,他換下了捕捉鮮明亮麗的光影鏡頭,宛如回歸到底片成象的過程,以黑濾白,白濾黑,譬若塵埃落下時,飽滿色彩盡數篩去。當攝影退居其後,彷彿詩句也洗淨鉛華,不變的是他對土地的真摯情感,從鄉村到城市,從山嶺到海岸,我們循著詩人的行跡,持續聽見人與土地的故事在耳邊詠嘆再三。
本書收錄了飛天數年來陸續發表在網路部落格的作品137首,內容共分為「詞。不成句」、「前朝。舊夢」、「雕花。入戲」、「繁華。壹貳」四輯。 飛天這位多情的女子,有時候在現代,有時候在古代,總是輪迴在愛情的痴和怨裡。然而仔細品味,卻又似夢非夢,似有若無。她的情思細膩含蓄,有時如小令,有時是詞是散文,有時又像戲曲。 有人說: 飛天的用字極簡省,卻足以道盡說不出口的深情。 她善於將文字「刺繡、縫補、裁剪」,不論讀者喜不喜歡,就是好看! 這樣子的文體,姑且稱之:「飛天體」。 而她說: 所有文字,不管寫出了些什麼。 皆是「戲說」。 這些文字是淺淺刻痕,有如血脈經絡,慢慢的長成生命肢體。 是陽光摩挲著樹葉,給它一幅美麗的桃花源,理不清的脈絡,終於有了清晰。 將人與人相距千里的時空,褶疊成,近距離。 【特殊事蹟】 詩集第四輯「繁華。壹貳」中第一首「桃花。一朵」收錄於【桃花一朵詩集原聲帶】中,作者-飛天因此首詩詞入圍第24屆傳藝類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絕望的信仰,是罪?末日的救贖,是罰!《罪與罰》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描寫犯罪心理學的長篇小說。故事圍繞著一件不尋常的謀殺案逐漸發展著,情節生動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全書二十多個人物各自獨特的性格、心理活動被描繪得非常細膩,惟妙惟肖,是杜斯妥也夫斯基花了兩年多時間,兩次燒掉前稿,最後在一八六六年完成的。杜斯妥也夫斯基透過書中不同人物,巧妙地對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提出了批判,鼓吹頌揚人道主義,展現了處於激烈改革動盪中的十九世紀的俄國社會的真實面貌,年輕人急於改革的浮躁心理,和各種思潮的劇烈衝突。原譯者耿濟之先生是長期研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著名學者。他說,「此書一出,即占翻譯俄國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二○○六年俄國當代著名作家拉斯普京說,「中國人真正『閱讀俄羅斯』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他稱譽耿濟之先生是「最早也是最傑出『閱讀俄羅斯』的中國人」他說,耿濟之先生的譯文「表達出來,如果不說優於,至少也絲毫不遜於英語。」
《懸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資深作家馮青睽違小說創作二十年之全新力作,以鏗鏘有力、愛恨交織的島嶼情懷,直言反應國家意識及知識份子的猶疑,她抽絲剝繭、用不同一般的小說技法對現存困境及族群進行批判,是二十世紀反思當代文化的重要經典。懸浮是作者馮青綜結生活中一連串對於已身、之於社會的低聲絮語,故事主角周曉賓周旋於家族、子女、情人以及生存之間,面對親人的冷漠鄙視、骨肉獨立的疏離、身為第三者隱忍不倫戀的矛盾,還有她不隨功利汲營賺錢的消極態度,在在都使周曉賓有如面視牆堵。當她退而檢視內心存在的價值時,卻又發現那些糾結在身上的歷史情結老早預設了當下困挫的自己,使得冷眼檢視的周曉賓看來像是作繭自縛,還在極力掙扎,即便她勇於掙脫牆內封閉系統,跳到牆外,哪知那是更大更頑強更難撼動的牢籠。
這是一本莫名其妙的詩集,妙在詩人所發明的「樂善好詩」行動,他訂製一個擬仿坊間處處可見的發票捐獻箱,但把上頭的字樣稍稍更動為:「順手捐張隨身物,救救荒涼詩主題」,邀請任何人投入任何形式的隨身物,作為詩人創作的素材。如此一來,每一首被完成的詩作至少會同兩個人發生關係:創作者與靈感捐獻者。詩人暗自想著,這將增添一首詩「存在的重量」。箱子被帶到創意市集、舊書攤、書店、藝廊、婚禮、演講活動會場,有時詩人捧著它走過街巷,有時則抽身離開,放箱子安靜坐在一角,等待陌生或不陌生的人前來問候。有人下意識地便要掏出口袋裡的統一發票,像鄰居的小狗一聽到塑膠袋沙沙的聲響便要流口水一般。詩人會趕緊說明「遊戲規則」:你身上想必還有很多發票、鈔票以外的東西,就像「捐獻」也可以有其他的主題,譬如這回,何不捐一點「靈感的觸媒」給詩人呢?箱子從空心慢慢變成實心。投入之物,千奇百怪。很多是失去用處的東西,留有通話紀錄的電信帳單、標示足跡的參觀券與乘車票根、寫滿過期行程的行事曆、沒能兌換獎金的樂透彩券和統一發票,以及各式收據、傳單、舊報、包裝紙、集點卡、議程表,臨將丟棄之物,在這個儲存生活證據的琥珀般的箱子裡,彷若新生。還有一些正規的印刷名片,及類似名片的東西:補習班上課證、大頭照、塗塗寫寫的各式紙片、信手在紙上畫出的信用卡圖案(上頭有著持卡人簽名,持卡等級寫著--窮光蛋)。它們用奇特的手勢跟我打招呼,又像送給我另類的嘲笑。另有一些「可用」之物:筆、叉子、CD、鈔票、香菸、貓草、餅乾、喉片、橡皮糖、衛生紙、明信片、空信封、電話卡、影印卡、OK繃、保險套、暖暖包、幸運手環、英文單字背誦卡、包括風景區地圖在內的幾種指南。更有那難以歸類之物,既非無用,亦不見得有用。譬如楓葉、襪子、藥袋、衛生棉、老照片、聖誕卡片、問卷調查、待讀書單、棋盤格紙、填字遊戲、手工詩集、室內平面圖、電器說明書、一只寫著「不紙屑」的紙飛機......以及來自詩人從前某個時刻的「自己」的投入物:自己的手稿、一時找不到垃圾桶而丟進來的垃圾,還有許多懷疑是自己卻又不太確定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每一樣微不足道的物件都負載著龐大而神祕的訊息,一段人生紀錄代表著一份對詩的愛心。這些「他者之物」輕輕敞開了一個難以言說的異時空,似乎只能交由詩來解釋。詩人花了無數小時尋索它們的象徵意涵(某個苦候靈感的夜,還因過度飢餓而吃掉所有箱內的食物),每一樣物件都像一扇門,開門後是客廳或臥房,有時卻是攤開的草原或山徑,詩人常迷失在其間的胡思亂想,找不到回返的路。箱子繼續旅行著,繼續被「投」以異樣或好奇的眼光。隨著箱中物逐日堆疊升高,彷彿有一股能量正聚積生長,不止一次,詩人在冥想中瞥見這口箱子化為一節車廂,朝向一個巨大的集體夢境高速駛去。
《懸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資深作家馮青睽違小說創作二十年之全新力作,以鏗鏘有力、愛恨交織的島嶼情懷,直言反應國家意識及知識份子的猶疑,她抽絲剝繭、用不同一般的小說技法對現存困境及族群進行批判,是二十世紀反思當代文化的重要經典。懸浮是作者馮青綜結生活中一連串對於已身、之於社會的低聲絮語,故事主角周曉賓周旋於家族、子女、情人以及生存之間,面對親人的冷漠鄙視、骨肉獨立的疏離、身為第三者隱忍不倫戀的矛盾,還有她不隨功利汲營賺錢的消極態度,在在都使周曉賓有如面視牆堵。當她退而檢視內心存在的價值時,卻又發現那些糾結在身上的歷史情結老早預設了當下困挫的自己,使得冷眼檢視的周曉賓看來像是作繭自縛,還在極力掙扎,即便她勇於掙脫牆內封閉系統,跳到牆外,哪知那是更大更頑強更難撼動的牢籠。
《福爾摩沙惡靈王》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作者藉由一幅古畫作中「陌生」的半人半獸相,賦予「惡靈王」鮮活的形象,讓原本寄(記)存於想像時空的「惡靈王」和現實中三位天真孩童不期然而遇,於是福爾摩沙這片土地的現在和過去,有了交集和重疊的可能,彼此交融、幻化成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虛與實合而為一,這就是本書的精彩之處。乍看之下,這部作品彷彿是描繪一群小孩的奇遇記。書中三位小主角寧寧、阿哲、和阿濬在一次意外的探險中,巧遇「福爾摩沙惡靈王」,在惡靈王娓娓道來自己悲慘的身世和遭遇後,三人從原先的驚懼和懷疑中,轉而投以理解和同情。「惡靈王」原本是古時生存於福爾摩沙的人族領袖,他鬼魅般的外貌原來是受到魔法的操弄,致使他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樣貌。三位孩童因而憑著義氣和勇氣,跟隨「惡靈王」展開探索、護衛、拯救「福爾摩沙」的神奇之旅......《福爾摩沙惡靈王》揉合史實傳說與奇幻想像所交織出的瑰麗歷險,貫穿台灣歷代時空的不同樣貌,台灣的原生物種、神話、日治情景、民間傳說,都在作者生動的敘述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齊瓦哥醫生》這部小說主要描述齊瓦哥醫生的一生,有其思想及人格之形成、戰爭中顛沛流離的生活及對寫作及藝術之觀感,當然,也有豐沛的感情生活,書中人物頗多加上背景時間長,的確是一本文學巨著。一般批評家都認為《齊瓦哥醫生》是一部充滿自傳色彩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