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民族誌對於情緒、情感與多重感官身體經驗的紀錄,有如一部部檔案,以交錯之異質空間,再現我們處身於世的時代性。作者深入中國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村寨,展開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蹲點,在一座名為Fangf Bil的苗寨與高地Hmub人朝夕相處,從村落日常與儀式生活的實踐中,關注Hmub人社群及個人主體在當代重組、變遷及再現的歷程,為區域、族群及方法論方面非常重要的人類學研究。本書透過民族誌來描述與闡述親屬與性別,婚姻與情感的特性、對話性,來探索人類社群在一區域歷史脈絡裡的社會性,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對話張力;從苗族親屬與情感,身體經驗與日常的村落民族誌書寫,討論看來微不足道的現象,所展現的社群與個人相互協商或積極對話,及其對於族群、社會或個人的瞭解,所凸顯的獨特意義與重要性。作者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並在其所長期進行田野研究的黔東南台江地區,結合生命史研究與語言人類學研究,討論苗族民間口傳文學(古歌),面對書寫體系的介入,在記音與翻譯的過程中,家譜的編撰過程中,呈現行動者的主體性與知識的建構性。・本書特色1. 深入耕耘區域、族群研究以及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等面向的民族誌書寫。2. 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3. 在描述與闡釋以親屬為底蘊之村寨社會外,同時關注個人的主體性,諸如情緒、情感、身體感等主觀經驗,及其與社會整體理想的對話性。
民族誌對於情緒、情感與多重感官身體經驗的紀錄,有如一部部檔案,以交錯之異質空間,再現我們處身於世的時代性。作者深入中國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村寨,展開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蹲點,在一座名為Fangf Bil的苗寨與高地Hmub人朝夕相處,從村落日常與儀式生活的實踐中,關注Hmub人社群及個人主體在當代重組、變遷及再現的歷程,為區域、族群及方法論方面非常重要的人類學研究。本書透過民族誌來描述與闡述親屬與性別,婚姻與情感的特性、對話性,來探索人類社群在一區域歷史脈絡裡的社會性,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對話張力;從苗族親屬與情感,身體經驗與日常的村落民族誌書寫,討論看來微不足道的現象,所展現的社群與個人相互協商或積極對話,及其對於族群、社會或個人的瞭解,所凸顯的獨特意義與重要性。作者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並在其所長期進行田野研究的黔東南台江地區,結合生命史研究與語言人類學研究,討論苗族民間口傳文學(古歌),面對書寫體系的介入,在記音與翻譯的過程中,家譜的編撰過程中,呈現行動者的主體性與知識的建構性。・本書特色1. 深入耕耘區域、族群研究以及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等面向的民族誌書寫。2. 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3. 在描述與闡釋以親屬為底蘊之村寨社會外,同時關注個人的主體性,諸如情緒、情感、身體感等主觀經驗,及其與社會整體理想的對話性。
臺灣第一本・深入客語語法主題論述專書本書專注於臺灣客語語法研究,以客語語法結構的變異為主軸,探討詞法與句法之語法結構變異、小稱音與詞彙語法之間的互動介面,同時以共時語法比較與歷時語法比較來分析、探索客語語法結構的變異。這本堪稱是臺灣首本針對語法結構變異深入探討的系統性專書。作者除了試圖突破現階段理論之不足,更致力於發掘新的研究方法。結合衍生語法學與功能語法學兩者來分析客語語法,研究語法可能的各種面向,並應用具認知功能語法學指標性意義的語法理論,包括詞彙化、語法化、構式化、習語話、語用功能、比較語法、小稱高調理論、音韻與詞彙介面等。【三大主題・樹立客語研究學術指標】1. 代詞系統語法結構變異。2. 小稱高調理論泛化的客語語法變異。3. 客語語法結構的時空變異。【本書特色】1. 提出三大客語研究指標,為臺灣首本針對客語語法主題性論述之學術專書。2. 研究材料新穎,拓展客語語法的研究領域。3. 以創新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客語語法結構的變異,補足過往客語研究出版之不足。
臺灣第一本・深入客語語法主題論述專書本書專注於臺灣客語語法研究,以客語語法結構的變異為主軸,探討詞法與句法之語法結構變異、小稱音與詞彙語法之間的互動介面,同時以共時語法比較與歷時語法比較來分析、探索客語語法結構的變異。這本堪稱是臺灣首本針對語法結構變異深入探討的系統性專書。作者除了試圖突破現階段理論之不足,更致力於發掘新的研究方法。結合衍生語法學與功能語法學兩者來分析客語語法,研究語法可能的各種面向,並應用具認知功能語法學指標性意義的語法理論,包括詞彙化、語法化、構式化、習語話、語用功能、比較語法、小稱高調理論、音韻與詞彙介面等。【三大主題・樹立客語研究學術指標】1. 代詞系統語法結構變異。2. 小稱高調理論泛化的客語語法變異。3. 客語語法結構的時空變異。【本書特色】1. 提出三大客語研究指標,為臺灣首本針對客語語法主題性論述之學術專書。2. 研究材料新穎,拓展客語語法的研究領域。3. 以創新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客語語法結構的變異,補足過往客語研究出版之不足。
沒有1988年的客家族群運動,就沒有客家研究的集結和壯大;當然也沒有後續的客家政策、行政、法律的提升,以及傳播、學術機構化的落實。過去十五年來,臺灣的客家研究的確呈現制度化和成熟化的發展軌跡。本輯主旨便是匯集近年有關客家研究(學)的相關期刊論文及研究報告,並加以必要評析,以提供讀者進一步瞭解客家研究及其知識體系建構在臺灣的成長過程、特性和成果。本輯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一輯。全書共收錄九篇論文,涵括推論臺灣客家研究卓有貢獻的學者張維安、莊英章及徐正光所寫的綜合見解和看法,以及楊國鑫、施正鋒、洪馨蘭等三位以較長篇幅有系統論述客家研究之定位的論文,探討如何建立知識體系,以及如何從「區域視野」從事客家研究,可歸類為以臺灣本土為核心的新典範論述。而陳運棟對五十年來的臺灣客家研究,為客家研究舊典範的例子,以做為與前述六篇傾向新典範研究宇宙觀的對照。最後兩篇賴旭貞、林正慧的論文,則作為對建構紮實的客家研究新典範必要的學術知識體系之根底和基礎。◎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本輯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主題叢書第二輯,書中從不同的角度勾勒臺灣客家族群從觀念到地域社會運作的圖景,反映歷史學者如何在當代觀念與歷史文獻之間,在立場曖昧的文字與地方社會實態之間,在含糊的數字與具體的田野調查之間,尋找出自己對於客家的理解。第一部分「客家族群形成」,收錄三篇以清代研究?主的文章,試圖對臺灣客家形成史在理論與方法上的進展,做一初步勾勒;第二部分「社會運作機制」則收錄了八篇文章,分別以土地開發、商業經營、家族及宗教等不同角度,探討臺灣北、中、南和東部不同客家社區如何形成與運轉,並在這一過程中積澱成被視?「文化」和「傳統」的因素。大體而言,前者是「客家」作?族群概念的建構性,後者則是客家地域社會的建構性,二者相配合,共同構成臺灣客家如何在學術脈絡中再現的歷史。◎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近半世紀以來,「客家作為族群」已是一幾近普通常識的論說範疇。大量以「客家族群關係」為名或探討主題的文獻接續出現。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四輯,考量臺灣南、北、東各地研究景況,兼顧時間範圍與各類主題,並平衡研究者所屬學科代表、期刊多樣性以及文章的基本品質,選出了八篇學術論文。這些文獻有論及清治至日治的二百年間,閩/福佬與粵/廣/客家的實質(如通婚或收養或風月尋歡或械鬥)或抽象(如刻板印象形成或負面事件的記憶)往來,也描述了與原住民包括平埔和高山類屬各群的關係。基本上,歷史過程中的客家族群關係,該等研究已作出了貢獻。惟在族群理論和當代族群關係的課題方面,學界仍有大幅補強的空間。換句話說,族群現代性的議題和抽象理論的建置,在客家學術的領域內,尚待開發。吾人共勉期許未來更豐盛的研究成果。◎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在追求正義的漫漫長路上,我們有諸多要反思的重要議題,若聚焦於「臺灣客家」,也立刻可以察覺和客家相關的種種議題,都幾乎和「認同政治」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臺灣客家為主要探究對象,希望能夠回答一些和「認同政治」或「客家認同政治」相關的基本發問,包括:──什麼是認同政治?──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證成此一概念的正當性?這一概念在論述和實踐上又有什麼難題與困境? ──在「前認同政治」時期的臺灣,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理解當時的人群分類方式?這些不同歷史脈絡下的人群分類方式,和當今之「認同政治」有什麼差別?又有什麼共通性?──如果考慮到臺灣客家之認同政治的崛起,為什麼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扮演著一定程度的關鍵性角色?──其他不是以「挽救客家語言文化」為主軸、但主要參與者卻都是客家人的社會運動,可以被放在客家認同政治的脈絡下來理解嗎?──臺灣客家的認同政治,在從社會運動走向公共政策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後果?──除了上述比較屬於「爭議政治」性質的認同政治,在相對軟性的「文化政治」場域,我們又可以怎麼讀出客家認同政治的蹤影和痕跡呢?◎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臺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各族群的生存權都應該受到政府的保障。有些族群生存權所牽涉的範圍較廣,例如參政權、土地權、經濟權、教育權與文化權等等,如原住民族;有些則比較著重在文化公民權方面,如客家族群。本書共收錄九篇與(客家)文化公民權相關的論文,希望能夠進一步提供客家文藝復興的理論基礎,其中著重在客家文化公民權的討論,以文化國、多元文化主義社會、民主社會為基礎。以客家語言人權為例,呼應當前國家政策趨勢,將客家語言列為國家語言的一種,積極主張各族群有學習母語的權利,在正式場合有使用母語的權利。在制度化層面有學習母語的機制設計,例如課程或學校教育的安排。在社會媒體方面,應鼓勵族群文化傳播的發展。族群語言的使用和族群文化的活化有密切的關係。文化公民權除了語言權的主張之外,族群文化詮釋權還牽涉到公共傳播媒體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關於前者,屬於文化傳播權方面的主張,為族群文化公民權的一種。關於後者,例如學術研究機構的設置,語言研究與發展,文化中心或博物館的建置,都屬於發揮族群文化詮釋的重要空間。
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八輯,本輯以客家婦女/性別作為主軸,希望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鼓勵客家文化研究者除了將客家女性視為族群文化的「載體」外,更進一步思考客家女性作為族群文化「主體」的研究取向;並提醒以「男性」觀點的族群文化研究,將男性具體的放回討論的社會脈絡中,而不是族群刻板印象中的「看不見的手」(父權制度、大男人主義的刻板印象)。將整體性別和階級、族群、時間/空間的交錯關係進行脈絡性的分析,才能具體探討客家文化如何建置性別角色的認同機制與是否有不同於其他族群的結構性差異。本書前三篇文章從家族的角度切入,分析客家文化的性別文化、個人生命史的觀點。第四篇文章探討年輕一代的客家男性,如何在客家傳統影響下扮演父親的角色,又如何參與學齡期子女教養。第五、六篇討論客家婦女在服飾和命名上所呈現出的「客家」;最後三篇文章討論客家婦女所扮演的經濟再生產和文化再生產的角色,以及探討跨國婚姻的「新客家女性」,希望經由女性婚姻移民在私領域家庭範疇中的日常生活經驗,分析身處客家社群中的女性婚姻移民如何在日常細緻的文化實作行為上,對客家文化的發展過程產生影響。◎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十二輯,本輯討論客家產業三大重點:一為文化內涵,二為產業的源由、生成與發展,三為產業轉型、升級及經營策略。從文化內涵出發,以客家茶產業為例,其文化內涵兼容並蓄地將生態、生產和生活緊密地結合成為一體,這是客家產業最具獨特與差異,以及族群象徵與文化風貌者,也是探究客家產業研究有別於其他經濟產業管理研究之至為核心與關鍵的構面。從時間軸線的發展脈絡與空間分布情況來探究其源由、生成與發展歷程,藉以清楚地了解客家產業形成的時空及影響產業發展的制度性因素。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產業環境變化,客家產業亦面臨了轉型與升級,這是當代客家產業非常重要且關鍵的課題。本書選輯的文獻具體而微地提供讀者一個窺探與理解客家產業多重面貌與獨特文化特質的視窗,呈現客家產業生成與發展的脈絡、歷程、結構、類型與研究視角,據此也可以做為學術研究理論建構、產業實務發展與政策興革的回顧與展望。◎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七輯,本輯以三山國王、媽祖、三官大帝、土地公及義民爺等主神信仰為主要論述範圍,從地方社會與族群兩個層次,討論臺灣客家信仰的特殊性。在地方社會的層次,兩篇媽祖研究之作者皆知其個案為客家,但全文未及客家論述,這意謂著一個以全島為範圍的媽祖信仰文化交流現象,是跨越族群而普同於臺灣漢人社會的。然而,在客家特殊性方面,這些無廟或陪祀媽祖之祭典係鑲嵌於其地方主神及更深層的「伯公─天公」信仰儀式生活,吾人可以察知客家所獨鍾之宇宙觀。在族群層次,三山國王與義民本來都不是客家獨有之信仰,也不是所有客家人的信仰,然而都曾某種程度地被冠上客家信仰的標誌。經過研究者之爬梳,三山國王被誤為客家信仰已大致釐清;然而,義民爺作為客家信仰則在臺灣特定的族群區位下,在真實的生活中,持續地被塑造與強化。◎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客家戲曲在臺灣戲曲史有一定的重要價值,對臺灣客家文化的象徵意義也是深遠而無法取代。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十一輯,本輯選錄的論文包含「劇種演變」、「配樂設計」、「文本形制」、「演員技藝」四大領域。 探討「劇種演變」的有范揚坤〈山歌並採茶:採茶戲曲外來音樂元素的吸收、內化動態過程〉、劉美枝〈試論客家大戲(改良戲)之興起與發展〉。「配樂設計」有鍾繼儀〈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唱腔與二弦的運用:以「十大齣」為例〉、歐光勳〈論客家「平板」唱腔板腔化的問題〉、蔡振家〈試論戲曲音樂與認知心理學:以客家戲《喜脈風雲》、《大宰門》為例〉、施德玉〈論客家戲《霸王虞姬》之「三下鍋」腔調〉。「文本形制」則有莊美玲〈臺灣三腳採茶戲「棚頭」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故事》「十大齣」為例〉、李梁淑〈客家三腳採茶戲的喜劇藝術及其文化意義〉、蘇秀婷〈客家丑戲《萬事由天(蛤蟆記)》研究〉、楊閩威〈論客家大戲《六國封相-蘇秦》文本與演出的改編〉;「演員技藝」則有林曉英〈客家戲曲的文化經驗與創作實踐:以曾先枝為例〉一篇。從本書研究論文中,可以發現客家戲曲近年的研究情形,已從早先的「實踐面」,即注重個人參與戲班演出經驗的模式,衍伸至探討客家戲曲中的配樂、劇本、演出等範疇,對客家戲曲往後的發展增添了不少多元性。◎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從1980年代以降,客家作家和客家學界好像共同編織了一張漁網來撈捕「客家文學」,若先撇開定義的紛擾,可把客家文學分為兩大類;一是客家民間文學,一是創作文學。民間文學靠口語流傳,是最沒有爭議的客家文學,內容包括傳仔、諺語、師傅話、山歌詞、採茶劇本、戲文(劇本),幾乎都是客家特有。創作文學則有漢語文言文、日文、臺灣話文、漢語白話文、客語文的創作。除了客語文創作,其餘的客家創作文學,都不是在有了「客家文學」旗幟後創作的客家文學,顯示現階段的客家文學只是臺灣文學領域中的創作現象,而不是文學的種類、派別。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十輯,本選輯的編選方針,一方面期望能反映當前已有的客家文學研究現象,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透過選文指引更寬、更廣、更新的客家文學研究領域;就其研究之創意發想、是否開?新的研究契機,以及可能開發新的研究領域,為優先選擇的對象。在選擇的範圍上,大約區分為三大區塊,一是民間文學,分別選取諺語、歌謠、傳仔研究各一篇。一是漢語文言文學,只選了一篇詩社研究。其餘則是創作文學或作家研究,有詩人、有小說家。本輯排除了劇本研究或文學作品改編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研究,則因本套論文叢書另有戲曲研究選輯,讀者請自行參看。◎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1988年臺灣客家各界,因客家話無法發聲又失落嚴重,所以由客家風雲雜誌社結合民間關心客家語言文化的力量,舉行了轟動一時的「還我母語大遊行」。自此喚醒各界對客家文化的重視,其中客家文化的載體──客家話,更是重中之重,相關研究與推廣亦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開來。本書以四縣話、海陸話、大埔話、饒平話、詔安話都有論文收錄為考量,蒐羅臺灣各客家研究單位學者之研究成果,從中選取較有創發性又與臺灣客家話研究有指標性影響的論文,擇十四篇集結成冊,以供學界研究參考。這十四篇論文,分屬不同領域的客語研究,分為通論客家話與臺灣客家話兩部分,所選的論文有通論客家話三篇、臺灣客家話十一篇,臺灣客家話研究又分通論三篇、語音四篇、詞彙語法四篇。◎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