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創作生涯裏,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進行雜文創作,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篇、凡百餘萬字的珍貴遺產。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罕見的豐碑。本書精選了魯迅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雜文八十餘篇。按順序分別選自《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和《集外集拾遺補編》。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加了解魯迅作品,我們在每篇雜文後邊附上了簡短的名家解讀。這些解讀一般不作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也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雜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截取了原文的某一個片斷。除了從宏觀上,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全面地認識魯迅雜文的成就外,對於魯迅的單本雜文集,我們也選了一些評論文章的片斷,以期讀者對魯迅某個時期雜文的獨特性與雜文整體的豐富性,獲得較多的瞭解和理解。魯迅先生一生酷愛美術,尤重版畫。對於優秀的外國版畫藝術,他殫精竭慮地介紹和傳播。對生於比利時而蜚聲全世界的麥綏萊勒更是推崇有加―—孤獨、彷徨和批判、反抗的形象和主題、氣氛,是這位藝術大師的追求和風格。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即購得了麥氏在德國出版的幾本畫冊,1933年擇其精華交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同時約請葉靈鳳、郁達夫和趙家璧,分別為麥氏的其他畫冊作序做系列出版。本書選取了麥綏萊勒的79幅木刻作品,作為插頁附在魯迅雜文精華之中。文、圖之間從表層來看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讀者在閱讀和學習魯迅雜文的同時,領略和欣賞曾被魯迅盛讚為「手腕極好」的麥氏藝術珍品,相信會獲得相當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
魯迅先生自1918 年創作散文詩《自言自語》至1936 年的彌留之作《死》和《女吊》,散文創作貫穿其戰鬥的一生。留下來的散文作品數量雖然並不多,卻字字璣珠,篇篇絕妙,成為20 世紀中國文學裏極具魅力的藝術珍品。散文詩《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先生親自編就的兩本散文集。此外,我們收集了散見於魯迅其他著作中「偏於敘事與抒情」的散文佳作21 篇,構成了魯迅散文創作的全貌。 魯迅的散文博大精深,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了解魯迅的作品,我們從有關評論中,相對應地在每篇散文後附上瞭解讀文字。這些解讀一般不做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都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散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是截取了某一個片斷。每則評論後大都標有寫作時間,以使讀者對魯迅散文的學習理解有一個大概的歷史感。 我國現代版畫藝術大師趙延年先生為魯迅先生的《野草》創作了精美的插圖,徵得趙延年先生的同意,茲收錄。魯迅先生一生鍾愛美術,尤重木刻藝術,極力收藏、介紹和推廣國外的優秀之作。對德國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藝術的推崇是眾所周知的,自不必贅言。魯迅先生對德國另一位「革命的畫家」梅斐爾德也有相當高的評價,並將其為蘇俄小說名作《士敏土》的木刻插圖介紹給中國的讀者。本書選取了珂勒惠支和梅斐爾德的木刻作品,同時將魯迅先生關於珂勒惠支及其作品的評價作為「輯外」的散文附於最後,在閱讀和學習魯迅散文作品的同時,欣賞這些版畫藝術和魯迅先生對其的認識,我們相信,讀者一定會獲得許多逆料不到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
一篇好的演說,要累積多少的人生歷鍊與經驗法則。它是最能激勵人心與震撼世界的聲音!一本好書可以轟動一時,一篇好的演說可以傳誦千古…… 政治家的熱忱、科學家的縝密、思想家的深邃、文學家的浪漫、哲學家的睿智……在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大舞臺上,英雄豪傑、時代精英、有識之士,他們一幕幕精彩演講叩動和喚醒無數人的心靈,吹起行動的號角,產生著巨大的力量,迴響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而流傳下來的一篇篇演講詞,無不顯露出演說者的智慧與才情,它們是歷史的音符、時代的記錄、藝術的絕唱、智慧和思想的結晶。經過時間的洗禮,這些演說文章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別、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 演說是一門語言邏輯巧妙運用的學問,無論是經過深思熟慮寫成的講稿,還是慷慨激昂的即興演說,它的背後都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口才訓練和文化積澱;演說更是一種機智幽默激勵人心的藝術,它把社會文化、道德倫理、政治軍事等有機融匯在一起,把語言的美與生活的真―—如藝術般完美而巧妙地結合。 一次成功的演講,可以對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產生重大的影響;一篇引人入勝的演說,往往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享受和情感的震撼。一個人在其一生中,閱讀一定數量的優秀演講,在領略演講詞的精彩語言和嚴謹思維的同時,體會演講者所闡述的人生與社會哲理,了解歷史和文化。不僅可以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增加知識儲備,獲得藝術薰陶,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完美,更能激勵自己力爭上游的勇氣! 因此,有人說「讀一篇好的演說,勝過讀一百本書!」一篇好的演說,並非音色絕美企求打動人心,也非指手畫腳光憑演技勝出。卡耐基也說過「能打動人心的話,才是最好的說話術。」 所以,從一篇好的演說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人的智慧與才華,它不但能打動人心,也能激勵人心,繼而產生無比的共鳴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世界上最偉大的演說》所選編的作品,雖不能概括一切,但其代表性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希望您能一讀再讀,而去體會「如何激勵人心」的箇中滋味……
不看宋史看甚麼?! 宋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六人無子繼位。這能說明甚麼?說明他們的生育能力實在有問題,那麼多女人(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卻還沒兒子―—丟人。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帝駕崩沒兒子繼位,問題相當嚴重,因為沒有明確的繼承人,甭想也會加劇宮廷內部的鬥爭。按說這種特殊的繼位形式肯定會造成國家危機,可怪了,人家沒有,不但沒有,還創造了不同凡響的時代!厲害吧? 著名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就連耶魯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喬納森,斯彭斯,他老兄對宋朝也曾有過這樣的評價:「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也是最成功的國家。」看到沒有?致力於挖掘歷史真相的專家們都這麼說,看來,宋王朝還真有兩把刷子―—事實上,人家真的有。 中國的四大發明,厲害吧,對人類發展起到多大推動作用啊!這個全世界都知道。值得強調的是,其中三大發明就出自宋代。比如,讓人類能夠更準確確定方位的指南針,能夠迅速傳播與記載人類文明的活字印刷術。第三項更牛,就是既能要人命也能破壞地球的火藥(雖然發明於唐代,但實用於宋代)。 這個朝代,還擁有很多世界之最,比如最早使用紙幣,最早出版醫學著作,最早研發出先進的冷武器,當然還研發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瓷器。瓷器這東西的英文「CHINA(中國)」就是源於這個。 宋朝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似乎需要出土更多文物來解疑,當然,也許永遠都解不開啦!比如宋太祖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打造的「燭影斧聲」懸案,以此引發的「金匱之盟」之謎等。還有個怪現象就是,宋朝繁榮而不強大,這都成為宋史的可讀性與亮點。當然,值得讀的並不只是這些懸疑,最有含金量的是歷史事件中,永遠包含著我們的生存經驗…… 本書特色 宋朝的故事最能夠體現人類生存中的弱肉強食,對於我們當代的生存策略有著典型的指導意義,透過此書你會掌握到謀取成功的所有法則。 開國皇帝燭影斧聲的懸案,血性繼位的金匱之盟,生存策略的充分體現,回溯時間深處的歷史,通感古今生存的共性。 強勁推薦了解宋朝的理由: 用樸實幽默的語言,本著歷史的真實性,鮮活地演繹了宋朝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故事雖然被時間埋進深處,但我們應該知道,過去的歷史還在我們身邊發生與重演。
酷! 穿上唐裝的樣子,有點兒酷! 可是我們需要的酷不是酷,而是唐朝的繁榮富強與國際影響力! 你只有強大了,才沒有反傾銷,沒有經濟制裁,沒有所謂的「三等公民」! 於是,我們努力著,並開始強大起來! 本書要用最樸實的語言,去講述那段最酷的故事!故事裡的唐高祖李淵出生了,上學了,青春期了,打工了,挨整了,革命了,成功地創造了大唐帝國! 他擁有了很多妃子,生了很多兒女,多得以至於死幾個也不心疼了! 於是,因為接班的問題,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 長江後浪推前浪,李世民把父親拍到沙灘上,開始了他的仁政治國,便有了貞觀之治,太平盛世,也因此美國有了唐人街,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唐裝而不是清裝! 反正就是那些事兒,很多人都說過了,但本書的唐朝肯定與別人的唐朝不同。這種不同需要你來鑑別,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就看看吧! 本書特色 透過本書的歷史事件,你會清晰地聆聽到,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單親家庭走出的開國皇帝, 隋末亂世中的群英大比武, 那些風流王子的名事名言, 玄武門事變中的兄弟相殘。 範本級的封建帝國,創造了多少驚心動魄,留下了多少難解之謎。 你想了解一些歷史的話,就看看唐朝的故事吧!這個時代最讓中國人揚眉吐氣!它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百花齊放,沒有經濟危機!本書用平易近人的語氣,講述了那段讓我們引以自豪的歷史……
作為文人,像紀曉嵐這樣的全才通儒,在乾、嘉兩朝並不乏其人,但像他那樣有機會接觸數千年來眾多的典籍,有清一代,也只有他一人。同時,紀曉嵐睿智機敏,幽默詼諧,又為旁人所不及,這給他的生活和事業平添傳奇色彩,人們從他的多才多智中,可獲得另外一種啟示。 本書的短文,是就紀曉嵐各生命階段作粗略的勾勒,集中寫他睿智多才、幽默滑稽、處世為人、學術觀點、文化思考。幽默滑稽,是紀曉嵐性格的一面,而嚴肅的思考則是他性格的另一面,只有這兩者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紀曉嵐。 紀曉嵐簡介: 紀曉嵐(1724.7.26~1805.3.14),清代乾隆年間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天資穎悟,才華過人,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 本書特色 紀曉嵐的機靈風趣、睿智幽默使人產生一種特殊的好感,是一個知名於學術界,其故事又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人物,本書的短文多角度地呈現其人品、文才、機智、幽默以及他在小說與評論中的特殊建樹,讀來既得到輕鬆愉快的享受,又可獲取豐富的文史知識。
世間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適,做一時君子易,做一世君子難,胡適真的就做了一世君子,胡適是中國現代思想史承前啟後的第一人,是宣導文學改良的代表人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本書精心編選了胡適的散文隨筆精要,讓您能窺見胡適先生思想寶庫中閃爍的數不清珍寶,也彰顯其治學、為人、處世的大師風範。 胡適簡介: 胡適(1891.12.17~1962.2.24),字適之,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無論是經邦治國、高瞻遠矚,還是出奇制勝,決勝千里,抑或是輕取富貴,修身持家,古人的種種智慧韜略,幾乎收攬無遺。 本書是根據《智囊補》編譯的,《智囊補》是明末文學大師馮夢龍先生晚年嘔心瀝血編纂的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搜羅宏富、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書中蒐集了從先秦至明末三千多年間經史百家、稗官野史,以及民間傳說中二千餘則以智取勝的事例。 全書共分十部二十八卷,所記的人物三教九流、多種多樣;所敘故事,上自治土安邦的經國大略,治軍作戰的用兵之策,決訟斷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財的精明算計,立身處世的生活錦囊,逢凶化吉的機敏權變;甚至於寵宦奸臣的陰謀詭計,損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惟恐失一哲人,漏一慧語」。所敘謀略智囊,共十部二十八卷,每部前有總敘,每卷前有題詩,於史料輯錄之外附有許多頗有見地的評述和按語,故「其描寫摹神處,能令人擊節起舞:即平鋪直敘中,總屬血脈筋節,不致有嚼蠟之誚」(馮夢龍:《新列國志·凡例》)。 因此,此書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歷代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青睞。但由於受時代和作者世界觀之局限,此書中存在不少封建糟粕,正人君子的大智大勇與奸邪人的陰謀詭計互現,加之作者用當時所流行的卻不為當代人所卒讀的文言文寫就,所以,按照「古為今用」、忠實於原著的原則,我們特地組織了十來位多年從事古文研究的專家學者,精心地選譯和評點,隆重地推出這部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智囊大全集》。 為方便讀者閱讀,以每十四卷成一分冊,全書二十八卷共分上下二冊,六十萬餘言洋洋灑灑,勢必滿足你探討智慧的野心!
無論是經邦治國、高瞻遠矚,還是出奇制勝,決勝千里,抑或是輕取富貴,修身持家,古人的種種智慧韜略,幾乎收攬無遺。 本書是根據《智囊補》編譯的,《智囊補》是明末文學大師馮夢龍先生晚年嘔心瀝血編纂的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搜羅宏富、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書中蒐集了從先秦至明末三千多年間經史百家、稗官野史,以及民間傳說中二千餘則以智取勝的事例。 全書共分十部二十八卷,所記的人物三教九流、多種多樣;所敘故事,上自治土安邦的經國大略,治軍作戰的用兵之策,決訟斷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財的精明算計,立身處世的生活錦囊,逢凶化吉的機敏權變;甚至於寵宦奸臣的陰謀詭計,損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惟恐失一哲人,漏一慧語」。所敘謀略智囊,共十部二十八卷,每部前有總敘,每卷前有題詩,於史料輯錄之外附有許多頗有見地的評述和按語,故「其描寫摹神處,能令人擊節起舞:即平鋪直敘中,總屬血脈筋節,不致有嚼蠟之誚」(馮夢龍:《新列國志·凡例》)。 因此,此書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歷代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青睞。但由於受時代和作者世界觀之局限,此書中存在不少封建糟粕,正人君子的大智大勇與奸邪人的陰謀詭計互現,加之作者用當時所流行的卻不為當代人所卒讀的文言文寫就,所以,按照「古為今用」、忠實於原著的原則,我們特地組織了十來位多年從事古文研究的專家學者,精心地選譯和評點,隆重地推出這部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智囊大全集》。 為方便讀者閱讀,以每十四卷成一分冊,全書二十八卷共分上下二冊,六十萬餘言洋洋灑灑,勢必滿足你探討智慧的野心!
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裏,湧現出了大量詩歌名家,創造出了五萬首之多的唐詩。它已經成為了傳承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了解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管道。古往今來,歷代人吟之誦之,和古人一起體味人生苦樂,感悟生活哲理,議論社會時弊……唐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數不盡的珍寶期待我們去發現、去採擷。 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的唐詩選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為當時社會風俗和詩家清規的限制,以「溫柔敦厚」的中庸之道來選擇詩文,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沒有入選,如《石壕吏》、《賣炭翁》等等。為了惠顧廣大讀者,我們繼承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的精華,又參照多種唐詩編本,精選出三百首唐詩,編成了這本唐詩大全集。目的在於為中學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以及愛好唐詩的廣大讀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讀物,為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質做出綿薄之力。 本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所選詩都是大家廣為傳誦的膾炙人口的佳作。如《靜夜思》(李白)、《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維)、《春曉》(孟浩然)、《石壕吏》(杜甫)、《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韻律和諧。其中的名言警句頗多,如「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滿城盡帶黃金甲」,「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 第二,所選詩的題材廣泛。有描寫自然景色的《望岳》(杜甫)、《望廬山瀑布》(李白)、《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有表現田園生活的《過故人莊》(孟浩然);有寫送別友人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有寫親情的《遊子吟》(孟郊);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車行》《石壕吏》(杜甫),……從邊塞風光到鄉野小景,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或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應有盡有。 第三,本書所選詩的詩人範圍比較廣泛。有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維、岑參、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也有鮮為人知的王侯、僧侶、歌女等。如黃巢、秦韜玉等。 第四,選擇詩歌體裁全面。五言、七言的古詩、律詩和絕句以及樂府的名家代表作品均有收錄。如五言古詩中有杜甫的《望嶽》、李白的樂府詩《將進酒》、王維的五律詩《山居秋暝》等等。 第五,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每首詩歌,我們在其後邊加上了非常詳細的注釋和優美、實用的賞析。注釋中包括有詞、字意思的解釋,以及詩中出現的典故故事等內容,力求使讀者更快更好地理解詩歌。我們在鑒賞詩歌的內容中,涉及部分詩歌句子的譯文和字、句運用起到的作用以及詩所表現的意境等等方面內容,資訊含量大。總之,我們以方便讀者為原則,盡可能地為大家欣賞詩歌提供幫助。 第六,本書精選了二百多幅名家畫作,圖文並茂,幫助讀者更好地領悟詩歌意境。 本書特色 提起唐詩,每個人都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 在唐詩裡,你會看到秀美的河山,你會聞到清新的花香,你會聽到離人的哀怨……
本書包含《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兩個部分。《中國小說史略》是部古典小說史名著,為魯迅先生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時的講義,以1935年北京北新書局改訂版為底本。該書是研究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首篇為《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以下各篇分論歷代小說作家、作品、流派及小說的藝術技巧、演變趨勢等,始於神話與傳說,迄於晚清譴責小說。《漢文學史綱要》為魯迅1926年在廈門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編寫的講義,題為《中國文學史略》;次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曾使用,改題《古代漢文學史綱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時定為《漢文學史綱要》。內容主要談的是漢文學和漢文學大家,描畫出了一條脈絡清晰的數千年中國文學「進行的線索」。
在魯迅的創作生涯裏,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進行雜文創作,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篇、凡百餘萬字的珍貴遺產。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罕見的豐碑。本書精選了魯迅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雜文八十餘篇。按順序分別選自《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和《集外集拾遺補編》。 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加了解魯迅作品,我們在每篇雜文後邊附上了簡短的名家解讀。這些解讀一般不作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也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雜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截取了原文的某一個片斷。除了從宏觀上,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全面地認識魯迅雜文的成就外,對於魯迅的單本雜文集,我們也選了一些評論文章的片斷,以期讀者對魯迅某個時期雜文的獨特性與雜文整體的豐富性,獲得較多的瞭解和理解。 魯迅先生一生酷愛美術,尤重版畫。對於優秀的外國版畫藝術,他殫精竭慮地介紹和傳播。對生於比利時而蜚聲全世界的麥綏萊勒更是推崇有加―—孤獨、彷徨和批判、反抗的形象和主題、氣氛,是這位藝術大師的追求和風格。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即購得了麥氏在德國出版的幾本畫冊,1933年擇其精華交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同時約請葉靈鳳、郁達夫和趙家璧,分別為麥氏的其他畫冊作序做系列出版。 本書選取了麥綏萊勒的79幅木刻作品,作為插頁附在魯迅雜文精華之中。文、圖之間從表層來看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讀者在閱讀和學習魯迅雜文的同時,領略和欣賞曾被魯迅盛讚為「手腕極好」的麥氏藝術珍品,相信會獲得相當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
魯迅先生自1918 年創作散文詩《自言自語》至1936 年的彌留之作《死》和《女吊》,散文創作貫穿其戰鬥的一生。留下來的散文作品數量雖然並不多,卻字字璣珠,篇篇絕妙,成為20 世紀中國文學裏極具魅力的藝術珍品。散文詩《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先生親自編就的兩本散文集。此外,我們收集了散見於魯迅其他著作中「偏於敘事與抒情」的散文佳作21 篇,構成了魯迅散文創作的全貌。 魯迅的散文博大精深,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了解魯迅的作品,我們從有關評論中,相對應地在每篇散文後附上瞭解讀文字。這些解讀一般不做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都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散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是截取了某一個片斷。每則評論後大都標有寫作時間,以使讀者對魯迅散文的學習理解有一個大概的歷史感。 我國現代版畫藝術大師趙延年先生為魯迅先生的《野草》創作了精美的插圖,徵得趙延年先生的同意,茲收錄。魯迅先生一生鍾愛美術,尤重木刻藝術,極力收藏、介紹和推廣國外的優秀之作。對德國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藝術的推崇是眾所周知的,自不必贅言。魯迅先生對德國另一位「革命的畫家」梅斐爾德也有相當高的評價,並將其為蘇俄小說名作《士敏土》的木刻插圖介紹給中國的讀者。本書選取了珂勒惠支和梅斐爾德的木刻作品,同時將魯迅先生關於珂勒惠支及其作品的評價作為「輯外」的散文附於最後,在閱讀和學習魯迅散文作品的同時,欣賞這些版畫藝術和魯迅先生對其的認識,我們相信,讀者一定會獲得許多逆料不到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