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解玄」與「玄解」兩大面向,攜手回答「玄從何處尋?」的探問。前者從反思湯用彤與牟宗三之玄學典範論述入手,探索其創闢性的格局及深遠的影響力,並從中得所浸潤與承繼,以尋求接著講的轉進空間。後者依《世說新語》四則與嵇康二論的詮釋縫隙展開,嘗試從以往的概念叢及形上王國中走出,循相須思維重返生活世界,開啟「類玄學」的視域。由是「玄」──傳統與當代之間的相互映照,便生發著意義的輝光及新理日出的潛力。(典範集成.思想8)
魏晉擅代之際,竹林七賢聚於山陽,避開政爭,高蹈出塵,或飲酒,或清談,或游浪山水,或切磋三玄、養生、音樂等學術議題。他們神交意契,精神挺立,風譽散於海內。其中嵇康的名論與阮籍的詠懷詩頗獲高評,形象也最突出;而山濤以《山公啟事》精於人事任用;向秀隱解《莊子》,大暢玄風;劉伶以〈酒德頌〉傳世不朽;阮咸則「神解」樂律;王戎擅史論及具軍事、經濟才。大抵七賢代表易代之際應世的七種不同面向:山濤出仕;阮籍虛與委蛇;王戎營利,以鄙吝自晦;劉伶落拓,自我放逐;向秀著述立說;阮咸沉迷音聲;嵇康則剛直忤世。嵇康以「峻」、阮籍以「慎」、山濤以「深」、向秀以「思」、王戎以「晦」、劉伶以「達」、阮咸以「清」為特質,形象鮮明,允為魏晉名士風度之型塑者。(博雅集林.思想2)
《淮南子》體系恢弘,然因其思想的多襲前修、駁亂龐雜,故自來罕受見重。本書擇採《淮南子》天文、地理、感應等三類記述,聚焦考建它們在周秦漢思想史之定位,並探索寓諸其中之王政旨趣,期能藉此,使《淮南子》思想的獨特性、關懷意向的終始統貫性,皆獲彰明。於此目標外,本書也將帶領讀者細味《淮南子》所記包含:星事宜忌、鬼神律令、空間幻異、感通化民……等之繽紛?奇的系列文字,以玩索意蘊,逐步探入此部經典的思維世界。(典範集成.思想7)
「本書提供對民間儒教一貫道在當代轉型與全球化過程中的深入理解,探討一貫道如何在近現代面對社會變遷與挑戰時,透過積極的調適與回應,從眾多救世團體與濟度宗教中脫穎而出,朝向世界宗教發展。書中分析了一貫道在國族主義、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潮、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現代化社會文化變革、傳統文化復振以及全球化新浪潮中的策略與變遷,展現其如何保持與時俱進,由以華人社群為主要基礎的華人宗教朝向跨國傳播世界宗教轉型的過程。」(博雅集林.宗教12)
本書旨在藉十九世紀「心說論爭」,展示朝鮮性理學發展至末期的面貌,並思考朱子學中可能蘊涵的道德動力問題。本書梳理了心說論爭中四位代表儒者的主要思想:奇正鎮「理一分殊」、李恒老「明德主理」、李震相「心即理」及田愚「性師心弟」,前三者代表退溪學在朝鮮末期的發展,田愚則代表栗谷學在朝鮮末期的思想。二造討論的焦點在「心」之概念,並直接關聯至對「工夫論」的不同理解,有助於思考朱子學中可能蘊涵的道德動力問題。(典範集成.思想6)
「儒教」對各時代的統治者來說,往往是有助於建構政治正當性的思想工具;但是對於民眾來說,更是一種深入精神心靈的宗教傳統。官方與民間的不同立場,如何持續磨合、互相調適?緣於這個問題,本書從清領時期出發,探討儒家教化在臺灣歷史中扎根的社會脈絡為何?歷經日治時期,又受到殖民體制何種影響?尤其是,戰後高中校園的「儒學/教」知識,與流行於大眾間的儒家宗教,在論述與組織兩個層面,各有如何的互動關係?本書的探索,將有助於讀者瞭解儒家教化在臺灣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定位。(典範集成.史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