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師大國文系的出土文獻研究小組在接受師大教學發展中心補助「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後的研究成果,收錄十篇論文,內容包含出土文獻、文字與語法兩大領域的討論。全書涵括近年新出簡帛與焦點文字議題的討論:《清華二‧繫年》與《左傳》的對勘、《清華一‧保訓》的校釋、古文字中的「羹」字形體演變、《上博七‧楚居》中的季連段落校釋、《郭店‧成之聞之》引《書》的真義、《銀雀山漢簡‧官一》鉤沉、楚文字中的「沈」字形體辨析、《上博簡》中的通假校證、日本漢字與台灣漢字的形體差異,析論深刻,說解詳盡。
本書乃基於作者博士論文進行改寫,經過兩年修訂而成。針對中研院史語所在河南安陽考古所獲YH127坑,其中佔八成以上的賓組刻辭,進行了詳盡研究。作者以五年時間親驗此批重要文物,做出完整釋文與考釋,並整理其中有關戰爭、祭祀、傷病等卜辭事類,係連內涵,獲得可信的學術成果。此外,作者於是書中亦嘗試由前人未曾論及之面向切入,如甲骨比例還原、人為刮痕等,這類研究均有可觀之處。整體而言,本書結構嚴謹、立論翔實,在甲骨學及殷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舉凡世界主要文明,都自有其代代相傳的經典。「經」作為一種歷史概念,本身即代表著不同時代的觀念混合。尤其在經書的選編過程中,不但有各種後人對前代文獻的校勘、篩選、詮釋甚至誤讀,也滲入了各種國家、社會和學派的觀點。結合了原作的本意、每個世代的理解與注疏,層層疊疊,又藉經文融為一體。本書旨趣即在透過對《緇衣》篇不同版本的考釋,溯求文獻的原貌,並探究其演化、經化的歷史過程,以及成經後的演變。
本書主要是結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針對先秦儒家、道家哲學進行論題與學術分派的探索。共分四部份,第一是總論,探究如何運用出土文獻,提供哲學內容與思維的廣度、深度,並進行哲學起源與本原的探索。第二是針對道家資料,進行論題之差異與承傳的探究,以及老子之後道家學術的分流。第三是針對儒家資料,進行論題的發掘與說明,如「色」與「情」作為一哲學論題,是學界較少涉及的。由「色」與「德」的聯繫,導出曾子的重要;由「情」這一在《性自命出》、《性情論》的論題,關注到「情」在《樂記》的重要。第四主要是針對儒家與道家曾共同關注的論題,如「民之父母」、「心性情氣」看儒道之間的關係。
本書先指出郭店楚墓竹簡的研究意義,進而探討郭店儒簡中的〈緇衣〉、〈五行〉、〈窮達以時〉與〈六德〉,並對這些儒家文獻提出哲學詮釋。本書的結論則基於現代研究者的問題意識,試圖反省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的現代意義。又,本書的出版正逢郭店楚簡的釋文公布10週年,筆者在〈附錄一〉以述評郭店楚簡的研究現況的方式,指出這些出土文獻的研究方向與價值。另外,筆者自2003年以來即開始蒐集郭店楚簡的研究資料,將近900筆,筆者整理為「郭店楚墓竹簡研究資料目錄」,置於本書〈附錄二〉,以享學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自2001年出版以來,迄2007年底共出版六冊。本書以《上博楚竹書》(一)~(六)為主要的研究範圍,旁及楚系文字及其他古文字材料。全書內容軸心在「楚文字」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上博楚竹書》字詞柬釋」,柬選竹書文本有疑問之處作考釋;第二部分是「《上博楚竹書》文字資料運用及相關文字考釋」,是利用學界考釋《上博楚竹書》的最新成果來重讀舊有的材料;第三部分是「以古文字的角度討論《上博楚竹書》文本來源」,主要是從文字的角度出發,根據抄書人所寫的文字形體及用字習慣來判斷竹書來自哪一個國家。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楚文字心得的成果,期能對戰國文字的研究提供參考。
本書注譯〈采風〉〈逸詩〉〈內豊〉〈相邦〉〈昭王〉〈柬大王泊旱〉〈曹沫之陳〉七篇,承續1-3的作法,先從文字考釋下手,繼而釐清篇章大義,希望為學界提供一個便於參考的讀本。
本書是彙整筆者關於新出土文獻資料的研究。內容有序論一篇、郭店楚簡的研究二篇、上博楚簡的研究五篇、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研究二篇,共計十篇。
日本對於中國出土古文獻之研究,主要在東洋史、思想史的領域,專業研究者的數目有限,特別是郭店楚簡或上海楚簡等戰國楚簡的研究者更為少數,福田哲之教授多年來深耕於出土古文獻之研究,成果豐碩,而台灣大學佐藤將之助理教授將其精采作品翻譯出推薦給讀者,相信對於研究出土文獻者又是一大福音。
本書是針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所作的讀本,全書包含〈周易〉、〈仲弓〉、〈恆先〉、〈彭祖〉四篇。〈周易〉是目前可見最早的《周易》傳本;〈恆先〉則有道家最早而完整的宇宙生成論;〈仲弓〉寫仲弓將為季桓子宰,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彭祖〉寫狗老向彭祖請益所得。四篇內容對學術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本讀本在已有的基礎上又做了相當多的補充與修訂,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目前戰國楚竹簡材料出土的材料越來越多、公佈的速度越來越快,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精采,限於文字障,很希望能有一個讀本能把字辭解釋說清楚講明白‧本書剖析文字源流,疏通文義內容,先處理文字問題,為大家掃除文字障!時賢勝義,儘量收入,詳細著名出處,以收集思廣益之效,並利於學者援引。
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我還是在校學生的時候就有幸跟隨朱德熙、裘錫圭師參加了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整理工作,從此便對新出土的簡牘帛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畢業後,就職於北京中華書局編輯部,二十多年來因為工作和研究的關係,曾接觸過不少出土簡帛文獻。除少量出版過專書者外,大部分材料十分分散,不用說閱讀使用,就是查找起來也是極不方便,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深感有必要編寫一本小書,起碼將近幾十年來出土的簡帛材料或情況比較集中地介紹一下,這樣或許會給同行朋友們的學習與研究帶來一點便利。這就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初衷。
本書寫作分八個部分,分別對今本、帛本、簡本、《歸藏》之卦名進行研究;對今本、帛本、簡本六十四卦爻辭以及簡本有些卦中殘存的占問卜辭亦間做詮釋,我們可以藉此瞭解古人的實占情況;對今本、帛本《繫辭》異文做疏證(我們僅附六十四卦及《繫辭》的今本原文;另外,有些不重要的異文則不做詮釋)並對《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易》說做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