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三卷,每卷各分九章。上卷為孔子之部,中卷為孟子之部,下卷為荀子之部。書前列〈緒論〉一篇,以綜述儒家之起源,儒家與諸子,儒家學問之特質與綱領,以及了解儒家之學的進路;而儒家在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問題,及其所當承擔的文化使命,亦順就「新外王」之義而有所提揭。
本書依漢代史實及光武帝詔編之圖讖八十一卷為據,考論四項東漢讖緯議題:《赤伏符》本事考;《河圖》、《雒書》與﹁經讖﹂關係;《白虎通》、《公羊傳注疏》與讖緯之關係。由具體之條述考證中,可知《赤伏符》之﹁劉秀讖﹂改易自反莽義軍所造生讖語,並非光武出生前即已流傳;東漢之《河》、《雒》與﹁經讖﹂皆在圖讖八十一卷中,原本即有內容重疊部分,非如《隋志》所謂九聖、孔子分別撰作;《白虎通》與《公羊傳注疏》於讖緯之引用,亦不如世俗所云之密切。本書當可澄清讖緯與漢代經學之疑義。
《才子牡丹亭》是清康熙、雍正間,吳震生、程瓊夫婦為湯顯祖的戲劇名作《牡丹亭還魂記》所作的一部箋釋、詮講和評點的專著;是一部帶著強烈的個性色彩來解釋《牡丹亭》的用詞用語,評點人物思想的戲劇評論。批者淹通書史,廣徵博引,舉凡子史百家、佛道文獻、詩詞曲集、稗官小說,無不為我所用,是一部具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和鮮明的以史料文獻論曲為特點的文學評點之作。批者在理論上張揚人性,肯定人的情色慾望,無情地批判「昔氏賢文」,尤其是宋明理學的禁慾主義,對男女性意識的自覺提出了許多重要和超前的觀點,是一部以情色論為基礎來闡述《牡丹亭》的創作思想的大膽奇異之作,在《牡丹亭》的評點史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此書海內外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本書收作者所做長短論文,約六十餘篇,皆文林一類之文稿也。書中略依討論內容之年代為次,便於省覽,讀者可將本書視為國史上文學演變的陳跡。
本書收作者所做長短論文,約六十餘篇,皆文林一類之文稿也。書中略依討論內容之年代為次,便於省覽,讀者可將本書視為國史上文學演變的陳跡。
「擬古」、「創變」是兩種文學價值觀念,前者重在擬度、比附古代典範,後者以創新變化為尚。這兩種觀念的相互辯證,成為本書省思並重構晚明詩學史的視角。如第一、二章探討復古派詩人擬古之際如何看待創變,呈現其對摹擬太甚之弊的諸般自覺;第三、四章探討公安派、竟陵派崇尚創變之際如何擬古,呈現二派詩學既回向古典、同時又創造性詮釋古典的多重維度;第五章重返復古派陣營的許學夷,描繪復古派接下公安、竟陵戰帖後的反擊,彰顯晚明諸派為建構、競逐古典意義詮釋鏗然有聲的短兵相接。綜觀晚明詩學史最精彩之處,正是擺盪於「擬古」、「創變」兩端之間各式各樣的拉鋸、掙扎、妥協和堅持。
本書對《紅樓夢》的說解方法不同於較為盛行的考證、索隱諸派,而側重闡明《紅樓夢》在文學形式和思想義理層面與儒、道典籍的深層聯繫,為發掘《紅樓夢》的文化精神奠定方法論上的基礎。其研究方法承繼清代的評點派紅學而來,吸收其利用儒家經義闡釋《紅樓夢》的基本觀點,進而將其系統化、理論化,推衍其義,從而在《紅樓夢》文本形式構造層面與經書的內在聯繫進行了闡釋發明。該書認為,《紅樓夢》利用依託經學理論而產生的評點紅學中的立象、錯綜、影身、敷演等方法形成了外在的文本屏障,闡明這些方法有利於深入文本底層,進而為理解《紅樓夢》的內在思想義理掃清障蔽。本書前六章闡釋了理解《紅樓夢》形式法則的八個理論,後二章則對其依託經義和超越經義的層面分別進行了嘗試性的探微。
楊牧是當代華文文學經典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評論家,又兼擅編輯與出版。其自許為健全的東方知識分子,和歐洲文藝復興(Renaissance Man)傳統下的典型。當代華文文學界對楊牧文學的評論與研究日夥,「楊牧學」業已隱然成形。本編收錄海內外傑出學者專家研究楊牧作品的論文計九篇、十餘萬字,以為「楊牧學」之基奠拋磚引玉。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花蓮。花蓮中學畢業後進入東海大學歷史系,後轉至外文系,並長期跟隨徐復觀先生研習中國古代文學。1964年負笈美國,先後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自此在美任教超過三十年。楊牧自1960年以「葉珊」筆名出版第一本詩集《水之湄》(藍星詩社)起,迄2016年完成歐洲中世紀傳奇《甲溫與綠奇俠》的翻譯為止,共出版詩、散文、劇本、文學評論等專輯近五十種,作品被譯成十數種外語流傳全球,被譽為台灣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
現代詩人的詩作手稿,是詩學的無窮事件,記憶了走向一首詩最完美的那刻之前的種種可能。一首詩的手稿及其版本,為定稿空間之下的地層,時間之前的歷程。詩手稿的時空間,所容納文字跡軌之歧出發展、刪劃遮蔽、圈勾調動,使其帶符號系列輻湊感。堆壘載負著定稿生成前種種的如此詩手稿,更成為探析一首詩定稿時,可以引為線索之詩原型象徵。謬斯胎骨孕生其中,詩心胎動則以字跡怦然。 臺灣現代詩在20世紀至21世紀之發展,最主要的書寫方式為持筆手寫,因而隨創作發展,連帶極大量的積累生成的現代詩手稿,無疑是探究臺灣現代詩學重要的文本。然而臺灣現代詩手稿的數量,卻無法形成臺灣現代詩學之研究能量,彼此之間可謂不成比例。這主要受限於臺灣現代詩手稿缺乏有系統的收集整理,單一個人現代詩研究者難以突破,此外強勢的傳播印刷出版體系,整潔精美的印刷詩集,也容易使一般現代詩研究缺乏一首詩在印刷之前的手寫版本意識。是以相對於歐陸,特別是法國,透過國家圖書館與手稿研究中心合作所穩健形成的手稿學研究傳統,臺灣現代詩手稿學之研究可謂隱而不彰。 現代詩手稿學研究價值,可對應《文心雕龍》神思及至物色之創作論,以具體手稿實證性地看見詩人在一首詩生成歷程中,所經歷的書寫難題、嘗試路徑、斟酌考量。這些修改軌跡,都是整潔乾淨的印刷詩集所不能看見的。這使得過往以印刷定稿所籠統言之的書寫意識、詩眼等,得能以於印刷定稿之前的具體手稿進行實證。可以說,手稿提供了定稿一份層次,使手稿與定稿彼此共構為詩學可具體考掘的語言地層,以及體現的詞彙塊莖。 本書聚焦出臺灣現代詩手稿學的三大問題意識:(1)現代詩手稿版本中的詩修辭實踐,如何發展出語言姿勢的調配、部署,以反映出詩人自我詩語言意識與詩美學理型?(2)現代詩手稿版本內前/潛意識的精神地理樣態,與外部詩學典律、話語情境存在的詩語言關係?(3)現代詩人使用的語文書寫工具與承載文本媒介變化,如何移轉出手稿版本現代性與後現代課題? 在實際研究推動上,本書以執行科技部三年期專題研究計畫所積累整編之臺灣現代手稿資料庫為文本基礎,具體整理歸納臺灣現代詩手稿的書寫工具、稿紙等物質,以及詩文本發生歷程涉及之「起草—草擬稿—初定稿—手寫定稿—印刷修改稿—印刷發表刊印稿」之版本界稱,以及增刪調動之符號與書寫修改熱區等概念。進一步體系化地,建構臺灣現代詩手稿學內在之「版面歷程現象論」、「連續性與異常為之意識論」、「母語與跨國語之語言政治論」、「語言文字之動靜空間美學論」的主題架構,凝聚臺灣現代詩手稿文本之意向動力與塊莖散佈生成型態。s
本書以北宋筆記為研究對象,通過逐一細讀文本,揀選特別受到北宋文人關注的人物、故事,並對類似故實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其間的同異與衍變。前三章討論筆記中「敷衍故實」、「指事陳情」小說手法的具體運用:「編造詩文傳敘之本事」,剖析文學故實的再造;「編創前代政治家舊事」及「編撰當時文人之事實」,則展現北宋文人的觀點立場。後兩章分別聚焦於「陶穀形象之轉變」,「蘇軾、王安石形象之形成」,揭示當時文人寄寓於筆記載錄形式、平實敘事下的評價看法。本書除了釐清不少文學上的爭論、辨析因北宋筆記而產生的謬誤,通過小說手法之展現,亦顯示北宋筆記推崇讀書博學、標榜「理趣」的文化基調;經由陶穀/蘇軾、蘇軾/王安石之對比,展現北宋重視器識操守之文化面向。結合過去所研究的北宋傳奇,更進一步說明筆記之「敷衍故實」、「指事陳情」或傳奇之「深覆典雅」,無不展現北宋文人擅長於將用意寄託包裝在故實或文字之中,讀書博學不出以張揚炫耀,深自曲隱,呈現出「自造平淡」的內涵與文化。
本書為作者閱讀古籍之心得記錄,分為四卷:「讀經」、「讀史」、「讀子」、「讀集」,共五十篇。每篇從不同角度探討古籍中之問題,頗多新解,極具參考價值。
本書內容分上、下兩編:上編是紀念文集,皆是由兆祐先生的學生們執筆撰寫,內容約略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劉兆祐教授與中央圖書館〉(陳惠美)、〈劉兆祐教授與東吳中文系〉(丁原基)、〈啟迪和教誨─劉兆祐教授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馮永敏)等三篇,足以將先生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與成就,敘述清楚。其次是:〈淺述劉兆祐教授的目錄學研究〉(王國良)、〈劉兆祐先生的版本學〉(陳恒嵩)、〈劉兆祐先生與圖書辨偽〉(林慶彰)、〈劉兆祐教授的宋代文獻學〉(黃智明)、〈劉兆祐教授與古籍整理〉(黃智信)、〈劉兆祐教授與圖書文獻學研究〉(陳仕華)、〈寓教於文─論劉兆祐教授現代文學創作之特色〉(張雙英)等七篇,闡述先生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也重新喚起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兆祐先生在現代文學的創作上亦有驚人的成績;〈一盞學術明燈─劉兆祐教授的《國學導讀》〉(黃文吉)、〈劉兆祐教授與《治學方法》〉(馮曉庭)、〈劉兆祐教授與國語文教育〉(葉純芳)、〈劉兆祐教授與雙溪文學獎〉(游勝冠)及〈臨溪路印象〉(鹿憶鹿)等篇是訴諸感性之文字。最後有張曉生的〈劉兆祐教授學行年表〉,總括兆祐先生執教杏壇的優越紀錄。 下編是2007年4月27、28兩日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中山文化暨古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計二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