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在路上── 用單車突破國家與國家疆界,用腳步丈量國土與國土風貌, 用出發,回應心之所嚮的北國召喚。   為什麼旅行?因為想要遇見。 喜歡小王子與狐狸的故事,因為遇見產生關係,你對我於是從此有了獨一無二的意義。因為每一次不可能相同的遇見,每個旅途上相遇的人遂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和異地的人事物相互碰撞後,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了,人生的風景也不一樣了。   人生何嘗不是趟不知道終點的旅行?旅行作家澤木耕太郎將人生定義為「途中發生的事」,打工換宿也好、露宿野地也好,橫越海峽也好、單車環島也好,到不了也好,臨時轉向也好,或許最終抵達的不是預期中的地方,但那又如何?在路上,追尋的不是終點,而是遇見。   從比利時、冰島、丹麥、荷蘭、到西班牙,作者透過從北歐冰島一路向南的旅行記事,帶領讀者一覽親身的所見所聞,與其說是雄心壯志遊遍天下,不如說是用自己獨特的眼光來紀錄所到的每每之處,書中沒有觀光文案包裝的珠光寶氣與絢爛華麗,而是重新描繪出一幅幅充滿樸實人文與最貼近生命最初樣貌的風景。   練就一身「飛到哪睡到哪」的坦蕩,旅行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旅行對李怡臻來說,指的不是體驗當地生活這件事,而是旅行本身就是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或許這樣認識世界的方式,許多人會替她捏把冷汗,但在長期廉價機票的訓練下,她已練就了一身「機場就是我家」的坦蕩,即使在荒郊野外睡覺(也犯法?)的世界,也努力當個抬頭挺胸活著的流浪漢,走到哪裡都能隨遇而安。   城市間的移動漩渦,將過往時空所遇見的老朋友通通捲到現在 過往幾年不見的朋友,隨著跨出國界的腳步,在比利時再次牽起會面的因緣;不論是九年前在英國一起擔任國際志工的朋友,或是路上認識的旅伴,就這樣將幾百公里的距離拉近了起來。朋友相聚,增添了在異地旅行的風趣,聊天聊到忘時的默契,也喚起了過去記憶中熟悉的那份溫暖,彷彿進入了時空的漩渦,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彼此捲在一起。   當歷經跋山涉水後所見的景色不如預期,你會掉頭就走?還是另尋他徑? 原本就對觀光包裝下的冰島樣貌不感興趣的她,非得親自來好好視察這個島嶼,尋找心目中的絕世美景,好不容易氣喘呼呼攻上了頂,眼前的景色卻是叫人失望……這時候若換作是你,會如何選擇?當她失望地遠離塵囂,選擇了乏人問津的小岔路繼續前行,最後看到的又是怎樣峰迴路轉的景色?在實際踏訪冰島這片國土後,如何拼貼心目中對這片淨土的想像?   昨日是歷史、明天是未知、今天是禮物,所以我們稱現在為禮物(present) 這是朋友馬汀與作者分別前在日記本上留給她的一段話。過去生活所留下的足跡,成為今天再次跨出步伐的禮物,而明天如何是個未知數,未來有更多精彩的冒險在等著!人生能夠擁有隨意出走與隨處移動的自主權確實是件再幸福不過的事了!旅行之所以有趣,在於途中所遇見的人事景物,哪怕一路上曲折蜿蜒、百般波折,難能可貴的一期一會,總是像未知的禮物在等著給予驚喜!
「瀨戶內海為什麼吸引我? 不僅是因為台灣四面環海,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 更因為一個島國的子民,除了對屬於自己的海與島充滿興趣, 對於別人的海與島,也充滿想要探究的期待。」   瀨戶內海上的小島,被稱為海上的珍珠。的確,純淨的瀨戶內海上大大小小的島不僅各有風情,也因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而漸漸養出了多采多姿,形態各異的藝術作品,自然地融入在當地地景中。在直島、犬島或小豆島上隨興走著,可能迎面而來就是某位大師的作品!   以往以歐州為觀察重點的老P和德朵夫人,這次來到了藝術與建築的新天堂樂園──日本四國地區的瀨戶內,除了同為島國子民的好奇心,日本知名建築家原廣司對於「離散型聚落」與「島嶼聚落」之的論述也深深吸引了他們,不管在台灣或在世界其它角落行旅,對於地域特性的追尋一直是他倆最感興趣的特色。而瀨戶內這塊相對本州,尚未開發與都市化至極致的淨土,正是一個在處處角落皆可遇見聚落文化特質的驚喜之地!   旅程就從他們熟悉的國家公園和建築開始,一路上飽覽了日本當代建築大師如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安藤忠雄等經典作品,並間雜了他們對工藝、設計與美學的細膩觀察,在倉敷與尾道等地方,以鏡頭捕捉了獨特的人文風景……   「海的歌謠未必能傳到天涯海角,然而,人們都希望能生活在如海洋般澄淨的地方。水質與文化特性應具有相關性,日本的海水較柔軟且透明,宛如母親。」──原廣司   當飛機降落四國的高松機場,跟著老P和德朵夫人的文字與照片走進被山與海擁抱的瀨戶內,不僅你的身心都會被澄澈的空氣山水所療癒,老P和德朵夫人豐富而深入的人文藝術導覽,相信更能為你帶來一段不同於觀光的精采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