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刷限量套書採布面精裝、設計書盒收納,絕對值得收藏! ★詩選由谷川俊太郎常年的譯者與研究者田原編選與翻譯 ★一、二冊合計收錄谷川俊太郎四百餘首經典作品 ★特別收錄谷川俊太郎親撰繁體字版序言,以及谷川年表簡編和譯者田原萬字專訪「寫詩是我的天職」,有助於讀者瞭解其創作的脈絡與軌跡。 「我年輕時曾立志當一名詩人,可在見到谷川的詩歌才華之後,我放棄了這一夢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如果我是天才的話,谷川俊太郎就更是天才。」——攝影家荒木經惟 「我深受谷川先生《二十億光年的孤獨》的影響,感覺自己渺小的生命就在宇宙中,在宇宙中喜歡上一個人。」——演員黑木瞳 閱讀宇宙詩人的沉默之聲。 語言屬於人類,沉默則屬於宇宙。 沉默中蘊含著無限的力量。 無論在任何時代,沉默,都是即使遠離語言也有可能存在的廣義上的詩意之源。 ★「我不迷戀詩,可是我迷戀這世界。」 他寫遙遠的宇宙星球,寫路旁小花,寫心愛的小狗,也寫詩人的亡靈,寫青春的少年,也寫佝僂的老人;因為喜歡雲所以寫了喜歡雲,被音樂打動時就把它翻譯成語言……記錄生活與生命的瞬間,表現詩人自我的內心世界,也追求與讀者共享感動。 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家喻戶曉的詩人。在日本,他擁有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學齡前的兒童、少男少女、青壯年人、老人甚至家庭主婦以及知識階層的文化精英和大學教授等等。因此他被冠以「國民詩人」,同時還被稱為「宇宙詩人」和「教科書詩人」。因為他的作品數十年如一日,被日本每年出版的各種版本的高、中小學課本和大學教材採用。 有人曾問谷川寫詩時設想的讀者年齡層,他當時回答「從0歲到100歲」,這真不是開玩笑。 ★「靈感在超越理性的地方,把詩人與世界、人類和宇宙連接在一起。」 在超過七十個年頭的創作歷程中,谷川俊太郎寫下了許多重要作品,在日本現代詩壇,一直走在嘗試和探索詩歌的最前列。他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中成長。嫺熟的表現技巧和對日語的巧妙運用和發揮、人類的悲歡離合、孤獨與生死、存在與虛無、宇宙與想像在他的詩篇裡被表現到了極致。他的詩一邊紮根日本本土文化的土壤,一邊深得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精髓。他以平易的語言表達深刻,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複雜,呈現出人類精神生活的共同困惑,並體現出精湛的文學品質。因此,在他的母語之外,他的作品也與域外的讀者產生著共鳴,來自不同語種的讀者,都能從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籍。谷川用他的詩歌再次證明:他的詩篇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久遠而黯淡與老朽,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時間的深處獲得新生,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二十一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被公認為是前所未聞一種新穎抒情詩的誕生,轟動日本文壇。手塚治虫因此邀請他為其動畫《原子小金剛》主題曲作詞;少年時的大江健三郎閱讀谷川的作品後,自覺缺乏寫詩的天賦,放棄了詩歌創作。谷川也曾與日本藝文界許多人合作,曾為宮崎駿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主題曲寫詞,為荒木經惟的寫真集配詩,也為瑞士畫家保羅•克利的畫配詩,與導演寺山修司合作廣播劇創作,也與松本大洋一同合作出版繪本,近期還與人氣攝影師川島小鳥合作攝影集等。 ★「我寫詩只是為了生活,至今我還靠著一支筆生活。」 曾於2014年受邀參與台北詩歌節的谷川寫下: 「十幾歲的我什麼都沒想就寫了詩 因為喜歡雲所以寫了喜歡雲 被音樂打動時我就把它翻譯成語言 我不在乎是否為詩 有些語言的關聯是不是詩 這種事人隨便決定就好了 一直寫了六十多年詩的我現在也這麼想 於台北詩歌節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誠如谷川俊太郎詩作的譯者田原所説,「時間是詩人最大的敵人,而谷川卻一直與之抗衡。」即便已過古稀之年,谷川依舊堅持創作,做各種不同嘗試,欣然享受寫詩的意趣,年老的他也為此深感喜悅。
★特別收錄谷川俊太郎親撰繁體字版序言★特別收錄谷川俊太郎處女詩作〈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與散文詩、十四行詩等不同嘗試的創新詩作★特製雙分書線布面精裝閱讀宇宙詩人的沉默之聲。語言屬於人類,沉默則屬於宇宙。沉默中蘊含著無限的力量。無論在任何時代,沉默,都是即使遠離語言也有可能存在的廣義上的詩意之源。年逾九十高齡的谷川俊太郎,自二十一歲發表《二十億光年的孤獨》(1952年)處女詩集開始,已經寫詩超過七十個年頭。本書由谷川俊太郎常年的譯者與研究者田原編選與翻譯,一、二冊合計收錄谷川俊太郎寫作生涯中四百餘首經典作品。★「我不迷戀詩,可是我迷戀這世界。」他寫遙遠的宇宙星球,寫路旁小花,寫心愛的小狗,也寫詩人的亡靈,寫青春的少年,也寫佝僂的老人;因為喜歡雲所以寫了喜歡雲,被音樂打動時就把它翻譯成語言……記錄生活與生命的瞬間,表現詩人自我的內心世界,也追求與讀者共享感動。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家喻戶曉的詩人。在日本,他擁有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學齡前的兒童、少男少女、青壯年人、老人甚至家庭主婦以及知識階層的文化精英和大學教授等等。因此他被冠以「國民詩人」,同時還被稱為「宇宙詩人」和「教科書詩人」。因為他的作品數十年如一日,被日本每年出版的各種版本的高、中小學課本和大學教材採用。有人曾問谷川寫詩時設想的讀者年齡層,他當時回答「從0歲到100歲」,這真不是開玩笑。★「靈感在超越理性的地方,把詩人與世界、人類和宇宙連接在一起。」在超過七十個年頭的創作歷程中,谷川俊太郎寫下了許多重要作品,在日本現代詩壇,一直走在嘗試和探索詩歌的最前端。他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中成長。嫺熟的表現技巧和對日語的巧妙運用和發揮、人類的悲歡離合、孤獨與生死、存在與虛無、宇宙與想像在他的詩篇裡被表現到了極致。他的詩一邊紮根日本本土文化的土壤,一邊深得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精髓。他以平易的語言表達深刻,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複雜,呈現出人類精神生活的共同困惑,並體現出精湛的文學品質。因此,在他的母語之外,他的作品也與域外的讀者產生著共鳴,來自不同語種的讀者,都能從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籍。谷川用他的詩歌再次證明:他的詩篇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久遠而黯淡與老朽,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時間的深處獲得新生,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二十一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被公認為是前所未聞一種新穎抒情詩的誕生,轟動日本文壇。手塚治虫因此邀請他為其動畫《原子小金剛》主題曲作詞;少年時的大江健三郎閱讀谷川的作品後,自覺缺乏寫詩的天賦,放棄了詩歌創作。谷川也曾與日本藝文界許多人合作,曾為宮崎駿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主題曲寫詞,為荒木經惟的寫真集配詩,也為瑞士畫家保羅‧克利的畫配詩,與導演寺山修司合作廣播劇創作,也與松本大洋一同合作出版繪本,近期還與人氣攝影師川島小鳥合作攝影集等。★「我寫詩只是為了生活,至今我還靠著一支筆生活。」曾於2014年受邀參與台北詩歌節的谷川寫下:「十幾歲的我什麼都沒想就寫了詩因為喜歡雲所以寫了喜歡雲被音樂打動時我就把它翻譯成語言我不在乎是否為詩有些語言的關聯是不是詩這種事人隨便決定就好了一直寫了六十多年詩的我現在也這麼想於台北詩歌節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誠如谷川俊太郎詩作的譯者田原所説,「時間是詩人最大的敵人,而谷川卻一直與之抗衡。」即便已過古稀之年,谷川依舊堅持創作,做各種不同嘗試,欣然享受寫詩的意趣,年老的他也為此深感喜悅。特別收錄:能持續在台灣出版作品,並帶來集結畢生經典作品的詩選全集,谷川俊太郎特別撰寫繁體版序文,向台灣讀者致意。
★特別收錄谷川俊太郎童詩創作與未收入詩集之作品★特別收錄谷川俊太郎年表簡編和萬字專訪「寫詩是我的天職」★特製雙分書線布面精裝閱讀宇宙詩人的沉默之聲。語言屬於人類,沉默則屬於宇宙。沉默中蘊含著無限的力量。無論在任何時代,沉默,都是即使遠離語言也有可能存在的廣義上的詩意之源。年逾九十高齡的谷川俊太郎,自二十一歲發表《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處女詩集開始,已經寫詩超過七十個年頭。本書由谷川俊太郎常年的譯者與研究者田原編選與翻譯,一、二冊合計收錄谷川俊太郎寫作生涯中四百餘首經典作品。★「我不迷戀詩,可是我迷戀這世界。」他寫遙遠的宇宙星球,寫路旁小花,寫心愛的小狗,也寫詩人的亡靈,寫青春的少年,也寫佝僂的老人;因為喜歡雲所以寫了喜歡雲,被音樂打動時就把它翻譯成語言……記錄生活與生命的瞬間,表現詩人自我的內心世界,也追求與讀者共享感動。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家喻戶曉的詩人。在日本,他擁有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學齡前的兒童、少男少女、青壯年人、老人甚至家庭主婦以及知識階層的文化精英和大學教授等等。因此他被冠以「國民詩人」,同時還被稱為「宇宙詩人」和「教科書詩人」。因為他的作品數十年如一日,被日本每年出版的各種版本的高、中小學課本和大學教材採用。有人曾問谷川寫詩時設想的讀者年齡層,他當時回答「從0歲到100歲」,這真不是開玩笑。★「靈感在超越理性的地方,把詩人與世界、人類和宇宙連接在一起。」在超過七十個年頭的創作歷程中,谷川俊太郎寫下了許多重要作品,在日本現代詩壇,一直走在嘗試和探索詩歌的最前列。他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中成長。嫺熟的表現技巧和對日語的巧妙運用和發揮、人類的悲歡離合、孤獨與生死、存在與虛無、宇宙與想像在他的詩篇裡被表現到了極致。他的詩一邊紮根日本本土文化的土壤,一邊深得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精髓。他以平易的語言表達深刻,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複雜,呈現出人類精神生活的共同困惑,並體現出精湛的文學品質。因此,在他的母語之外,他的作品也與域外的讀者產生著共鳴,來自不同語種的讀者,都能從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籍。谷川用他的詩歌再次證明:他的詩篇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久遠而黯淡與老朽,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時間的深處獲得新生,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二十一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被公認為是前所未聞一種新穎抒情詩的誕生,轟動日本文壇。手塚治虫因此邀請他為其動畫《原子小金剛》主題曲作詞;少年時的大江健三郎閱讀谷川的作品後,自覺缺乏寫詩的天賦,放棄了詩歌創作。谷川也曾與日本藝文界許多人合作,曾為宮崎駿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主題曲寫詞,為荒木經惟的寫真集配詩,也為瑞士畫家保羅‧克利的畫配詩,與導演寺山修司合作廣播劇創作,也與松本大洋一同合作出版繪本,近期還與人氣攝影師川島小鳥合作攝影集等。★「我寫詩只是為了生活,至今我還靠著一支筆生活。」曾於2014年受邀參與台北詩歌節的谷川寫下:「十幾歲的我什麼都沒想就寫了詩因為喜歡雲所以寫了喜歡雲被音樂打動時我就把它翻譯成語言我不在乎是否為詩有些語言的關聯是不是詩這種事人隨便決定就好了一直寫了六十多年詩的我現在也這麼想於台北詩歌節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誠如谷川俊太郎詩作的譯者田原所説,「時間是詩人最大的敵人,而谷川卻一直與之抗衡。」即便已過古稀之年,谷川依舊堅持創作,做各種不同嘗試,欣然享受寫詩的意趣,年老的他也為此深感喜悅。特別收錄:本書詳載了谷川作品出處並附上詩人的創作年表,且收錄了譯者田原對谷川的萬字創作訪談「寫詩是我的天職」,有助於讀者瞭解詩人創作的脈絡與軌跡。
凝視青春的孤獨與未來,一個人面對宇宙的絮語。少年詩人最美的情感。華文世界首次出版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處女詩集,2021年繁體中文新版,中日文對照,一覽詩人的初心。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家喻戶曉的詩人。在日本,他擁有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學齡前的兒童、少男少女、青壯年、老人甚至家庭主婦以及知識階層的文化精英和大學教授等等。因此他被冠以「國民詩人」,同時還被稱為「宇宙詩人」和「教科書詩人」。他的作品數十年如一日,被日本每年出版的各種版本的高、中小學課本和大學教材採用。谷川用他的詩歌再次驗證了四個字:「易讀」和「耐讀」。他創作於半個多世紀前的作品,至今仍被廣泛地閱讀,他的一本詩選數十年來可以重印五十多版次,累積銷售八十餘萬冊。時間、讀者和谷川俊太郎自身的詩歌都已經證明:他的詩篇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久遠而黯淡與老朽,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時間的深處獲得新生,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谷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作為人有兩種存在:社會存在和宇宙存在。詩人的情況稍有不同,對我而言,宇宙存在更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我更看重宇宙存在呢?因為當一個詩人建立一種宇宙觀時,他才能夠超越這個時代的局限性。然後詩人的眼光也許會放得更遠,能夠看到更遙遠的未來,或者眺望到更遙遠的過去。我的第一本詩集叫作《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從這個書名你可以看出,我是作為一個宇宙中存在的詩人出發的,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個特定社會和時代生存的詩人。」或許正如他所言,他才用「詩歌這種無政府語言」(谷川俊太郎 語)跟現實生活與時代政治保持著適當的微妙距離,超越這個時代並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語言和詩情。這本寫於詩人17至19歲的詩集出版,是當時日本詩歌界的一樁「大事件」,被公認為是前所未聞一種新穎抒情詩的誕生。這個事件的鮮活性至今沒有因時光的流逝而淡出讀者的視野和記憶,讀者的閱讀熱情也不曾因時代的變遷而消減。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即使再過一百或五百年,我們相信,時間會證明谷川詩歌文本的普遍性;證明他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一流想像力和感受性,以及一流的語感和他詩藝渾然一體的平衡性;證明這些詩篇具備了穿越語言、時間與空間的力量。
《定義》是一本跳脫語言限制的創新之作。 詩人將對「物」的本質和概念思索以精妙的文字意象表達, 充滿了想像與哲學思辨。 權衡谷川的整體作品,在語言和形式上以散文呈現的《定義》可說是他尋求改變和對當時既有的創作手法陷入危機感的產物。對谷川而言,雖說「語言是一種技術和職業工具」,而且還經常與他「生活的真實相抵觸」,但嶄新的語言可以說是他的宗教。他曾說過:「在科學家們讓嶄新的航艦飛向宇宙時,詩人讓嶄新的語言走向世界。在宇宙的沉默中,它們同樣是一種武器,一種讓人類存續的武器。」 在谷川近七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對語言的求新求變是非常迫切的。這也使他很難在創作上滿足或沉湎於一種固有的創作手法,完全以不同手法創作的《定義》就是這種追求的最好體現。這種「喜新厭舊」的創作哲學使他不斷地自我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谷川之所以持續不斷向讀者呈現嶄新的作品,也與他的這種追求分不開。 單從《定義》的語言特點來看,它的反詩歌行為一目了然。這種行為首先體現在它的語言形式上。為了清楚地表達出一個意義,或者說清楚地為一個意義的定義命名並使其正當化,詩人不得不暫時放棄詩歌的外在形式,採用寫實的散文體創作。書中除了〈一部限定版詩集《世界的雛形》目錄〉一詩是以詩的形式行文外,其他篇章均是以散文和散文詩的形式出現。但其實構成這些詩篇的內在本質還是十分詩性的。即《定義》是外表上的散文,內涵上的現代詩。 ◆物的聲音 「物」在本書中作為被描述的主體對象,赤裸裸地呈現出了自己的自然「原形」和存在狀態。谷川在對「物」的刻畫上,是直接和集中的,沒有多餘的修飾和鋪墊,可謂直抵「物」的內心。「物」在此是與詩人處在對等的位置上,或者說詩人是將同樣重量的主觀和客觀的砝碼放在了表現的天秤上。詩人在此只是替「物」陳述它沉默的語言。因此,「物」在這裡的「身分」是明確的,與詩人的關係也是親密的。 詞彙在這部詩集裡是被詩人搜索枯腸般地精挑細選過的,同時每一個詞彙又像是被詩人放在天秤上小心慎微地稱量過一樣,最後被他安置在每一個詩篇裡必須承擔的位置上,為「定義」抽象的意義和實際的意思提供了足夠的說服力。《定義》既是詩人竭力命名的結果,又是「物」在《定義》中自身的「發言」紀錄。是一部「再次向詩歌與日常生活語言提出嶄新問句所產生的作品集」。 《定義》的價值不光在於它深刻揭示了語言意義的內在本質(包括抽象和具象的,也包括暗示和本質的),同時顯露出詩人的另一種詩歌美學,和詩人擺渡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所付出的努力與投入精神。詩人在此明確地向我們展示了詩歌的另一種寫作可能和表現方式。《定義》既動搖了我們對詩歌持有的既定觀念,也是對詩歌固有概念的悖謬和反叛,同時具備了批判意識和嘗試精神。谷川曾說「日語即使是用散文的形式也無法把意義準確表達清楚」,《定義》的寫作,彌補了這個缺憾,把日語與生俱來在表現上的不可能接近成了可能,打破日語語言本身的曖昧,將語言的意義展現到最精確的地步。 ◆關於《定義》,我是寫沒有名字的存在 《定義》就像中國自古就有的「詠物詩」,都不是太強調詩人的主觀色彩,而是客觀地,有時甚至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出一個真實的「定義」或意義的輪廓。 在這本詩集裡,谷川對「物」,比如杯子、剪刀、蘋果甚至排泄物都進行了深情的「凝視」,甚至這個「物」還會掙脫物的本體,來揭示生命和真理。谷川這種對萬物的深情是從何而來?詩人曾在接受媒體訪談時,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是在寫語言誕生之前便存在的物質。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物質都有人類命名的名字,每個人都是通過那些被人類命名的名字來認識世界萬物。 人也是在沒有名字之前便存在。我寫物就跟人類一樣,它們跨界存在,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在沒有名字之前跟人類一樣都是無名的存在。 我想越過這些被命名的名字,在它們被命名之前是什麼樣的存在,我想寫那種狀態。 當然,這必須建立在語言之上,通過文字的敘述,最終完成《定義》。
純淨且無限溫柔的詩之恩寵終於降臨。 這是獻給永恆生命的爽朗彌撒曲, 也是紀錄深刻時光、洋溢律動感的悠揚話語。 谷川俊太郎的這本短詩集被稱為以小見大、以短見長,集日本傳統的定型詩——短歌和俳句,以及中國古典詩作的簡約精緻,意境鮮明深遠等特點於一身,為日本現代詩的抒寫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於2002年首次出版時,在日本詩壇引起了熱烈迴響。 這些作品對於熟悉谷川詩的讀者而言,首先感受到的莫過於語言和詩歌形式上的變化。全書盡是短詩,每首詩的每一段落皆由三行組成,是谷川在探索作為詩人的另一種出發——他要發出至今他沒有發出過的聲音,抒寫他至今未曾抒寫過的詩歌形式。 在這些短詩裡,谷川刻意追求語言的純粹與乾淨——去繁就簡,盡可能地丟掉對語言的誇飾,也不再對語言施加的各種情感色彩下工夫。精短的詩句縮減了語言自身的鋪陳,「點到為止」,讓經過詩人錘煉的詞語餘音,綿延在被詩人省略掉的那些語言裡。 這些詩雖然句式短,用詞少,卻能徹底展現語言本身的感性。這一點與短小精悍的日本短歌和俳句,以及中國古代五言七律的古詩特點有相同之處。是典型東方詩人的特色與優勢。 在詩歌語言的節奏上, 谷川也有意在這些詩篇中放慢了以往詩歌中的快捷速度,彷彿在追求一種「慢」的節奏。即使是詩篇的抒情和敘述,也是不動聲色地娓娓道來,使這些語言顯得平靜沉著,緩慢和安詳,還原語言本來的面目和秩序,給讀者留下很大的餘味和思考空間,與谷川以往氣吞河嶽的氣勢以及激情飽滿的詩篇正好形成了對比。 詩歌短小,不見得其承載的意義就短小,其實短詩的書寫,恰恰是謬思對詩人提出的挑戰,就是在極其簡短的語詞裡,要表達出無限的意義。比起長詩和句子冗長的詩句,短詩對語言的洞察和敏感及對一首詩全體的整合與權衡,難度更高。 綜觀這些作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那就是圍繞生命、人性、生存等而展開,甚至讓一些普通的日常事件也成為詩歌創作的題材。這裡的「人」已經昇華到了生命與文化意義的層面,顯得具體,有存在感。當然作為現代詩,「人」在這些詩篇裡仍保有抽象的成分,而且有一定的彈性。詩人對人生意義的揭示在此更為直接和痛快,有時是「一語道破」,有時又是不動聲色的暗示,將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讀者。 谷川的這些短詩創作, 無論讀者是否認可是他全新的探求,都不得不為這種細緻的形式所觸動,詩短,句也短。從表象上看,似乎是詩人刻意在壓縮著語言,實則是他在語言內部擴展著空間。只是這種空間感不那麼虛無和飄渺,像一個可以感觸和撫摸的有秩序的實體。 如果把詩人比作廚師,那麼谷川的這本短詩集,是詩人端出的一碟碟精緻、色味俱全的「小菜」,味道經過詩人的改進和調味,材料是他的生命體驗和超過半個世紀寫作經驗的結晶,每一道都有獨特的色澤和味覺。 對於已屆古稀的谷川而言,詩歌不但是一隻「不死鳥」,更是讓它重新飛翔和啼鳴的開始。生命不老,探索不止,這也是創作手法多元並存的谷川詩歌精神之所在。 無論讀者怎樣解讀這些短詩, 它無疑都將成為谷川晚期創作的一個嶄新起點。
★日本「詩歌文學館賞」得獎作品 ★為了追求比意義更深的至高幸福,我只能繼續寫詩。 日本國寶級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詩擁有不分年齡、國籍的魅力,透過纖細的感受與觀察,將一般人難以感知的生活風景,以簡單自在的語言,乘載了深厚豐饒的意義,在文字的輕與意義的重之間,悠遊穿梭。 以《我》為名的詩集,在詩人隨心所欲的七十多歲時出版,是詩人重新省視自己人生的傑作。 步入晚年的谷川俊太郎不僅思維敏捷,而且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以每年至少出版一冊詩集的速度寫作。詩集《我》中,前半部有幾首幾乎是可以對號入座的寫實作品,尤其是《自我介紹》一詩,簡直就是詩人真實的自我寫照。個人經驗建立在想像之上,現實與虛擬交織其中,亦真亦幻,既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又有回味不盡的繚繞詩情。後半部的許多作品則是想像力編織出的產物,尤其是十二首「少年」組詩,雖都是虛構與想像,但絲毫沒有乏味枯燥、空洞的抽象性,閱讀時不僅使讀者產生似有非有的複雜感受,且能激發讀者更多的想像。這組詩既是在寫詩人自己,也是在寫讀者的你我他。詩人雖然邁入老境,但這部詩集仍使我們窺見詩人心中的少年,與詩人晶瑩的童心。 「為了追求比意義更深的至高幸福,我只能繼續寫詩。」谷川俊太郎以此向世人重新自我介紹,也透過這樣的宣言,確定自己作為詩人的職志。而讀詩的我們在詩句赤裸真誠告白的隻字片語中,也將閱讀當下湧自心底深處的自我投射於其中。彷彿在任何迷茫的時刻,都能從某一個篇章裡,找到解答與安慰。 沒有過度修飾的辭藻卻能展現出詩的純粹與精鍊,從詩句中得以照見人生,所以谷川俊太郎的詩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